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春
摘 要:循環(huán)日記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寫作形式,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習作分享的意識。針對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有效落實循環(huán)日記寫作實踐,為學生搭建寫作能力生長的階梯,讓循環(huán)日記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心與心交流的平臺。
關鍵詞:小學作文 循環(huán)日記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14
循環(huán)日記是指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同學共同參與的輪流寫作的寫作教學模式。以往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一些問題:許多教學流于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至于內容空洞,缺乏情感,而且存在教學方式死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問題。面對上述問題,實行循環(huán)日記的寫作實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一、設置項目主題,激發(fā)寫作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紀小,對世界缺乏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對于循環(huán)日記的寫作,雖然教師將主動權放給學生,讓學生自行選擇寫作內容,但是為了加強教學和寫作之間的聯系,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設置項目的主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四課《昆蟲備忘錄》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展示幾張昆蟲的照片,讓學生闡述昆蟲的名字,要求學生描述這些昆蟲的外形,思考和比較這些昆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隨后,教師要求學生猜測文章的內容,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本文介紹了哪些昆蟲?它們的樣子、習性是怎樣的?作者記錄了它們哪些有趣的故事?”教師要求學生朗讀課文,讀準音節(jié),讀通文章,讓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對文章的初步感知。隨后,教師讓學生再次閱讀文章,找出感興趣的昆蟲,畫出喜歡的句子,闡明理由,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緊接著,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相機抓拍的昆蟲,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了解昆蟲的特點。而后,教師要求學生畫出昆蟲的畫像,檢驗學生對昆蟲的了解情況,再提問學生關于這個昆蟲還知道什么信息。之后,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與昆蟲之間的趣事,再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介紹這些昆蟲,說說“自己”的樣子、特點、習性,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展開想象說明生存技能的用途。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四種昆蟲的樣子、特點、有趣之處,同時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適當的補充,激發(fā)學生對昆蟲的喜愛、對自然的探索欲望。接下來,教師向學生提問日常生活中還了解過哪些昆蟲。引導學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昆蟲外形和習性,讓學生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獎勵,補充知識點,避免抽象的講解,加深學生的了解,提高課堂效率。然后,教師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畢竟要想讓學生寫好循環(huán)日記,必須設置主題,讓學生明確自己要寫什么,讓學生在文章中尋找主題,開展寫作。因此,在本課教學過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昆蟲紀實”“植物記錄”“我的昆蟲探秘”等主題中進行挑選,也可以自行擬定,只要不脫離實際即可。
二、貼近實際生活,積累日記素材
對于寫作教學而言,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表達能力有限,聯系實際生活不僅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常識和經驗,化抽象為具象,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生對語文寫作知識、技巧的理解和運用水平,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能增長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其生活能力。而且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將生活以文學的形式展現,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探究,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寫作意識和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二課《祖父的園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深入研讀文章,梳理文章內容,制定教學目標:“感受作者在祖父園子里的生活,感受祖父的慈愛和對作者的關懷,感悟園子對于作者的精神意義?!苯處熡枚嗝襟w展示文中的園子模擬圖,介紹本文作者的生平事跡,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坎坷命運,引出本節(jié)課題。學生先自行朗讀文章,讀準字音,了解文章的大體內容,嘗試描述祖父園子的景色,闡明自己對祖父園子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園子的勃勃生機。學生再根據教師的問題“祖父的園子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從課文中找作者的想法”, 精讀課文,尋找答案。然后,教師讓學生找出祖父的園子里有些什么,在園子里做了些什么事,在自己有感受的地方進行標注,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標注法進行閱讀,而后進行交流分享。緊接著,教師請學生閱讀第十三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感,嘗試賞析這個自然段。學生自主進行思考、交流,教師在旁引導學生的思維:“文章的寫作手法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辭?文中用了十個‘就字,是不是會顯得很啰唆?”隨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予以補充和升華。教師播放音樂,要求學生帶著這種感覺朗讀文章。然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思維拓展,感受作者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和作者自由的童年生活。教師借機引導學生探尋這種自由的源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力,提出不同意見。無論學生的回答是什么,教師都予以肯定,保證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教師講授的這一課,寫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接觸到的園子,學生比較熟悉,貼近實際生活,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借此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生活,體悟生活,積累“循環(huán)日記”寫作素材。同樣的,教師可以借機向學生推薦類似的文章,鼓勵學生進行閱讀,開闊眼界。
三、營造開放環(huán)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通過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在課堂上,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化被動為主動。并且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發(fā)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抓住恰當的時機進行思維引導,而不直接干涉學生的決定,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主動進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五課《草船借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首先,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然后設計懸念,導入新課:“大家知道周瑜和諸葛亮的母親姓什么嗎?有人說周瑜的母親姓紀,諸葛亮的母親姓何,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之后進行趣味性回答:“因為周瑜在臨死前感嘆道:‘既生瑜,何生亮!”在滿堂笑聲中,教師再向學生提出問題:“周瑜是東吳孫權手下的得力干將,有勇有謀,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然后,教師向學生講述《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展示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隨后,教師再講述《草船借箭》的內容,分析課文,引導學生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草船借箭的場景,播放《草船借箭》的影視或動漫片段,讓學生進行交流探究,最后進行匯報。對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教師要在一旁進行巡視,對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教師及時地糾正和指導,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而不是直接指出并告知正確做法,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實踐時間和空間。這樣可以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以便學生在接下來的循環(huán)日記寫作中進行思維擴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能力。
四、打造問學課堂,珍視獨特感受
以問題為導向,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幫助教師掌握課堂節(jié)奏,便于及時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掌握情況調整教學活動,將主動權由教師轉移給學生,學生在學習上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便于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學習。教師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或是淺顯易懂的例子,提出問題,結合學生的實踐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不斷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給予學生充足的積極情緒,減少學生對寫作的陌生感和抵觸心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語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二十一課《楊氏之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直接導入課堂內容,讓學生講講自己閱讀過的古文,引出本文。而后,教師播放《世說新語》故事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閱讀文章,并且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文章的大意,寫出文中楊氏子與孔君平對答的話語,讓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提出問題:“楊氏之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假如那個人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你會怎么回答?”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體會文中的語言藝術。教師可以讓學生據此開展語言藝術交流會,讓學生搜集、積累在表達上很有特點的語言,如歇后語、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等,或者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進行舞臺劇編寫和演繹。讓學生從積累表達智慧的語言,到在“循環(huán)日記”寫作實踐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具有表達新鮮感和思想智慧的句子。
五、開展小組合作,進行互動分享
在推行循環(huán)日記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通過設計合作類的循環(huán)日記作業(y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小組合作。圍繞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分析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開展思維碰撞,最終達成一致,再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教材內容和知識,形成更加完善的解讀與領悟。這種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和水平,增長學生的人際交往經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習慣。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十二課《盤古開天地》的教學過程中,用多媒體播放《盤古開天地》的動漫片段,引出本節(jié)課題。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將文章讀通、讀順,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述。教師提示學生要按故事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進行描述,以小組為單位相互進行表達練習,讓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而后,教師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寫的很神奇的地方,就此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傾聽他人的不同看法,并進行批注。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團隊協作,在學習寫作手法時,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以便學生在寫循環(huán)日記的時候,做好團隊協作,避免內容或形式的銜接缺位,阻礙循環(huán)的進行。開展以常態(tài)自主互動的“循環(huán)日記”習作形式為載體的寫作實踐,就是為了通過組內小循環(huán)、組際中循環(huán)、全班大循環(huán)等動態(tài)交互的日記寫作,通過“讀—寫—評”一體化支撐路徑,不斷激發(fā)學生自能寫作的內驅力,改變學生“被動寫作”的困境,營造良好的日常寫作生態(tài)。通過互動分享,不斷促進學生作文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六、完善寫作評價,保持恒久動力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評價在循環(huán)日記中的作用,構建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的多元評價主體的機制。通過完善寫作評價,讓學生明確現在所處知識水平,設立更高的目標,不斷成長,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促進學生的主動進步和全面發(fā)展。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寫作思維的完善,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構建組內小循環(huán)、組際中循環(huán)、全班大循環(huán)等動態(tài)交互的日記寫作“讀—寫—評”一體化支撐路徑,目的就在于不斷激發(fā)學生自能寫作內驅力和恒久保持力,充分發(fā)揮主體性作用,使學生能自主完成作文的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的過程,實現自主自能的發(fā)展。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十九課《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完成導學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對應主題的循環(huán)日記。對于循環(huán)日記的寫作水平要進行及時的評價,幫助學生認清自我水平。循環(huán)日記強調的就是流動性,傳統(tǒng)的寫作評價是由教師個人進行的,而且由于時間和精力的有限,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的寫作進行針對性指導,有時只能簡單地寫個“閱”,這會打擊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借助循環(huán)的流動性,開展小組成員內部評價,讓小組成員可以對其他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增加彼此間的了解,增強凝聚力,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此同時,學生的評語也可以增進學生的社交智慧和情商。當然,教師的評價必不可少,教師的評價包括兩部分,一是對學生個人,一是對小組整體的評價;是針對學生的評價,而非對于學生作品的評價。在此期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和成績制定標準,按不同的標準對學生做出評價,確保評價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而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引導,對自我進行評價,結合教師和小組成員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知,為接下來的能力提高做鋪墊。除此之外,教師要將每個小組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整合收納,編輯成作品集,與學生進行分享;選出最佳作品,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激勵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以及恒久的寫作動力,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循環(huán)日記作為探索常態(tài)交互寫作實踐的基本組織模式,能夠有效提高作文教學效益,促進學生樂于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促進學生作文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趙曉雯《基于深度學習的語文小組循環(huán)日記》,《現代教學》2022年第S1期。
[2] 溫彩虹《循環(huán)日記:小學中年級習作教學的有效模式》,《教師博覽》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