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葉發(fā) 周穎 黃君 李青青 梁華庚
頸椎病是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頸椎間盤退變性疾病, 患者常因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fā)性改變刺激或壓迫臨近組織而引起頸背僵硬、疼痛等癥狀, 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1]。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特殊類型, 發(fā)病率占頸椎病的17%~20%, 該病反復發(fā)作容易引起短暫性腦缺血、腦梗死等不良后果, 需要及時采取治療干預控制病情[2]。但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復雜, 單純采用西藥治療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3]。近幾年, 隨著中醫(yī)技術在多種骨科疾病輔助治療中顯示出獨特的增效作用, 采用中醫(yī)治療提升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預后也逐漸成為了臨床研究的熱點[4]。本院在此方面積累了較多經(jīng)驗, 針對該病的病因病機選擇通竅活血湯加減輔助西藥進行治療, 現(xiàn)將實際效果和安全性情況進行分析, 以期為提升該病的治療預后提供新的可靠途徑并推廣,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2 年1 月~2023 年4 月本院門診和住院部收治的50 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分組方法選擇隨機數(shù)字表法, 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25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0∶15;年齡20~70 歲, 平均年齡(49.22±9.88)歲;病程1~6 個月, 平均病程(3.11±1.01)個月。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1∶14;年齡20~70 歲, 平均年齡(49.35±9.83)歲;病程1~6 個月,平均病程(3.05±0.99)個月。兩組基本資料數(shù)據(jù)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jīng)X 線片、椎動脈造影、椎動脈血流檢測等相關檢查結(jié)合臨床癥狀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虎谌脒x前有長期藥物治療史者接受2 周洗脫期;③符合本研究藥物的使用范圍;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其他類型頸椎病或其他原因?qū)е碌淖祫用}血流異常;②有頸椎結(jié)核、滑脫等其他頸椎疾病者;③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疾病的患者;④有精神疾病或認知交流障礙情況的患者;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甘露醇注射液聯(lián)合氟桂利嗪膠囊治療:甘露醇注射液(浙江天瑞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3039, 規(guī)格:250 ml∶50 g/瓶)125 ml/次,1 次/d, 快速靜脈滴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石家莊市華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13021047, 規(guī)格:5 mg/粒)5 mg/次, 1 次/d, 每晚睡前口服, 治療7 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 組方:桃仁9 g、紅花9 g、赤芍12 g、川芎6 g、老蔥3 根、生姜9 g、當歸12 g、牛膝15 g、葛根20 g、丹參10 g、陳皮6 g。頭暈目眩者, 加天麻、澤瀉、鉤藤各9 g;頭痛者, 加蔓荊子、白芷各9 g;嘔吐者, 加半夏、竹茹各9 g。1 劑/d, 水煎2 次, 每次剩余藥汁200~300 ml, 兩次混勻后分早晚口服, 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療程結(jié)束后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積分與椎動脈血流指 標[左 側(cè)椎 動脈 平 均血 流 速(left vertebral arterymean velocity, LVA-Vm)、右側(cè)椎動脈平均血流速(right vertebral artery-mean velocity, RVA-Vm)、左 側(cè) 椎 動 脈血 流 阻 力 指 數(shù)(LVA-resistance index, LVA-RI)、右 側(cè)椎動脈血流阻力指數(shù)(RVA-resistance index, RVA-RI)]以及安全性(三大常規(guī)異常、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的差異。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5]:治愈:眩暈、頭痛等癥狀完全消失, 正常工作和活動不受影響, 隨訪3 個月未見復發(fā);好轉(zhuǎn):相關癥狀明顯改善, 偶爾出現(xiàn)頸痛、眩暈等不適, 不明顯影響正常工作和活動;未愈:相關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好轉(zhuǎn))/總例數(shù)×100%。
癥狀和體征積分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6], 包括眩暈(16 分)、頸肩痛(4 分)、頭痛(2 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 分)、心理及社會適應(4 分)共30 分, 評分越低表示癥狀體征越嚴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用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值低于0.05 時在統(tǒng)計學方面的差異有顯著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積分均高于同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積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積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5 8.84±1.08 21.06±2.12a對照組 25 8.97±2.07 13.47±1.95ab t 0.278 13.175 P 0.782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LVA-Vm、RVA-Vm 水平均高于同組治療前, LVA-RI、RVA-RI 水平均低于同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治療后LVA-Vm、RVA-Vm 水 平 均 高 于 對 照 組, LVA-RI、RVA-RI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LVA-Vm(cm/s) RVA-Vm(cm/s) LVA-RI RVA-R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5 22.47±3.13 31.20±3.32ab 24.38±3.03 32.06±2.97ab 0.84±0.11 0.54±0.06ab 0.82±0.09 0.46±0.10ab對照組 25 22.16±3.06 27.65±2.87a 24.51±2.92 28.11±2.44a 0.82±0.10 0.62±0.07a 0.81±0.11 0.64±0.09a t 0.354 4.045 0.154 5.138 0.673 4.339 0.352 6.690 P 0.725 0.000 0.878 0.000 0.504 0.000 0.727 0.000
2.4 兩組安全性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三大常規(guī)異?;蚋文I功能異常情況, 也無其他不良反應, 安全性良好。
近幾年,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強度增加和不良行為習慣的增多導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且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 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質(zhì)量[7]。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復雜, 主要病因為:①椎關節(jié)增生、椎體失穩(wěn)或移位等導致椎動脈受壓;②頸椎退變或繼發(fā)性病變刺激椎動脈周圍及其管壁交感神經(jīng), 導致椎動脈痙攣;③血液粘度高導致椎動脈硬化?;颊哂捎谧祫用}供血不足, 易出現(xiàn)頭痛、眩暈、耳鳴、惡心等典型癥狀[8]。該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 若不能及時有效控制病情容易因反復發(fā)作而增加腦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病發(fā)生風險。因此,及時采取治療干預恢復頸椎穩(wěn)定性結(jié)構(gòu), 改善椎動脈供血情況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
中醫(yī)學研究認為, 椎動脈型頸椎病應屬“頭痛”、“眩暈”等范疇[9], 《直指方》中即對該病有載:“瘀滯不行, 則生眩暈”[10]。中醫(yī)專家認為該病的病位在腦竅[11], 發(fā)病原因主要與虛、風、痰、瘀有關, 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 主要病機為氣滯血瘀、瘀血阻竅, 臨床辨治應以行氣化瘀、升清通絡為主要原則[12]。本研究所用通竅活血湯方中葛根可升清通絡、生津透疹;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當歸、牛膝、丹參均為活血祛瘀之藥, 紅花、赤芍、當歸、丹參還可調(diào)經(jīng)止痛,牛膝也可補肝腎、強筋骨;陳皮理氣、健脾、燥濕;老蔥通絡開竅;生姜解表散寒, 諸藥配伍使氣血暢通、清陽得升, 共奏通竅活血之功效[13]。郭洋等[14]的研究報道中也指出, 采用活血定眩中藥湯劑配合針灸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顯著, 有良好的活血祛瘀作用。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比較高, 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積分高于對照組(P<0.05), 表明通竅活血湯加減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有顯著的標本兼治的優(yōu)勢, 與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可產(chǎn)生良好的協(xié)同效果, 提升治療預后, 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 通竅活血湯加減方中的活血祛瘀中藥有降低人體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動學的效果;葛根則能緩解血管痙攣、增加動脈彈性;川芎還可擴張血管, 降低血管阻力, 改善微循環(huán)[15]。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LVA-Vm、RVA-Vm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LVA-RI、RVA-RI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竅活血湯加減在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狀況、降低血液粘稠度方面效果顯著,有利于快速緩解患者的癥狀體征, 尤其是眩暈癥狀[16]。另外在安全性方面,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三大常規(guī)異?;蚋文I功能異常情況, 可見本研究中的藥物方案安全性較高, 不會影響患者的耐受性。
綜上所述, 通竅活血湯加減聯(lián)合甘露醇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顯著,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動脈血流狀況, 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