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戰(zhàn)爭與和平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日本侵華與南京大屠殺研究”高層論壇綜述

2019-12-15 03:58張國松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南京大屠殺和平歷史

張國松 童 肖

2019年8月10日,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主辦,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和《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編輯部承辦的抗戰(zhàn)史高層論壇在南京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為“戰(zhàn)爭與和平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日本侵華與南京大屠殺研究”。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師范大學、南京醫(yī)科大學、江蘇省行政學院、云南大學、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以及日本一橋大學、立命館大學,美國瓦薩學院等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機構的近80位學者參會。

學者們圍繞“日本侵華與南京大屠殺”這一主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視角,從歷史學、文學、經(jīng)濟學、法學、新聞傳播學、和平學等學科,對南京大屠殺、日本侵華和抗戰(zhàn)史進行了研討交流?,F(xiàn)分類綜述如下 :

一、南京大屠殺研究

與會學者側重于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暴行研究的同時,還從難民救助、大屠殺后日軍在南京的衛(wèi)生防疫,以及南京大屠殺史實與記憶的國際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關于南京大屠殺史的遠景與近景 日本一橋大學名譽教授田中宏《南京大屠殺歷史的遠景與近景》一文,以一個1937年出生的日本人的視角,思考了南京大屠殺相關問題的產(chǎn)生和未來的前景,指出,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常使用“事變”一詞,如“滿洲事變”“盧溝橋事變”“上海事變”,這其中是別有深意的。是“事變”還是“戰(zhàn)爭”,這是一個具有詭辯意味的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日本都嚴格遵守國際法,但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二戰(zhàn)結束的15年間,日本采取了刻意無視國際法的政策。了解這一點對把握南京大屠殺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二)關于受害者、救助者、加害者 隨著時間的流逝,仍健在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見證者越來越少。南京市檔案館原副館長、副研究館員徐康英《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調查中的新發(fā)現(xiàn)》一文,記述了國家社科基金抗戰(zhàn)研究專項“基于微觀史學的‘南京大屠殺’研究”課題組在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調查中新發(fā)現(xiàn)的13戶受害家庭的情況,為南京大屠殺研究增添了新的口述史料。

南京大屠殺期間,留在南京的部分外籍人士與中方人士共同救助難民。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員馮翠《親歷、書寫與傳播 :費吳生與南京大屠殺述論》一文,論述了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總干事費吳生,在設法保護難民的同時,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了日軍暴行,并冒著危險將相關資料和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電影膠片帶出南京,公諸于世,指出費吳生既是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又是書寫者與傳播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研究館員張國松《守望相助 :南京大屠殺期間難民救助中的中方人士和團體研究》一文指出,外籍人士因其中立國國民的特殊身份,在難民救助中扮演了發(fā)起和領導者的角色,眾多中方人士和慈善團體是救助實施的主體,中外人士共同完成了人道主義救援的壯舉,中國同胞守望相助的精神不應被忽視。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楊雅麗《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研究》一文,以金陵大學附屬中學難民收容所為個案,探究南京大屠殺期間難民收容所和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是如何與日軍當局交涉與抗爭,保護難民并解決難民基本生活問題的。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慧卿《“宣撫”抑或控制 :大屠殺后日軍在南京的衛(wèi)生防疫》一文,以日軍特務機關為應對大屠殺導致的南京衛(wèi)生環(huán)境惡化的形勢,在南京建立的維護日軍當局利益的衛(wèi)生防疫體系為研究對象,指出這一體系雖然客觀上維持了公共衛(wèi)生安全,但其本質在于強化社會控制,“不過是‘籠絡民心’、牽制和對抗西方勢力、削弱中國人依賴歐美的思想、確保日軍在占領區(qū)統(tǒng)治利益的極具欺騙性和迷惑性的手段而已”。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崔巍《“瓢蟲”號事件與英日外交博弈》一文,以1937年12月12日日軍攻占南京前夕制造的侵害英國權益的“瓢蟲”號事件,以及英日雙方的外交博弈為中心展開論述,揭示了日軍的暴戾本質及日本與英美的深刻矛盾,以及這一事件與日軍進攻南京的密切關聯(lián)。

(三)關于影視文學作品中的南京大屠殺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魯、研究生彭俊穎《未完成的國族精神成長史——“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論》一文,以電影為視角,回顧了不同時期的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大多集中于展現(xiàn)民族苦難,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創(chuàng)傷記憶中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重塑的必要性,進而指出,在全球視野下,如何跨越狹隘的民族主義,講好中國故事,有效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是“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努力的方向。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霞《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的歷史書寫維度探究》一文指出,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不同于其他題材的電影,要以承認史實為前提,建構藝術之真,在審美標準與道德標準之間取得平衡,尤其要避免消費苦難和暴力,要懷有溫情書寫人的歷史與記憶,弘揚民族意識。

(四)關于南京大屠殺國際傳播的理念與路徑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李昕《南京大屠殺文化記憶國際傳播的理念與路徑》一文指出,南京大屠殺檔案雖然已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但南京大屠殺文化記憶要成為人類的共同記憶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站在維護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立場上,秉持客觀、真實的原則,通過共享記憶,才能最大范圍促使全人類共同承擔起反思歷史、維護和平的重任。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博士后葛欣航《我國南京大屠殺影視作品傳播力不足的影響機理分析——基于Python程序的文本內(nèi)容研究》一文,結合計算社會科學與傳播學的研究方法,通過Python程序,對113篇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歸納和分析,解析了目前我國南京大屠殺題材影視作品在國際社會傳播力不足的原因。

二、日本侵華史研究

與會學者從經(jīng)濟侵略、文化與思想滲透、情報搜集等方面揭示了日本侵華歷史,揭露了日軍細菌戰(zhàn)、“慰安婦”制度、三灶島等暴行。

(一)關于經(jīng)濟侵略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趙正超《〈馬關條約〉開放重慶暨日本謀取重慶開埠權問題源流考(1887—1895)》一文,運用日本駐華使領館和外務省高層往來信函、電報,并結合其他史料,考證了日本謀取重慶開埠權問題的源流,揭露其根本出發(fā)點是以重慶為長江上游戰(zhàn)略支點,謀取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qū)的商業(yè)利益,并擴大在長江上游的內(nèi)河航運權,暴露其欲在甲午戰(zhàn)爭后全面經(jīng)營長江流域的野心。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博士研究生柴鵬輝《北洋政府對渤海領海爭端的應對——以中日漁業(yè)糾紛為中心》一文,指出渤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內(nèi)海,自清末日本占據(jù)旅大后即侵入渤海捕魚,引發(fā)中日渤海領海爭端。北洋政府采取外交交涉為主,武力防護為輔的方針,維護渤海領海權。這是近代中日博弈的組成部分。

(二)關于文化與思想滲透 濱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繼華《日本侵華思潮中的鄉(xiāng)野鳴叫——中島端的〈支那分割之運命〉述評》一文,剖析了民國初年日本亞細亞主義者中島端所著《支那分割之運命》一書,指出其基本傾向是鼓動日本分割乃至獨占中國,體現(xiàn)了日本侵華思潮中的“鄉(xiāng)野鳴叫”“渦中之一浮漚”。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雷娟利《默轉潛移 :抗戰(zhàn)時期日本在中國西南邊疆的思想滲透與社會控制》一文,闡述了日本在中國西南占領區(qū)大肆宣傳“泛泰主義”,試圖挑撥民族關系,不遺余力地進行奴化教育,利用制頒“良民證”、鴉片種植和販售等伎倆毒化邊疆民眾,以實現(xiàn)對中國西南邊疆占領區(qū)的思想滲透與社會控制,其既有一定的強制性,更以潛移默化和欺騙性為主要特征,都是為日軍占領和進一步控制地方、攫取戰(zhàn)爭資源服務的。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偉《隱藏在圖像敘事中的侵略宣傳——以〈大陸畫刊〉為窗口》一文,以日方控制的《大陸畫刊》為窗口,通過對其戰(zhàn)時利用四時節(jié)氣、兒童及婦女日常生活攝影等迷惑性宣傳活動的剖析,以小見大,揭露其旨在為日本侵略戰(zhàn)爭搖旗吶喊、虛張聲勢的本質,并指出要認清《大陸畫刊》為殖民宣傳、文化侵略所刻意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就必須回到歷史現(xiàn)場,結合具體語境,分析這些圖文的內(nèi)容、傾向和意圖。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陳紫竹《從慶典時刻到慶典政治——汪偽“南洋解放”慶?;顒犹轿觥芬晃?,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檔案為基礎,輔以其他史料,以1942年2月“南洋解放”慶祝活動期間的南京、上海和安徽淪陷區(qū)為樣本,勾勒出這場政治運動在汪偽治下的中心城市和基層社會的總體輪廓,以此考察汪偽政權的政治動員模式和復雜微妙的日偽關系,并從一個側面揭示日偽給淪陷區(qū)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三)關于“慰安婦”問題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教授王玉強《國際勞工組織(ILO)與“慰安婦”問題研究》一文指出,“慰安婦”是國際勞工組織專家委員會極為關注的問題,專家委員會在面臨日本政府的壓力下,1996年到2009年間,連續(xù)發(fā)布11份關于“慰安婦”問題的審議報告,使國際勞工組織成為聯(lián)合國人權機構以外最為關注“慰安婦”問題的國際機構。

(四)關于加害者群體 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金丸裕一《日中戰(zhàn)爭期間日本基督教徒的“謝罪”》 一文,追蹤了以“博愛”和“和平”為信仰支柱的日本基督教徒的言行,描述了賀川豐彥和清水安三兩位牧師對日本侵華進行道歉的言行,并深入歷史之中,探尋相關言行的背景,強調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兩個日本基督教徒作為相對有良知的日本人,為反對戰(zhàn)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他們還是要遵從當時日本國內(nèi)主流意識,其言行并沒有超出國家意識形態(tài)范疇。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滿鐵研究中心研究員武向平《滿鐵會的“戰(zhàn)爭記憶”與“歷史書寫”》一文,記述了戰(zhàn)后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員在日本各地成立滿鐵會,通過建立“滿鐵留魂碑”、舉行“留魂祭”,以及出版著作等方式宣揚“滿洲開發(fā)論”,為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活動歌功頌德,指出這種選擇性“戰(zhàn)爭記憶”與客觀性缺失的“歷史書寫”, 為日本右翼勢力否定侵華歷史提供了理論支撐,對戰(zhàn)后日本人的歷史認識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五)關于細菌戰(zhàn) 伯力審判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對細菌戰(zhàn)戰(zhàn)犯進行的公開審判,其將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累累罪行公布于眾。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員劉茹《伯力審判揭露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行研究》一文,對國內(nèi)外伯力審判相關研究進行了分類綜述,以厘清其歷史背景、審判過程和歷史影響,揭露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罪行。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員王宇《七三一部隊城子溝野外實驗場探究》一文,通過實地調查和在口述史料中擷取七三一部隊勞工證言加以佐證等方法,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城子溝野外實驗場遺址進行考證,進而提出復原展示的保護利用建議。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高飛《淪陷區(qū)偽政權的戰(zhàn)時防疫——以1942年上海華界霍亂流行為中心》一文,利用上海市檔案館所藏日偽時期檔案,輔以上海地方報紙,以1942年上海華界霍亂流行為中心,以汪偽市府作為論述主體,以上海華界為主要考察空間,探討了帝國醫(yī)療的植入和普通民眾的因應之間的關系。汪偽市府對于1942年霍亂流行的防治,是20世紀30至40年代帶有日本帝國醫(yī)療印跡的上海戰(zhàn)時防疫體系的縮影,有助于理解淪陷區(qū)偽政權的防疫實態(tài)。

(六)關于軍事侵略與日軍暴行 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博士后王鶴《甲午前后日本對北洋海軍的情報調查與輿論研究》一文,從甲午戰(zhàn)爭前日本軍方對北洋海軍的情報和調查資料入手,梳理戰(zhàn)前日方對北洋海軍戰(zhàn)備、訓練、管理方面的掌握情況,并對甲午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日本軍方對北洋海軍評價的轉變及原因進行了探討。日本軍方在甲午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對北洋海軍的評價呈現(xiàn)兩極化趨勢,要因之一是戰(zhàn)前為備戰(zhàn),需要客觀掌握對手情況,而戰(zhàn)后則是因勝利宣傳需要,是輿論的導向而非軍隊內(nèi)部的檢討總結。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員劉廣建《侵華日軍在廣東三灶島的暴行研究》一文,利用中日雙方史料及見證人的回憶,揭露了1938年2月日軍占領廣東三灶島后,屠殺民眾、實施“慰安婦”制度、推行奴化教育、奴役勞工,以及建立偽政權等多項罪行,三灶島成為日軍在華南地區(qū)入侵時間最早、占領時間最長、犯下罪行最多的典型地區(qū)之一。

三、抗戰(zhàn)史研究

與會學者圍繞抗戰(zhàn)檔案整理與開發(fā)、抗戰(zhàn)口述史、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研究、戰(zhàn)后對日本戰(zhàn)犯和漢奸的審判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關于抗戰(zhàn)檔案整理與口述史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教授陳子丹《滇西抗戰(zhàn)檔案整理與開發(fā)研究》一文,回顧了滇西抗戰(zhàn)檔案資料整理與開發(fā)的歷程,總結取得的成績,分析了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并對今后的發(fā)展思路提出了建議,以期為地方特色檔案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史料的整理與開發(fā)提供有益的參考。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中國鄉(xiāng)村研究院教授羅衍軍《苦難的言說——以一項抗戰(zhàn)口述訪談為中心的考察》一文,以對黑龍江、吉林、山西、河南、山東、湖南等地239名抗戰(zhàn)親歷者所進行的抗戰(zhàn)時期鄉(xiāng)村生活史口述訪談為中心,考察了抗戰(zhàn)時期民眾苦難的生成、類別、特點及轉化過程,分析透視苦難言說所呈現(xiàn)的多維面相,闡釋苦難言說中屈辱與莊嚴因素的凸顯及前者向后者的轉換過程,探究抗戰(zhàn)主流敘事與本體敘事的關系演化,以推進抗戰(zhàn)史及其口述史研究。

(二)關于抗日根據(jù)地 洛陽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牛建立《從迷信愚昧走向科學文明 :中共在抗日根據(jù)地的科學普及研究》一文指出,近代以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之下,農(nóng)村文化教育和科學落后,農(nóng)民普遍迷信愚昧??谷諔?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在根據(jù)地制定科學普及的方針政策,采取多種措施和途徑普及科學知識、推廣應用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提高了農(nóng)民的衛(wèi)生意識和健康水平,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獲得了農(nóng)民的支持,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三)關于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員汪海濤《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守城官兵撤離及逃生狀況述略》一文,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檔案和相關資料為基礎,結合部分日方史料,重點對保衛(wèi)戰(zhàn)守城官兵的實際參戰(zhàn)人數(shù)和撤離人數(shù)進行了大致統(tǒng)計,指出,盡管以失敗而告終并飽含傷痛記憶,作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正面戰(zhàn)場重要戰(zhàn)役的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以及守城官兵這一特殊群體,不應在歷史研究中被忽視。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助理研究員胡卓然《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陣亡將領蕭山令殉職經(jīng)過研究》一文,以新近發(fā)現(xiàn)的史料為依據(jù),對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憲兵部隊最高指揮官兼首都警察廳長蕭山令未能及時突圍的原因,以及殉職的具體時間、地點和經(jīng)過進行了考證。

(四)關于抗日運動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研究生馬建凱《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碰撞 :扶輪社與“一·二八”事變》一文,以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檔案為核心史料,結合中、日其他相關資料,以還原一·二八事變前后扶輪社的組織活動,探究扶輪國際這一“有產(chǎn)者”的聯(lián)盟,在抵制戰(zhàn)爭及戰(zhàn)爭背后的狹隘民族主義思想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以管窺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對于國際和平的影響力,揭示抗戰(zhàn)初期國際人道救援的一個側面。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研究生張雅婷《抵制日貨與國家安危 :國民政府向國聯(lián)調查團的申訴》一文,以1932年至1933年國民政府就抵制日貨向國聯(lián)調查團的申訴為中心,探討了國民政府對抵制日貨的態(tài)度以及如何從法律層面對抵貨運動進行申辯,并以此探討20世紀30年代的經(jīng)濟民族主義與和平趨向。

(五)關于戰(zhàn)后日本戰(zhàn)犯的審判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助理研究員陳海懿《東京審判檢察官諾蘭個人檔案的初步整理及其研究價值》一文,對旅加華人余承璋女士等搜集、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東京審判加拿大檢察官諾蘭個人檔案進行了初步整理,探討其史料價值,以推進南京大屠殺、東京審判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從而鞏固二戰(zhàn)戰(zhàn)勝國之間的歷史友誼,以共同維護戰(zhàn)后的和平秩序。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生曹魯曉《中國BC級審判研究綜述》一文,以戰(zhàn)后審判宏觀研究、南京審判及地方審判分類,對相關學術成果進行回顧與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探究該領域研究的前景和思路,指出,在有關中國對日本BC級戰(zhàn)犯審判的研究中,南京審判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案一直是關注的焦點。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博士研究生張雅倩《漢奸抑或戰(zhàn)犯 :戰(zhàn)后國民政府對“臺籍漢奸”的處置及爭議》一文,利用海峽兩岸新史料,闡述了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為重塑政權形象、重建社會秩序,除對普通漢奸檢肅外,對“臺籍漢奸”的處置政策和實際結果,揭示了肅奸過程中臺灣同胞所呈現(xiàn)的復雜面相,以及國民政府所面臨的窘境。

四、和平學研究

銘記戰(zhàn)爭歷史是為了構建和維護和平。學者以和平學的視角,對記憶空間的建構、“慰安婦”雕像記憶、歷史與和平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關于記憶空間的建構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張生教授《空間的產(chǎn)生與生產(chǎn) :從南京大屠殺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文,著眼于在特定空間范疇內(nèi)討論南京大屠殺這一特定歷史事件所體現(xiàn)出的不同側面和“意義”,并結合實踐,以進一步發(fā)展列菲伏爾的空間政治理論,指出,南京大屠殺是在一個特殊空間中進行的,這個特殊空間的產(chǎn)生,是作為日本帝國政治工具的日軍,在激進派軍官的統(tǒng)率下,突破原定作戰(zhàn)區(qū)域而制造出來的??臻g并不是單一層次的,在南京大屠殺的空間里,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中立國人士進行了空間生產(chǎn)的嘗試,創(chuàng)建了南京安全區(qū)。198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建立,構建了一個緬懷日本侵華戰(zhàn)爭受害者、體現(xiàn)和平理念的空間。2014年以來,連續(xù)在這一空間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這一空間的政治性獲得了新的時代意義。

近年來,紀念“慰安婦”受害者和試圖抹去這段黑暗歷史者之間的斗爭不斷升級。一方面,日本政府公開要求拆除各國修建的“慰安婦”雕像;另一方面,各國民間團體和組織通過各種方式紀念“慰安婦”受害者。美國瓦薩學院中日文系教授丘培培《構建跨越國界的記憶:美國的“慰安婦”紀念碑》一文,梳理美國和加拿大14塊有關“慰安婦”紀念碑建設的艱難過程,以美國新澤西州帕利賽茲公園鎮(zhèn)、加利福尼亞州格蘭岱爾市和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的“慰安婦”紀念碑為例,探討了相關主題紀念館如何成為基層運動的一部分,成為公共教育的有力場所,建構了對“慰安婦”歷史的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員王曉陽《法制與空間 :試論戰(zhàn)后廣島和平象征的構建》一文,從法制和空間兩個層面探究微觀視角下廣島民眾的歷史觀與和平城市構建,闡明了廣島和平紀念都市表象空間的構建模式與集體記憶的生成過程,認為,在肯定廣島在和平都市建設中作出的貢獻和努力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在構建和平進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如更多地強調其“受害者”的身份,而沒有正視戰(zhàn)爭責任等。

(二)關于歷史與和平教育 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村本邦子《中日兩國治愈歷史創(chuàng)傷項目的回顧及其對和平教育的啟示》一文,從臨床心理學角度,將微觀層面的精神創(chuàng)傷與宏觀的社會和歷史記憶聯(lián)系起來理解,探索修復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方法,并回顧了日本學生和南京學生進行的四天心靈創(chuàng)傷治療活動,闡明可以通過將加害者后代與被害者后代聚集在一起,以跨越艱難階段,進行和平教育。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齊立旺《大屠殺教育中的怨恨及其治理模式》一文,以對學生的訪談資料為分析文本,探討了大屠殺教育中的怨恨問題,解析了對于怨恨的四種治理模式,即馴服模式、寬恕模式、探尋根源模式和能量轉換模式,認為探尋根源模式是最具教育性的,其鼓勵學生從制度和思想根源上反思大屠殺。

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副教授劉景瑜《中日民間交流的現(xiàn)狀、路徑與趨向研究》一文,回顧了中日邦交正?;暗闹腥彰耖g交流情況,分析了中日民間交流的現(xiàn)狀、路徑與趨向,指出面對中日兩國關系的曲折變化,要強化民間交流機制,增進民間互信,最終促進兩國友好關系的傳承與發(fā)展。

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達昕《二戰(zhàn)時期的華沙與波蘭首都在波蘭德國和平與和解進程的作用》一文,從1945年前的華沙歷史、華沙歷史記憶與國家歷史敘述的關系,以及華沙歷史事件和主要機構的影響三個因素,分析了華沙在波蘭與德國和平和解進程中的作用,認為為了更好地理解歷史造成的民族矛盾,不僅要研究歷史本身,也要對于國家歷史敘述結構以及主要歷史記憶地點的作用進行分析。

會議期間,學者圍繞“戰(zhàn)爭與和平”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一致認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進行日本侵華及南京大屠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建軍表示,從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至今,這一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支持,人類社會日益成為一個命運相連的共同體。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視角,探討戰(zhàn)爭與和平的歷史及時代特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要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促進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交流互鑒,從歷史的視角反思戰(zhàn)爭,從全球的視角闡述和平,讓和平研究促進和平實踐,讓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院長張憲文指出,當前圍繞南京大屠殺及日本侵華史的研究開始向跨學科、多視角的方向發(fā)展,今后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領域,日軍暴行的研究不僅包括南京大屠殺,還包括細菌戰(zhàn)、化學戰(zhàn)、“慰安婦”制度、經(jīng)濟掠奪、文化掠奪、社會環(huán)境的破壞等更廣泛的領域。在強調實證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同時,不應忽視微觀史研究,微觀與宏觀研究相結合,符合歷史學研究的規(guī)律,有利于深刻認識或從宏觀上分析日本侵略行為的本質。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研究員表示,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大變局之中,所以常常會說我們正處于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人類社會由野蠻競爭進入到注重國際合作的時代。對于戰(zhàn)爭與和平的探討,其實不只是在探討歷史,也是面向未來、思考未來,不僅是中日關系,而是對整個世界戰(zhàn)爭與和平的思考和貢獻。

閉幕會上,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教授作了總結發(fā)言,指出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戰(zhàn)爭與和平”,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討論南京大屠殺及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與以往究竟有什么不同,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此,他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解讀 :

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以往的研究,可能更多地是從加害者、受害者的視角去思考,這樣往往會把加害者作為一個追討或者控訴的對象。如果我們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而不僅僅站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群體去思考,就會產(chǎn)生很多新的視角,把戰(zhàn)爭暴行看成是人類的暴行。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引起我們很多思考,呼吁現(xiàn)代時空下的日本人民跟世界人民一起反對暴行、反對戰(zhàn)爭。

二是歷史認知問題。歷史認知實際上是今天的人們對歷史的一種解讀,我們不將其分為日本侵華或是抗戰(zhàn),如果我們站在人類立場思考和認識那段歷史,我們的視角和認知的高度,以及對歷史解讀和從歷史中獲得的感悟可能不一樣。

三是戰(zhàn)爭記憶的角度。日本老兵,有的進行戰(zhàn)爭反省,有的還活在過去的記憶中。是基于狹隘的民族主義,還是寬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維方式,更多地站在人類共同命運的角度去思考戰(zhàn)爭記憶之間的爭奪,這是很有意義的。

四是創(chuàng)傷治療與和平的視角。當下,我們?nèi)绾蚊鎸?zhàn)爭創(chuàng)傷,如何構建中日友好與和平?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去思考這一問題,就會找到共性,這是我們邁向和平的關鍵。我們更應該尋求的是共性,而不僅僅是差異性。

猜你喜歡
南京大屠殺和平歷史
南京大屠殺80周年誰的記憶與誰的哀慟
新歷史
博弈·和平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僑界寄哀思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歷史上的4月
期盼和平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8期)2008-12-19
驻马店市| 齐齐哈尔市| 金秀| 兴宁市| 汉源县| 常德市| 阿荣旗| 华亭县| 新化县| 兰州市| 锡林郭勒盟| 米泉市| 阿荣旗| 福鼎市| 城步| 中卫市| 泾源县| 剑川县| 马边| 宝鸡市| 大方县| 原阳县| 陆河县| 长汀县| 鹿泉市| 湄潭县| 无为县| 灵台县| 洛阳市| 奇台县| 突泉县| 祁连县| 虹口区| 柳州市| 洛浦县| 满洲里市| 田东县| 天津市| 手游| 绵竹市|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