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百年探索

2024-05-29 18:01周笑冰
特區(qū)實踐與理論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化觀馬克思主義文化

周笑冰

近代以來的中西對決,從華夏中心的天下主義走到萬國林立的世界體系,對中國而言,是一場從政治體制到文化認同的整體性的民族危機,中國需要沖決網羅,重新看待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與世界,更需要在此前提下重建一個新世界,重建崩潰的文化認同。山窮水盡,諸路不通之際,是馬克思主義全面回應了中國社會的種種危機。正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武器理論工具,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一場全面而深刻的革命,不僅“打破一個舊世界”,并且“建設了一個新世界”;不僅重新凝聚了人心,建立了共識,更是進入了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新時代,更有可能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舊邦新命。

一、沖破一個舊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與文化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演進過程中,文化始終是最深層、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西學東漸之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基本遵循在傳統(tǒng)中改良、改革、變化的模式。時至晚清,這一穩(wěn)定的文化傳統(tǒng)卻遭遇一場“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呼嘯而來的西方的堅船利炮使中國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盵1]這番話生動地描述出西方力量傾覆之下近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困境。這一困境,究其實質,是中西兩種文化體系碰撞沖突下的困境,中國一方“打了大敗仗,發(fā)生了大崩潰”[2]。

困境之下,有識之士紛紛尋因,試圖“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為中華民族找到出路,實現一個古老帝國的歷史轉身。此一過程,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層層變革?!昂樾闳⒖涤袨?、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3],卻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將這一科學理論同中國的革命實踐、同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相結合,重新激活并創(chuàng)新了中華文化,才逐步將中國帶出困厄,開創(chuàng)出富國強民、民族復興的新局面。1949年,毛澤東同志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盵4]可以說,晚清以降的積貧積弱中,正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與文化中國的相遇,才徹底扭轉了作為一個老大帝國的中國的命運,實現了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

如果單從文本的角度出發(fā)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著作,“文化” 一詞出現的頻率其實并不算高,通常與“文明”“文學”“藝術”“精神生產”“意識形態(tài)”以及“哲學”等概念互釋,且他們并未留下系統(tǒng)完整的文化理論。這與當時“文化”還沒有成為一個完全流行的哲學話語有關,也與馬克思本人哲學中對“文化”一詞的理解有關。馬克思的著作多次沿用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的概念,他對文化的思考和理解,貫穿在他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中,是具有基礎意義的存在,對后代文化理論的建構與發(fā)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產業(yè)批判理論、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以及英國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都直接緣起于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有關學說[5]。直至今日,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建構東西方文化理論的基石,也是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理論來源和指引。文化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理解,擇其要而敘之,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石,既強調以人為本,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也強調實踐性與發(fā)展性。由這幾個維度出發(f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亦可分析解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二)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石

站在歷史研究的立場,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無疑是歷史觀的一場偉大革命。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歷史觀,唯物史觀賴以存在的前提,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來認識和審視社會文化現象,考察整個人類的歷史。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人民群眾則是由處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中從事物質生產實踐的“現實的個人”組成,而非超越現實的“神”或者“絕對精神”。馬克思主義始終將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而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盵6]正是在“現實的人”的意義上,唯物史觀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哲學基石,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下的文化的樣貌。

首先,社會勞動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勞動只有作為社會的勞動’,或者換個說法,‘只有在社會中和通過社會’,‘才能成為財富和文化的源泉’。這個論點無可爭辯地是正確的,因為孤立的勞動(假定它的物質條件是具備的)即使能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也既不能創(chuàng)造財富,又不能創(chuàng)造文化?!盵7]馬克思認為,文化始終落腳在人們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并且從開始就與社會發(fā)展密切聯系,文化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生產中,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與人們的交往聯系在一起。因而只有處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勞動,才是財富和文化的源泉。

其次,文化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fā)展為經濟基礎所決定。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曾言:“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8]因此,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文化形態(tài)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

再次,上層建筑具有相對獨立性。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并不總是平衡發(fā)展,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超然性和獨立性。正如 1890年《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信中所言:“每一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fā)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因此,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18 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法國人是以英國哲學為依據的),后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盵9]先進的社會意識不一定就產生于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qū),反之亦然。

最后,文化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復雜而深遠的作用。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之中,“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fā)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10]。也就是說,除了經濟因素之外,政治、法、哲學、宗教、藝術等立足于經濟之上的各種政治形式和思想形式,以及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對社會發(fā)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三個維度:人本、實踐與發(fā)展

首先,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各個方面,其主要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文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作為人類社會“三大生產”之一的人的精神或意識的生產,其生產和創(chuàng)造的主體也是人類自身。文化本質上就是人化, 即“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因此,人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第二,文化以人為歸宿。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1]。在這個意義上,勞動者在創(chuàng)造文化的同時有充分的權利享受文化的創(chuàng)造。第三,文化發(fā)展的方向是塑造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馬克思認為,文化尤其是先進的文化,不僅可以涵養(yǎng)人的精神境界,更是使人獲得獨立和解放的強大精神武器。

其次,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根本屬性。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有過這樣的論述:“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因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fā)達的生產力?!盵12]生產活動不僅促使社會分工的發(fā)生,而且推動了精神文化的生成。生產活動最終生產了解釋系統(tǒng),諸如政治、法律、宗教、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建筑和音樂等諸方面,甚至于日常生活、習慣行動等等符號意義、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13]??傊?,物質生產實踐是文化發(fā)展的堅實根基,它首先促進主體的發(fā)展,最終生產了文化世界。物質生產促使人類的認知理性得到發(fā)展,并脫離動物界成為人,建構了意義世界。文化為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價值判斷標準,并通過社會教育使其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行為規(guī)范,從而有效地塑造國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續(xù)傳承、不斷深化升華。

最后,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理論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14]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既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化思想,也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形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觀、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文化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文化觀和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代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飛躍的習近平文化思想。

綜上,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關于人的學說,它的一切思想和理論的核心,都緊緊圍繞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在這一根本的價值目標下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本質上是關于“現實中的人”如何按照自己的要求和審美,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質力量,自由自覺地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生活,如何將先進的理念和價值付諸行動,據此而改造現實世界,如何將理論和實踐相聯系,塑造理想的生活世界,也是關于人類如何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不斷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正是這樣一種人本的、實踐的、創(chuàng)新的文化觀,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對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

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與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建設有著內在而深刻的關聯,馬克思和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文化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文化觀形成的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15]“兩個結合”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從而也成為探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途徑。

(一)弦歌不輟: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

中國共產黨素來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共產主義是一種怎樣的美好社會,何以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共產黨宣言》第二章最后一句話是對此最合適的答案:“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16]這段文字中的“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就是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基本是服務于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為愿景,在文化戰(zhàn)線和軍事戰(zhàn)線共同作戰(zhàn),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化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第一個文化建設方針。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主張[17],推動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文化、藝術事業(yè)迅速發(fā)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這一時期文化建設的主題,鄧小平同志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1980年黨中央進一步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化建設方針。自此,人們的思想觀念日趨活躍,文化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全社會文化發(fā)展釋放出蓬勃活力。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諧文化等文化觀,標志著黨的文化理論逐步成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豐富人民精神世界”[18]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目標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是人的全面發(fā)展。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正式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斷鰲立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鮮明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出發(fā)點,在繼承中發(fā)展、傳承中創(chuàng)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同于以往的一切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實踐性、先進性、人民性、民族性、開放性等鮮明特征。

一是實踐性。文化來源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始終伴隨著民族自強和國家發(fā)展進程,始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的幾乎所有重大成就,可以說,都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實踐息息相關。

二是先進性。判斷一種文化是否具有先進性,就應將之置于相應的歷史條件下,看它是否與同時代的經濟政治制度相適應,是否有利于那個時代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否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是否能促進歷史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先進,就在于它體現了生產力發(fā)展的新要求,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方向,代表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三是人民性。人的問題始終是文化發(fā)展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根本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著力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價值指向是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四是民族性。中華文化是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也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支撐。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主體性根源于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內生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塑造于百余年砥礪探索的文化實踐[20]。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蔽幕蚧顺钡耐七M,某種程度上是對基于民族性特質的文化多樣性的威脅,保有民族性特質的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在,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優(yōu)長,立足中華民族實際,反映中華民族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在全球化進程中,始終保持自己的文化個性和文化主體性。

五是開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能夠汲取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為我所用。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促進文明互鑒交流”[21]。在開放交流中保持和增強我們的文化優(yōu)勢,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的原則,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參與世界文明的對話交流,開展不同文明的比較研究,吸收和借鑒國外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并積極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感知中華文化發(fā)展魅力。

三、引領一個新未來:馬克思主義與深圳

近代以來的西潮沖擊下,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試圖在古今中西之間為中國找到出路,找到自己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重新證明中國文化。這一問題綿延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綿延至當代的國家建設。深圳的誕生,深圳四十余年的探索,正是站在這樣一條古今中西的延長線上,試圖擔負梁啟超所言屬于中國的“絕大責任”,“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文明”[22],進而引領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一過程中,深圳所憑借的方法和指南,正是旗幟鮮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

(一)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以制度創(chuàng)新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fā)展,但就深圳的歷史而言,從文化的切面入手,不僅能呈現這座城市的價值觀念、發(fā)展理念,還能理解深圳從特區(qū)伊始就在探索既要物質富足、更要精神富有的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道路,更能剖析這座城市先天的馬克思主義基因。與此同時,這樣一種視角,也是基于我們對文化重要性的理解與認知。現代化是社會整體的躍進而非個別部分,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人的自我現代化又主要是“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之江新語》中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23]

深圳經濟特區(qū)自成立起,就把現代化作為奮斗目標。在現代化建設中,深圳不但追求經濟發(fā)展的現代化,更重視人的現代化。1980年經濟特區(qū)伊始,針對當時出現的走私販私、貪污腐敗等違法犯罪問題,鄧小平同志果斷提出“兩手抓”思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思想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體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

關于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影響,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屬于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24]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下,深圳思想文化建設進入辯證發(fā)展階段。面對打開國門后,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斷涌入,深圳的態(tài)度是“有所引進、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面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兩種不同的經濟體制發(fā)生的價值沖突,深圳遵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勇敢地肯定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正常追求,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需要。

從深圳的發(fā)展看深圳的文化,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始終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四十余年的歷程中,深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從“勒緊腰帶”在文化荒漠中建現代文化名城,到以“拓荒牛” 精神探索文化發(fā)展的新樣態(tài),乃至以“文化流動理論”突破“文化積淀論”的思維定式,這座城市最終從觀念文化層面異軍突起,以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yè)屹立于現代城市群。深圳的思想文化與城市發(fā)展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性格和鮮明的城市精神標識。深圳堅持文化自覺,不斷實施文化創(chuàng)新,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努力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城市精神體系,以國際先進城市為標桿的文化品牌體系,以媒體融合發(fā)展為標志的現代文化傳播體系,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質量型內涵式發(fā)展為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yè)體系[25]。從大灣區(qū)核心引擎到全球標桿城市,面向世界的城市定位必然要求深圳未來的發(fā)展要對標全球最先進最發(fā)達的城市。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化自覺,是深圳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精神動力,對深圳城市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引領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致力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過去,無產者由于缺少物(生產資料)的環(huán)節(jié)而被排除在解放之外,因為人的解放始終是以外部物質條件的充分發(fā)展為基礎。直到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的解放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fā)展的物質條件,這一過程始終伴隨深圳的探索與奮斗。

以人類解放為終極目標,深圳經濟特區(qū)成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先行者。在思想僵化、體制固化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不但為人的解放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條件,更創(chuàng)造了實現人的文化權利的土壤。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探索過程中,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qū)的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qū)精神,為中國向現代化目標的邁進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圳的文化實踐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不但沒有背離馬克思主義,反而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并將這一理論體系提升到新的境界,實現了新的飛躍[26]。深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動體現和實踐例證。深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改革開放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深圳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征程上譜寫了深圳篇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引領,讓深圳的未來超越成為可能。在馬克思的新世界觀中,實踐是超越的實踐,超越是實踐的超越,這種實踐超越哲學成為馬克思構建哲學理論、參與現實生活的思想前提,也促發(fā)了馬克思關于現實和未來社會的一系列新構想。以觀念建城,以觀念創(chuàng)造偉大奇跡、推動改革轉型的深圳,未來不應平庸,既要在經濟發(fā)展上取得突破,更要在城市文化層面有所超越,回答時代的大命題,在古今中西之間探索出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態(tài),成為一座偉大的城市。

猜你喜歡
文化觀馬克思主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誰遠誰近?
習近平的傳統(tǒng)文化觀
習近平傳統(tǒng)文化觀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淺析中國室內設計的文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