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南,張怡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成都 610072)
汗證是以汗液外泄失常為主癥的一類病證[1]。異常汗出可導致老年人睡眠障礙、免疫功能降低、血壓異常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并且由于汗出過多浸濕衣物導致社交障礙,給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帶來沉重負擔。中醫(yī)對“汗”早有認識,《素問·陰陽別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中醫(yī)將汗證分為自汗和盜汗,侯丕華等[2]基于臨床實踐經驗和近年來相關研究資料,將汗證分為重癥虛汗、慢病久汗和單純性多汗。老年人臟腑漸虛,脾胃虧虛,運化功能減弱,水濕不運,容易導致濕濁內生。此外,老年人精氣不足,陰不能營守于內,陽不能衛(wèi)護于外,易感受外邪而發(fā)病。四川地區(qū)處于亞熱帶暖濕氣流中,又因地處盆地,氣候潮濕,容易外感濕邪,內外合邪,造成濕熱內盛,蒸騰汗液而出,發(fā)為汗證[3]。因此,脾虛濕熱是四川地區(qū)老年汗證的主要病機之一,以此病機遣方用藥,臨床多奏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1 老年體質特點 臟腑生理功能衰退是機體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老年生理的主要特點,老年人在臟腑、陰陽、氣血、精神、體質等方面的變化,是在臟腑漸衰、陰陽漸虛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老年人的體質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1)臟腑漸虛,脾胃虧虛 人體陰陽氣血的盛衰,取決于臟腑功能的強弱。隨著年齡的增長,臟腑功能會逐步虛弱。據(jù)國內多項老年體質調查分析顯示,老年人體質以氣虛質、陽虛質等虛性體質為主[4-6]。《靈樞·天年》指出:“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70歲后,脾氣虛弱,易致運化功能失常。脾主運化水谷,若脾運化水谷功能失常,則飲食不消,積聚體內,日久化熱,導致脾虛濕熱。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運化水濕功能失常,則水液停滯于體內,可產生痰濕等病理產物,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睗裥坝艟没療幔嗫蓪е缕⑻摑駸?。研究發(fā)現(xiàn),濕熱蘊結是多種慢性疾病的易感因素[7-9]。
(2)易感外邪 老年人臟腑虛弱,精氣不足,陰不能營守于內,陽不能衛(wèi)護于外,易感受外邪而發(fā)病,正如《養(yǎng)老奉親書》所說“神氣浮弱,返同小兒”“易于動作,多感外疾”。老年人形體虛羸,不耐寒溫,正常氣候的變化也可成為致病的原因。《錦囊秘錄》曰:“虛為百病之由……正氣弱者,雖即微邪,亦得易襲,襲則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難痊。”由于臟腑虧虛,正氣虛衰,陽不能衛(wèi)外,陰不能守內,機體無法及時根據(jù)外界氣候變化進行調節(jié),容易外感邪氣致病[10]。四川地區(qū)老年人容易受到濕熱氣候的影響。
(3)虛實夾雜 老年人臟腑、陰陽、氣血等生理功能逐漸減弱,病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隨著現(xiàn)代人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補虛之風的盛行,老年人體質多瘀、多虛,表現(xiàn)出虛實夾雜的主要特征[11]。唐蜀華教授認為,汗證屬濕熱、陰虛、表虛者尤多,且多為虛實夾雜之證[12]。脾氣虛、脾陽虛多與寒濕困脾、濕熱壅脾相兼。四川地區(qū)老年汗證亦多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云:“唯火郁蒸,津液上騰如霧,衛(wèi)氣不固,則泄出而為汗也。所以治汗,專務固表之劑而弗效者,殊不知心火不靜,脾濕不降,如之何其遏也!”表明濕熱汗證以脾胃虛弱為本,以濕熱郁蒸為標,治療應以健脾益氣、清熱化濕為原則。
1.2 氣候及飲食的影響 《素問·寶命全形論》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比祟惿嬉蕾囉谔斓刂畾饧八染珰?,同時遵循四季生長收藏的自然規(guī)律。因此,人體健康狀況必然受到其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多項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中醫(yī)體質與居住環(huán)境密切相關[13-15]。四川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又因盆地地形,四周高山環(huán)繞,風力較小,環(huán)境中的水蒸氣不易被吹散,氣候潮濕,且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qū)。因此,長期居住于四川地區(qū)的居民,尤其是體質虛弱的老年人,更易受濕熱氣候的影響。長期生活于四川地區(qū)的居民飲食偏好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易傷脾胃。《素問·奇病論》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過食肥甘厚味容易損傷脾胃、蘊生濕熱。中醫(yī)認為,辛辣刺激之品多屬辛溫,少量食之可化濕散濁,但過度食用易助火生熱,使?jié)駸醿壬?6]。
1.3 汗證成因 汗證的成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從內因而論,汗證的形成與脾胃關系密切。虞摶《蒼生司命》云:“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為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然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逼⑽笇駸岬男纬善痍P鍵作用,濕與熱相互搏結是汗證形成的主要病因。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曰:“汗出于脾,濕氣上騰……和胃,液周流而不騰?!焙棺C的形成與脾胃濕氣上騰密切相關,治汗應從調理脾胃入手。從外因而言,汗證的形成與氣候及飲食密切相關?!度驑O一病證方論》指出:“夫自汗,多因傷風傷暑,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皆能致之?!蓖飧酗L邪、暑熱之邪是自汗發(fā)病的重要外因?!夺t(yī)學正傳》中提到:“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彼拇ǖ貐^(qū)居民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易致體內蘊生火熱之邪,當火熱之邪外蒸津液至體表時,亦可發(fā)為汗證。
四川地區(qū)老年汗證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熱勢纏綿,發(fā)熱汗出不解,口渴不欲飲,神志昏沉,胸脘痞悶,惡心,納呆,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或黃赤,苔白或黃膩,脈濡數(shù)。
脾主運化,具有轉運、布散水液的作用,脾得健運則水液輸布順暢,脾失健運則水液運化功能減退,水液停滯易產生水飲、濕邪等病理產物,濕阻中焦則胸脘痞悶,惡心納呆;水液無法上蒸,則口渴不欲飲;濕邪上蒙腦竅,神機失用,則神志昏沉;濕邪阻滯,清陽不升,如《黃帝內經》所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可表現(xiàn)為便溏;濕邪若成有形之邪,“實則癃閉”,可見小便不利;四川地區(qū)居民嗜食辛辣,加之老年人體質易陰虛,蘊生火熱,與濕邪相引,纏綿難解,表現(xiàn)為熱勢纏綿,發(fā)熱汗出不解。姚潔瓊等[17]總結隋唐以來10位著名醫(yī)家治療汗證的用藥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黃芪、當歸、附子等健脾溫陽益氣藥物使用較多,由此可知健脾行氣是治療汗證的常用方法。韓苗苗[18]研究治療汗證方劑的配伍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治療汗證的內服方以健脾益氣為主,常用藥物如黃芪、甘草、白術、浮小麥等,根據(jù)證型輔以收澀、清熱、祛濕藥物。人參、附子為溫陽化濕之要藥[19]。白術能夠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20]。茯苓除具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外,也有清熱、止汗之功效[21]。綜上,治療汗證的基本原則為健脾行氣化濕,結合四川地區(qū)老年人的濕熱之證,可得出治療方法:輕則健脾行氣,清熱化濕;重則溫中健脾,清熱燥濕。處方用藥:輕則參苓白術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重則附子理中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
患者,女,79 歲,2021 年10 月21 日初診。主訴:全身乏力伴汗出2個月余。既往有2型糖尿病、多發(fā)性腦梗死、高血壓病病史??淘\:患者神清,步入診室,少神,自汗、盜汗,潮熱汗出,汗出濕衣,出汗以頭面及上半身為主,頭暈乏力,時有耳鳴,怕冷,易感冒,胃脘部隱痛,食欲不振,情緒急躁,夜寐易醒,夜尿頻,大便干結,舌淡紅,苔膩微黃,脈弦滑。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體溫36.8℃,心率89次/分,血壓137/85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0次/分,血糖11.2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9%。查體:心肺腹部未見明顯異常,雙下肢肌力稍下降,約5-級。西醫(yī)診斷:多汗癥。中醫(yī)診斷:汗證。辨證:脾虛濕熱證。治法:健脾行氣,清熱化濕。予參苓白術散合楂曲平胃散加減:人參片9 g(另煎兌服),麩炒白術30 g,茯苓20 g,炙甘草5 g,山藥25 g,薏苡仁15 g,桔梗10 g,麩炒蒼術30 g,姜厚樸15 g,焦山楂15 g,建曲10 g,陳皮15 g,柴胡15 g,郁金15 g。6劑,700 m L水煎,取350 m L,分早中晚3次溫服。
2021年10月27日二診:患者自汗、盜汗、頭暈乏力減輕,胃脘部隱痛、情緒急躁較前好轉,夜寐易醒、夜尿頻改善,怕冷緩解不明顯,舌淡紅,苔膩較前好轉,微黃,脈弦滑。予附子理中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白附片15 g(先煎1 h),炙甘草5 g,人參片9 g(另煎兌服),麩炒白術30 g,姜厚樸15 g,焦山楂15 g,建曲10 g,干姜10 g,葛根30 g,黃芩片15 g,黃連片6 g,柴胡15 g,郁金15 g。7劑,700 mL水煎,取350 mL,分早中晚3次溫服。
1周后隨訪,患者乏力、自汗、盜汗明顯改善,余諸癥減輕。
按語:本案患者為老年汗證患者,自汗、盜汗2個月余,患者年老體虛、久病失養(yǎng),平日又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常,故濕濁內生,日久郁而化熱,加之發(fā)病時正值夏末,四川地區(qū)氣候濕熱,內外合邪,濕熱內蘊,“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逼津外出,故出現(xiàn)潮熱、汗出之癥。脾虛日久,母病及子,肺脾兩虛,故見頭暈乏力,怕冷,易感冒,食欲不振。年老肝腎陰虛,風陽上擾,故情緒急躁,夜寐易醒。陰虛失潤,故大便干結。舌淡紅,苔膩微黃,脈弦滑為脾虛濕熱、肝氣郁結之象。因脾虛濕熱,加之食欲不振,故用參苓白術散合楂曲平胃散加減。方中人參、白術、山藥益氣健脾,茯苓、薏苡仁利水滲濕,蒼術燥濕健脾,陳皮理氣健脾,山楂、建曲消食化積、增進食欲,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厚樸行氣寬中,桔梗宣肺,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健脾行氣、清熱化濕之效。6劑后,患者自汗、盜汗癥狀減輕,但仍時有潮熱汗出,怕冷緩解不明顯,為病重藥輕。故予以附子理中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方中白附片、干姜溫中助陽,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葛根升陽發(fā)表、助肺氣宣發(fā),余藥劑量不變,全方共奏溫中健脾、清熱燥濕之效。藥后脾陽得運,濕熱得除,故汗出愈,諸癥好轉。
濕熱汗證與脾胃密切相關,本案患者正值老年,五臟虛衰,脾虛日久,運化無權,導致水濕內停,又喜食肥甘厚味,加之感受暑熱,故出現(xiàn)濕熱內蘊、逼津外出、潮熱汗出的癥狀,此時若循汗證常規(guī)治法益氣固表、調和營衛(wèi)、益氣養(yǎng)陰,恐難以奏效,故從脾虛濕熱論治,溫中焦而健脾土,清積熱而利水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xiàn)象。老年汗證為老年人群汗液過度外泄的病理現(xiàn)象。其中,白晝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正如《明醫(y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曰:“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盜汗者,睡而出,覺而收,如寇盜然,故以名之?!惫P者認為,受老年體質特點及環(huán)境的影響,四川地區(qū)老年汗證主要病機為脾虛濕熱。日間受攝食及氣溫升高的影響,易助生濕熱,故自汗。夜間根據(jù)十二時辰經脈流注,卯時為手陽明大腸經流注之時,故脾虛胃腸濕熱,易致凌晨盜汗。
因此,四川地區(qū)老年汗證與脾虛濕熱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臨床治療汗證應以健運脾胃、清熱燥濕為原則,旨在改善患者中焦運化功能,使脾氣來復,濕熱得除,機體趨向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tài)。此外,四川地區(qū)老年汗證不限于脾虛濕熱證,根據(jù)體質不同,臨床當仔細辨析,不可拘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