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平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建設校本化、特色化的校本課程,借助傳統(tǒng)詩歌這一載體,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優(yōu)良品格等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豐富的多層次的課程實踐活動,開闊視野,提升核心素養(yǎng);利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教學教研效率,擴充課程容量,激發(fā)學習興趣。古代詩歌助力文化傳承,勞動教育聚焦立德樹人,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為國家培養(yǎng)信念堅定、胸懷夢想、勇于奮斗、甘于奉獻的“四有青年”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中語文;勞動教育;古代詩歌;核心素養(yǎng)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要求,高中語文教育應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在這樣的教育改革需求的引領下,語文作為一個能夠囊括各項優(yōu)良品格,融合實用、文化、審美、品德的多重要素的文化載體,理所當然承擔著極為重要的教學教研使命。為踐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達成學校教學教研校本化、特色化的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語文學科相應開展了“古代勞動詩歌校本課程”的建設與推進工作。現(xiàn)以語文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為例,論述學校在此次校本課程的實踐與探究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悟。
一、確立指導思想,明晰教學宗旨
學校結合教育改革文件要求與校本實情,在校本課程組織與實施的過程中,福建省仙游縣第二中學高一年級備課組的全體語文教師經(jīng)過深入探討精心篩選,確定了以“立足校情,聚焦素養(yǎng),以古照今,涵養(yǎng)品格”作為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立足校情,以校為綱
校本課程以校為綱,根據(jù)生情、校情確定課程讀本,依托現(xiàn)有資源規(guī)劃課內(nèi)外活動開展,結合學?!疤盏履椒丁钡霓k學宗旨,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建立以“有文化”“有道德”“重實踐”為內(nèi)涵的校本課程特色。
(二)聚焦素養(yǎng),激發(fā)興趣
《課標》中將語言表達能力、文化素養(yǎng)、批判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作為高中語文教育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以此作為目標,在本次課程的規(guī)劃中,教師通過同學生一起共閱詩文、共鑒詩意、共品詩韻、共談詩境的方式來培育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審美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設計、組織一系列課堂內(nèi)外的實踐活動,開闊學生的心胸眼界,帶動學生一起思索、交流、探究,促成他們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
(三)以古照今,著力傳承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古以照今,就是要通過對于古代勞動詩歌的學習,利用語文活動下的文化情境感染學生,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鼓勵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內(nèi)在邏輯進行深入的理解,激發(fā)出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文化自信力,并產(chǎn)生傳承文化,發(fā)揚傳統(tǒng)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涵養(yǎng)品格,培育情懷
通過對古代勞動詩歌的學習、鑒賞,提升學生文化層次,涵養(yǎng)他們的精神世界。在組織帶動學生進行勞動實踐與勞動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培育他們熱愛勞動、珍惜勞動、勤勞刻苦、踏實肯干的道德品質。通過對古代勞動歷史傳統(tǒng)的深刻了解與體驗,培育其對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傳統(tǒng)美德的深入理解。
二、精選課程讀本,完善課程體系
圍繞“立足校情,聚焦素養(yǎng),以古照今,涵養(yǎng)品格”這一主題,教師精心挑選課程讀本,以校本課程《詩經(jīng)——一首勞動的贊歌》,具體闡述編訂思路。
(一)選擇《詩經(jīng)》的理由
選擇以《詩經(jīng)》作為高一學年古代勞動詩歌校本課程為切入口,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從文化溯源角度
《詩經(jīng)》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學生由《詩經(jīng)》開始學習傳統(tǒng)詩歌,再到樂府詩(高一下),繼而唐詩(高二上)、宋詞(高二下),整個過程符合歷史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前后關聯(lián),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2.從勞動文化角度
《詩經(jīng)》有著豐富的勞動文化內(nèi)容,既有奴隸的勞動,也有徭役勞動、官事勞動;有男性的農(nóng)事勞動、狩獵勞動,也有女性的采集勞動、蠶桑勞動;既有對勞動的贊美,也有對剝削壓迫的反抗。學習《詩經(jīng)》中的勞動詩歌,就相當于在學生的腦海中描繪出一幅立體生動形象的古代勞動畫卷,其中有許多貼近個人生活的場景,極易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利于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具有較好的文化體驗效果。
3.從教材關聯(lián)性角度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第二單元便是以勞動為主題,設置了三節(jié)課,其中就有《詩經(jīng)》《芣苢》,教師以第二單元為切入點,能夠比較迅速地關聯(lián)到《詩經(jīng)》當中的勞動主題,對于整個學期當中的勞動教育和文化教育都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由點及面的
作用。
4.從學校實際情況考慮
仙游二中雖然地處縣城中心,但是校園占地一百多畝,幅員較大,綠植豐富,且學校有專門的勞動實踐基地,在學校文化特色的培養(yǎng)上,學校提倡“陶德慕范”的辦學宗旨,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學校每年都有勞動之星評比,也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公益性勞動,所以勞動氛圍較好,這樣就便于教師在進行校本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更多地設置一些更加貼近實際生活的學習場景,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氛圍,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課程架構
以《詩經(jīng)——一首勞動的贊歌》為題,教師將高一學年語文校本課程讀物統(tǒng)共編訂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主題: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一幅辛勤繁忙的勞動畫卷。單元內(nèi)容:通過對《豳風·七月》一篇的學習,描繪一幅商周時期的勞動畫面,作為整個教材的總綱。實踐活動:請學生選擇文字、繪畫或者視頻等形式,描繪一幅商周時期的勞動畫面,可結合《豳風時序歌圖卷》作為參考。
第二單元主題:適彼樂郊,誰之永號——飽受壓迫的勞動形象。單元內(nèi)容:以《詩經(jīng)》中《魏風·碩鼠》《魏風·伐檀》(奴隸)、《小雅·無羊》(畜牧)、《王風·君子于役》(徭役)、《召南·小星》(小吏)等作為學習內(nèi)容,了解商周時期不同的勞動形象。實踐活動:結合教材中的《芣苢》一篇,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查閱資料,對于那個時期的女性勞動形象做一個分析,形成一篇小論文或者演示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第三單元主題: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豐富熱烈的勞動場面。單元內(nèi)容:以《大雅·生民》《周頌·良耜》(耕作)、《小雅·采薇》《周南·卷耳》《唐風·采苓》(采摘)、《衛(wèi)風·十畝之間》(蠶桑)、《鄭風·女曰雞鳴》《周南·兔罝》(捕獵)、《衛(wèi)風·木瓜》《小雅·瓠葉》(果蔬)等為學習內(nèi)容,體驗商周時期豐富多彩的勞動場景,了解先民的勞動生產(chǎn)方式。實踐活動:閱讀《從〈詩經(jīng)〉看商周時期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習俗》(賓州學院王志芳)及《禮記·月令》,以表格形式總結商周時期的生產(chǎn)方式(工具、方式、內(nèi)容)。
第四單元主題: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勞動贊歌。單元內(nèi)容:圍繞對《周頌·載芟》一篇的學習,本單元以勞動實踐及語文交流展示活動作結,組織學生對本學期的勞動課程及勞動實踐進行總結。實踐活動:評比學期勞動技能之星,勞動道德之星,舉辦勞動征文比賽,勞動詩歌朗誦,為勞動唱一曲由衷的贊歌。
以上整個課程共分為四個單元,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感受春的耕種,夏的耕耘,秋的收獲,冬的收藏;既有書室之內(nèi)談詩論道,也有自然沃野之中的勞動實踐。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生活體驗,幫助學生獲得身心層面的凈化與提升。
三、豐富課堂手段,創(chuàng)新教研體系
突出語文交際功能兼顧語文審美特點,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勞動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與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風尚[1]。
(一)課堂形式創(chuàng)新
提倡以生為主的課堂新模式,合理壓縮教師單方面講授時間,增加課堂當中交流、游戲、展示互動等環(huán)節(jié)的比例,創(chuàng)設自發(fā)自主、積極熱烈的勞動文化情境。
例如,以第一單元“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一幅辛勤繁忙的勞動畫卷”課程為例。首先,在課程之初,教研小組首先在微信平臺設置了兩個互動環(huán)節(jié):A.“談一談讓你印象深刻的一個勞動故事”;B.“介紹一件讓你覺得很棒的勞動工具”,以文字、圖片或視頻,向大家介紹一樣勞動工具,談談它的來源、用途和使用的感受。其次,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空間,引導學生暢想古代人民的勞動圖景,暢談勞動艱辛感受;教師同時還精心設計了勞動知識競賽、勞動工具設計比賽、拾撿禾穗比賽、谷粒脫殼比賽等課堂小游戲,在增強課堂趣味性的同時,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原來在看似普通的勞動活動中還蘊含著這樣的品質美、創(chuàng)造美和文化美,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升課程的內(nèi)涵深度,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最后,在單元實踐活動上,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統(tǒng)籌搭配,組成研究小組。要求研究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前往圖書館或利用網(wǎng)絡查閱相關資料,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結合古代名畫《豳風時序歌圖卷》,以文字、PPT、繪畫、視頻等不同形式,描繪一幅商周時期的勞動畫面。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研討探究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
教師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人民群眾的煙火氣中,去真切地感悟生命,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
以第三單元“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豐富熱烈的勞動場面”為例。第一,在課堂學習之余,高一語文集體備課組教師與學校政教處、各班主任共同配合,組織學生前往學校勞動基地進行勞動實踐。請相關教師教授辨識五谷、使用常用的農(nóng)具、學會基本的耕作手段;指導學生學習蘊含在勞動活動當中的各種科學知識;幫助學生全方位深層次地學習勞動知識,感受勞動艱辛,珍惜勞動果實。第二,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之下,組織研學活動。安排田間體驗、遺跡考察、文化探訪等項目,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前往仙游古村落;拍攝古道遺址、古水運碼頭遺址;參觀織染技術還原活動。通過一系列親身實踐,讓學生感受先人的勞作文化,體會先民勞作歷程。帶領學生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勞動美,以勞動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品格修養(yǎng)和文化內(nèi)涵,在校園內(nèi)營造濃厚的勞動文化氛圍。
(三)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增加課程容量,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課堂活躍度
以第二單元“適彼樂郊,誰之永號——飽受壓迫的勞動形象”課程為例。首先,教師課堂上充分利用學校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輔設備,將《詩經(jīng)》中“賦比興”手法做成知識競賽形式讓學生進行比賽,將本單元中出現(xiàn)的各種勞動形象做成打地鼠形式,要求學生將勞動形象與相關詩句進行關聯(lián),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知識梳理、知識鏈接功能,把人物形象、情感與勞動特點做成思維導圖,方便學生理解掌握,實現(xiàn)課堂知識的體系化、直觀化;利用實時直播與圖片上傳等功能,將學生在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學生個人鉆研的過程投影到大屏幕上,活躍氣氛,豐富課堂層次。其次,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課堂進行延展與擴容。如利用班級網(wǎng)絡調取學生的單元實踐活動成果,對學生的實踐成果與課堂表現(xiàn)進行及時評價;觀看關于古代不同勞動生產(chǎn)形式的相關圖片資料,獲取時代背景;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微視頻素材,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商周時期的奴隸制度,感受這一時期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狀況;指導學生使用電腦收集查閱資料,如使用各種搜索引擎查找需要的知識或者相關研究性論文;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工具完成文藝創(chuàng)作,如編輯圖片、視頻編輯、設計PPT等,最后將作品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展示宣傳,擴大課程影響力,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四、探索校本教研模式,建立校本課程資源庫
依托學校的智慧平臺,教師在本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推進過程中摸索以校為本、更加信息化更高效率的教研新模式。
首先,常規(guī)教研不放松。集體備課組每周組織至少一次的線下校本課程教研活動,圍繞課程開展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校本化實踐活動的組織、學生的課程反饋等方面進行探討,尋求提質增效的方法。其次,教研方式信息化。在進行集體備課時,既有線下的交流探討,也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實時交流,分享教學心得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鼓勵教師使用網(wǎng)絡平臺獲取教學資源,充分使用學校提供的各種教學資源平臺,運用手機、平板與學校一體機結合的技術提升教學效率。最后,搭建校本資源庫,保證課題的可持續(xù)推進,讓課程更具新鮮度。依托學校智慧平臺,將教研教學成果以電子檔案形式上傳平臺,建立可持續(xù)性的教研機制,與其他年級聯(lián)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勞動詩歌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以傳統(tǒng)詩歌為樞紐,語文實踐活動為橋,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之美、品格之美與現(xiàn)代中國的科學之美、創(chuàng)新之美相聯(lián)結,在校園之中培育出一股濃厚的文化之風、勞動之風,創(chuàng)造了一幅踔厲奮進的大美教育圖景。
參考文獻
[1]劉健,單醇健.高中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施[J].基礎教育研究,2021(19):22-25.
[2]陶玉萍.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課堂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策略探析[J].學周刊,2023(29):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