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雷
(南開大學哲學院,天津 300350)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有一個總體論述:“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保?]22這一總體論述中指出的“現代化的共同特征與基于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的關系蘊含著深層的哲學問題: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與這個問題緊密相關,也涉及如何理解全球與地方、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xù)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保?]7這一重要講話深刻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中華文明、中華大地的內在關聯,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重大命題。深刻理解這些重要論斷,我們有必要從對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的哲學省思入手,以“具體的普遍性”重新理解現代化的共同特征的具體內涵,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特色,并進一步思考中國式現代化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有機關聯,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
以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時,存在兩種形而上學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堅持抽象的普遍性,認為西方的現代化模式就是唯一的現代化模式,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這種觀點往往是以所謂時間上的先發(fā)等為依據,完全否定了其他后發(fā)國家走出自己現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另一種觀點則往往偏向另一極端,即從否定現代化等于否定西方化入手,堅持“絕對的特殊性”,片面堅持本土化而忽視普遍性,忽視交流與借鑒,這容易導致封閉和僵化。
這兩種觀點的問題就在于抽象地、片面地理解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第一種觀點雖然看到了現代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但卻將這種普遍性僅僅等同于西方化,“將世界各個民族、國家和地區(qū)走向現代化的內在必然性轉變成外在的強制性……以抽象的普遍性裁剪、消解各民族、國家和地區(qū)的特殊性,也就取消了各民族、國家和地區(qū)走向現代化的可能性”[3]。這種外在的強制性使許多國家被迫加入資本主義的洪流,失去了獨立自主發(fā)展的可能性。其觀點背后隱含著進化論和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與這種觀點相比,堅持“絕對的特殊性”的觀點雖然認識到不能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力圖從本土化入手來理解現代化,但是又因為片面強調特殊性也陷入了發(fā)展的僵局和誤區(qū)。比如依附論不再基于“先發(fā)—后發(fā)”時間論的視角,而是基于“中心—邊緣”的視角重新理解結構性不平等的國際分工。溫和的依附論者主張發(fā)展主義和民族主義,“既然國際資本與發(fā)展結盟,民族主義則應克制并把這一事實作為積極的事情加以接受”[4]14,他們強調通過改革國內環(huán)境來改變國際環(huán)境。但有些激進的依附論者認為在不平等的國際分工下,開放可能就意味著依附,于是他們提出了“脫鉤戰(zhàn)略”,主張通過斬斷與中心的聯系,謀求自主發(fā)展。但這種路徑在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陷入了“依附性的發(fā)展”和“脫鉤后的貧窮”的兩難困境,“盤踞中心位置的國家上升為國際社會的超級主體,掌握著國際秩序的規(guī)則制定權,擁有國際秩序塑造的絕對權力;而居于邊緣地帶的國家則扮演依附的角色,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除了被迫服從中心的統治之外,別無選擇”[5]42。
如果想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以上兩種思維方式的問題,打破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突破依附論和脫鉤論的困境,應該從哲學上重新思考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特別是要借鑒黑格爾與馬克思關于普遍與特殊的關系的辯證理解,克服“抽象的普遍性”和“絕對的特殊性”的形而上學的認識誤區(qū),深入把握“具體的普遍性”的內涵。
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所出現的“抽象的普遍性”和“絕對的特殊性”的誤區(qū)主要源自知性的思維方式。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那樣,這種知性思維方式的特點是排除特殊部分,堅持其共同之點,最終導致的是“抽象的普遍性”和“形式的同一性”?!爸缘幕顒樱话憧梢哉f是在于賦予它的內容以普遍性的形式。不過由知性所建立的普遍性乃是一種抽象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與特殊性堅持地對立著,致使其自身同時也成為一特殊的東西了?!保?]172-173在黑格爾看來,與特殊性對立著的普遍性并不是真正的普遍性,實為一種特殊性。那么,什么才是黑格爾認為的普遍性呢?黑格爾主張概念的普遍性:“并非單純是一個與獨立自存的特殊事物相對立的共同的東西,而毋寧是不斷地在自己特殊化自己,在它的對方里仍明晰不混地保持它自己本身的東西。無論是為了認識或為了實際行為起見,不要把真正的普遍性或共相與僅僅的共同之點混為一談,實極其重要?!保?]332“普遍性……毋寧是貫穿于一切特殊性之內,并包括一切特殊性于其中的東西。”[6]351那么,為什么普遍性不能僅僅等于共同點,黑格爾舉例說這兩者的區(qū)別類似于盧梭的公意與眾意的區(qū)別。因此,黑格爾是在概念的意義上來表明普遍性的真正內涵,普遍性不是知性思維意義上簡單的匯聚或抽象,而是貫穿特殊性之內的東西。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黑格爾通過普遍、特殊和個體三個概念之間的相互中介以擺脫知性思維的抽象性,“普遍性乃是自身同一的東西,不過須明白了解為,在普遍性里同時復包含有特殊的和個體的東西在內。再則,特殊的東西即是相異的東西或規(guī)定性,不過須了解為,它是自身普遍的并且是作為個體的東西。同樣,個體事物也須了解為主體或基礎,它包含有種和類于其自身,并且本身就是實體性的存在”[6]334-335。黑格爾通過概念之間的辯證法說明普遍、特殊和個體之間的不可分離,并通過概念之間的“三個樣式”進一步說明判斷的特性。因此,黑格爾主要是在概念論的層面來闡釋普遍性并認為“絕對具體的東西就是精神”[6]335。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的理解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路。他們贊同黑格爾對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辯證理解,也反對知性思維意義上對普遍性的抽象闡釋。但他們反對黑格爾在絕對精神的演進中思辨地理解普遍性,“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于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實在主體仍然是在頭腦之外保持著它的獨立性;只要這個頭腦還僅僅是思辨地、理論地活動著。因此,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7]701-702。馬克思、恩格斯主張對“實在主體”即社會進行具體的研究。在他們看來,唯物史觀關于歷史發(fā)展的階段和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觀點也不能理解為一種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必須結合歷史條件和社會狀況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和把握。唯有如此,才能沉入到社會的發(fā)展狀況中,對社會的發(fā)展達到具體的把握,“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7]701。
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在自覺地運用他們的唯物史觀分析了西歐各國具體的發(fā)展狀況和不同的經濟、政治、文化特點,特別是分析了法國的階級斗爭和具體的歷史事件,并且充分說明了如何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經濟力量的對比、復雜的階級斗爭的形勢等?;谶@些具體和深入的分析,他們才能從復雜的法國斗爭形勢中透徹把握政治事件的性質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馬克思對東方社會包括俄國革命道路的分析等也是如此。馬克思在給《祖國記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專門指出:“他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8]730馬克思明確指出俄國不一定要走西歐的道路,也不一定要經過同樣的階段,因而不能將一種超歷史的萬能鑰匙般的公式簡單地、外在地套用于一切民族之上,而是必須深入到工業(yè)、分工、交往、階級狀況及力量對比、國內外形勢中,具體地分析特定國家的發(fā)展狀況和歷史命運。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始終包含著它的“具體化定向”。吳曉明教授指出:“唯物史觀不僅是一套原則或原理,而且是統攝全部原則或原理的具體化定向——這一定向要求原則或原理必須能夠依循特定的社會—歷史現實開展出全面的具體化。這樣的具體化時常被生動地比喻為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或‘生命線’?!保?]唐正東教授也指出:“從本質上說,唯物史觀的具體化維度就跟其基本內容維度一樣,都是唯物史觀中的核心內容。”[10]
因此,我們必須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及其具體化綱領或具體化定向來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于“具體的普遍性”的思想來把握現代化的共同特征與中國特色的關系。一方面我們仍需要基于世界歷史和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理解現代化的共同特征,現代化是每個民族、國家和地區(qū)實現從傳統的農業(yè)社會到現代的工業(yè)社會的過渡必須要經歷的發(fā)展階段;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通過唯物史觀的具體化定向來理解現代化的特定發(fā)展,不同民族、國家、地區(qū)基于它們自身特定的歷史條件又會走上不同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艾F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能搞簡單的千篇一律、‘復制粘貼’。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guī)律,更要立足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什么樣的現代化最適合自己,本國人民最有發(fā)言權?!保?1]3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基于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發(fā)展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因此,我們需要基于“具體的普遍性”來把握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國特色,以及作為現代化的具體展開的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學界關于現代化已經有許多討論,也已經從各個角度概括了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如有的觀點認為現代化意味著世俗化、合理化、工業(yè)化、市場化、城市化、全球化,有的觀點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概括現代化,把它理解為經濟的市場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多樣化。這些理解雖然有助于我們把握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把握現代區(qū)別于傳統的主要進步,但這些環(huán)節(jié)的概括對理解“現代化”而言仍然是不充分的,“‘現代化’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人的歷史性活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特定歷史形態(tài)的存在方式。這意味著,從理論上把握‘現代化’,首先需要從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看待現代化,特別是從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活動與歷史條件的辯證關系看待‘中國式現代化’”[12]。
一方面,我們仍需要基于歷史條件思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內在演進。借鑒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的觀點,在普遍交往、世界市場、大工業(yè)的建立等背景下進一步研究和把握這些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在這些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展開中把握現代化發(fā)展的必然性。當我們以這些概念界定現代化時,不能將這些概念看作“抽象的規(guī)定性”,而應該在各種歷史條件如民族國家、制度保證、物質基礎、精神力量、文化傳統等的復雜的作用中看待工業(yè)化、市場化、城市化的進程及相互關聯,把握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民族與世界的復雜聯系,進而把握現代化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揭示現代化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和文明內涵”[12],特別是在文明內涵的意義上深入思考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關系,思考在世界歷史之下各國如何適應現代文明和發(fā)展現代生產力。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立足于歷史活動,在現代化的具體展開中進一步豐富對現代化本質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的認識。也就是說,不能僅僅將現代化當成是西方的、已經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將現代化看作正在展開它的新的規(guī)定性并不斷開啟新的文明形態(tài)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正在參與這一現代化的新進程并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當我們從這兩個方面來進一步理解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時,它已經內含著從特定的歷史條件、文化傳統、價值追求、時代發(fā)展等角度來進一步理解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并意味著現代化內涵的生成性和開放性。因此,這是基于“具體的普遍性”來理解現代化的共同特征。
我們也可以從“具體的普遍性”進一步思考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嶄新的現代化,不是西方現代化的翻版,而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2]7。那么,我們必須回答兩個重大問題:我們?yōu)槭裁幢仨氉咦约旱穆??我們?yōu)槭裁茨軌蜃咦约旱穆??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入手來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最初是被動卷入現代化進程的,照抄照搬西方的道路根本行不通,“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13]156。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和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只能立足中國的實際,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這不僅包括立足于“外顯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社會的特定階段等,更包括立足于“內蘊的”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明內涵。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提供了不斷前行的基礎和動力?!叭绻麤]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yōu)勢?!保?]7
那么,中國為什么能夠走自己的路?這源自我們始終秉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基于自己的國情探索現代化道路,把自己的發(fā)展、前途和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我們的發(fā)展過程中實現了與西方現代化截然不同的發(fā)展道路?!霸谑澜鐨v史的坐標上,中國式現代化是后發(fā)國家的現代化。西方發(fā)達國家發(fā)展是一個‘串聯式’的過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fā)展,發(fā)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時間。中國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就不可能沿著西方發(fā)達國家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亦步亦趨,必須發(fā)揮后發(fā)優(yōu)勢,立足中國實際,走自己的路,全面推進現代化。我國發(fā)展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是疊加發(fā)展的,我國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在發(fā)展的許多方面走過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保?4]128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歷程所具有的獨特的疊加性使它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實現了歷時態(tài)問題的同時態(tài)解決,即將西方國家上百年乃至數百年的發(fā)展歷程縮短為幾十年的時間,從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一方面,這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優(yōu)勢和超越西方現代化之處。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15]89-90,始終致力于“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1]22,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另一方面,我們在“并聯式”的發(fā)展過程中,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形勢與挑戰(zhàn)異常復雜。我們一方面要繼續(xù)大力發(fā)展現代化,加快實現現代化,另一方面又要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保持清醒和進行批判。比如如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chuàng)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16]64。同樣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等,不能顧此失彼,要實現它們的相互促進和相互統一。因此,我們在發(fā)展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回答好“一系列現代化之問”,“兩極分化還是共同富裕?物質至上還是物質精神協調發(fā)展?竭澤而漁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零和博弈還是合作共贏?照抄照搬別國模式還是立足自身國情自主發(fā)展?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面對這一系列的現代化之問,政黨作為引領和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有責任作出回答”[17]2。要想回答好這些問題,不僅僅需要思考這些具體問題如何基于時代和國情給予解答,更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現代化”這一普遍性的問題本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入到世界歷史的深處,把握住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不斷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提供了我們自己的解答,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科學的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1]22-23。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正是因為有堅實的制度保障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體現和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18]553,以自己的百年探索和巨大發(fā)展成功地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了現代化的世界進程。
在共同特征與中國特色的辯證關系中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還應避免“絕對的特殊性”的理解。這種觀點僅僅堅持本土化而忽視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意義。“雖然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使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復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但中國式現代化所確定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卻是普遍的。”[3]我們應基于“具體的普遍性”進一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揭示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歷史的特殊節(jié)點上以自己的獨特探索和成功實踐所凸顯出的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對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獨立自主發(fā)展現代化具有啟示和示范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讓想發(fā)展、要發(fā)展的國家看到堅持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是可行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夠實現現代化”[14]129。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一開始也面臨著現代化和自主性的難題,面臨著如何解決古今中西之爭的問題,“中國現代性的成長從19世紀中葉以來主要經受兩方面的挑戰(zhàn),一是工業(yè)文明對農業(yè)文明的沖擊(文化困境);二是西式民主制度對傳統制度的沖擊(政治困境),表現在國際關系上,是西方帝國主義霸權對中國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的統治要求(主權困境)?,F代性和自主性相統一是中國現代國家建構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19]。中國現代化的發(fā)展過程正是擺脫被動實現自主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也正是源自始終獨立自主地發(fā)展現代化,才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奇跡,展現了與西方現代化截然不同的新圖景。這對于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如拉美等國家處理現代性與自主性的難題,解決好“依附論”與“脫鉤論”的困境并真正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展現了現代化的全新圖景和發(fā)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一幅現代化的全新圖景,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16]4?,F代化的發(fā)展目標不僅僅是工業(yè)化、市場化等,而且也蘊含著對人類更好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態(tài)的探索。從對更好的社會制度的探索來看,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和實踐經驗成功地表明了人類可以追求更好的社會制度,反抗資本主義制度的霸權,為人類的發(fā)展提供全新的制度途徑,從而解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諸多難題,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推進了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從更好的文化形態(tài)和文明形態(tài)探索來看,現代化的發(fā)展要能夠持續(xù)并不斷獲得動力,必須處理好和自己的傳統文化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既是對中華民族生命體的現代更新和現代重塑,又是對中華文明的賡續(xù)和弘揚。這一過程需要我們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文化主體性,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實現文明自身的發(fā)展與革新?!皥远ㄎ幕孕?,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保?]10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對更好的文化形態(tài)和文明形態(tài)的探索以及對文化主體性和精神獨立自主的弘揚,可以為發(fā)展中國家結合自己的特定國情和文化傳統,獨立自主地走向現代化提供重要的制度參考和文化借鑒。
其三,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實踐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爸袊浆F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tài)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chuàng)新。中國式現代化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為其提供了全新選擇。”[20]我們應進一步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深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所特有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tài)觀等內容,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內涵、文明內涵和價值內涵,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創(chuàng)新性,從而推動世界現代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發(fā)展。比如在價值觀上,“我們要弘揚利己達人精神,增強現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人類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追求現代化,都應該秉持團結合作、共同發(fā)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贏之路”[17]4。這種價值觀將中國傳統文化“利己達人”的思想與現代化的共建共享共贏結合起來,為世界現代化理論的價值維度提供了中國方案。比如在文明觀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進行了深刻論述,指出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2]2-4,表明了中華文明的獨特品格、精神和胸懷。這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特質和發(fā)展道路,而且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和世界現代化的關系以及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關系。
總之,我們應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聯中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解為一種具體的普遍性,避免“抽象的普遍性”和“絕對的特殊性”的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制度、傳統、文化等條件下展開的偉大實踐和理論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是一個在繼承中發(fā)展、在守正中創(chuàng)新的歷史過程”[16]63。它對現代化內涵的科學探索和現代化道路的自主求索從原則和方法上具有普遍意義。我們應在現代化的具體展開即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條件和歷史活動的統一中進一步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和文明內涵”,從而以中國式現代化回答好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世界之問。中國式現代化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的辯證把握和實踐創(chuàng)新,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與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和特定優(yōu)勢”[2]7,而且有助于我們從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高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深遠價值和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