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 尼日利亞作家阿迪契在其作品《美國佬》中將空間的描寫與人物精神契合,滲透著強烈的空間意識。本文首先簡單介紹阿迪契其人其作,其次分析作品中的地理空間與社會空間兩種空間形態(tài),以及空間的連接路徑,認為《美國佬》基于作者本人的空間經(jīng)歷體現(xiàn)出一種“跨界感”“流動感”,蘊含豐富的文化意義。
[關鍵詞] 阿迪契? 《美國佬》? 空間
[中圖分類號] I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4-0074-05
在西方的哲學傳統(tǒng)中,時間是第一性的,空間是第二性的,空間歷來被認為是一種空洞的容器,是刻板的、僵死的、非辯證的和靜止的。到了20世紀,社會方方面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空間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文學領域,人們主要關注空間的社會和文化屬性,探究其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和主題闡釋中的作用及意義,空間研究為文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作家經(jīng)常有意或無意地將蘊含某種價值觀念或意識形態(tài)的象征符號融入文學作品的空間中,使其具有深層的思想內涵,成為現(xiàn)實社會的縮影。本文運用列斐伏爾等人的空間理論,分析阿迪契小說《美國佬》中的幾種空間形態(tài),拓展小說文本的內涵。
一、阿迪契其人其作
奇瑪曼達·恩戈齊·阿迪契是繼“非洲文學之父”欽努阿·阿契貝之后,在尼日利亞文壇甚至非洲文壇上的一位成績斐然的作家,被稱為“阿契貝21世紀的傳人”。阿迪契出生于尼日利亞埃努古,19歲時,阿迪契獲得了費城德雷塞爾大學的獎學金,后又在美國的東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學習。作為一名非裔女性,她在美國度過了近20年的時光,其所見所知所感是具體而形象的。在早期的寫作生涯中,阿迪契在認同尼日利亞的文化的同時,表現(xiàn)出了她對家國問題的思考。貫穿其作品的另一個主題是尼日利亞人移民美國的故事,探討在尼日利亞以外的同胞所面臨的挑戰(zhàn),她經(jīng)常從女性人物的角度來描寫這一問題,如《繞頸之物》就敘述了女主角阿庫娜如何面對異國生活的種種難題。而《美國佬》作為《繞頸之物》的續(xù)作,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伊菲麥露在美國求學、生活的經(jīng)歷和思考,也反映出尼日利亞第一代移民在美國的種種遭遇。
國外學者從女性主義、語言學、流散等視角關注《美國佬》,國內則從譯介開始,如張藍予《〈美國腔〉:身份之殤》[1],相關研究文章主要從后殖民、流散視角分析尼日利亞人在美國經(jīng)歷的文化沖突、身份認同等。實際上,正如學者所言:“空間是阿迪契文學書寫的重要對象,它對于阿迪契的小說創(chuàng)作意義非凡——它是作家審視跨文化語境下非洲族民身份建構的重要維度?!盵2]阿迪契基于自身游走于尼日利亞、美國兩個不同的文化空間的經(jīng)歷,在《美國佬》中交織呈現(xiàn)了不同的空間體驗,涉及許多具體的地點和場所。
二、流動的地理空間
文本中涉及的地理空間主要以伊菲麥露的生活空間變化為體現(xiàn),包括尼日利亞的拉各斯、恩蘇卡,美國的費城、普林斯頓等地。而作品中人物的空間經(jīng)歷基于作者的真實經(jīng)歷,文本中的空間具有一定的精神指向。地理空間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其不斷變化表明了一種自我重新定位的不確定感,往往新的身份伴隨著空間的變化而出現(xiàn)。家是流散文學中常見的意象,象征著原初的和不斷建構的身份。同時,家在文本中以房間或公寓形式出現(xiàn),不同地理位置中的家也表征著人物的身份和處境。
1.地理空間中人物的流動
地理和文化空間的移動會導致流散的發(fā)生。尼日利亞在1960年獨立,后經(jīng)歷政權更迭、內戰(zhàn)、經(jīng)濟衰敗等,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這個時期,豪薩人向往北方的伊斯蘭國家,伊博人、約魯巴人向往歐美國家,人口不斷流失。大多數(shù)尼日利亞第三代作家都有海外留學、工作、定居等經(jīng)歷,文學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鏡子,人們可以從這些作家的作品中窺見他們的流散經(jīng)歷。
《美國佬》中,伊菲麥露在拉各斯長大。拉各斯是尼日利亞和西非第一大城市,人口密集,是尼日利亞1960年獨立后的近30年間的首府所在地,教育、交通、工業(yè)等較為發(fā)達。伊菲麥露同父母生活在一間小小的公寓里,父親失業(yè)、母親癡迷宗教,一家人面臨失去住所的困境,在烏茱姑姑的幫助下才得以脫離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混亂無助。后來伊菲麥露去了恩蘇卡大學學習,大學令她感到更加放松。由拉各斯到恩蘇卡,伊菲麥露從混亂無助中找到自由與歸屬感。當大學老師罷課后,她選擇去美國留學。在她的認知中,美國是海外,是一個寒冷、下雪、穿羊毛大衣的地方??蓪嶋H上,這里的樓房、汽車、布告板呈現(xiàn)出令人失望的老舊感,而非她想象中的閃閃發(fā)亮的樣子。她在美國的生活空間輾轉于地毯發(fā)霉的斗室、金伯莉家、春園街的公寓、巴爾的摩公寓、紐黑文、普林斯頓研究室等地,她以博客作者、研究員等身份在事業(yè)上獲得成功,但卻做出關掉博客、辭掉工作這一令人費解的選擇,隨后,她進行了一次返鄉(xiāng)之旅?;貒?,《若伊》雜志的工作令其感到疲倦窒息,居住的伊科伊公寓在裝修后煥然一新,屋內設施齊備,處處充滿家的溫馨感,近乎伊菲麥露理想的生活空間。可以說,伊菲麥露在地理空間中的流動,就是無數(shù)個如她一般的尼日利亞人在異鄉(xiāng)的經(jīng)歷。
2.地理空間中人物“U”形流動模式
文本中伊菲麥露的流動可以簡化為:尼日利亞-美國-尼日利亞,她在這兩種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地理空間中往返。無論在尼日利亞,還是在美國,她都有消極抑郁的經(jīng)歷。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地理空間與人們的精神世界平行,地理空間能動態(tài)地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是否豐富。伊菲麥露的流動軌跡與“弗萊眼中的《圣經(jīng)》U形敘事結構——《士師記》記敘了以色列背叛與回歸的神話情節(jié)”[3]相符,《美國佬》則記敘了伊菲麥露出走與回歸的故事。“U”形的最低點就是一個文化的“第三空間”,表示一種非此也非彼的居間狀態(tài)。當一個人遠離故國居于他國時,他國成了“融不進去的他鄉(xiāng)”,故國成了“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即使是因為故鄉(xiāng)的經(jīng)濟社會不穩(wěn)定導致遠走他鄉(xiāng),故鄉(xiāng)依然極具烏托邦色彩。伊菲麥露在異國他鄉(xiāng)經(jīng)歷社交女伴、住家保姆、白人女友等身份轉變的如地獄般的墮落與考驗之后,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功,然而她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回歸。這種烏托邦式的回歸,并不如期許中那么美好,但伊菲麥露盡力調整以讓烏托邦變?yōu)楝F(xiàn)實。首先,她辭掉不理想的雜志工作,讓居住空間變得溫馨舒適。然后,她再次開通博客分享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尤其是關于尼日利亞的城市景觀,逐步勾畫出理想中的尼日利亞。可以看出,阿迪契對伊菲麥露烏托邦式的回歸寄予了美好期望,地理上的位移表明精神上的突圍,告別過去以更好面對未來。伊菲麥露關掉“種族節(jié)”博客、正視與已婚初戀奧賓仔的關系即是其突破自我的強烈體現(xiàn)。
三、跨界的社會空間
社會空間在列斐伏爾看來是一種第三空間,是“一個解構的、多維的和開放的空間”。索亞繼承并發(fā)展了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在他看來第三空間具有開放性、社會文化多維性等,強調在第三空間里,主體性與客體性、抽象與具象、真實與想象、可知與不可知、重復與差異、精神與肉體、意識與無意識都匯聚在一起。文學作為反映社會的一面鏡子,小說中的社會空間極具社會性,是反映和容納日常生活真實存在的空間,也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符號空間?!睹绹小分凶罹叽硇缘纳鐣臻g便是伊菲麥露的博客和瑪利亞瑪非洲編發(fā)沙龍,這兩個空間都表現(xiàn)出一種“跨界感”,前者將現(xiàn)實與虛擬、過去與現(xiàn)在等聯(lián)系起來;后者將國別、身份、文化等聯(lián)系起來。
1.跨越私人與公共空間界限的博客
博客可以分享個人經(jīng)驗和觀點,達到共享權力、文化和其他闡釋的目的。每個人和每件事都在這種交織的、多形態(tài)的、互動的交流文本中找到了存在的方式,通過共享塑造人們想象和生活真實的經(jīng)驗。博客作為一種網(wǎng)絡空間,“表示意識和交際活動的一種新的擴大的場所或場景”[4],它拓展和延伸了日常空間的領域,最突出的便是話語空間。當人物進入網(wǎng)絡空間,體現(xiàn)出其主導自我話語權以及邁入公共空間,同時網(wǎng)絡具有時空抽離性、互動性、平等性、開放性等特點,因此也構建了一個流動的空間,是地理上的一種空間延伸。伊菲麥露的博客跨越時間、空間,將文本結合在一起。阿迪契曾在一次采訪中說:“我想通過博客寫作、或博客等不同于文學中小說常見的寫作方式,在小說中突出地表現(xiàn)為這樣一個空間——既嵌入在創(chuàng)造性寫作中,也在創(chuàng)造性寫作之外,并且作為一個可以討論種族社會現(xiàn)實的地方,而沒有性格和行動的裝飾?!盵5]
2.“種族節(jié)”
伊菲麥露渴望有別的聽眾,渴望聆聽別人的經(jīng)歷,于是便開通了名為“種族節(jié),或一個非美國黑人對美國黑人的好奇見解”的博客,發(fā)布了“火辣的前白人男友”“致米歇爾·奧巴馬,外加頭發(fā)作為種族的隱喻”等博客文章。對伊菲麥露來說,在不安的縫隙里,博客是一個“安全的空間”。科林斯認為,“在網(wǎng)絡空間和社區(qū)等安全空間里,女性能發(fā)出個人或集體的聲音”[6]。正如布萊恩所言:“我們只需拆除象征特權和壓迫的圍墻,將其變成一個對人人來說都安全平等的空間?!盵7]伊菲麥露的博客“種族節(jié)”似乎就是拆除圍墻的一種嘗試,形形色色的人可以在此發(fā)表見解。此外,“博客被用來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因其具有評論功能,使黑人發(fā)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治療了他們因長期失語而導致的內心創(chuàng)痛”[8]。伊菲麥露通過她的博客獲得了成功,但她選擇關掉博客。小說并未直接表明是何種原因導致其關掉博客,但讀者可以看出,透過伊菲麥露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生存體驗,空間的轉換和流動象征著其身份以及價值觀的改變。
3.“拉各斯的微小救贖”
回國后,伊菲麥露在《若伊》雜志工作,她厭倦了《若伊》等雜志報道的永遠是有錢人,便開始構想自己的新博客要以藍白為版面,刊頭是一幅俯拍的拉各斯一景,內容結合周圍人的實際生活,以拉各斯承載著令人著迷的故事的老房子為背景。此外她也構想周游尼日利亞,結合圖片和人物故事,發(fā)布來自全國各地的報道,名叫“拉各斯的微小救贖”。伊菲麥露最后選擇回到故國,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回歸,是擁抱非裔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不同于在美國寫種族問題的博客,“拉各斯的微小救贖”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審視尼日利亞人,發(fā)現(xiàn)尼日利亞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在拉各斯,博客“拉各斯的微小救贖”不可能像伊菲麥露之前只聲稱“觀察”的“種族節(jié)”那樣。因為當她從朋友的生活中獲得靈感,發(fā)表題為《拉各斯的年輕女性與未知的財富來源》的文章時,被好友誤認為映射其真實生活經(jīng)歷而被要求刪除。在拉各斯,博客作者和博客人物之間的分離遠沒有那么安全。但是伊菲麥露在“拉各斯的微小救贖”中通過觀察拉各斯,寫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博客成為她表達興趣的個人空間。
可以這樣認為,伊菲麥露通過博客邁入公共空間,在這個互動、平等、開放的空間里打破了“圍墻”。同時博客也是伊菲麥露表達自己的一個空間,她用博客建構了一個空間來消解作為一名非洲移民在美國的流散經(jīng)歷。正如巴特勒認為的那樣:伊菲麥露的博客充當了一個流散的、公共的文本空間,構成了移民主體身份和家園的流散空間,反映了其在美國和尼日利亞的矛盾心理,同時揭示了其不斷探索自己身份和家園之間的關系[9]。伊菲麥露通過博客跨越了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界限,在流散中建構了自我。
4.跨越國別、身份和文化的編發(fā)沙龍空間
編發(fā)對非洲人而言是流傳久遠的風俗習慣??傮w來看,尼日利亞女性的頭飾大致分為“發(fā)辮”和“頭巾”兩類?!鞍l(fā)辮”類即在短發(fā)上續(xù)編新發(fā)以延長頭發(fā),編出種類豐富的辮型和發(fā)型。“頭巾”類即用彩巾來裝飾頭發(fā)。《美國佬》開頭便是伊菲麥露為了返鄉(xiāng)之旅專門從普林斯頓來到特倫頓編發(fā)。與其他非洲沙龍“坐落于城中布滿涂鴉的區(qū)域,陰冷的建筑……編辮子的店員盡是滿口法語的西非女人……”[7]一樣,瑪利亞瑪非洲編發(fā)沙龍位于一處破敗的街道中部,夾在一家中餐館和賣彩票的便利店之間,屋內到處疏于維修。“小說中描述的發(fā)廊、酒吧等實體空間,它們本身只具有一種物質性的符號意義,只是為小說人物提供了一種物質性的存在空間。只有當空間被人文化、社會化后,才以其社會屬性影響其間的人?!盵10]在編發(fā)沙龍里,頭發(fā)使身體與社會、美學與政治等聯(lián)結在一起。當空間里的人物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追尋著自己的身份時,空間對于人的身份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來編發(fā)的不僅有南非婦女,也有白人婦女,作者將來自塞加內爾的愛莎、來自馬里的瑪利亞瑪和哈利瑪、來自尼日利亞的伊菲麥露等不同地方的女性聚集在編發(fā)沙龍這個空間里,盡管這些女性擁有不同的地理、文化和階級背景,但她們聚集在這個嚴格意義上的女性空間里,并在這個空間里建立起一種不太舒服的“友誼”。伊菲麥露對矮小、相貌平平、皮膚長斑的愛莎的心理歷程是:古怪生畏、擔心被其傳染皮膚病-毫無好感-精神不正常-產生薄如蟬翼的親近感-介紹醫(yī)生-多給小費-答應去見其男友,雖然這個發(fā)廊空間令人作嘔,但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一個流散女性共同參與和治愈的地方,存在女性間的互助、女性間微弱的友誼等。
而且在編發(fā)沙龍這個有爭議的空間里,些許破敗的建筑與出身和社會地位不同的女性之間的交流有融合也有沖突。空間沖突是人物性格沖突的空間化象征,凱爾茜以他者視角審視非洲婦女編發(fā)、非洲文化,在這空間里有沖突也有消解,人們用法語、沃洛夫語或馬林克語交談,講英語時磕磕巴巴,腔調古怪,仿佛在掌握美國的街頭俚語前她們還未自然地融入這種語言本身。此外,在編發(fā)沙龍里,女性通過分享生活故事、苦難等經(jīng)歷建立了一種真實空間。正如編發(fā)沙龍的地緣位置:總是位于城中布滿涂鴉的邊緣性區(qū)域中,涂鴉本身是對權威的一種反叛,來源于最直接的內心的聲音。而這些涂鴉區(qū)域中多種文化共存并相互影響借鑒,沙龍里的店員和形形色色的顧客間隔形成了一個文化間互動交流的邊緣性的“第三空間”。
四、《美國佬》中空間的連接路徑
1.意識閃回
意識是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對意識進行了如下解釋:“意識并不是一節(jié)一節(jié)地拼起來的。用‘河或‘流這樣的比喻來描述它才說得上是恰如其分?!盵11]阿迪契在《美國佬》中主要運用人物的回憶,通過意識閃回的方法表現(xiàn)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和過去經(jīng)歷。
《美國佬》中的前半部分將敘事置于編發(fā)沙龍,文本以伊菲麥露編發(fā)展開敘述,在編發(fā)沙龍這個空間里串聯(lián)起伊菲麥露的過去和現(xiàn)在。在編發(fā)期間,伊菲麥露和編發(fā)師愛莎的對談是文本七個章節(jié)中一系列閃回的開始和結束。伊菲麥露通過意識閃回,回憶起在尼日利亞和美國的生活,這些回憶像編發(fā)般使文本能夠在時間層面和不同的地理空間之間跳躍,通過編織回憶的方式也為讀者在小說的外部頁面中產生了一個多重交織的空間。同時伊菲麥露在美國因與男友科特交往成功拿到綠卡,與耶魯大學的男友布萊恩有一個舒適的家等經(jīng)歷與奧賓仔在英國艱難苦澀的經(jīng)歷以及被驅逐回國的經(jīng)歷在回憶中呈平行狀態(tài)。平行中出現(xiàn)交織是因為伊菲麥露透過高中好友得知奧賓仔回國后事業(yè)取得成功并組建新的家庭,通過電子郵件的來往二者產生了交集。作者通過意識閃回,將跨越時間、空間和文本的不同體驗結合在一起。
2.意象反復
“意象”指“文學作品中通過直敘、暗示,或者明喻及隱喻的喻矢(間接指稱),使讀者感受到的物體或特性”[12]。《美國佬》中反復出現(xiàn)的頭發(fā)意象是不同空間的連接路徑。
頭發(fā)作為身體的一部分在《美國佬》中多次出現(xiàn)。作為文化和種族身份的社會政治特征,頭發(fā)在西非部落自15世紀以來一直被認為是身份的重要標志,當時的人們通過發(fā)型來表示性別、部落歸屬、年齡或職業(yè)等。在沙龍里,頭發(fā)引發(fā)伊菲麥露對過去的回憶,她第一次開通博客因頭發(fā)而起,可以說頭發(fā)聯(lián)結起沙龍和博客兩個空間,同時將這兩個空間并置,透過這兩個空間串聯(lián)起伊菲麥露等各個人物間的關系和經(jīng)歷。阿迪契“將頭發(fā)及其具體的、可感知的現(xiàn)實作為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的結構和情感聯(lián)系,將在尼日利亞、美國等不同國家的編發(fā)沙龍的經(jīng)歷結合起來”[13]。而沙龍本身就是一個以多地點為標志的空間,在結構上也使故事跨越國界,連接各大洲和各個國家,形成了一個思考美學與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的空間。2013年,阿迪契在接受英國《衛(wèi)報》的采訪時說:“我的新小說(《美國佬》)是關于愛情、種族和頭發(fā)的。頭發(fā)就是頭發(fā),但也涉及更大的問題:自我接納、不安全感,以及這個世界告訴你什么是美麗的。”頭發(fā)帶來的思考是身份轉變的象征。在美國,伊菲麥露畢業(yè)后去爭取一份工作時被建議解下辮子、拉直頭發(fā),因為這樣會讓她看起來專業(yè)性更強,獲得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她雖然最后成功獲得工作,但拉直頭發(fā)時給頭皮帶來的傷害讓她不得不剪掉頭發(fā),并在返回尼日利亞前再次編發(fā)。事實上,正如伊菲麥露的博客所寫的那樣,“在美國,頭發(fā)作為種族隱喻”,頭發(fā)是黑人女性適應文化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頭發(fā),讀者可以看出伊菲麥露經(jīng)歷了邊緣化、暫時同化以及自我適應的過程。
五、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阿迪契小說《美國佬》中的地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表征以及連接路徑,可以看出伊菲麥露在空間流動中經(jīng)歷了身份模糊、價值觀轉變等。流散者的根是文化的根、歷史的根,作為流散者的伊菲麥露選擇回到自己的根——尼日利亞,這種烏托邦式回歸于她而言是有必要的。透過對編發(fā)沙龍空間的書寫,阿迪契將其表征為真實存在著的開放的“第三空間”,成為眾多流散者尋找歸屬感的方式。伊菲麥露的博客是一個虛擬的網(wǎng)絡空間,跨越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成為伊菲麥露建構自我的空間以及成為治愈功能的空間。不難看出伊菲麥露會繼續(xù)通過博客構建一個安全開放的空間,療愈自我與他人。這或許是阿迪契這部作品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張藍予.《美國腔》:身份之殤[J].博覽群書,2015(5).
[2] 張燕.后殖民語境下的空間與身體:阿迪契小說《紫木槿》的主題論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3] 郭方云.文學地圖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4] 周憲.文化研究關鍵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Guarracino S. Writing “so raw and true”:Blogging in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s Americanah[J]. Between,2014(8).
[6] Collins P H.Black Feminist Thought:Knowledge,Consciousness,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0.
[7] 阿迪契.美國佬[M].張蕓,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8] 姚勇.《美國佬》中流散黑人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9] Butler M L. Blogging Race,Blogging Nation:Digital Diaspora as Home in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s Americanah[J]. College Literature,2022(2).
[10] 鄧穎玲.二十世紀英美小說的空間詩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11] 詹姆斯.思維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M]//柳鳴九.意識流.象愚,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2] 艾布拉姆斯,哈珀姆.文學術語詞典:中英對照[M]. 吳松江,路雁,朱金鵬,等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3] Leetsch J.Love and Space in Contemporary African Diasporic Womens Writing:Making Love, Making Worlds [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21.
(責任編輯 陸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