王欣
逢年過節(jié),人們常會使用“心想事成”這個詞表達祝福。如果心想就能事成,生活該有多么美好。為什么有些人可以“心想事成”,而有些人卻“事與愿違”?拋開客觀因素不談,主觀上兩者有何差別?
每個人都會思考和行動,但是專注程度是不一樣的。匈牙利籍心理學家米哈里曾提出“心流”的概念,指人們在全神貫注地進行某項行為時表現出的心理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伴隨著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以至于忘記了時間和空間的存在。人在心流狀態(tài)中不僅會感到身心愉悅,充滿秩序感和掌控感,并且效率倍增,常有靈感和創(chuàng)意浮現,事情進展得格外順利。
以學習為例,處于心流狀態(tài)的學生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心無雜念專注于當下的思考,在單位時間中獲得更多知識,印象更加深刻。腦科學的研究發(fā)現,此時學習者的前額葉活動明顯加強,而杏仁核的活動減弱,這意味著學習者有強烈的內在目標驅動,并且處于積極的情緒體驗之中。學習者的中腦、小腦、丘腦和上頂葉皮層在此過程中更容易被激活。這些腦區(qū)與注意力的分配有關,意味著學習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斷分配給關注對象并完成挑戰(zhàn)。
事實上,每個人都體驗過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只不過有些人是在學習和工作的時候容易體驗到心流狀態(tài),更加投入學習和工作,從而收獲更多成果。另一些人在玩電子游戲、看電影、打麻將的時候容易體驗到心流狀態(tài),于是將大把的時間用在這些難以產生效益的事情上,久而久之便陷入碌碌無為的泥潭。
如何在你想做的事情上進入心流狀態(tài)呢?腦科學和心理學家們給出了一些建議。
要有內心認可的明確目標。明確的目標會激活你的前額葉,使你有一股強大的動力向著目標前進。目標越明確,越是你真心想要實現的,就越有內在驅動力去行動。儒家的修身功夫中特別強調“誠意”,就是說起心動念要真誠、發(fā)自內心,自然就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推動著你勇往直前。
要把任務進行拆解使其與自身的能力匹配。有研究證明,學習者對任務挑戰(zhàn)的認知是決定其能否進入心流狀態(tài)的關鍵。當學習者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難以完成任務挑戰(zhàn)時,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當學習者認為自己的技能水平顯著高于任務復雜度、可以輕易完成任務時,會產生無聊的情緒。兩者都會導致注意力渙散,難以進入心流狀態(tài)。只有當學習者認為面對的任務挑戰(zhàn)與自身能力水平相當,可以憑借自身的努力達成時,才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tài)。這也就提醒我們,如果面對的是有難度或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任務挑戰(zhàn),應將其拆分成一個個小而具體的任務挑戰(zhàn),這樣就可以與自身能力匹配,集中精力逐一破解?!兜赖陆洝吩疲骸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闭f的就是: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開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處一步一步完成的。
學習和工作中取得了進展要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可以是一聲贊許、一份禮物或者一段自在時光。積極的反饋會激活大腦中的“獎賞回路”,獎賞回路中的多巴胺的釋放會引起愉快的情緒體驗,并且激活前額葉皮層引起更強烈的驅動力,去完成任務以獲得新的獎賞。這就好比一個不斷升級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獎賞引起愉快的情緒,愉快的情緒引起持續(xù)的行為,持續(xù)的行為又引起新的獎賞,如此循環(huán)往復,日益精進。這個“獎賞回路”亦正亦邪,它也是煙癮、酒癮、賭癮、暴力成癮等一切成癮行為的原因所在,如果我們把它用在正確的事情上,就會培養(yǎng)起很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好習慣。
大腦充滿了無窮能量,心流狀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追求夢想。
(源自《科普時報》)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