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露 韋清
[摘? 要] 本文在生態(tài)語言學凸顯視域下,深入探討理查德·梅比的《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以下簡稱《心向原野》)是如何通過語言技巧來凸顯自然界的。本文通過分析作品中的五個語言技巧,即主動化、個性化、感官意象、基層分類和明喻,揭示了自然界在文本中是如何被賦予生命和情感的。它講述了這樣的故事:自然是重要的,是值得人們關注和重視的。
[關鍵詞] 生態(tài)語言學? 凸顯? 《心向原野》
[中圖分類號] I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4-0124-05
一、梅比《心向原野》
理查德·梅比(Richard Maybe)被譽為英國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作家、博物學家之一,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任英國自然保護委員會顧問、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他的作品致力于探討自然和文化的關系,憑借《吉爾伯特·懷特傳》 榮獲1986年惠特布雷德傳記獎,暢銷作品《植物大英百科全書》榮獲大英圖書獎等多項大獎?!缎南蛟啊啡雵笪膶W獎。
《心向原野》講述了梅比在事業(yè)巔峰之際,突然患上嚴重的抑郁癥。在朋友的幫助之下,他遷居到東安格利亞的廣闊原野中。這片新環(huán)境的廣袤與活力為他開啟了新的視角,喚醒了他長期被疾病壓抑的對自然的愛與熱情。他選擇在一間橡木屋里生活,與貓咪為伴,通過遠足、觀鳥和探索奇特的動植物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在五十歲時,他遇見了終身伴侶波莉。在她的鼓舞下,梅比重拾寫作,重新發(fā)現(xiàn)了周圍世界的生機。通過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他最終戰(zhàn)勝了抑郁癥,重拾對自然的向往。
二、生態(tài)語言學的凸顯模式
生態(tài)語言學是一門結合生態(tài)學和語言學的跨學科領域,近幾十年來已成為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1],其核心在于通過語言使用,增強人們對生態(tài)的認識,并提倡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性。這一學科不僅分析單一文本,如廣告或自然文學,還探討廣泛的語言范式,這些范式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生態(tài)語言學特別強調(diào)“我們信奉和踐行的故事”,即那些深藏于當前生態(tài)挑戰(zhàn)中的思維模式,它們包含深刻的價值觀和信念,能塑造個人或民族的身份和行為[2]。其中,“凸顯”是生態(tài)語言學中故事的一個形式,是指人們腦海中的故事,這些故事認為生活的某一領域是重要的或值得關注的[2]。凸顯模式是一種語言或視覺描述形式,通過具體、明確、生動的刻畫,把生活中的某個領域描述為值得關注的對象。與生態(tài)語言學有關的凸顯就是具體、生動地描述自然世界,把它帶入人們的腦海,最終成為人們頭腦中信奉和踐行的故事。
新自然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話語,可以被視為實踐生態(tài)語言學中凸顯的一個方式。新自然文學作家強調(diào)去體驗和觸摸自然, 他們通常聚焦所觀察事物的細節(jié)和機理, 而不是遠觀和抽象的論述[3]。正如德博拉·利利所說,這類體裁的作品“著重提取日常隱蔽的細節(jié),照亮被忽略的事物;與此同時,我們可以換個視角來看待人類與非人類世界之間的相互關系”[4]。理查德·梅比的《心向原野》是新自然文學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本文旨在探討《心向原野》如何通過使用主動化、個性化、感官意象、基層分類和明喻五個語言技巧,來凸顯除人類之外的自然界。它講述了這樣的故事:自然是重要的,是值得人們關注和重視的。
三、《心向原野》生態(tài)話語分析
1.主動化:賦予自然以主體性和動態(tài)力量
范魯凡描述了人(或其他物種的成員)如何在語言中通過主動化而得到突出:當社會行為者被描述為活動中積極的、動態(tài)的力量時,主動化就發(fā)生了。主動化可以通過及物性結構來實現(xiàn),在及物性結構中,主動化的社會行為者被編碼為物質過程中的施事者、行為過程中的行為者、心理過程中的感知者、言語過程中的說話者或關系過程中的識別者[5]。一旦主動化發(fā)生,話題中的社會行為者就會得到高度凸顯。以下是取自《心向原野》中使用主動化語言技巧的其中一個片段:
今天,最大的雛燕從窩里探出頭來,胸口抵在窩邊,通體已經(jīng)附上了近乎成鳥的羽翼。蓬亂的幼毛已經(jīng)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光滑的黑頂和綢緞般雪白的前胸。它像往常一樣四處張望,抬頭看著自己的影子,低頭望向窩底正在織網(wǎng)的蜘蛛,又向外看看路人和汽車,尤其是從窩前翩翩飛過的甘藍白蝴蝶。它目不轉睛地盯著蝴蝶飛過,頭幾乎轉了180度。接著,它突然變回了雛燕的樣子,不由自主地張開嘴巴,想必是餓了。[6]
在上述語句中,雛燕首先是物質過程的施事者。它“探出頭來”“胸口抵在窩邊”“頭幾乎轉了180度”“突然變回了雛燕的樣子”“張開嘴巴”。這些描述表明雛燕在物質過程中是施事者,主動進行物理活動或動作。其次,它是心理過程的感知者。它“看著自己的影子”“盯著蝴蝶飛過”,這樣的描寫將雛燕主動化、前景化了,凸顯了雛燕是一種有感覺和情感的生物。
文本中對雛燕的細致描繪,如“蓬亂的”“光滑的”“雪白的”,使其被描述為一個活躍的、動態(tài)的和情感豐富的生物。它不僅在物理上活躍,而且在心理上也具有警覺性和好奇心。這種表述使雛燕在讀者心中顯得更加生動和真實,營造了一個關于雛燕和其環(huán)境的豐富、互動的故事。這樣的描述語言使雛燕主動化,讓雛燕的形象在讀者的頭腦中凸顯,從而表明了雛燕是重要的、值得人們關注的事物。
2.個性化:賦予自然界生物以獨特性和個體價值
在新自然文學中,個性化主要表現(xiàn)為給動物個體命名和使用更加擬人化的代詞[2]。命名是一種強大的個性化工具。通過給動物賦予名字,使得它們不再是無名的動物,而是具有獨特個性和特征的個體。而使用更加擬人化的代詞如“他”“她”“他的”和“她的”,這些擬人化的代詞增加了動物的主體性,是對動物作為感知、感覺和行動能力主體的肯定。新自然文學通過命名和使用這些更加擬人化的代詞,使動物得到了凸顯。以下是摘取《心向原野》中使用個性化語言技巧的其中一個片段:
布蘭科和莉莉,一只是生著金碧色眼睛的白色卷毛公貓,一只是中年玳瑁母貓,它們倆警惕性很高,總是蜷縮在空房間的床底下,一動不動。只有小黑與眾不同。她是一只黑白相間的母貓,長得跟那只小有名氣的埃塞克斯貓有些神似。小黑總是在我面前晃悠,抬起頭看著我,像是要和我說話,每每看著她的小臉兒,我的心都要融化了。[6]
上述語句中的貓被命名為布蘭科、莉莉和小黑,通過命名,梅比使這些動物不再是一群無名的、難以區(qū)分的生物,而是賦予了它們?nèi)烁窕奶卣鳌_@種描述方式使讀者更容易與這些動物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受到它們的個體性。布蘭科的金碧色眼睛和白色卷毛,以及莉莉的年齡和玳瑁色毛皮等詳細描述,不僅構建了它們各自的形象,也使它們從一群無個性的動物群體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個性的角色。
在這段描述中,貓還被稱為“她”或“他”,而不是“它”。這種代詞的使用使得貓咪不再是遠離人類情感世界的生物,而是有能力與人類建立情感連接的個體。例如,“她是一只黑白相間的母貓”“每每看著她的小臉兒”,這里用“她”來指代小黑,不僅強調(diào)了小黑的性別,強化了小黑作為一個有情感的生物的形象,還凸顯了其個體性。文本中還提到小黑看著作者的方式使作者的心融化了,這種描述進一步使讀者與文本中的貓建立了一種情感上的聯(lián)系。通過表達小黑在作者心中的位置,梅比進一步強調(diào)了小黑作為一個有情感、有個性的生物的形象。
綜上所述,這段文本通過命名和擬人化代詞的使用,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對動物個體的個性化描繪,強化了它們作為獨特個體的存在,使每一只貓都不僅僅是一種動物,而是一個有情感、有故事的生物,不僅強化了它們在敘述中的存在感,也促進了讀者對動物個體的理解和情感共鳴。
3.感官意象:通過感官體驗深化與自然的互動
感官意象,意為描述外部實體對感官的影響,主要涉及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的主觀體驗,而非客觀陳述。這種意象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場景,并突出了所描述事物的細節(jié)。
在新自然文學中,感官意象不僅提供對自然世界的直觀描述,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種親密的連接,讓讀者能通過作者的感官體驗來直接感受和理解自然。感官意象使自然轉變?yōu)橐环N可觸、可聽、可見、可聞、甚至可嘗的具體事物。以下是取自《心向原野》中使用感官意象語言技巧的一個典型例子,這段文字通過詳細的視覺和聽覺描述,把讀者帶入一個生動的自然場景中:
看,鳶出現(xiàn)了!灰色天空中,遠遠望去,每一只滑翔的大鳥都像是鳶。瞧,它們向高空飛去,盤旋著,翱翔著,猶如兩把彎弓,射向山上的樹林。它們朝我這邊飛來,徐徐地,乘著風,滑過氣流的漩渦。距離越來越近,我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的軀干和尾部掀起的赤褐色羽毛。它們啼鳴著,嘯叫著,聲音在風中飄散,離我越來越遠。[6]
首先是視覺感官。文本開始于“看,鳶出現(xiàn)了!”和“灰色天空中”,立即吸引讀者的視覺注意力。對鳶的描述,如“每一只滑翔的大鳥都像是鳶”“猶如兩把彎弓,射向山上的樹林”,以及“我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的軀干和尾部掀起的赤褐色羽毛”,都強化了視覺的生動性。這些具體的視覺細節(jié)使讀者能夠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畫面。
然后是聽覺感官。聽覺描繪同樣顯著,尤其是在“它們啼鳴著,嘯叫著,聲音在風中飄散,離我越來越遠”這一部分,不僅為讀者提供了鳥類活動的聽覺信息,還增強了整個場景的動態(tài)感和空間感。通過這樣的感官意象,作者成功地將讀者置于場景之中,使他們仿佛正置身于這個充滿活力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這種寫作方式不僅凸顯了自然界的美麗和鮮活,也加強了讀者與自然界的情感聯(lián)系。
4.基層分類:通過具體生物的生動描繪連接自然
萊考夫和韋林認為當詞匯屬于基層的時候,它們對人們的頭腦影響最大,能激活大腦中的運動程序,使之成為人言語理解的一部分,基層描述因此最為凸顯[7]。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新自然文學作家筆下的動植物處于基層,即能夠傳出最生動的圖像的那一層。新自然文學所描述的動物和植物往往是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常見種類。通過凸顯這些動物和植物,新自然文學作家塑造了一種密切關注自然世界的方式,讀者可以在與自然的日常接觸中采用這種方式[2]。梅比的《心向原野》中的鳥類品種繁多,有雛燕、雨燕、 燕子 、鳳頭麥雞、云雀、琵鷺、魚鷹、鶴、夜鶯等。
上述關于鳥類的描寫呈現(xiàn)了萊考夫和韋林所述的基層詞匯的顯著特征?;鶎釉~匯作為詞匯體系中最基本、最具體的部分,具有在讀者腦海中激活生動圖像和感知的獨特能力,同時與日常生活經(jīng)驗緊密相連。首先,這些鳥類的名稱,如雨燕、云雀、琵鷺,直接觸發(fā)了讀者的感知系統(tǒng),喚起了讀者關于這些鳥類的具體視覺形象。例如,當讀者讀到“雛燕”時,他們會想象到幼小而柔軟的小燕子在巢穴中的畫面。這種直觀的圖像激活增強了文本的生動性,使讀者更容易地將自己置身于文中所描繪的自然場景之中。
其次,許多提及的鳥類,如烏鴉、斑鳩、燕子、鳳頭麥雞等,是人們?nèi)粘I钪谐R姷奈锓N。這些基層詞匯連接了讀者的日常經(jīng)驗,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通過與讀者自身的觀察和親身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作品的描述不僅是一種文本上的交流,更是一種情感和情感上的共鳴。
此外,鳥類的行為和特征的描寫,如飛翔、鳴叫、羽毛顏色等,激活了讀者大腦中的運動程序和感覺印象。例如,當提到鶴時,讀者可能會想象到它們高挺的身姿和展翅的姿態(tài)。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激活,還涉及聽覺、觸覺和運動感知,使讀者更深入地體驗到文本中所呈現(xiàn)的自然景象??傮w而言,梅比通過運用基層詞匯中的鳥類名稱和詳細描述,成功地凸顯了一個充滿生動、具體和情感的自然世界。
5.明喻:用日常生活畫面描繪自然世界
最后一種在新自然文學中廣泛應用的語言技巧是明喻。這些明喻運用了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可想象的畫面,并把這些畫面借用到自然的場景中,在觀看者的頭腦中形成一幅很難用其他方式創(chuàng)造的詳細而精確的圖像[2]。通過這種方法,新自然文學作家們凸顯了自然界的美。梅比的《心向原野》廣泛使用了這類明喻,例如:
(1)那(雨燕)身形仿佛一幫摩托車手,側著身扎進新建的碼頭公寓。
(2)主路邊上的一排排樹木想必是赤楊,高矮相近,身子都向外傾斜,遠看像是扎得松散的麥捆,近看中間是稀疏的、空心的。
(3)幾乎每條小溪都駐守著白鷺哨兵,它們白得耀眼,像是用雪花石膏雕刻而成。
(4)每棵蘭花的植株都會開10朵到20朵蘭花,花莖像天鵝脖子一樣彎曲著,三枚上唇花瓣形狀尖尖的,下唇為純白色,邊緣有褶邊,像花花公子的手帕。
(5)丘鷸從左邊登場,像根結實的木頭,開始在自己領地的舞臺上賣力地表演。
(6)我又看見了那只小鷺,飛得像一條輕飄飄的絲巾。[6]
上述比喻句中,梅比將自然界的元素與人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相比,不僅使自然現(xiàn)象更加生動和具象化,還加深了讀者對自然界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理解,以此來凸顯其對自然界的關注和賞識。
在上述句中,“雨燕身形仿佛一幫摩托車手” 這個比喻將雨燕的飛翔動作與摩托車手相比較,賦予了鳥類一種動感和活力,從而在讀者心中激發(fā)對生態(tài)多樣性的好奇和敬畏。這種生動的描述方式使得雨燕在讀者心中顯得更加生動和鮮明?!俺鄺睿h看像是扎得松散的麥捆。”這一比喻通過將赤楊樹與麥捆相比,不僅揭示了樹木的形態(tài)特征,還傳遞了一種自然與農(nóng)耕文化的聯(lián)系?!鞍樕诒?,它們白得耀眼,像是用雪花石膏雕刻而成?!边@里通過將白鷺比作雕刻品,突出了自然界中動物的精致和唯美?!疤m花的花莖像天鵝脖子一樣彎曲?!弊髡邔⑻m花的花莖與天鵝的脖子相比,不僅描繪了蘭花的柔美和優(yōu)雅,也反映了自然界中不同生物間的相似性和和諧?!扒瘊枏淖筮叺菆觯窀Y實的木頭?!蓖ㄟ^將丘鷸的行為比作戲劇中的登場動作,作者賦予了動物以戲劇性和主動性。同時,“結實的木頭”的形象強調(diào)了自然生物的堅韌和生命力,從而在讀者心中激發(fā)對自然界生物行為的好奇和敬畏?!澳侵恍→?,飛得像一條輕飄飄的絲巾?!弊詈筮@個比喻通過將小鷺的飛行與輕盈、優(yōu)雅的絲巾相比較,不僅描繪了鳥類飛翔的美麗姿態(tài),還使這一自然現(xiàn)象變得更加生動和親切。
總體而言,這些明喻的運用有效地增強了讀者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尊重。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熟悉的比喻,梅比不僅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對自然世界的凸顯,而且也描繪了自然界的美麗和復雜,展現(xiàn)了新自然文學作品在實踐生態(tài)語言學凸顯方面的力量和影響。
四、結語
本文基于生態(tài)語言學的凸顯視角,深入分析了梅比的《心向原野》如何通過語言技巧來凸顯自然世界,詳細分析了五種語言技巧:主動化、個性化、感官意象、基層分類和明喻,這些技巧凸顯了自然界之美,講述了一個關于自然重要性和價值的故事,以改變讀者對自然的感知和認識。通過這些語言技巧,梅比塑造了一個鮮活的、獨立的、有情感的自然界,從而傳達出自然是值得人們深入關注和重視的重要觀點。
參考文獻
[1] 黃國文.生態(tài)語言學的興起與發(fā)展[J].中國外語,2016(1).
[2] 斯提比.生態(tài)語言學:語言、生態(tài)與我們信奉和踐行的故事[M].陳旸,黃國文,吳學進,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3] 崔麗芳.英國自然文學發(fā)展——從自然書寫到新自然文學[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8(1).
[4] Lilley D.Kathleen Jamie:Rethinking the externality and idealisation of nature[J]. Green Letters,2013(1).
[5] Van Leeuwen T.Discourse and practice: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6] 梅比.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M].張翎,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
[7] Lakoff G,Wehling E.The little blue book:The essential guide to thinking and talking democratic[M].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12.
(責任編輯 陸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