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
議論文寫作以思辨見長,其目的重在說理,說理就要讓讀者心悅誠服。那么所講的道理不僅要邏輯正確還要思維深刻。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從前提到結(jié)論、從原因到結(jié)果、從表面到深層、從感性到理性,各個方面都要經(jīng)得起推敲。但高中學生的議論文普遍存在著概念不清,論證不明,過于淺顯、沒有深度,過于孤立、缺乏聯(lián)系等問題。怎樣才能讓文章更有邏輯、更有深度呢?本人認為“追問”是一個有效、高效的路徑。
一、追問的內(nèi)涵及作用
杰拉爾德·格拉夫《高效寫作的秘密》一書中曾有言:“好的文章即是與其他觀點對話,而非獨白。寫作的動機往往是為了回應他人的觀點。”在新高考提供的具體語境和情境中,這種“對話”并不等同于簡單的表層呼告,而應該是深層交流。我們讀到優(yōu)秀的議論文,往往能夠感受到作者證明自己觀點的同時,站在讀者的立場不斷追問,再用自己的方式不斷回答,在不斷的問與答中構建起了整篇文章的體系,從而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消化并認同接受作者所寫的內(nèi)容。
二、強化追問意識,有序構建文章結(jié)構
俗話說“骨立則文生”,結(jié)構是文章的骨架。當作者按照題目要求亮明中心觀點后,要考慮到讀者會對中心觀點產(chǎn)生怎樣的疑問,并且需要給出清晰精準的回答。
(一)觀點中存在特殊含義或者相對難懂的字詞,需及時闡釋、說明
文章的觀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在強調(diào)觀點時,作者要讓最重要的觀點得到最詳盡的闡述。要理解別人的觀點,首先要精準聚焦別人觀點里的關鍵詞。觀點里的關鍵詞是什么?有限定嗎?它的內(nèi)涵與外延是什么?如果有好幾個關鍵詞,它們之間有沒有關系?是怎樣的關系?在這些關鍵詞的關系里,有沒有隱含的條件和特殊的情境限制?這些都需要進行追問,直至把它們思考明白。對于考場作文來說,考生需要通過明確告訴閱卷者,“我明白中心觀點是什么意思”,同時提醒自己“所有的論證要在這一范圍內(nèi)完成”,若缺失這一邏輯起點,觀點可能會被掩蓋在“迷霧”之中。例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II提到的“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想法,在當代青少年中也不鮮見。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有時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
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從提供的材料來看,試題考查的是多元思辨關系。材料中包含多個關鍵詞:安靜、空間、放松、沉淀,成長。包含了因果邏輯:因為安靜,所以人學會了放松、沉淀,從而獲得了成長。要寫好這篇文章,首先需要對“安靜”作詮釋,表層是指戴上耳機,周圍沒有聲音,沒有吵鬧。根據(jù)后面“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這幾個詞語,我們往深層挖掘,大致可以發(fā)現(xiàn)“安靜”有更深層的含義。它可以是內(nèi)心里的專注而不浮躁,可以是品性的淡泊而不喧囂,可以是放松狀態(tài)的一種深度思考。同樣,“自己的空間”,既指獨立的房間、圖書館、臥室等現(xiàn)實空間,也指為內(nèi)心安靜創(chuàng)設的外在環(huán)境,享受的獨處、精神寄托或者心靈慰藉等虛擬空間。在寫文章之前,需要將“安靜”“自己的空間”是什么闡釋透徹,對這些概念挖掘得越深,接下來的說理就會越深刻。如河南優(yōu)秀作文《安靜一下不被打擾》:
“安靜”不單指無聲或不嘈雜,也指不受干擾的清醒的認識。我們?yōu)槭裁催@么渴盼“安靜”?因為安靜被打擾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讓我們陷入焦慮。這種打擾不僅是指大爺大媽們激情四射跳著的廣場舞,不僅是指司機們不合時宜的高分貝喇叭聲,不僅是指圖書館內(nèi)旁若無人的高聲喧嘩,也不僅是指沉迷于手機中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更多的是指人們內(nèi)心深處本應固守的價值觀在受到波動。你看:當你學習累了想要休息時,看到別的同學還在埋頭學習,你是不是對自己應不應該離開課桌而焦慮?當你想要選擇自己的愛好做自己的專業(yè)時,發(fā)現(xiàn)這個職業(yè)的就業(yè)前景渺茫,你是不是對自己應不應該繼續(xù)鐘情于這個專業(yè)而焦慮?當你看到有人好像很輕松就掙得大錢的時候,想到自己還如此辛苦,你是不是對自己應不應該放棄急功近利的做法而焦慮?
這就是采用化虛為實、舉例論證的方式方法幫助讀者理解“安靜”在文中的含義,清晰明確。
(二) 回答“追問”,深挖原因,辨明關系
結(jié)合材料闡明主題是作者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務。讀者首先會產(chǎn)生疑問:“觀點是什么”。當“是什么”得以解決時,讀者會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怎么辦”“會怎樣”“一定這樣嗎”。“為什么”“怎么辦”常常是文章寫作的核心。只有解決這些問題,觀點才能真正被讀者接受,作者的核心任務才算真正完成。
對于時事評論類文章,常常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行文思路。對熱點事件的追問,不能停留在事件追因的淺表層面,因為一種現(xiàn)象或者一個問題的產(chǎn)生,其條件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制約的結(jié)果。要理解、闡釋這些現(xiàn)象或問題,還要在縱深上對事件進行盤根究底的挖掘,其中涉及的各種制約因素就是時評文章的重要分論點。據(jù)統(tǒng)計,大概可以分為如下幾個要素:
對于思辨類文章,作者在提出觀點后必須對“這幾個關鍵詞之間存在什么關系”進行回答,關系辨明,文章破題立意、謀篇布局也便順理成章。如2024年T8聯(lián)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一彪在一部優(yōu)秀新聞文集的后記中,用三句話來概括這些文章的寫作經(jīng)驗和切身體會:天安門上看問題,努力做到胸懷“國之大者”;田間地頭找感覺,努力做到心里裝著人民;鑒古學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筆端葆有乾坤。
這些新聞寫作的道理,對青年的成長也會有所啟發(fā)。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則材料由新聞寫作悟成長之理,最佳的立意是三者兼具,既要“天安門上看問題,胸懷‘國之大者”又要“田間地頭找感覺,心里裝著人民”還要“鑒古學今求突破,筆端葆有乾坤”?!靶貞选畤笳摺奔礊椤案窬诌h大,胸懷家國。心里裝著國家、百姓,有著濟世之心”;“田間地頭找感覺”可以理解為“扎根基層、勤勉務實。因為勤勉,深入到群眾中間找感覺,就很勤勉務實”;“鑒古學今求突破”指“借鑒學習,創(chuàng)新突破”。這三個關鍵語句就是文章三個分論點,但是,只是簡單并列未免思維扁平,落入下乘。本文寫作的重點與難點在于揭示三者的思辨關系。那么三個分論點具有何種關聯(lián)呢?回答追問,文章將體現(xiàn)作者深刻的思考:
關系1:胸懷廣大為勤勉務實指引了方向。沒目標沒情懷,就難有勤勉務實的行動;
關系2:勤勉務實為胸懷廣大提供前行的動力。沒有勤勉務實,胸懷廣大就是夸夸其談,空談誤國;
關系3:求學創(chuàng)新為勤勉務實提供方法和效率,沒有求學創(chuàng)新,勤勉務實就是苦干蠻干,事倍功半,哪里還能成就廣大的胸懷夢想?
為此,破題立意完成,明確文章中心論點:時代青年,當胸懷天下,務實奮進,以勤學創(chuàng)新之法,成就自我,兼濟天下。
當然,指出關系簡單,那為什么存在這樣的關系呢?作者需要對追問進行回答?;卮鸬倪^程就是思維的展示過程,是考場高階思維的體現(xiàn),將構建起文章的主體框架:
分論點1:胸懷廣大,決定人生成長的高度。
道理論述:格局廣大,生命的維度才夠大?!吨杏埂吩啤熬拥绬枌W,當致廣大而盡精微”。先有廣,再求細。先有廣大,才能拓寬時代青年成長的格局與空間,才能落地生根,找到踏實奮斗的方向。站得高,所以胸有家國,才能心懷蒼生,才能有耐心到田間地頭找感覺。一個沒有大格局的人,容易走入狹小的自我天地,孤芳自賞,心里又怎么會裝著人民呢?
分論點2:勤勉務實,決定人生成長的厚度。
道理論述:勤勉務實,生命的質(zhì)量才夠厚。因為勤勉,所以能砥礪奮斗,宏大的胸懷、偉岸的人生夢想,才能一步一步實現(xiàn)。因為務實,所以能理性堅持,為生民請命的決心才能一點一點落地生根。失去了勤勉,胸懷廣闊只能是志大才疏,有心無力;沒有了務實,格局高度只會成為紙上談兵,滿嘴虛假,空談誤國。
分論點3:求學創(chuàng)新,展示人生成長的力量。
道理論述:人活于世,決定其成就的根本在于認知,唯有博學勤思,才能幫助我們突破認知壁壘,升格認知維度,認知世界的本質(zhì);唯有創(chuàng)新求變,才能自成一家,行穩(wěn)致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器,則不達”;倘若沒有海納百川的學習借鑒,沒有打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再宏大的胸懷,要想實現(xiàn),難于登天;缺乏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勤奮務實,也是事倍功半,行得艱辛,難以致遠。
總結(jié)收束段:回望風雨如晦的歷史,時代的進步,無不是胸懷蒼生、努力實干、創(chuàng)新求變的人推動;揆諸新時代的當下,我們更應有所作為。我們胸懷廣大,所以有了高遠的發(fā)展空間;我們勤勉務實,所以奠定了扎實的發(fā)展基礎;我們求學創(chuàng)新,所以有了效率與方法。三者兼有,定能揚帆起航,直達遠方。
(三)聯(lián)系實際,回應追問,強化現(xiàn)實意義,弘揚正確價值觀念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高考“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有些試題會選擇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材料,規(guī)定寫作者的身份或者主要立場。在考場寫作過程中,考生需要關聯(lián)自身實際,寫出現(xiàn)實意義。如2020年全國卷I作文題要求寫的發(fā)言稿情境為“班級讀書會”;2020年全國卷II作文題:“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材料要求站在“中國青年”的立場上完成一篇講話稿,號召世界青年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1年新高考I卷特意點出內(nèi)容出自《新青年》;2022年新高考II卷作文題考查復興中學團委組織以“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為主題的征文;2023年全國乙卷“一花獨放不是春”出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2024年九省聯(lián)考“交錯帶”“選專業(yè)”“介紹非遺文化”“送禮&送錢”未考查宏大敘事,但都要求學生從真實生活出發(fā),寫出自己的聯(lián)想和思考。所以,考生關聯(lián)自身身份,明確現(xiàn)實意義,既是對閱卷者“為什么你這個青年學生今天要跟我討論這些”這一追問的回答,也是對閱卷者“你知道我們今天為什么要跟你們這些青年人討論這個話題”的答復。所以,追問命卷人意圖,弘揚正確價值觀念,點明現(xiàn)實意義在文章整體框架結(jié)構中至關重要。
三、強化追問意識,有序構建文章主體段落
文章主題框架建立以后,論證各分論點便成為該主體段的重要核心任務。為了說理充分透徹,寫作者需要回答進一步的追問——這個觀點為什么成立?有沒有理由證明或證實它?若有,是怎樣的理由?若沒有,又是怎樣的理由?這些理由充分嗎?是否有其他相關的原因可以強化或弱化這個觀點?支撐觀點的論據(jù)有哪些?這些論據(jù)是否還有其他可以補充的?這些論據(jù)可否用其他論據(jù)替代?這樣說理存在什么漏洞?等等??忌谡撌鲞^程中,要就每一條理由再做深入分析,為理由的成立尋求普遍性的規(guī)律,從而獲得理由成立的保證,同時,還需要思考一些用于支撐的論據(jù)材料。
以2023年新高考I卷“好故事有力量”廣東優(yōu)秀作文《聚故事之偉力,續(xù)發(fā)展之輝煌》主體段為例:
好的故事幫助我們打開心靈的大門,啟迪人生汲取智慧,在表達與溝通之中書寫自己的命運。
雪萊曾言:“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初出茅廬的我們,見識和閱歷尚淺,需要通過閱讀好的故事,使我們干枯的思想得到滋潤,使頑愚的天性得以收斂,使無知的靈魂得到洗禮,從而更好地學會表達與溝通,開創(chuàng)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們有感于蘇軾幾經(jīng)貶謫卻依舊豁達的故事,汲取“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力量;我們觸動于史鐵生從頹唐消極到頑強生活的故事,收獲與命運艱苦抗爭的智慧;我們感動于有志青年江夢南“無聲玉滿堂”的故事,學會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勇敢追求。正是通過與古今名人故事的交流與溝通,我們心靈的大門才愈開愈大,我們才能夠不斷成長,以更加飽滿豐盈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國家發(fā)展的磅礴浪潮之中。
文章第一句亮明分論點,也是本主體段需要證明的中心觀點。第二三句援引理論論據(jù)、闡釋解讀觀點,回答“好故事的力量”在于“滋潤思想”“啟迪智慧”“表達溝通”“改變命運”。此時,讀者或許會產(chǎn)生新的疑問:“為什么好故事可以有這些作用呢?”緊接著,考生用古今名人蘇軾、史鐵生、江夢南的例子正面回應,最后得出結(jié)論——交流與溝通,心靈的大門才愈開愈大,我們才能夠不斷成長。主體段有序回答“中心觀點是什么”“有哪些理由可以支撐觀點”,文章思路流暢,脈絡清晰,論證充分而自然。
綜上所述,追問,可以有序構建文章結(jié)構;追問,可以有序豐實文章主體段落。
四、操作示例
筆者將以2024年九省聯(lián)考“送禮&送錢”作文題為例,用追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會怎樣”“真的是這樣嗎”“一定是(會)這樣嗎”“這樣好嗎”等等思考角度去破題立意、謀篇布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親人、朋友之間互贈禮物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一些人認為接受禮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這個禮物,與其精挑細選不如直接把買禮物的錢送出去,這樣對方就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明確立場觀點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具體操作 ※
(一)審題
追問:這個作文材料有幾句話?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有幾個關鍵概念?概念之間存在什么邏輯關系?材料有什么具體任務?寫作情境或限制是什么?
明確:材料分為兩句話:第一句話設定了寫作的情境:親人、朋友之間互贈禮物。第二句話是“送禮物”還是“送錢”的兩種選擇,且都給出了相應的理由。無論選擇送禮,還是直接送錢,都必須考慮“親人、朋友之間互贈”這個情境,給出的理由也必須基于這個情境,不能脫離這個情境泛泛而談。此外,題干中有“明確立場觀點”的要求,需要考生鏗鏘有力、立場堅定的論點,以往各種“騎墻”“和稀泥”的投機取巧行為,在這道題中都被明令禁止了。
(二)破題立意定框架
追問:材料有幾個關鍵概念?
明確:核心關鍵詞——互贈禮物、送錢。任務明確要求必須選擇“送禮”或“送錢”中的一種立場,所以必須從立駁結(jié)合的角度進行論證,要贊一個駁一個,不能泛泛只論述送禮或送錢。
具體思路:
1.深挖關鍵詞內(nèi)涵,得出中心論點(是什么)
追問:“送禮”指什么?內(nèi)涵和外延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意義?
明確:①表面:贈送禮物。②內(nèi)涵:是為表達情誼而肯為對方花心思的用心、用情;目的是帶給他人驚喜和幸福。禮物是心意的表達,是情感的交流。③特點:豐富多樣,貴重輕微均可;普適性廣,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皆可以通過贈送禮物表達感情。
追問:"送錢”又指什么?內(nèi)涵和外延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意義?
明確:①表面:金錢。②內(nèi)涵:用方便“萬能”的貨幣打發(fā)而不是精挑細選,帶著敷衍或是做交易的色彩,缺少真情。③特點:形式單一,缺少驚喜,普適性差——貧窮的人或兒童或許苦于無錢無法表達對親友的愛?此外,從社會影響來說,送錢容易滋生拜金主義,造成攀比、權錢貪腐等不良風氣。
經(jīng)過以上思考,得出中心論點:比較送禮和送錢,我們應該選擇送禮,因為禮輕情義重,送禮暖人心。
2.繼續(xù)追問,構建文章分論點(為什么送禮物更好)
追問:為什么送禮物比送錢更好?
明確:①從送的角度:禮物寄托送禮人的赤誠真心、深情厚誼;②從收的角度:禮物見證收禮人的滿心歡喜,封存恒久回憶;③個人到群體:送禮是普適人人的方式;④群體到社會:送禮物可營造和諧美好的社會氛圍。
至此,以上四個理由便成為文章分論點,文章的主體框架已然構建完成。
3. 追問,有序構建文章主體段(謀篇布局)
(1)構建第一段
追問:開篇如何引用材料,提出中心論點?
明確:分析材料,構建對立,引出中心論點
人情往來,難免送禮。禮物承載溫情,溫暖人心,所以我們跨過禮物的橋梁,聯(lián)通彼此,滋潤心靈。然而有人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送禮不如送錢,錢可以買到所有喜歡的東西。對此,余不敢茍同,余以為,禮輕情義重,禮物暖人心。
(2)構建第二段
追問:送禮和送錢,兩者有何區(qū)別呢?
明確:詮釋論點,對比深挖送錢送禮的內(nèi)涵
何謂送禮?送的絕不僅是區(qū)區(qū)禮物,更是其背后承載的深情厚誼。美好的禮物,物質(zhì)價值盡管低微,但背后的深情卻能溫暖人心,這些溫情豈是金錢可以衡量?倘若送錢,就只是把物質(zhì)價值放在了真摯情意之前,人與人之間,失去了真情的溫暖,未免可嘆可惜!
(3)從送的角度思考,構建第三段
追問:為何送禮就能表達真摯的情感,溫暖他人呢?
明確:分論點1:送禮是真摯心意的表達
追問:有哪些道理證明此觀點?
道理論述:我們愿意對方開心,所以選擇對方喜愛之物,當然承載了我們的溫情厚意;倘若我們只送金錢,豈不是人之感情都可用金錢衡量?如若情意有價,這又豈是我們想要的真情?
追問:有哪些論據(jù)材料支撐此觀點?
論據(jù)1:親人朋友間的酬和贈答詩: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李白《贈汪倫》,尤其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一人贈,一人酬,千古佳話,膾炙人口。
論據(jù)2:游子出行前母親縫制的衣服,患癌母親提前為兒子錄好每年的生日視頻,洋溢著母親濃濃的母愛,是任何金錢無法衡量的。
(4)從收的角度思考,構建第四段
追問:送禮比送錢更能寄予深情厚誼,那收禮和收錢又有何區(qū)別?
明確:分論點 2:送禮是美好情意的懷念
追問:有哪些道理證明此觀點?
道理論述:送人禮物,如贈美酒,承載深情,可以恒久保存,日久彌香。每當人生困窘,看看親人、朋友所贈禮物,??梢詼嘏诵?,促人奮進。倘若送錢,親人朋友送的錢,跟自己的錢沒有分別,且金錢很快會被花掉,又豈能承載深情,在漫漫人生途中,時時溫暖我們?
追問:有哪些論據(jù)材料支撐此觀點?
明確:論據(jù)1:魯迅先生:每到消極懈怠時,也常被藤野先生送的畫像提醒勉勵,砥礪前行,奮筆疾書。
論據(jù)2:生活中母親親手織的毛衣,穿爛了也舍不得扔。畢業(yè)時同學贈送的簽名冊,總是放在書柜里,承載歲月的回憶,格外溫馨。
追問:如果以上兩個分論點段都沒有具體事實論據(jù),該如何尋找材料或理由支撐觀點呢?
明確:只要緊扣送禮的本質(zhì),可用泛例群。如:有種禮物,是戰(zhàn)爭中的一封家書;有種禮物,是困頓中的一雙援手;有種禮物,是先烈渣滓洞中留給后輩的精神饋贈。這些禮物,從未標價,也不能標價,卻成了看不見的營養(yǎng),支撐著我們遠行的每一步。
(5)構建第五段
追問:送禮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點和意義?
明確:分論點3:送禮是普適人人的方式
追問:有哪些道理證明此觀點?
道理論述:“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禮物不分高低貴賤,只要真心用心,萬物皆可為禮。倘若送錢,牙牙學語的稚童又怎樣來表達對父親之愛?倘若送錢,物質(zhì)匱乏清苦之人,豈不是沒有資格表達真情,該被排除于人生幸福之外?
追問:有哪些論據(jù)材料支撐此觀點?
明確:論據(jù)1:古人離別折柳相送,詩人陸凱路上折花贈范曄。路邊花草皆可為禮物,多么清雅動人。
論據(jù)2:三歲孺子,手工折紙,雖然拙陋,也能讓父親感動得熱淚盈眶;教師節(jié)時,學生一捧康乃馨,傳遞濃濃師恩;戀人相聚,一枝小小的玫瑰,也能激蕩人心,讓彼此浪漫幸福。
追問:除了個人,有沒有群體或社會互贈禮物的行為?
明確: 論據(jù)3:單位、企業(yè)合作聯(lián)誼常?;ベ浥曝夜P墨留念;國與國之間為表示慶賀、友好也會互贈“國禮”:非洲國家贈送象牙寶石,中國古代贈送良駒寶馬、絲綢茶葉,現(xiàn)代贈送“國寶”大熊貓、古董瓷器、書法手卷等,為紀念聯(lián)合國成立70周年,中國政府向聯(lián)合國贈送一座“和平尊”。
(6)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思考,構建第六段
追問:聯(lián)系實際,從社會文化角度思考,送禮有何文化意義?
明確:分論點4: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揆諸當下,我們早已進入到物質(zhì)高度發(fā)達的時代,送禮更有其普遍的社會意義,能讓我們在快節(jié)奏的物質(zhì)生活中,有更多溫情滋潤心田,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如果只是送錢,容易滋生諸多弊端,引發(fā)不良風氣的盛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盛行,權錢交易的貪腐,哪一個不與金錢相關?
(7)構建第七段
追問:既然送禮更好,該如何送?怎樣送?送了會如何?
明確:聯(lián)系現(xiàn)實,總結(jié)收尾。
人生之旅,獨行難免孤單,所以親人、朋友為伴,而禮物的存在,讓我們彼此幸福溫暖,且行致遠。禮物不在貴重,在于真心。理性送禮,真心待人而非送禮求人,落入功利主義的漩渦。愿我們每個人,送出每一份禮物,都能快樂他人;收獲每一份禮物,都能溫暖自己。禮物雖輕,卻能以真心換真心,常暖人心。
通過以上“追問”“回答”,一篇七段式、包含“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會怎樣”的文章主體框架便架構完整了,主體段落也豐實充分。當然,針對同一問題,因為個人寫作能力、生活經(jīng)驗、認知水平的差距,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學可接受的寫作支架也不盡相同。但是,從作文本質(zhì)而言,寫作是尋求真理的方式;從考場作文來說,真正打動閱卷者的文章必定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既要有堅強的邏輯之骨,又要有健美豐碩之肉。追問,實乃走向深刻的有效方法,也是思維走向理性的重要品質(zhì)。希望以追問為槳,讓思維向更深處漫溯!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