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王子虎
褚鈇(1533—1600),字民威,號愛所,山西榆次人。嘉靖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官場生涯長達36年,官至戶部尚書、太子少保。他執(zhí)法嚴明、不畏權貴、清正廉潔、生活簡樸,是明代山西清官廉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褚家原籍河南,為避戰(zhàn)亂,元末明初遷居榆次縣東白村(今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歲月更迭,形成了褚村。褚家傳到褚福原時,以養(yǎng)殖牛羊致富,稱雄鄉(xiāng)里。為了便于發(fā)展,褚福原把家搬到楊安村,形成了褚家新的支系。褚福原的長子褚鑛(1468—1549)擴大農耕和養(yǎng)殖規(guī)模,積攢了糧食數(shù)千石,牛羊數(shù)千頭。同時積極經商,產銷一體,家業(yè)更加興旺,成為榆次數(shù)得上的富有人家,被尊稱為東山翁。褚鑛是一個家族觀念很強的人。褚鑛主持分配祖上遺留的財產時,既分給親弟弟褚欒,也分給叔伯兄弟,自己不貪一點。在家庭教育方面,褚家尤其注重優(yōu)先培養(yǎng)德行。褚鑛常教育兒孫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有德。他說:“我以孝悌立身,以勤儉持家,以良弱保護身家安全,所以才能家族和睦,家業(yè)興旺,平安無事。這幾點經驗,子子孫孫不可以忘記?。 ?/p>
褚鑛的長子褚大全(1496—1557)是正義感很強的人。有個窮人病危之際偷盜他人的稻米吃,田主發(fā)現(xiàn)后將其打死,卻被誣陷是斗毆而死。褚大全知道真相,他率村里多人到官府作證,為冤死的窮人證明死因。榆次縣征調徭役,到他家找人抓差,官吏讓他行賄以免除徭役,褚大全說:“我的錢財都是憑勞動所得,來自于社會。如果縣里官員和百姓們急需我可以幫忙,但絕不能拿去慣壞貪官污吏?!彼蕴柹柒?,晚年自我評價道:“我這一生,沒有過人之處。我只是踐行‘孝、悌、忠、信這4個字,這是我立身處世的根本。根本有虧欠,還有資格談論人生的其他嗎?子孫后代能做到這些,就是善于做人了?!?/p>
褚大全有5個兒子,褚鈇排行第三。他懂事早,讀書學習專心致志,領悟力很強,褚大全對他關愛備至、滿懷期待。褚鈇十幾歲時,褚大全就送他到榆次城里拜師學習。他對褚鈇說:“孩子,你見過我的一個朋友,咱們榆次張慶村的周鈇,我很敬佩他。周鈇考中進士后,當官為民忠肝義膽,德行、文章一流,是天下聞名的御史,誰不敬仰他和他的家族?我要以周鈇的名字為你改名為‘鈇,希望你成為他那樣的人!”在褚鈇求學、為官的生涯中,褚大全用輔佐君上、服務百姓、報效國家的思想教育褚鈇,告誡他不要隨波逐流,不要貪圖富貴。
在良好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褚鈇把爺爺褚鑛、父親褚大全的悉心教導記于心、踐于行,奮發(fā)有為,20歲考取生員,而立之年考中舉人,32歲考中進士,歷任河間知縣、監(jiān)察御史、陜西茶馬大使、大理寺少卿、河南巡撫、大理寺卿、工部侍郎、戶部尚書兼漕運總督等職,政績顯赫,成為一代名臣。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褚鈇出任河間(今屬河北滄州市)知縣。河間縣屬于畿輔地區(qū),地處河北省的交通要道,距京城189公里。這里匯聚了不少世家大族,由于先輩有功于朝廷,他們的子孫后代在這里享受著朝廷給予的優(yōu)厚待遇。他們中的一些人利用特殊的身份,在當?shù)責o惡不作,百姓叫苦不迭。
褚鈇上任伊始,“調停剖決,詳而有體,不俟薅櫛,法行蠹去”。褚鈇注重發(fā)展當?shù)亟洕?,編定完善的財政收支計劃,采取清除積弊的措施,按章辦事。他分析審理案件程序合法,判決公正,調停矛盾,深得民心。經過3年整治,社會風氣大大改觀,河間縣的不法分子銷聲匿跡。褚鈇政績突出,聲名遠揚,因此被選調到京城,在都察院擔任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
褚鈇一身正氣,沉毅有遠謀。隆慶五年(1571年),褚鈇出任陜西茶馬大使,赴陜西巡察茶政、馬政。當時,分封在陜西的韓王想把國家所有的一個牧馬場奪過來作為自己的私人牧場。陜西的督撫覺得韓王不能得罪,打算把牧場給韓王一半,將要執(zhí)行時,正趕上褚鈇來巡察。韓王暗地里賄賂褚鈇,希望褚鈇支持他。褚鈇不為所動,堅決拒絕。他清楚自己面臨的官場壓力有多大,但是依然竭力勸阻:“祖宗制定的制度不可擅自更改。我不能同意?!痹隈意a的堅持下,韓王始終沒辦法把牧馬場據(jù)為己有。為防止發(fā)生類似侵犯國家軍馬利益的事件,褚鈇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以保障行太仆寺、苑馬寺的利益不被侵犯。朝廷采納他的建議,頒布新措施,維護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褚鈇因恪盡職守,破格升任河南按察使。萬歷元年(1573年)和萬歷二年(1574年),褚鈇巡按河南,做了四件得民心的大事。一是彈劾河南按察司副使章時鸞在修筑黃河大堤時托病避事不作為,章時鸞因此被削職為民,震動朝野。二是嚴懲犯法的藩王。封地在河南的周王、趙王家族里的人很多,有的宗室子弟和下屬仗勢欺人,為非作歹,成為當?shù)氐囊缓?。褚鈇查清罪證,奏請皇上依法懲處周王、趙王,宗室子弟、豪門大族因此收斂言行,當?shù)刂伟矤顩r大為好轉。三是嚴肅考紀。褚鈇監(jiān)督河南鄉(xiāng)試,張榜公布名單后,人們說這一次沒有徇私舞弊的現(xiàn)象,真正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四是澄清吏治,整頓官場。褚鈇把巡按河南時對官員的考察結果上報吏部,有一百多個不稱職的官員被撤職。
隨后,褚鈇提督南直隸,督查學政。他端正讀書風氣,選拔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所有請托照顧的請求一概拒絕。褚鈇慧眼識才,經他選拔的人才有一多半考中了進士。比如,中探花的顧天埈、中榜眼的王衡、中狀元的朱之蕃等人,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才。
褚鈇在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曾向皇帝上奏,請求皇帝采納諫言、廣開言路。他在奏疏中寫道:“臣思言官者朝廷之耳目所寄,言路者國家之命脈攸關。通塞之際、天下之治忽系焉。若因其一言之失而遽錮其終身,恐自此后直士寒心,諫臣奪氣,惟知緘口結舌,為全軀保妻子之計,他日脫有大利害、大奸慝,孰肯明目張膽為陛下言哉!”這段文字,既是冒死直諫,也是他的忠心袒露。
萬歷五年(1577年),褚鈇擢升為大理寺丞,晉升少卿。萬歷八年(1580年),褚鈇官拜右僉都御史兼河南巡撫。這時正值首輔張居正整頓朝廷官員,張居正要求各級官吏為官必須清廉,并倡導嚴格執(zhí)法,“巨珰以睚眥箠儒生,勛臣有恃勢騷傳驛者,皆論劾正法”。在巡撫河南期間,褚鈇遵首輔之令親自監(jiān)考鄉(xiāng)試,嚴格考核,選拔人才。他還以“課吏職”作為加強官吏考核的手段,“斥諸不職”,“省冗官”,懲治并淘汰了一批官員,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外,他還上疏免除貧苦百姓欠繳的9萬多兩租稅銀,減輕百姓負擔。他執(zhí)行法律公正無私、官民平等,“信賞罰”“持法嚴”,出臺了許多惠及百姓的政策。此后,河南政治清明,局勢安定。
由于政績突出,萬歷十一年(1583年)褚鈇回京任都察院僉都御史。此時正值朝廷對官員進行大考察,褚鈇做事認真、為人正直,受到了朝廷官員的贊譽。沒多久,他被晉封為大理寺卿。在褚鈇的領導下,大理寺的官員們審理、復核案件認真嚴謹,不因權貴施壓而歪曲事實,平反了很多冤案。褚鈇秉公執(zhí)法,針對立案不準的冤假錯案大膽平反,并把事情經過記錄成文,編為記錄法律審判實錄的《求生錄》一書。
明代官場存在著復雜的派系斗爭,才干過人的褚鈇是各方拉攏的對象。褚鈇不因一己私利而隨波逐流,這使得他升遷較慢。朝廷看中褚鈇踏實可靠的品性,調任他為工部侍郎,主持修建慈寧宮。褚鈇精心籌劃,為國家節(jié)省了大量資金,自己不貪一文錢。
褚鈇后來改任刑部侍郎,同樣盡職盡責。之后,褚鈇擔任左右都御史兼戶部侍郎,負責全國的財政收支。那時,全國水旱災害頻發(fā),饑民流離失所,同時遼東軍餉需求日增,各地方官員很難完成朝廷下達的財政任務。對此,褚鈇研究對策,改革財政,減少宮廷支出,堵住稅收漏洞,減少政府的不必要開支,開源節(jié)流,保證了賑災費用和軍費的需要。他清廉正直,拒收賄賂,勤于政務,受到各方贊揚。
年近花甲的褚鈇升任戶部尚書,主管全國的戶籍、土地、賦稅、收支和俸祿,兼督全國的河道運輸。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黃河河床不斷升高、倒灌清口,淮不敵黃,淮河連年泛濫,威脅到鳳陽城皇陵的安全,影響大運河南北漕運的正常進行,前任官員都一籌莫展。時任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楊一魁總督河道,他與禮科給事中張企程共同提出了“欲分殺黃流以縱淮,別疏??谝詫S”的建議。時任戶部尚書的褚鈇奉敕書總督漕運并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地,實地勘察后,他提出了“欲先泄淮而徐議分黃”的主張。為使漕運暢通和治理黃河水患,褚鈇上書朝廷,積極調和不同意見,制定出疏導淮河的辦法。他組織當?shù)孛癖姟伴_周家橋,塞黃堌口,繕完歸仁故堤”,引淮水注入草子湖,使淮河上游之水半數(shù)得以宣泄,在既定工期之內完成了治理淮河的艱巨任務。從此,鳳陽縣的皇陵安全了,大運河漕運暢通了,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萬歷皇帝十分滿意,他加封褚鈇為太子少保,賞賜他金幣、璽書以示獎勵。
褚鈇巡撫淮河的時候,有個大宦官囂張跋扈,因小事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便用棍棒打死了人。褚鈇知道后感嘆道:“在這個世道上,看見這種人橫行霸道,我怎么能置之不理呢?”他挺身而出彈劾大宦官,絲毫不怕被打擊報復。有個大臣仗勢騷擾驛站官員,他立即依法嚴懲。
此時倭寇騷擾東南沿海,褚鈇又上奏皇上,選拔戚繼光以及俞大猷等名將抗擊倭寇。他悉心置備軍用物資,節(jié)省開支以萬計。褚鈇利用農閑季節(jié),倡導民眾修筑城池,鼓勵將士廣蓄糧食,以備長期抗倭之需,鞏固了東南海防。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褚鈇第十次上疏辭官。萬歷皇帝見他態(tài)度堅決,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并令沿途各驛站給褚鈇提供返鄉(xiāng)車馬。這一年,褚鈇65歲。
在三十余年的官場生涯里,褚鈇始終廉潔自律、敢于改革、執(zhí)法嚴明,政績卓著、聲望很高。有人評價褚鈇,他像趙抃一樣清白為官,像范仲淹一樣憂國憂民,像司馬光一樣忠誠勤懇,他同時具有宋朝這三大名臣的優(yōu)點。和明朝的大臣相比,褚鈇具有首輔夏言的篤實、兵部尚書劉大夏的堅毅,是德高望重的國士和垂范官吏的楷模。
褚鈇教導子孫學業(yè),只是勸勉他們要認真勤勉,從不嚴厲指責,晚輩和他交談都覺得愉快。褚鈇正直忠厚、對人和善,無論對方身份地位有何變化,他從沒有親疏厚薄的變化,使人如沐春風。村里的孩童也敢跟他說話、開玩笑,如同忘年交一樣。
褚鈇祖居的褚村屬于圣歷鄉(xiāng),圣歷鄉(xiāng)有始建于金皇統(tǒng)九年(1149年)的保安寺,規(guī)模宏大、香火鼎盛。褚鈇的曾祖父褚福原曾捐資重修保安寺,萬歷年間,族人褚倫及住持洪保、鄉(xiāng)民李元識等人用修橋的余資再次重修保安寺后,請他作記。褚鈇并不信佛,但鑒于儒家之道和佛家教誨各有功用,萬歷十八年(1590年),他寫下著名的《圣歷鄉(xiāng)重修保安寺記》一文,以宏大的視角解釋了佛教獲得士大夫階層支持和信徒眾多的原因,著重指出儒家學說是修身治國之道,但儒者若“孜孜焉日以發(fā)策決科、榮身肥家是念,故窮而在下不能師世范俗,達而在上不能致君澤民”,反而不如俗人信奉佛家恬淡絕欲、慈悲普愛、苦心苦行的教誨而行善,提出了“為善者固不可舍儒趨佛,業(yè)儒者又不可徒口圣賢之言,而躬凡民之行也”的觀點。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褚鈇作《重修城隍顯佑伯祠記》一文,告誡世人“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應該“先誠信,崇禮教”,如果“榆民誠安分守禮,敦倫樂善,雖不求于神而神自佑之”。僅此兩例,足以見得褚鈇處事有方、見識深刻。
褚鈇生活樸素、樂善好施,他節(jié)省出來的錢財都用于接濟窮困的親友了。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榆次發(fā)生大饑荒,褚鈇拿出積攢的谷米賑災,拯救了不少百姓的性命。經地方官上奏后,他得到了朝廷的嘉獎。褚鈇為官幾十年,家里沒有多少積蓄,沒有肥沃田產,妻妾不穿帛衣,也沒有瓔珞等貴重飾品。褚鈇既嚴于律己,又十分重視對后代的教育,次子應麟、三子應蛟、四子應于皆為舉人。長子褚應豸關心鄉(xiāng)梓、才華出眾,曾任貴州清吏司郎中、刑部郎中等。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榆次縣懷仁里的王廷宰從北京購置了大批佛經無處安放,褚應豸捐資修建寺廟,蓋了五楹藏經樓,將其命名為大乘寺。明末清初的大儒傅山多次入住該寺,后來該寺為大乘寺小學校址,重修后現(xiàn)為五臺山尼眾佛學院分院兼普壽寺廣學部。三子褚應蛟中舉后,任萬安縣知縣;四子褚應于中舉后,任河南原武縣知縣、轉任河間府司理,官至湖廣按察司僉事、巡南兵備道。褚應于也是書法名家,楷書、行書、隸書皆有較高造詣,給榆次很多廟宇寫過匾額。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褚鈇病故于榆次,享年68歲。他為官一生,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在尖銳復雜的朝廷內斗中,他從不趨炎附勢,始終恪盡職守。
褚鈇平時喜好寫作,無論在京在外,從政之余,他都會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悟訴諸筆端,一生著述頗豐。他的著作有《從政錄》《從政續(xù)錄》《榆次縣志》《八行圖奏》《勸懲類纂》《蕓窗紀愚》《教家纂要》《公余漫興稿》等。此外,他還把自己陶情詠懷的詩詞集結成冊,編寫了《匯古菁華》一書,共計24卷。
2019年,晉中市榆次區(qū)依托榆次老城古書院建成了褚鈇書院廉政文化園,將褚鈇的生平、政績、文物、著作、廉政案例以及古代監(jiān)察制度、清廉代表等元素進行高度提煉升華,全角度、多途徑展示和傳播廉政文化。通過建立特色鮮明的廉政文化體系,教育、引導、激勵廣大黨員永葆清廉本色,進而涵養(yǎng)清風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