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陽,肖 靜,劉擁軍,柳永紅,顧云娟
1.南通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2.南通市天生港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5;3.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511;4.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 南通 226001
“體重焦慮”屬于新興的網絡詞匯,目前國內學界認識比較局限,心理學家認為,“體重焦慮”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對自身體重和身材的不自信、不滿意和不認同[1]。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下,過度追求瘦,實際身材與理想身材存在偏差時便會誘發(fā)“體重焦慮”,尤以青少年更為嚴重[2]。2021 年,中青校媒體面向全國的一項調查顯示,59.03%的大學生存在身材等方面的形象焦慮[3]。加拿大一項研究指出[4],即便體重指數(shù)(BMI)正常的個體也經歷著外界體重相關的嘲笑和自我對身材的不滿,這增加了個體追求理想體重的強烈愿望[5]。關于青少年“體重焦慮”與抑郁癥狀的關聯(lián)目前國內缺少量化的實證研究,傳統(tǒng)研究多關注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6]。與體重正常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常常遭受體重相關的嘲笑,以及更高風險的焦慮、抑郁和其他心理健康疾?。?]。但也有研究指出,相比客觀身體形象,主觀身體感受更能預測個體生活滿意度[8]。“體重焦慮”青少年往往存在負面的主觀身體感受,因此,除了青少年體重異常本身導致的抑郁癥狀,青少年“體重焦慮”對抑郁癥狀的不良影響也需要被關注。
早在2009 年國外就有研究報道手機依賴會限制個體的面對面交流,弱化社會交往能力[9],增加抑郁癥狀的發(fā)生風險[10-11]。2019年我國一項研究也證實青少年手機依賴與抑郁癥狀呈明顯正相關[12]。但關于手機在“體重焦慮”與抑郁癥狀關系之間發(fā)揮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尚未有明確定論。一方面,手機網絡作為輿論的傳播媒介,促進“鎖骨放硬幣”“反手摸肚臍”“A4腰”“i6腿”等主流審美傳播的同時,無意間形成對自身身材的隱性比較,較大的差距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癥狀的風險[13]。另一方面,手機具有強大的修圖、美顏相機功能,有助于公眾在社交網絡上呈現(xiàn)積極完美的自我形象[14],提高積極的情緒體驗。
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青少年“體重焦慮”、手機依賴和抑郁癥狀三者之間的路徑關系。探討手機依賴在“體重焦慮”與抑郁癥狀關系中的中介作用,以期為糾正青少年問題性手機使用和抑郁癥狀的預防控制提供理論依據。
于2021 年11 月—2022 年3 月,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具體抽樣步驟如下:一級抽樣,在整個南通市隨機抽取1個城區(qū)、1 個郊縣;二級抽樣,在城區(qū)和郊縣分別抽取6 所學校,涉及初中、高中和中職學校;三級抽樣,各學校各年級隨機抽取1~3 個班級,共200 個班級學生參與調查。經學校相關人員、學生和家長知情同意后填寫在線問卷,共收回9 761 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536 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9 225 份,有效率為94.51%。本研究已取得南通大學倫理委員會審批(2019-K019),研究對象年齡11~17 歲,男性占比51.15%,女性占比48.85%。
1.一般情況調查表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主要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家庭所在地、是否獨生子女、自評家庭經濟狀況和自覺學習壓力等。
2.“體重焦慮”問卷
本研究參考多維度身體意向量表[15],選擇與體重相關的2 個條目:①我認為我的體重是?②從外人眼中,大多人認為我的體重?分別反映對自己體重的滿意度和感知他人對自己體重的滿意度。由于該量表的適用群體為成人和15 歲及以上的青少年,本研究將5 點等級(非常滿意、滿意、中等、非常不滿意、不滿意)調整為3點等級(高水平滿意度、中等水平滿意度、低水平滿意度),以提高對本研究中15 歲以下青少年的適用性。同時增加問題③你是否經常發(fā)覺自己體重增長過速?以判斷青少年個體對體重的在意度和敏感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99。
3.手機使用依賴自評問卷
采用陶舒曼等[16]2013 年編制的青少年手機使用依賴自評問卷,該問卷包括13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點計分,問卷的總分是每個項目的總和,問卷的總得分區(qū)間為13~65 分,總分數(shù)越高,表示個體的手機依賴程度越高,總分>28 分,即判定為具有手機依賴傾向。對于自述日常不接觸手機的青少年,我們認為其總分數(shù)為0,將其并入非手機依賴組。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93。
4.抑郁量表
采用簡版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17](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10),共10個條目,按照條目反映的抑郁程度計分,“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計0 分,“不太多”計1 分,“有時或者有一半的時間”計2 分,“大多數(shù)時間”計3 分,其中第5、8 條目為反向計分,總分范圍0~30 分,總分越高表明抑郁情緒越嚴重,總分≥15 分為有抑郁癥狀。CES-D10 量表在青少年中也被廣泛應用[17-18],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7。
通過Stata 15.0 進行數(shù)據整理和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均數(shù)±標準差(x±s)和頻數(shù)(百分比)描述,采用t檢驗、χ2檢驗和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青少年“體重焦慮”、手機依賴與抑郁癥狀的關聯(lián)性。并通過Amos 26.0 軟件實現(xiàn)結構方程模型構建帶有潛變量“體重焦慮”的中介效應模型,同時通過非線性模型的中介效應檢驗(KHB)方法探究手機依賴在不同“體重焦慮”表現(xiàn)與抑郁癥狀之間的中介效應。KHB方法由丹麥學者Kristian Bernt Karlson、Anders Holm以及耶魯大學Richard Breen合作提出[19],該方法不受變量類型的限制,對于復雜多樣的合并效應及混雜效應均可檢驗,包容度高。檢驗水準α=0.05。
本研究共納入9 225 名青少年,有抑郁癥狀的青少年平均年齡高于無抑郁癥狀青少年(P<0.001);有抑郁癥狀的青少年女性的比例(P=0.047)、居住于農村的比例(P=0.021)、非獨生子女的比例(P<0.001)、家庭經濟狀況差的比例(P<0.001)和自覺學習壓力重的比例(P<0.001)均高于無抑郁癥狀青少年(表1)。
表1 青少年基本人口學特征的組間比較
校正混雜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與沒有手機依賴的青少年相比,有手機依賴的青少年發(fā)生抑郁癥狀的風險增加3.76 倍;與對自己體重處于高滿意度水平的青少年相比,中等滿意度和低滿意度的青少年發(fā)生抑郁癥狀的風險分別增加0.71 倍和2.35 倍;與感知他人對自己體重處于高滿意度的青少年相比,感知他人對自己體重處于中等滿意度和低滿意度的青少年發(fā)生抑郁癥狀的風險分別增加2.25 倍和5.33 倍;與未發(fā)覺自己體重增長過速的青少年相比,經常發(fā)覺自己體重增長過速的青少年發(fā)生抑郁癥狀的風險增加1.15倍(表2)。
表2 青少年手機依賴和“體重焦慮”與抑郁癥狀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構建中介效應結構方程模型,研究青少年“體重焦慮”、手機依賴、抑郁癥狀之間的路徑關系,如圖1 所示。經檢驗,χ2/df=1.993,GFI=1.000,TLI=0.997,GFI=0.999,NFI=0.998,CFI=0.999,RMSEA=0.010,說明該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模型顯示“體重焦慮”可顯著正向預測手機依賴(β=0.20,P<0.001),手機依賴可顯著正向預測抑郁癥狀(β=0.24,P<0.001),此外,“體重焦慮”可顯著正向預測抑郁癥狀(β=0.39,P<0.001,圖1)。
圖1 手機依賴在“體重焦慮”與抑郁癥狀之間的中介作用模型
進一步研究“體重焦慮”各表現(xiàn)對抑郁癥狀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大小,KHB 中介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青少年對自己體重滿意度”對抑郁癥狀的總效應為0.63,其中通過手機依賴對抑郁癥狀的中介效應為0.09,占比14.29%;“青少年感知他人對自己體重滿意度”對抑郁癥狀的總效應為1.14,其中通過手機依賴對抑郁癥狀的中介效應為0.17,占比14.91%;“青少年經常發(fā)覺自己體重增長過速”對抑郁癥狀的總效應為0.77,其中通過手機依賴對抑郁癥狀的中介效應為0.17,占比22.08%(表3)。
表3 青少年手機依賴在“體重焦慮”與抑郁癥狀關系的中介效應分析
本研究中64.24%的青少年對自己的體重處于中低滿意度水平,高于先前武漢的一項調查,36.8%的武漢初中生對自己體重處于中低滿意度水平[20]。可能原因之一是研究對象的年齡差異,本研究對象的青少年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平均年齡(15.58±1.56)歲,而武漢的調查對象僅涉及初一和初二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3.16±0.75)歲。國內外研究均指出隨著年級的升高和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身體滿意度水平呈現(xiàn)下降趨勢[21-22]。一方面,隨著青春期進程的不斷推進,青少年自我意識和對身體的認知不斷增強,高中生身體自尊水平低于初中生[23];另一方面,高年齡段青少年BMI年增長速度較低年齡段青少年快,肥胖率呈明顯增高趨勢[24],因而高年齡段青少年更容易面臨“體重焦慮”??赡茉蛑茄芯繒r間和研究樣本的不同,武漢的研究調查早于本研究11 年,且樣本量較小,青少年“體重焦慮”愈發(fā)加劇與時代的發(fā)展息息相關[25],近年來網絡的飛速發(fā)展和社會主流審美的變化,更多的青少年盲目追捧瘦體重,對自身體重認知錯誤[26],進而出現(xiàn)“體重焦慮”。且本研究調查處于新冠疫情期間,體重增加的危險因素暴露增多,如久坐、視頻時間過長、體力活動降低、不良飲食習慣等[27]。
有“體重焦慮”的青少年往往苛求瘦體重標準,減肥動力增加,不正確的減肥動機可能造成節(jié)食、服用減肥藥、催吐等極端的不良飲食行為以及過度的身體鍛煉[28],從而導致身體不適,心理負擔加重,增加抑郁癥狀的風險。目前國內對于青少年“體重焦慮”與抑郁癥狀的關聯(lián)實證研究較少,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對自己體重處于中等滿意度水平和低滿意度水平”的青少年發(fā)生抑郁癥狀的風險分別增加71%和235%,“感知他人對自己體重處于中等滿意度水平和低滿意度水平”的青少年發(fā)生抑郁癥狀的風險分別增加225%和533%。此前一項關于青少年體型滿意度的研究報道[29],體型不滿意增加231%的抑郁癥狀風險,該關聯(lián)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這可能與時代背景有關,本研究調查時間較上述研究時間晚17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青少年更加追求精神文明的富足,審美標準改變,對自身形象要求更為嚴苛,更易誘發(fā)形象焦慮及抑郁癥狀[3]。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青少年“體重焦慮”各表現(xiàn)與抑郁癥狀的關聯(lián)大小存在差異,感知他人對自己的體重評價與抑郁癥狀的關聯(lián)強度[OR(95%CI)=6.33(3.98~10.08)]高于自評體重滿意度與抑郁癥狀的關聯(lián)強度[OR(95%CI)=3.35(2.72~4.12)]。與國外一項Meta 分析結果不同,該研究顯示與體重相關的自我恥辱感與抑郁癥狀的相關性,高于感知來自他人的體重相關的嘲笑與抑郁癥狀的相關性[6]。造成該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種族、民族文化的差異,中國人普遍趨向于順從、被動和感性,更加在意外界的眼光和他人的評價[30]。本研究“體重焦慮”僅“發(fā)覺體重增長過速”這一表現(xiàn)就增加115%的抑郁癥狀發(fā)生風險,說明個體對體重的在意和敏感度對心理健康影響較大。因此,有必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提高個人自信,以減少“體重焦慮”的發(fā)生和對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增加了青少年3.76 倍的抑郁癥狀發(fā)生風險,較2017 年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12](手機依賴增加2.95 倍的抑郁癥狀風險)高。造成該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對象、測量方式以及研究過程中混雜因素的控制不同。也可能由于2019—2022 年新冠疫情持續(xù)流行,智能手機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接觸電子設備的時間大大增加,社交娛樂均通過手機互聯(lián)網實現(xiàn),手機依賴愈發(fā)嚴重[31]。同時,居家辦公、線上教學等政策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動范圍[32],相應地抑郁癥狀報告檢出率也顯著提高[33]。曲楊等[34]和王東梅等[35]的兩項隊列研究結果支持的社會置換假說[36]認為,高頻率的手機使用會減少青少年現(xiàn)實生活的社交,產生孤獨感從而增加抑郁癥狀風險。
本研究路徑關系分析中,“體重焦慮”與手機依賴呈正相關(β=0.20,P<0.001),兩者又均與抑郁癥狀正相關(β=0.24,P<0.001;β=0.39,P<0.001)。對于智能化時代的青少年,手機是實現(xiàn)社交和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認知行為理論[37]認為當青少年產生“體重焦慮”時,可能通過手機網絡來解決對自身體重不滿的現(xiàn)狀,如借助手機各類軟件的修圖功能[34],以掩蓋相貌、身材、體重等不足,通過網絡學習化妝和穿搭對自我形象進行美化,最大限度享受虛擬社交,增加個人積極情緒體驗[38]。而這些很可能內化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13],當青少年從虛擬世界抽離至現(xiàn)實中時,巨大的落差感增加了抑郁癥狀的發(fā)生風險。本研究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自我體重滿意度和感知他人對自己體重滿意度對抑郁癥狀的總效應分別是0.63 和1.14,通過手機依賴導致抑郁癥狀的中介效應占14.29%和14.91%;而經常發(fā)覺自己體重增長過速對抑郁癥狀的總效應為0.77,通過手機依賴導致抑郁癥狀的中介效應占比22.08%。有研究表明對自我形象越重視,在社交媒體上投入越多,越容易產生負面情緒[39]。手機作為社交娛樂的重要媒介,對審美起到了一定的宣傳引導作用,從而影響青少年理想形象的內化[25]。通過手機獲取的信息魚龍混雜,青少年群體容易被虛擬環(huán)境塑造的主流審美所影響,不經意間產生隱性比較,增加了“體重焦慮”和抑郁癥狀的風險。一項實驗性研究[40]結果表明,健康體重模特(BMI:18.5~24.9 kg/m2)形象的宣傳較瘦體重模特(BMI<18.5 kg/m2)形象的宣傳更加有利于大眾建立個人自尊和較好身體滿意度評價,也表現(xiàn)出更為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有必要對宣傳媒體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糾正“以瘦為美”,宣傳“健康即美”,緩解青少年“體重焦慮”,降低抑郁癥狀。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問卷調查采用線上形式,調查實施階段的質量控制得不到充足的保證,對于體重、身高這些客觀指標,學生自測會造成較大的測量偏倚,因此模型中并未將客觀BMI 作為校正變量,后期需進一步組織團隊進行相關指標的統(tǒng)一測量以減少研究中的混雜因素。同時“體重焦慮”、手機依賴和抑郁癥狀均可能存在性別差異,但本研究實際分析過程未按照性別分層,后期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探究不同性別青少年“體重焦慮”、手機依賴和抑郁癥狀間的關聯(lián),為開展以手機依賴干預為重點的青少年抑郁癥狀預防措施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