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潤苗 王玲
摘 要:古詩詞吟誦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基于現(xiàn)階段小學生吟誦能力差強人意的現(xiàn)狀,本文以吟誦教學為研究對象,以期提升古詩詞教學的實效性。本文首先分析吟誦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其次站在小學生的角度談如何有效吟誦,最后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嘗試從興趣、故事、規(guī)則、示范、感悟五方面詳細論述吟誦教學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吟誦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28
關于吟誦的記載很早就出現(xiàn)了,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具有獨特魅力。漢代以來,配樂歌唱的詩歌越來越多,吟誦更加流行,也成為傳統(tǒng)的詩文教學的一種方法。傳統(tǒng)的詩詞歌賦,大部分是可以吟誦的。現(xiàn)代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傳統(tǒng)規(guī)則,探索吟誦教學手段,使學生感受詩詞文化魅力,體會詩文精神內涵與韻味。
一、吟誦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
1.感受意境,洞察情感
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文體,有特殊的格式與規(guī)律。相較于其他文體,古詩詞篇幅短小,情感豐富,韻律感強,讀來朗朗上口。吟誦可充分體現(xiàn)古詩詞韻律之美,是讀懂詩人情感的一種途徑。宋朝周密記載了蘇東坡的一件軼事:有人拿自己的詩請教蘇東坡,吟誦畢,詢問自己可得多少分。蘇東坡肯定地回答“十分”,并指出:“七分來是讀,三分來是詩,豈不十分也?”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吟誦是體現(xiàn)詩詞之美的關鍵性因素。
在吟誦過程中,文字變得更有意義與張力,詩詞意境感更強,可使吟誦者進入詩詞,與詩人建立情感共鳴。例如在吟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時,其中“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等詩句,配樂吟誦更能體現(xiàn)出詩人的“喜”——失地收復的喜、動亂即將結束的喜,在此刻溢于言表。吟誦是拉近讀者與詩人之間距離的紐帶,是感受詩詞形象的開端,是體會詩詞意境之美的主線,是洞悉其中情感的根本。而意境與情感正是古詩詞品讀鑒賞的重點,吟誦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強化語言能力
吟誦是將文字內容轉換為語音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吟誦者以飽含激情的語言展示詩詞內容,使傾聽的一方受到感召與洗禮。一般來講,傾聽者的反應越強烈,越能證明誦讀者的語言能力強。這就需要吟誦者將詩詞的層次感、對比感、邏輯性、主次感等表現(xiàn)出來,使詩詞活靈活現(xiàn)。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收編的詩詞作品,大部分采用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手法,即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眼前景觀,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的志向與心理。如《題西林壁》《山居秋暝》《十五夜望月》等。短小精悍的語句對于詩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吟誦正是體會語言運用技巧的重要手段。長期吟誦與學習古詩詞,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古代漢語的了解與掌握,而這正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供了保障。隨著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推進,學生在寫作中詞不達意、言不及義的現(xiàn)象將會得到改善。語言能力培養(yǎng)是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又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強化這一能力,值得全體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探究。
3.陶冶情操,精神享受
“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眱?yōu)秀的作品需要在吟誦中得到驗證。吟誦可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啟發(fā)學生思想,賦予學生勇氣。吟誦詩詞是一種情感傳遞的途徑,傾聽吟誦是一種精神享受。
舉例來講,在傾聽《示兒》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陸游的“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體會到字里行間洋溢出的愛國之情。此時傾聽者的身心受到了洗禮,精神得到了凈化,沉浸在這一審美體驗中難以自拔。相較于傾聽,自主吟誦更有助于學生陶冶自身情操。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詞人以明月、喜鵲、清風、蟬鳴、稻花香、蛙聲、星星、山雨等意象為載體,傳遞了對于大自然的喜愛與豐收的喜悅之情。在吟誦本詞時,學生如同置身其中一般,文字以一幅畫面的形式在腦中呈現(xiàn),吟誦者則暢游于詩詞畫面中,獲得精神享受。無論是在傾聽,還是在吟誦中,詩詞都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其跨越文字,體會作品內涵情感與節(jié)奏旋律,實現(xiàn)精神享受。
4.培養(yǎng)品質,立德樹人
吟誦詩詞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風骨,或豪情壯志,或高潔不屈,或憂國憂民。如吟誦《題臨安邸》時,可以感受到詩人憂憤深沉的愛國之情。這首詩暗諷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不圖收復河山。而作者正直、高尚、愛國、投身社會的品質,正是今日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詩中的“直把杭州作汴州”暗喻了靖康之恥尚未讓南宋統(tǒng)治者記住歷史教訓,蘊含了憂國憂民的情懷。
又如《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從軍行》等詩,吟誦它們更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主要手段。愛國是德育的主要內容,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支撐點。又如部分詩詞告誡了讀者如何做人,如《夏日絕句》,其中“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句,意思是至今依然思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學生讀此詩,會明白做人應當向項羽一樣,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好男兒。吟誦這些詩詞,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夯實了基礎。
二、如何吟誦小學語文古詩詞
1.依字行腔,以腔就字
依字行腔就是在吟誦中需要將漢字的字音發(fā)準,如此才能為腔調、旋律的生成提供可能性。以腔就字是建立在依字行腔基礎之上的,在腔調、旋律的生成中,吟誦更加準確,字音、字義等在吟誦中更加明確——也就是腔調成就了這個字,或表達字音字義,或傳遞漢字情感等。
舉例來講,在吟誦《示兒》時,其中“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就需要學生依字行腔,將詩人的“悲”凸顯出來,即祖國未統(tǒng)一的悲、壯志未酬的悲、生命即將終止的悲,等等。在吟誦中將這一漢字的音準與內涵展示出來,才進一步實現(xiàn)了以腔就字。
2.依義行調,以調傳情
義,就是詩詞的本意與內涵之義,以《題西林壁》為例,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本意是說廬山多變之景象,內涵是指凡事不能僅看一面,而要縱觀全局。本意與內涵之義就是詩詞的調。以調傳情就是以詩詞的本意與內涵之義傳遞情感。一首詩詞,需要多朗讀、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在反復探索中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當達到這一境界時,學生與詩人就實現(xiàn)了跨越時空的交流,吟誦的意義與價值在這一刻體現(xiàn)。小學生認知與理解能力尚淺,真正的吟誦僅憑課堂教學難以實現(xiàn),還需要在課后多練習、多實踐,多會詩詞意境,切實與作者建立共情。
3.以韻為引,以氣入境
韻就是詩詞的韻腳,如平腳、仄腳等,平起仄落,平長仄短,部分漢字可平可仄,需結合詩詞情況來讀。
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為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聞”“初”“涕”三個字可仄可平,格律為仄起式。掌握詩詞的格律是吟誦的先決條件,在平起仄落中行云流水之感徐徐展現(xiàn),吟誦方可一氣呵成。雖然語調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如抑揚頓挫、斷句等,但是意境猶在心中、猶在情中,切實做到使吟誦者入情入境。韻律是吟誦之根,入境是吟誦之本,貫穿“韻”“氣”是詩詞吟誦的重要原則,是教學中值得開發(fā)的空間。
三、小學語文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方法
結合上述吟誦教學在古詩詞中的作用,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勢在必行。因此,接下來筆者從“依字行腔,以腔就字;依義行調,以調傳情;以韻為引,以氣入境”三方面探究小學語文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方法。
1.以興趣為引,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以興趣為引,可有效貫穿以生為本、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教師應嘗試以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為吟誦教學提供可能性。
以《題西林壁》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展示九江廬山的景象,同時配上音樂,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之感。在視頻引導下,學生的詩詞學習意識更強。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集體吟誦,初步掌握本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隨后以接龍式吟誦為主,給每個學生吟誦的機會,提升其課堂參與度。在視頻情境與接龍吟誦中,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得以創(chuàng)建,學生主主觀能動性更強,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有效落實。
又如,在教《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語表情境,使學生進入詩詞。如想象自己是詞人,此刻身處夜晚的黃沙道中,心情如何,又如何表述自己的心情,與班級同學積極討論。不同情境具有不同的教育作用,對于學生的啟發(fā)各有差異。在詩詞吟誦教學中,教師應采用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詩詞教學實效。
2.以故事悟情,引導學生進入詩詞
每首詩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解讀詩詞背后的故事正是學生進入詩詞之門的鑰匙。在體會詩詞意境的同時,依然需要故事的滲透,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深意,更好地完成吟誦這一任務。
例如在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教師可以將本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告知學生,使學生以背景故事為依托進入詩詞空間。本首詩創(chuàng)作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唐軍在上一年冬季打了一個勝仗,收復了洛陽、鄭、汴等地,叛軍頭領薛崇、張忠等人紛紛投降,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身處四川,聽到這個消息,不禁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唱出這篇七言律詩。在故事引導中,學生對于本首詩的掌握更具深度。此時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帶入詩人,體會“喜欲狂”這一情感。與此同時,融入更多的杜甫詩作,展開吟誦,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于安史之亂前一個月;又如《石壕吏》,寫于安史之亂中,從細節(jié)刻畫了戰(zhàn)爭對于百姓的迫害。在不同詩詞的串聯(lián)中,學生更加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既能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又能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
3.遵守吟誦規(guī)則,提升品讀鑒賞空間
吟誦規(guī)則是吟誦教學中必須重視的項目,學生必須掌握古詩詞中“平常仄短,平起仄落”的吟誦規(guī)則。為加深學生的記憶,確保其掌握吟誦技巧,教師應采用創(chuàng)編口訣的方式實施教學。例如“五言平起詩,首位二字長,中間兩三句,四字拖長腔”。如《夏日絕句》,屬于首句不入韻平起式。又如“七言平起詩,首尾二六長,中間兩三句,四字拖長腔”。仄起式則與平起式相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仄起式。在平仄吟誦規(guī)則的約束下,學生的節(jié)奏感與旋律感更強。
詩詞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品讀鑒賞正是傳承這一文化的根本途徑,而吟誦正是鑒賞的重要手段。掌握吟誦規(guī)則可以提升吟誦效率,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值得全體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進一步探究。規(guī)則掌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學生在課后自主進行詩詞誦讀實踐,在吟誦中體會平仄格律,循序漸進地掌握詩詞吟誦規(guī)則,強化學習能力。
4.以示范為本,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示范是引領誦讀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示范誦讀,或者借助多媒體平臺引導學生吟誦。對于學生而言,吟誦詩詞具備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要結合不同的方式引領學生,將情感貫穿于教學始末。
例如《長相思·山一程》,這是納蘭性德的一首思鄉(xiāng)詞,前面的文字都在蓄力,最后“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迸發(fā)出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在吟誦本首詞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示范朗讀的視頻,引導學生掌握斷句,在初步傾聽中總結吟誦技巧,分析如何最大化地體現(xiàn)詩人的情感。本首詞是悲涼的,吟誦需要搭配思念家鄉(xiāng)類的歌曲、旋律等,以此渲染學生的吟誦氛圍?;蛘呓處熡H身示范,將本文的情感在吟誦中充分體現(xiàn),使人從字里行間感知到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無論是媒體引領誦讀,還是教師親身示范,都是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手段,而情感正是吟誦的主線。
5.以感悟提升,領略詩詞藝術魅力
感悟詩詞是吟誦的目標,由于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不同學生的吟誦情感各有差異。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感悟,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與體驗禁錮學生。具體來講,在吟誦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吟誦規(guī)則,教師對腔調、語言等方面應放寬限制,盡可能少干預學生吟誦,使其自由遨游于詩詞的海洋。
例如在吟誦《泊秦淮》時,不同學生或有不同的見解,如部分學生或認為“不知”和“猶唱”用得好;部分學生或認為亡國不能怪在商女的頭上;部分學生或認為詩人借助商女暗諷達官顯貴,因為商女唱的《玉樹后庭花》是后主陳叔寶所作,被稱為亡國之音,而商女唱什么歌是由聽歌的人決定的。詩詞鑒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主體感悟,方可引導其領略詩詞魅力,這也是吟誦教學的最高目標。
綜上所述,吟誦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吟誦古詩詞,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詩詞的語言和情感內涵,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吟誦是古詩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詩詞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可以借助古人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學習語文,使語文教學更有效。
參考文獻:
[1] 戚劍鷹《探究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合作式學習的實踐》,《小學生》2023年第5期。
[2] 高志玉《感受詩詞的馨香——淺談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名師在線》2023年第11期。
[3] 程瑞瑞《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培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方法》,《天津教育》2023年第11期。
[4] 儲陳《文化有韻? 古詩添香——統(tǒng)編小學語文高段古詩詞教學研究》,《小學生》2023年第4期。
[5] 陳建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索》,《小學生》2023年第4期。
[6] 曹先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年第3期。
[7] 尤彩萍《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革與探索》,《試題與研究》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