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小學英語教學中,經(jīng)典童話因其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成為學生掌握知識點、激發(fā)探究興趣、塑造良好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教師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提升學生文化意識、促成課堂活躍氛圍的重要手段。實際教學中,對如《小紅帽》《丑小鴨》《三只小豬》等童話,筆者一方面引入相關繪本,呈現(xiàn)更完整、更具思辨性故事,一方面注重課本劇這一活潑的形式,克服傳統(tǒng)講述方式存在的課時有限、教學表現(xiàn)形式單一、語言情境構建不豐富等問題,使學生語言技能綜合化,指向更深層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統(tǒng)編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中的《三只小豬》故事,情節(jié)較簡單,為更好培養(yǎng)學生參與特定情境所需要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感受童話中有趣的故事和充滿個性的人物形象,教學中,筆者以之為生發(fā)點,引入童書作家Jon Scieszka的The True Story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在讀通讀懂這一繪本的基礎上,以課本劇展演鞏固教學實效。
一、讀繪本,知故事
The True Story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對學生是一個全新的故事,講述的是Alex狼想要向鄰居三只小豬借糖來為奶奶做生日蛋糕,Alex狼因為感冒鼻子癢,打噴嚏,在借糖的過程中,吹倒了第一只和第二只豬的房子,出于狼的本性他吃了前兩只因為房子倒塌而死了的小豬,后來又因為第三只豬在Alex有禮貌地借糖時,說難聽的話侮辱Alex的奶奶,被激怒了的Alex狼推倒了第三只豬的磚房,并吃了這只豬。他覺得自己被冠以大灰狼的惡名是冤枉的。這個不同于傳統(tǒng)版本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索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熱愛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并增強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繪本教學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能夠聽、說、理解單詞itch,sneeze和短語sit on a pin;理解單詞短語diet,was framed,loan;能在語境中理解句型My nose itches,I sneeze,Your old grandma can sit on a pin;能利用理解的單詞短語itch,sneeze,fall down,dead在自主閱讀繪本的過程中補充完成教師為整個繪本設計的思維導圖;能在視頻和教師的引導下體會角色的心情變化,并能演讀繪本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通過學習懂得Seeing is not believing(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道理,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從而懂得跟著心走,用真情實感去感受美好生活。教學中,要不斷引導學生邊學習邊繪制故事發(fā)展流程圖。通過圖片環(huán)游的方式,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片信息觀察、分析和預測,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展閱讀,構建意義,體驗故事本身的內(nèi)涵,并提升批判性思維和想象預測能力。根據(jù)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的導向型問題,實施圖片環(huán)游操作,并完成相應的閱讀思維導圖。
實踐中,筆者以一個很有名的小實驗開篇——拿了一杯醬油、醋的混合物,把食指放入其中,并快速把食指放入嘴里,告訴學生味道很好(實際放入嘴里的手指是中指)。通過學生親自參與體驗,教師告訴學生Seeing is not believing(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道理,為最后的討論埋下伏筆。緊接著引入傳統(tǒng)童話故事《三只小豬》的動畫,引導學生討論對動畫人物的印象,然后拿出The True Story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的繪本,讓學生快速瀏覽,小組分段閱讀完成繪本的初次閱讀。根據(jù)教師設計的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再到師生演讀,實現(xiàn)最后的整體閱讀。教師在每一個步驟中都安排有不同的任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享各自的體會。最后,當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整個繪本的思維導圖時,故事的發(fā)展流程就以清晰的思維導圖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一)熱身導入。該環(huán)節(jié)的實施目標是教師以一個學生參與的觀察探究實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Seeing is not believing(眼見不一定為實)道理,為后面引入繪本故事所能引發(fā)的思考做鋪墊。
(二)文本解讀。該環(huán)節(jié)的實施目標是引導學生從傳統(tǒng)的《三只小豬》入手,引入新的故事元素,并識別標題、作者、插圖作者,培養(yǎng)文本概念意識,引導學生預測故事的發(fā)展,為下一步圖片環(huán)游教學做準備。
(三)繪本的圖片環(huán)游解讀。結合本節(jié)課的具體教學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整體感知文本故事,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突破itch,sneeze,sit on a pin,diet,was framed,loan等詞組難關,部分單詞的教學理解可以根據(jù)故事的進程,以圖帶文的方式猜測,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如sit on a pin等俚語則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現(xiàn)有生活經(jīng)驗來巧妙感受,從而體會它的內(nèi)在含義。第二步,大問題引導幫助學生搭建文本框架,如“How many pigs does the Alex wolf visit?” “Who are they?”并通過劃分文本內(nèi)容,提出小問題實現(xiàn)圖片環(huán)游過程的信息加工,如 “Why does the wolf go out?” “ Why does the straw house fall down?”。在不斷完成文本細節(jié)的挖掘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并逐漸體會主人公Alex狼眼中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第三步,為結尾拋出懸念,經(jīng)過分析預測、尋找依據(jù)、討論確定的方式形成學生自己對結尾的理解,同時呼應文本開始植入的Seeing is not believing(眼見不一定為實)的印證。
(四)回顧評論。通過完善整個思維流程圖,協(xié)助學生復述整個故事,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兩個故事中人物的立場、性格,激發(fā)學生看待事物的辯證性,形成開放的價值觀。
二、演劇目,懂故事
課本劇的表演,需要教師預先幫助學生構建故事學習的任務框架,再分派不同學習小組搭建故事支架,最后通過聯(lián)合表演的形式撤去框架融合成整個故事。另外,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小組學習中逐漸內(nèi)化故事內(nèi)容,并掌握排練、展演的技能,前期需組織全班學生進行知識背景準備,突破文本中不熟悉的語言現(xiàn)象,選材要建立在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上的不同學段開展。
第一,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故事文本的解讀,要學生了解故事的來源與原著作者,樹立學生對文本的溯源意識。建立已有知識與課本劇之間的語言學習的橋梁,在此教師可引入傳統(tǒng)故事《三只小豬》的英文版歌曲作為熱身活動,吸引學生走入故事。
第二,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故事中的四個主人公:三只小豬與大灰狼Alex,討論一下與以往所熟知的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同時呈現(xiàn)課本劇中的四個重要場景對話:Alex分別向三只小豬借糖的情景對話以及大灰狼最后入獄的情景,帶領學生們在故事情景中清除生詞短語障礙,比如:diet(飲食),sneeze(噴嚏),sit on the pin(如坐針氈),framed(遭陷害)等,教師可以用圖片、實物,通過模仿、解釋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關鍵詞匯,并通過上下文語境來猜測。完成對整個故事的理解后,再根據(jù)學生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性格特點分派不同角色,合理安排各個小組合作完成不同場景的旁白表演。
第三,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頭飾,設置簡單場景,用于營造故事氛圍,播放背景音樂,教師化身為導演,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來展演不同的情景,帶領學生一起感受童話故事的藝術形式和語言形式。
第四,完成主要場景的故事表演后,學生分享故事表演中的樂趣,談論自己最喜愛的角色,以及故事帶給大家的啟發(fā)。
以上是筆者在執(zhí)教課本劇表演The True Story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的基本步驟,是童話故事多維教學的一個縮影。課本劇表演作為經(jīng)典童話的一個載體,能促進學生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充分體會到學習英語的趣味性。課本劇表演雖然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但由于課前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知識儲備,同時還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掌握表演的技巧與方法,相對于日常緊張的教學課時來說,一線教師實際教學操作起來會存在一定的難度與挑戰(zhàn)。
三、結語
童話故事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將童話故事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能有效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樹立正確與積極的價值觀。教學實施中,充分利用經(jīng)典童話開展多種語言形式的學習,利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的語言表達欲望與豐富情感表達的需求,真正實現(xiàn)對童話文本的深層次內(nèi)涵的感知與理解,并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與語言表達能力,有效促進學生的生活遷移和聯(lián)想,實現(xiàn)語言真實、有意義的練習。教師需注意在日常教學中多多留心素材,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對素材恰當?shù)囟渭庸?,循序漸進挖掘文本的深層內(nèi)涵,嘗試在不同的文本表現(xiàn)形式上適當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自主獨立思維方式和培養(yǎng)恰當?shù)呐行运季S精神,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