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兵 王敏杰
[摘? 要]
志愿服務動機是影響志愿服務持續(xù)性的重要因素,社區(qū)居民的志愿服務參與程度影響著社區(qū)治理水平的提升。志愿服務動機是個體參與志愿服務的心理過程和行為動力,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對Y社區(qū)進行實證調查研究基礎上,以個體政治身份為切入點,分析中共黨員與非中共黨員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公共利益的認同度、同情心和自我奉獻精神上是否存在志愿服務動機的差異,結果顯示,中共黨員的志愿服務動機高于非黨員?;诖耍蓮闹泄颤h員和非黨員的角度確定志愿服務動機提升的可行路徑,以促進社區(qū)志愿服務的廣泛參與。
[關鍵詞]
中共黨員? 非黨員? 志愿服務動機? 社區(qū)治理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4)01—0094—06
收稿日期:2023-10-12
作者簡介:
沈一兵,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管理學博士;王敏杰,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引言
志愿服務是社區(qū)服務的重要內容,在社區(qū)治理中發(fā)揮著獨特作用。志愿服務活躍在社區(qū)治理過程之中,包括環(huán)境保護、政策宣傳、應急救援、心理輔導等,致力于滿足社區(qū)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多樣化需求。社區(qū)居民通過制度化的渠道參與到志愿服務之中,協(xié)助社區(qū)其他治理主體共同處理社區(qū)事務,是培育社區(qū)居民公共意識與志愿精神的重要途徑,可以提升社區(qū)居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志愿服務參與社區(qū)治理是提高社區(qū)服務能力的內在要求,有助于協(xié)調社區(qū)居民之間的利益關系,推動社區(qū)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志愿服務是個體或組織不以謀取物質利益為目的,利用自身的時間、知識、技能等資源為他人和社會提供幫助的行為。志愿服務是復雜的無償勞動,是從不同類型的動力因素出發(fā)而作出的行為選擇。志愿服務動機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層面上的驅動力,會驅使人們克服各種障礙參與到志愿服務之中[1]。這種動機包括內在和外在的多種因素,影響著個人志愿服務形式和內容的選擇,以及個人參與志愿服務的持續(xù)意愿。
志愿服務動機是行為的先導,對社區(qū)居民的志愿參與有推動作用,進而對社區(qū)的整體服務水平產(chǎn)生積極影響。學界對于志愿服務動機的研究主要從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個維度展開,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種動機類型。個體政治身份是該研究的重要切入點,中共黨員作為先鋒模范,在很多方面與非黨員存在差異。因此,通過對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志愿服務動機的差異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群體的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激發(fā)志愿服務動機的有效路徑。
以往對志愿服務動機的研究,關注點主要在動機的類型和因素模型方面,那么個體政治身份是否會對志愿服務動機產(chǎn)生影響呢?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中共黨員作為接受黨組織教育的先進分子,其思想認識具有先進性、純潔性。在社區(qū)治理層面,黨組織自上而下對黨員群體發(fā)起動員,調動黨員對國家和人民群眾的情感,使其自愿加入志愿服務之中。那與之對應的非中共黨員,在志愿服務領域是否存在明顯差別呢?基于此,本文從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公共利益的認同度、同情心和自我奉獻精神四個維度,比較分析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上的差異,以揭示黨員和非黨員的群體特點,并分別指出志愿服務動機提升的現(xiàn)實路徑。
一、文獻回顧與假設提出
1.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社會參與常指居民作為主體參與到社區(qū)這個共同體事務之中,以便改善集體現(xiàn)狀或共同體未來,廣泛的社會參與是構建治理共同體的基礎[2]。我國的社會參與不僅能夠連接個體行為與公共后果,而且能夠同時容留國家和社會在場,這有利于展現(xiàn)社會引領作用的路徑與機制[3]。志愿服務是社區(qū)居民社會參與的重要渠道,對比非黨員,中共黨員在社會參與中有一定的組織優(yōu)勢。第一,黨員通過黨內生活可獲得更多參與機會和更強參與能力,積累更豐富的參與經(jīng)驗;第二,在體現(xiàn)自愿性的社區(qū)治理模式下,黨員爭做先鋒模范的黨性道德約束會催生更積極的參與意愿;第三,社會參與本質是一種社會交換行為,黨員身份所附帶的地位、資源和聲譽優(yōu)勢更有利于牢固準則的確立,使社會參與的風險降低而效能提升。因此,一般研究在社會參與方面,中共黨員的積極性要高于非黨員。
2.公共利益的認同度
公共利益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某個特定群體或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個人之間或者群體之間競爭的結果,某些重要的、抽象的、理想化的價值和規(guī)范[4]。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公共利益有著不同的面相,可以從早期政治哲學、聚合理論、協(xié)商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的視角對公共利益進行多樣化理解[5]。公共利益有別于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也不是社會利益和共同利益,它是一定條件下不特定多數(shù)主體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具有主體數(shù)量上的不確定性和實體上的共享性等特征。志愿服務作為一種無償勞動,在社區(qū)環(huán)境、社區(qū)文化、社區(qū)教育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公共利益。社會作為一個以經(jīng)濟為核心的共同體,常常與利益掛鉤。本文認為中共黨員在素質水平、認知條件、利益觀念等方面與非黨員存在差異。一般而言,在面對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時,中共黨員對公共利益的認同度高于非黨員。
3.同情心
心理學家對同情心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認為同情心是一種心理感受能力,即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通過“想象”來感受別人的各類情感,在某種意義上體驗“同一種心境”[6]。學界對同情心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層面來說,同情心是基于對他人負面情緒的理解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情緒反應,包括悲傷、關心和想緩解他人負面情緒的愿望[7];廣義層面來說,同情心是針對他人的處境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包括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8]。同情心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人們團結互助和無私奉獻的心理基礎,能夠為他人,尤其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各類幫助。中共黨員受歷史傳統(tǒng)、黨性教育等多種因素影響,在社區(qū)居民有需求時,能夠第一時間參與到社區(qū)志愿服務之中,因此黨員的同情心高于非黨員。
4.自我奉獻精神
自我奉獻精神是指個體為國家和人民利益甘愿獻出一切的崇高思想意識,是個體愿意為民眾服務而不獲得物質報酬的心理傾向[9],是志愿服務動機的高級表現(xiàn)。國外學者基于功能主義視角對志愿服務動機進行解構,認為其中的價值性功能強調志愿服務能夠幫助個人實現(xiàn)自我奉獻以及對他人的人文關懷[10]。自我奉獻精神意味著個體有崇高的道德信念,在社區(qū)居民需要幫助時,可以無條件奉獻自己的一切。社區(qū)志愿服務者需要奉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知識、技能,甚至生命。中共黨員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影響,在思想覺悟、道德品質、文化修養(yǎng)等方面與非黨員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一般而言,黨員的自我奉獻精神高于非黨員。
志愿服務動機是個體在不期望物質報酬的前提下,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為他人或社會獲益而提供服務的心理過程和行為動力[11]。借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視角,分析志愿服務存在和發(fā)展的動機,可以找到志愿服務中“經(jīng)濟人假設”和“利他主義”的結合點[12]。根據(jù)志愿服務內外部動機的細分類型,可從公眾的社會價值觀認知以及志愿服務中的內部功利性因素、內部非功利性因素、外部功利性因素、外部非功利性因素四個方面對志愿服務動機進行研究[13]。志愿服務動機與志愿服務持續(xù)意愿具有一致性,具有高水平志愿服務動機的社區(qū)居民會更加持續(xù)地參與到社區(qū)志愿服務之中。社區(qū)志愿服務的持續(xù)開展可以有效整合社區(qū)內的各種資源,恰當處理社區(qū)日常事務和科學應對社區(qū)突發(fā)事件,從而不斷提升社區(qū)治理水平。中共黨員的崇高信仰與志愿精神有相通之處,再加上長期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的實踐經(jīng)驗, 黨員往往是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的發(fā)起者和組織者。因此,一般而言,黨員的志愿服務動機高于非黨員。志愿服務動機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可以從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公共利益的認同度、同情心和自我奉獻精神四個子維度進行考察。綜合以上所述,本文旨在對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志愿服務動機方面的以下研究假設進行檢驗。
H1: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上具有顯著差異
H2: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公共利益的認同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H3: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同情心上具有顯著差異
H4: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自我奉獻精神上具有顯著差異
H5: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上具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程序與樣本分布情況
Y社區(qū)在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確認為第三批全國社區(qū)治理和服務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經(jīng)過不斷探索優(yōu)化路徑,社區(qū)治理水平逐漸提升,在環(huán)境保護、安全宣傳、生活服務等日常志愿活動方面,中共黨員的參與度較高。當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時,Y社區(qū)居民黨員會自發(fā)成立臨時黨小組,為了解居民提供服務。為了探討居民間黨員與非黨員的志愿服務動機差異,我們在Y社區(qū)隨機選取了500位居民作為調查對象,發(fā)放調查問卷,共回收了482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之后,最終獲得432份有效調研數(shù)據(jù),其中包括186位中共黨員,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9.627%。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如表 1 所示,大部分被調查者完整填寫了個人基本信息,并且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政治面貌、學歷、就職單位等各類特征所覆蓋的人群較為廣泛,樣本的代表性較強。
(二)變量測量
本研究對志愿服務動機的測量,參考了以往較為權威的志愿服務動機測量量表,包括“我對一些對社區(qū)有益的公共項目感興趣”等條目。根據(jù)以往的研究經(jīng)驗,本文將性別、年齡、學歷和就職單位作為主要的控制變量,對比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公共利益的認同度、同情心以及自我奉獻精神五個方面的差異,探討個體政治身份對志愿服務動機是否存在影響。此外,性別采用虛擬變量處理,1代表男,0代表女。政治面貌分為中共黨員和非黨員,1代表中共黨員,0代表非黨員。年齡從25歲及以下到51歲及以上劃分為3個層次。學歷從小學及以下到大學及以上劃分為4個層次。此次研究中,測量量表的所有題目均使用李克特5分量表作答,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對于調查所涉及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政治面貌、學歷、就職單位5項,均以單一選擇的形式作答。
(三)統(tǒng)計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進行相關的統(tǒng)計分析,其中具體的分析流程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對調查問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其次,運用描述性統(tǒng)計和變量間相關性分析中共黨員和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公共利益的認同度、同情心以及自我奉獻精神五方面上的關系。最后,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一步分析黨員與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公共利益的認同度、同情心以及自我奉獻精神五方面上的差異,以探求個體政治身份對志愿服務動機的影響,為增強中共黨員和非黨員的志愿服務動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
三、實證結果與討論
(一)信度、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系數(shù)分析
本研究采用統(tǒng)計分析常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Cronbach α)對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以保證此次調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分析結果顯示,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公共利益的認同度、同情心和自我奉獻精神的Cronbach α值分別為0.907、0.796、0.824、0.503、0.904。除同情心外,其余Cronbach α值均高于0.7,說明其信度較好。如表2所示,志愿服務動機與其四個子維度的相關性均達到顯著性水平,其中自我奉獻精神與志愿服務動機的相關系數(shù)最高(r= 0.914,p<0.05),社會參與的積極性與志愿服務動機的相關系數(shù)最低(r= 0.738,p<0.05)。此外,志愿服務動機的四個子維度之間也存在相關性。
(二)比較中共黨員和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上的差異
如表3所示,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上存在顯著差異,黨員的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較高,即其志愿服務動機較強。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上,黨員與非黨員也存在顯著差異,黨員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明顯高于非黨員。在公共利益的認同度方面,黨員同樣高于非黨員,二者具有顯著差異。此外,黨員與非黨員在同情心和自我奉獻精神方面均具有顯著差異,即黨員更具有同情心且更愿意奉獻自己。上述分析結果初步驗證了之前所提出的研究假設H1、H2、H3、H4和H5是成立的。
(三)黨員身份對志愿服務動機的影響
為了得到更加準確可靠的分析結果,我們接下來進行了回歸分析。在避免其他因素的影響下觀察中共黨員的身份作用是否顯著,結果如表4所示。模型1以社會參與積極性為因變量,其數(shù)據(jù)顯示,黨員身份對社會參與積極性有顯著影響(β= -0.105,p<0.05),驗證了研究假設H1成立。模型2以公共利益認同度為因變量,證明了黨員身份對公共利益認同度(β= -0.148,p<0.05)具有顯著影響,驗證了研究假設H2成立。模型3以同情心為因變量,其數(shù)據(jù)沒有通過檢驗,即黨員身份對于同情心的影響并不顯著,驗證了研究假設H3不成立。模型4以自我奉獻精神為因變量,證明了黨員身份對自我奉獻精神(β=-0.141,p<0.05)具有顯著影響,驗證了研究假設H4成立。模型5是以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為因變量,以黨員身份為自變量,其數(shù)據(jù)顯示黨員身份對志愿服務動機具有顯著影響(β= -0.130,p<0.05),驗證了研究假設H5成立。
四、結論與建議
志愿服務在社區(qū)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志愿服務動機的高低影響著社區(qū)治理水平的提升。此次研究以Y社區(qū)為樣本基地,隨機選取500位居民作為調研對象,探討中共黨員與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公共利益的認同度、同情心和自我奉獻精神上的差異。研究結果如下:第一,黨員與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總指數(shù)上具有顯著差異,黨員的志愿服務動機明顯高于非黨員,在社區(qū)志愿服務中具有更強的參與意愿;第二,黨員與非黨員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上具有顯著差異,黨員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明顯高于非黨員,說明黨員更愿意通過志愿服務這種渠道參與到社區(qū)事務的處理之中,表達自身關于社區(qū)治理的意見和建議;第三,黨員與非黨員在公共利益的認同度上具有顯著差異,黨員對公共利益的認同度明顯高于非黨員,說明黨員更有意愿通過參與志愿服務來維護社區(qū)公共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設施、衛(wèi)生環(huán)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第四,黨員與非黨員在同情心上的差異并不顯著。同情心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之一,是一種社會性的本能,與個體政治身份無明顯相關性;第五,黨員與非黨員在自我奉獻精神上具有顯著差異,黨員的自我奉獻精神明顯高于非黨員,說明黨員更愿意在社區(qū)志愿服務中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知識和技能等。
本文研究結論對于我國志愿服務動機的優(yōu)化發(fā)展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中共黨員和非黨員在志愿服務動機上的差異反映了其不同的價值觀和社會角色,深入了解這種差異有助于制定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政策,提升志愿服務的參與效果。根據(jù)個體政治身份的差異性,從兩個角度探討提升志愿服務動機的可行路徑。從黨員的角度來說,首先要不斷完善中國共產(chǎn)黨的紀律約束機制,使其堅定黨的政治立場,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持純潔的志愿服務動機。其次要加強對黨員的政治教育和業(yè)務培訓,融合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實地教學等多種形式,動態(tài)監(jiān)測教學質量,聽取黨員意見反饋,提升黨員綜合素質和黨員隊伍質量。最后,黨員要發(fā)揮帶頭引領作用,通過新興媒體,如社區(qū)網(wǎng)站、應用軟件、公眾號、微信群等多種渠道,共享志愿信息和志愿資源,帶動非黨員的志愿服務參與意愿。從非黨員的角度來說,首先,志愿服務經(jīng)歷可以對志愿服務動機產(chǎn)生正向影響,從而培養(yǎng)出具有高水平志愿服務動機的社區(qū)居民。所以,要健全非黨員的志愿服務參與制度,激勵非黨員就近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項目,將正向的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在社區(qū)層面可以通過宣揚優(yōu)秀黨員志愿者的光榮事跡,激發(fā)非黨員群體的服務參與意愿,使其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切實提升志愿服務動機,更好地為社區(qū)居民服務。最后,非黨員在向黨員學習與靠攏的過程中,也要起到監(jiān)督黨員的作用,以端正黨員的志愿服務動機。比如,社區(qū)可以開展測評工作,了解居民間的相互評價,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肅清黨員隊伍。實際上,無論對于中共黨員還是非黨員,志愿服務動機都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社區(qū)應當對黨員和非黨員的志愿服務動機進行科學測評,根據(jù)他們的具體需求采取多種激勵形式,以培養(yǎng)具有高水平志愿服務動機的社區(qū)居民,促進社區(qū)志愿服務的廣泛參與,從而提高社區(qū)治理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ClARY E G, SNYDER M. Volunteers motivations: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 Nonprofit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1996(25):485-505.
[2] 崔巖.當前我國不同階層公眾的政治社會參與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6):9-17.
[3] 王新松.公民參與、政治參與及社會參與:概念辨析與理論解讀[J].浙江學刊,2015(1):204-209.
[4] 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124.
[5] 段德敏,張旭.公共利益:多重面相與建構路徑[J].新視野,2023(1):105-112.
[6] 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7.
[7]? EISENBERG N,F(xiàn)ABES R A,MURPHY B,etc.The relations of childrens dispositional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to their emotionality,regul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J].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6,32(2):195-209.
[8] 石中英.社會同情與公民形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11.
[9] 張平,劉偉民,崔子傲.街道治理能力提升的困境與進路:基于公共服務動機的視角[J].治理研究,2021,37(2):73-81.
[10] GIL E C, MARK S. The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9(8), 156-159.
[11] 鄭爽,張驪凡,曹仕濤,等.志愿服務動機與志愿服務持續(xù)性的關系:親社會人格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1):157-162.
[12] 魏娜,郭彬彬.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視角下的志愿服務動機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6(3):65-70.
[13] 崔巖.當前我國公眾的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2022,42(3):98-115.
責任編輯:賀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