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熙涵
[摘? 要] 當今社會,文藝作品的種類繁多,不同文藝門類的創(chuàng)作要求更是迥異不同,我們難以盡述。但是文藝的最終目的何在?抑或說文藝追求的是什么?從宏觀上來看則是可以統(tǒng)一的。精于線條的繪畫、重視辭藻的散文、富有流動的音樂……諸如此類的文藝的最終目的都是追求“美”。那么美從何處尋?究竟怎樣的繪畫、文章、音樂才算美?本文通過千百年前劉勰《文心雕龍》的首篇中領略出這一要義,那便是“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關鍵詞] 《原道》? 文心雕龍? 紅高粱? 夫豈外飾? 蓋自然耳
[中圖分類號] I22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3-0104-04
美是何物?美從何處尋?美的標準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歷來為歷代藝術家所爭論不休。對于這一命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觀點,有人曾說藝術語言和藝術技巧是使得藝術達到美的重要途徑,有人把藝術形象看作是最重要的成分,還有人則推崇藝術作品最深層次的意蘊……其實我們如果仔細品味幾千年前的《文心雕龍》這部著作,在首篇《原道》中便可尋覓一二[1]。劉勰則言簡意賅地指出“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李太白曾有詩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仔細揣摩和劉勰所謂的“夫豈外飾,蓋自然耳”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認為文章應該是去除精雕細琢,進而追求內在的本真之美、自然之美,尋求一種自然之道?!对馈肥恰段男牡颀垺?的第一篇。本文主要論述劉勰對文學的基本觀點:文原于道?!霸笔潜?,“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所謂“自然之道”,劉勰是用以指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他認為日月山川、龍鳳虎豹、云霞草木,從物到人,都是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則有其自然形成之美。這種自然美,劉勰叫做“道之文”。從這種觀點出發(fā),劉勰主張文學作品應有動人的文采,強調藝術技巧,但又反對當時過分雕琢的形式主義創(chuàng)作傾向,因為這樣的作品違反了“自然之道”。這就是劉勰論文要首標“原道”的主要原因。人是宇宙間一切事物中最特殊的,是天地的核心。人具有思想感情,從而產(chǎn)生出語言,有了語言,就會有文章,這是自然的道理。人以外的其他事物,無論是動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龍和鳳以美麗的麟羽,表現(xiàn)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動人的皮毛,而構成壯麗的雄姿;云霞的彩色,比畫師的點染還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來加工。這些都不是外加的裝飾,而是它們本身自然形成的。我們讀李白的詩,總覺得豪邁萬丈、暢達無阻,讓人感覺到語言的一種清新流動之美,而這種美并非詩人在字句間的精雕細琢和錙銖必較,而是貫穿于詩仙李白心中之氣的自然流露。所以李白的詩是無法模仿的,他的率真,他的無拘無束,他的大氣磅礴都是他自身情感的寫照,自然的化身,所以獨一無二。但是我們在讀杜甫的詩時,卻是另一種感覺,他的對仗押韻,他的沉郁頓挫,他的悲天憫人都在字里行間表露無遺。誠然,“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但是杜甫的詩并不是完全受推崇的,他過分追求句式的工整,對于史實的平鋪直敘,有評論就曾指出杜甫的詩作“于詩不足,于史有余”。以至于后來的賈島的苦吟一派、江西詩派,都受到了杜甫的強烈影響,而且把重視形式發(fā)展到極致,失去了詩歌的本真之美[2]。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自誕生以來,經(jīng)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如今,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從恐怖片到文藝片,從懸疑片到公路片,各種電影類型層出不窮,每一種類型都在探索自己的創(chuàng)作路徑,試圖引領觀眾進入不同的思想世界。然而,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和創(chuàng)作理念的多元化,關于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要求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在電影史上,蘇聯(lián)的蒙太奇學派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是兩個至今針鋒相對的命題。蒙太奇強調剪輯的力量,通過快速的鏡頭切換和畫面組合,營造出戲劇性的沖突和張力,使觀眾沉浸其中。而長鏡頭則強調持續(xù)、不間斷的拍攝,試圖呈現(xiàn)出更真實、更自然的情感流動。這兩種理論在實踐中都收獲了成功的作品,但至今沒有一個官方的定論——究竟哪種手法更為出色。然而,無論是哪種創(chuàng)作手法,電影所追求的核心本質卻是共通的,那就是“美”。電影通過文學劇本表現(xiàn)在銀幕上,呈現(xiàn)的是一種鏡頭的美、聲音的美,更是故事的美。這種美貫穿于每一個畫面、每一段對白、每一個角色的情感之中,使得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沉浸其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鳴[3]。然而,當今的中國電影行業(y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盡管相較于前些年,大IP+小鮮肉的模式已經(jīng)有所改善,但實際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商業(yè)化的電影充斥著市場,劇本顯得幼稚,故事呆板,鏡頭無序。這種現(xiàn)象與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電影行業(yè)有關。拍電影被普遍看作是賺錢的手段,這種觀念使得很多電影創(chuàng)作偏向商業(yè)化,而忽視了藝術性和深度。不過,近年來也有一些出色的影片給觀眾帶來了希望。例如《我不是藥神》以其真實感人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贊譽,《流浪地球》則以宏大的視覺效果和引人深思的科幻議題征服了觀眾的心?!赌倪浮泛汀赌戏杰囌镜木蹠穭t以其獨特的題材和深刻的情感打動了觀眾。在電影行業(yè),尤其是在中國電影市場,商業(yè)化的壓力仍然巨大,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性就會被淡化。恰恰相反,正是在商業(yè)化浪潮中,那些具有深度和內涵的作品顯得更加珍貴,它們成為了觀眾在商業(yè)片海洋中的一塊凈土。希望隨著觀眾對高質量電影的需求不斷增長,電影創(chuàng)作能夠更加關注文化內涵,追求真正的藝術之美。
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電影蓬勃發(fā)展,涌現(xiàn)出了一批經(jīng)典之作,其中《霸王別姬》和《紅高粱》更是閃耀在國際舞臺上的璀璨明星。這一時期被譽為“中國電影黃金時代”,不僅僅是因為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更是因為它們傳遞了深刻的人性關懷和社會觀察。這段時期的電影承載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希望、夢想和掙扎,成為了文化的符號和歷史的見證。張藝謀和陳凱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的雙子星座,他們的作品無疑給觀眾帶來了震撼和啟迪。而今天,我們將聚焦于張藝謀的早期電影,特別是那部被譽為“國師”的作品——《紅高粱》。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愛情片,更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它以抗戰(zhàn)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描繪了一個小人物在戰(zhàn)亂年代中堅持自我、追求真愛的感人故事?!都t高粱》不同于傳統(tǒng)的抗戰(zhàn)片,它沒有過多渲染戰(zhàn)爭場面,而是更專注于人性的探討。在這個充滿死亡和毀滅的時代,影片通過男女主人公的堅持與勇氣,展現(xiàn)了人性的堅韌和力量。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軍虐殺,但他們的愛情和勇氣在死亡面前依然不曾動搖。這種人性的力量使得影片在國際舞臺上脫穎而出,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成為了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張藝謀對色彩的運用堪稱獨到。紅高粱的鮮紅色彩成為影片的一大特色,它不僅僅是一種顏色,更是一種象征。紅色代表著堅強、熱情和血性,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勇氣。這種強烈的紅色貫穿于整個影片,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充滿激情和生命力的畫面。另外,在影片的鏡頭語言上,張藝謀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才華。蒙太奇和長鏡頭的運用使得影片節(jié)奏緊湊而富有張力。特別是影片結尾那場機槍爆炸和日全食的場景,以及姜文飾演的“我的爺爺”站在日全食之下的鏡頭,這些畫面不僅僅是視覺的震撼,更是一種對歷史的緬懷和對英雄的敬仰。這種超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手法使得影片更具觀賞性,也更易觸動觀眾的情感。
此外,影片的故事結構也十分出色。張藝謀通過巧妙地穿插土匪、搶親和抗日情節(jié),使得影片更加緊湊和引人入勝。每個情節(jié)都緊扣主題,為整個故事的發(fā)展提供了關鍵支撐。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能夠深入地了解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增加了觀影的代入感。《紅高粱》是一部集藝術性、觀賞性和情感性于一體的杰作。它通過對歷史和人性的深刻探討,使得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在思考人生、歷史和社會。這正是電影藝術所追求的真正境界,也是觀眾在欣賞電影時所期待的體驗。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僅是中國電影的驕傲,也是世界電影的瑰寶。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它如一束紅高粱般鮮艷奪目,照亮了觀眾前行的道路。正如影片中所傳達的那樣,紅高粱不僅僅是一種顏色,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這種精神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勵著每一個觀眾,在面對困境時,勇敢前行,追求內心的真實和美好?!都t高粱》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種信仰,一種力量。它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困境,都要堅持信仰,勇往直前。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堅韌不拔的信仰,中國電影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獲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信仰,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不斷奮發(fā)向前,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因此,《紅高粱》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其技藝的表現(xiàn),更在于它對“夫豈外飾,蓋自然耳”的理念的忠實踐行。它以真實的情感、自然的表現(xiàn)、深刻的內涵,打破了電影的外在框架,觸及了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正是因為這種真實、自然、內在的美,使得《紅高粱》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作品,更是一種藝術的典范,一種生活的真實寫照,一部引人深思的心靈之作。這種影片,既是對觀眾情感的一次震撼,也是對電影藝術本質的一次探求,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的裝飾,而在于內心的真實和生活的自然。因此,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觀眾,都應該以“夫豈外飾,蓋自然耳”的態(tài)度去面對電影,去面對生活,去探尋內心深處的美好和真實。這種內在美,正是電影藝術永恒的魅力所在。
張藝謀的電影不僅關心普通人的生活,更以尊重世俗生活為基礎,挖掘普通人物的內在美。他的作品并非以奢華、浮華為賣點,而是通過深入普通人的內心,展現(xiàn)他們真實、質樸的一面。在電影《紅高粱》中,他通過女主人公的堅韌和智慧,刻畫了一個普通女人在戰(zhàn)亂年代的英勇和頑強。這位女主人公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英雄,她沒有超人的力量,但她有著堅定的信仰和毅力,這使得她在命運的逆境中嶄露頭角,成為一個令人欽佩的角色。張藝謀通過這個普通女人的故事,呈現(xiàn)了普通人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生存智慧和勇氣,展現(xiàn)了生活的頑強和對愛的執(zhí)著。這種對普通人的贊美和尊重,正是“夫豈外飾,蓋自然耳”這一理念在電影中的生動體現(xiàn)。而在《我的父親母親》中,張藝謀則通過愛情故事,展現(xiàn)了普通人的真實情感和家庭溫馨。影片中的招娣和駱長余教師,他們的愛情沒有夸張的戲劇性,而是樸實、真摯的。他們的愛情像一杯清水,沒有任何摻雜,只有最真實的情感。在那個封建時代,他們的愛情無疑是一種勇敢的選擇,是對封建禮教的挑戰(zhàn)。他們不顧社會的偏見和壓力,選擇了彼此,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這種堅守和真摯,使得他們的愛情變得更加珍貴和可貴。張藝謀通過這段愛情故事,讓觀眾看到了普通人的堅守和勇氣,看到了普通人的真摯和真實,這種真實、樸實的愛情,深深打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在這些電影中,張藝謀不僅僅展現(xiàn)了普通人的生活,更通過深入剖析人性,探討了生命的真諦。他的電影作品常常讓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陷入對人生、人性、社會的思考。這種思考并非華而不實的哲學,而是源自生活,源自對普通人生活的觀察和洞察。在張藝謀的作品中,普通人的生活被賦予了深刻的內涵,他們的情感、選擇、堅守,都在電影畫布上得以生動呈現(xiàn)。這種真實、質樸的生活,正是“夫豈外飾,蓋自然耳”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他的電影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xiàn),更是一種對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和贊美。通過這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傳遞著一種溫暖,一種對人性真實的追求,使得觀眾在電影中找到共鳴,找到心靈的棲息地。
因此,張藝謀的電影作品中不僅僅有普通人的生活,更有普通人內心的世界。他將普通人的生活描繪得栩栩如生,使得觀眾在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作品不是空洞的娛樂,而是一種對人性的探討,一種對人生的思考。通過這些普通人物的生活,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理解,使得觀眾在欣賞的同時,也受益匪淺。這正是“夫豈外飾,蓋自然耳”這一理念在他的電影中得以完美體現(xiàn)的地方。他的電影作品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內心世界的深刻探尋。這種深入人心的力量,正是他的電影作品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也是他的電影作品贏得觀眾喜愛的關鍵。通過普通人的生活,展現(xiàn)了生活的真實面貌,也傳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珍惜,使得觀眾在電影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真諦,也找到了內心的寧靜和平和。這種感受,不僅讓觀眾在電影中得到了愉悅和滿足,更讓觀眾在觀影后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處境,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得觀眾在電影的啟示下能夠對生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這種影響,不僅在觀影的當下,更在觀影后久久揮之不去,使得觀眾對他的電影念念不忘,久久流連。這種持久的感受,正是他的電影作品所特有的魅力,也是他的電影作品贏得觀眾贊譽的根本原因。通過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注和尊重,他的電影作品成為了觀眾心靈的慰藉,也成為了觀眾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引導人們深入自己的內心,找到生活的真諦,找到內心的寧靜和平和。這種引導,正是他的電影作品所具有的力量,也是他的電影作品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4]。
綜上所述,電影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門類,在它的創(chuàng)作內在要求里仍可以窺探出《原道》的影子。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在其早期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自覺地將《原道》的理念體現(xiàn)在影片之中,訴諸觀眾以強烈的審美感受和哲思。其實不單單止于電影,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所有的藝術形式都要從文學中汲取相應的養(yǎng)分。如著名小提琴曲《梁?!啡〔挠谕膶W作品,歌劇《白毛女》同樣改編于同名小說。“夫豈外飾,蓋自然耳”這幾個字看似簡單卻又深藏奧秘,唯有掌握了其中的奧秘才能真正弄清楚文藝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及內在要求。幾千年前的劉勰先生早已將答案告訴我們,當今的藝術工作者,不管是從事宏觀的理論研究還是從事吹拉彈唱的表演類藝術者,都應該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汲取其新鮮的養(yǎng)分,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地做到歷久彌新。當然,《文心雕龍》的魅力遠不止于《原道》,其中每一篇都可謂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學術圈也早已形成了“龍學”這門獨特的研究領域。閱讀經(jīng)典,不僅是“為往圣繼絕學”,更是我們這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我們必將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參考文獻
[1] 劉勰.文心雕龍[M].徐正英,羅家湘,譯.中州古籍,2017.
[2] 克萊夫·貝爾.藝術[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 賈樟柯.賈想[M].臺海出版社,2017.
[4] 耿琛.論張藝謀電影審美的敘事主題及其大眾化、商業(yè)化轉型[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06).
(特約編輯 范?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