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西醫(yī)結合視角下《傷寒論》“六經病篇”提要*

2024-06-10 15:25:40陳騰飛劉清泉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24年4期
關鍵詞:陽明病厥陰少陰

陳騰飛 湯 陽 劉清泉△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10;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7)

《傷寒論》是我國首部理法方藥完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臨床經典著作,得到歷代醫(yī)家推崇,注解著作頗豐。然考其注解多為發(fā)揮,力求還原張仲景及其著作原始面貌尚缺乏?!秱摗吩蜉d仲景因宗族感染疫病死亡眾多,故發(fā)憤而撰《傷寒論》。理解仲景面對的疾病和患者群體應是讀懂原著的關鍵。筆者在ICU 從事中西醫(yī)結合危重癥救治工作,曾救治大量重癥感染患者,并參與新冠肺炎、登革熱、流感等急性傳染病的醫(yī)療工作,并于發(fā)熱門診接診大量各類發(fā)熱患者,以上案例實與仲景患者群體接近,故重新研讀《傷寒論》亦有諸多新的理解?!秱摗分傲洸∑被緦崿F(xiàn)了張仲景診療感染性疾病的經驗整編,但醫(yī)者很難超越時代之局限性,每個時代之醫(yī)家都會面臨其所處時代之疾病譜和患者群,對于疾病之救治和總結,永遠在路上。為了更好地完成我們這個時代外感病診療經驗之系統(tǒng)整理,有必要重新認識張仲景之“六經病篇”。

以宋本《傷寒論》為例,其主體內容由“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至“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構成(以下簡稱為“六經病篇”)?!傲洸∑睏l文數目差異巨大,且篇中條文并非均是僅圍繞傷寒病論述,有諸多看似不同的條文歸為同一篇中,對于此現(xiàn)象,尚缺乏醫(yī)家深入論述。諸多醫(yī)家嘗試從當今的傳染病視角,尋找一種明確的疾病如流行性出血、腸傷寒等[1-3],以期破解張仲景《傷寒論》之“六經病”。張仲景序言中所述之“傷寒”固是一種病原體明確的烈性傳染病,待仲景勤求古訓參與救治之時,該病恐已結束流行或死亡率已顯著降低,故其對醫(yī)治“傷寒”經驗亦不會太豐富,推測仲景所述之疾病亦非以此病為主。再從傳染病學之發(fā)展來看,即便當今醫(yī)學高度發(fā)達,臨床醫(yī)生如不借助實驗室微生物培養(yǎng),亦很難準確鑒別癥狀類似之傳染病,仲景時代更不可能準確識別出一種疾病并圍繞其撰寫專著,錢潢《傷寒溯源集》云“蓋仲景以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fā)則可辨,因發(fā)知受,有陰經陽經之不同”,即中醫(yī)的病因學本質上是以病患的表現(xiàn)總結而辨,其受狹義邪氣、患者狀態(tài)、治療方法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極為復雜,故“六經病篇”必是多種感染性疾病診療經驗之整合,期間又夾雜有基礎病、不恰當治療所致的“變證”“壞證”。筆者擬從中西醫(yī)結合新視角,對于仲景“六經病篇”進行還原分析,研究提要如下。

1 太陽病篇提要

太陽病篇分上、中、下三篇,計178 條,為《傷寒論》中主要篇章。綜觀太陽病篇,主要論述了以下2 方面問題。

1.1 太陽?。锤黝愅飧胁〕跗?,包括慢性基礎病患者罹患外感)的發(fā)汗方法及禁忌證 《傷寒論》第1 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對于“太陽病”做出了定義,凡是符合此定義者均屬于本病,可參考本病方案治療?!疤柌 笨赏ㄋ椎乩斫鉃椤巴飧胁〕跗诰C合征”,諸多感染性疾病在發(fā)病1~2 d 內都表現(xiàn)為太陽病,表現(xiàn)出脈浮、怕冷、周身疼痛不適、發(fā)熱等非特異性的癥狀。無論是從中醫(yī)學角度來診斷的傷寒病、中風病、溫病等,還是從西醫(yī)學角度診斷的肺炎、流感、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等,都會在患者發(fā)病早期表現(xiàn)為“太陽病”,因此“太陽病”涵蓋的病種非常廣泛,患者群體也最多,這是不同于其他五經病之處。因為病種廣泛、群體龐大,遇到的基礎病患者亦多。對于不同的基礎病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如“喘家”之太陽病需要采用桂枝湯發(fā)汗,加厚樸、杏仁降氣平喘;或如“亡血家”“衄家”不可發(fā)汗,仲景對此充分論述,亦反映此在當時臨床中頗為常見。同時導致太陽病篇篇幅最長。

1.2 太陽病汗后未愈,出現(xiàn)紛繁復雜變證的應對方法 雖然諸多感染性疾病初期均表現(xiàn)為“太陽病”,大多數患者感染后均為輕癥患者,經過“發(fā)汗”治療可達到病勢頓挫而逐漸自愈之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經“發(fā)汗”治療并未誘導自愈,病勢仍在進展,則在后續(xù)“五經病篇”中論述;而基礎病比較嚴重者,因此次“太陽病”導致原有基礎病顯著加重,此時治療就要轉而兼顧基礎病,故其仍在太陽病篇范疇論述;還有一種不可忽視的為“誤治”,即無論在醫(yī)學如何昌明之年代,醫(yī)者之醫(yī)療水平均存在差異性,誤治不可避免。與慢性疾病相較,早期、急性的病癥更易出現(xiàn)誤治,故其群體最龐大,變化最為多端,而又不具明顯六經特征,因其多由“太陽病”誤治而來,故亦在太陽病篇論述。徐靈胎《傷寒論類方·序》言“蓋因誤治之后,變癥錯雜,必無循經現(xiàn)癥之理。當時著書,亦不過隨癥立方,本無一定之次序也”[4]。可見前賢亦多認識及此。

2 陽明病篇提要

陽明病篇為179 至262 條,篇幅僅次于太陽病,排第2位。主要敘述了3方面問題。

2.1 外感病中出現(xiàn)的,以“發(fā)熱、汗出、惡熱”為主的一組病癥(既可見于發(fā)病初期,也可見于疾病進展期)《傷寒論》第180 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此被后世醫(yī)家視為陽明病篇之“提綱證”,即定義,但諸多醫(yī)家提出了補充意見,如趙洪鈞[5]認為“陽明病”定義應為“發(fā)熱,汗出,不惡寒,胃不和”。綜觀陽明病篇,論述最多的是“熱邪彌漫,熱邪進而可與燥屎內結,更加消耗津液”的一種病理過程,諸多感染性疾病在“太陽病”時未能治愈,病邪熾盛,正邪交爭劇烈即會出現(xiàn)發(fā)熱更高、汗出而熱不減、怕熱等癥狀,即182 條之“陽明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病情的進展被仲景視為“傳變”,即傳到了“陽明病”。此即《傷寒論》第179 條論述的“陽明病”產生之原因中的其二,由“太陽病”“少陽病”傳變而來,其三的“正陽陽明”即本次感染性疾病,一發(fā)病就表現(xiàn)出了大熱、怕熱、汗出熱不退,即發(fā)病則為“陽明病”,此類患者在臨床中亦時常遇到。

2.2 如何使用通下法治療陽明病,包括方藥的選用、通下時機的選擇、通下力度的把握以及禁下之證 此部分是陽明病篇之核心內容,當熱邪與燥屎互結進一步會耗傷津液,使疾病進入惡性循環(huán)而垂危。陸九芝[6]《<傷寒論>陽明病釋》云“其生其死,不過浹辰之間。即日用對病真方,尚恐不及,而可藥不中病,溷此中焦危急之候乎?”患者罹患陽明病,很快面臨飲食俱廢,津液乏源,而持續(xù)存在之熱邪與燥屎相混不斷耗傷津液,很容易轉變?yōu)槲V匕Y,如“循衣摸床”“譫語如見鬼狀”等危象均在陽明病篇。在西醫(yī)輸液療法普及之前,只有清熱之法和瀉下之法,而采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等瀉下是“背水一戰(zhàn)”,因瀉下本身就極其耗傷津液。因此仲景需要反復鑒別診斷,從諸多細節(jié)判斷患者是否可以采用下法,以使患者的醫(yī)療獲益最大、副作用最小。此處之論述,構成了陽明病篇最核心之內容。

2.3 偶述外感病中夾雜的、非通下法可治的消化系統(tǒng)病癥,如陽明中寒病、谷疸病等“陽明病”突出“陽明”部位受病,在感染性疾病中,實熱證故為其常,但亦有非熱證,如濕熱證、寒濕證存在,此為臨床復雜現(xiàn)象之真實體現(xiàn),有因下法后大熱已去而寒濕顯露,若對此缺乏重視,療效必然受限。故仲景在“陽明病”篇亦對此進行了論述,列出吳茱萸湯、五苓散、梔子柏皮湯等。

3 少陽病篇提要

少陽病篇為263 至272 條,共10 條,以篇幅論,在“六經病篇”中排名第5,僅比太陰病篇多2 條,有1 條涉及方證,即小柴胡湯方。必須承認的是,“少陽病”和“小柴胡湯”在后世治療外感病及內科雜病治療中地位極高、應用極廣,以下結合條文對此現(xiàn)象進行研究。

3.1 “少陽病”崇高臨床地位 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為“少陽病”之提綱,但后世諸多醫(yī)家均認為尚需補充,如劉紹武、余無言認為應補上“胸中煩熱,寒熱往來,小便黃赤”“胸脅苦滿”[7-8]。但即便補齊少陽病之提綱證,亦難以解釋“少陽病”在臨床中之崇高地位。“少陽病”的地位,首先是中醫(yī)認識疾病之“正邪觀”所決定,既然感染性疾病的全程是“正氣”與“邪氣”之交爭,則從邏輯分類來看必應分出“正勝邪卻”“正衰邪盛”“正邪相持”3 種狀態(tài)?!秱摗返?7 條所述小柴胡湯證之病機有“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于脅下”之語,恰好描繪出了“正邪相持”的中間狀態(tài),小柴胡湯與“少陽病”之高度綁定,使得“少陽病”成為“正邪相持”這一中間狀態(tài)之代名詞,如祝味菊所云“少陽傷寒,人體對于傷寒之邪,其抵抗之力,持續(xù)不濟,未能長相繼也”[1]。其次“少陽”部位之廣泛性亦決定了“少陽病”之地位,“六經病”即“六經”之部位受病,“少陽”之部位在于胸脅、膜系,與肝膽、淋巴系統(tǒng)等密切相關,足少陽膽經分布區(qū)域最廣,故其臨床病理意義亦突出。此外,少陽與“樞機”“氣機”之綁定,使得“少陽病”在內科雜病中被廣泛重視[9]。

3.2 小柴胡湯臨床廣泛應用 小柴胡湯為《傷寒論》文本中“少陽病”的唯一主方,“少陽病”既在臨床中意義重大,本方自然因此而被重視,正如劉渡舟所言[9]“若能領悟少陽為樞之奧義,掌握小柴胡湯解郁利樞的作用,反復實踐,逐漸體會,即可以執(zhí)柴胡劑而治百病,起沉疴,去頑疾。因此說,小柴胡湯擅開肝膽之郁,故能推動氣機而使六腑通暢,五臟安和,陰陽平衡,氣血諧和,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無麻桂而能發(fā)汗,無硝黃而能通便,無苓術而能利水,無常山、草果而能治瘧。所謂不跡其形而獨治其因,郁開氣活,其病可愈”。但小柴胡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于外感病、內科雜病,成為超越名義“經方群方之冠”的桂枝湯,成為實質的“經方群方之冠”,尚需從方劑本身進行認識。小柴胡湯寥寥7 味藥物,卻包含了寒、熱、補、瀉之性,臨床之疾病單純者少,而寒熱虛實錯雜者多,小柴胡湯照顧最為全面,此為小柴胡湯能被廣泛應用之物質基礎。

4 太陰病篇提要

太陰病篇為273 至280 條,共計8 條,在“六經病篇”中篇幅最短?!秱摗?73 條云“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亦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此為“太陰病”定義。從“提綱證”中難看出感染性疾病痕跡,故有醫(yī)家將此篇歸為內科雜病,如陸淵雷認為[11]“至于太陰,雖有誤治少陽而致者,然大多數為獨立之原發(fā)病,此則當屬雜病,根本不屬于傷寒”,“蓋傷寒陰證,本只少陰一種,必欲成六經之數而分為三陰……太陰既是雜病,則傷寒之部不得不略耳”。

筆者結合發(fā)熱門診和腸道門診大量診療經驗,認為太陰病篇是特殊群體的外感病。其非常吻合于發(fā)病率高且具有自限性的“急性胃腸炎”。某些群體易反復出現(xiàn)“急性胃腸炎”,多可自愈。第278 條云“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醫(yī)家辨析本條多認為脾陽來復,正邪交爭。此乃據詞解析。脾陽因何而復?為何至七八日?當慮仲景所載或為其當時病例所現(xiàn),經驗之得其病急、而可自愈,更符合自限性的“急性胃腸炎”特征。此類群體罹患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容易出現(xiàn)腹?jié)M腹痛腹瀉,尤其是稍用寒涼、瀉下藥物,導致279 條所云“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由急性胃腸炎入手,則對于太陰病篇所推薦之桂枝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很易理解。但須知急性胃腸炎的癥狀在不同患者表現(xiàn)有異,在中醫(yī)診療中亦有差異,如以發(fā)熱惡寒為突出癥狀而不以下利為突出癥狀者,則屬于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如以下利灼熱為突出癥狀而不惡寒,則屬于第277 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以“自利不渴”手足不溫為主,則又可參考太陰病篇277 條“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5 少陰病篇提要

少陰病篇為281至325條,篇中各條所述病癥輕重程度差異巨大,病程由1~8 d 不等,各條病癥之預后完全不同。從各條所述之癥狀來看,無法用“患者體質不同”或一種“具體疾病”所出現(xiàn)的各種變證來解析?!秱摗返?81 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是為提綱證,看似簡單之病癥,實則蘊含了危癥之先兆——神志改變與循環(huán)改變。至今重癥醫(yī)學領域對于危重癥之各種預警評分,均涵蓋“神志”和“血壓”兩項。少陰病是以“脈微細”“但欲寐”“手足不溫”(“下利”也常見,但非必見癥)為初起癥狀的疾病的匯總,主要包含了后世所說的“寒邪直中”(傷寒)病,以及少量的“伏氣溫病”。

5.1 寒邪直中“寒邪直中”亦即傷寒學中所述之“少陰寒化證”,平素正氣虛弱之人,感受外邪后很少出現(xiàn)惡寒、高熱等陽性癥狀體征,反而表現(xiàn)為嚴重的惡寒、低體溫,神清淡漠,嗜臥,一般辛溫發(fā)汗方法治療無效,必須使用附子、細辛等溫陽散寒才能取效,如第304、305 條附子湯證,316 條真武湯證。一般醫(yī)家在臨床中常遇到的即所謂之“陽虛感冒”,但筆者在臨床中亦常見到老年患者之膽系、肺系重癥感染,起病即表現(xiàn)為低體溫、WBC 降低、意識差,往往預后極差。如果積極治療后,能轉為高熱、WBC、CRP 等炎性指標升高,則有轉為“厥陰病”之趨勢,預后稍佳。

5.2 伏氣溫病“伏氣溫病”,即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現(xiàn)手足冷、嗜臥、脈微細、數日后,變?yōu)橐园l(fā)熱、口干、煩熱為主(其實是轉為厥陰病范疇了),此是未經醫(yī)療干預,自行轉為發(fā)熱者,陽氣尚存,如303 條黃連阿膠湯證、320至322 條之少陰三急下證,此與傷寒學所謂之“少陰熱化證”近。后世溫病學家,提出“伏氣溫病”是對于少陰病篇的完善補充,如伏氣溫病集大成之作——柳寶詒之《溫熱逢源》即圍繞“伏溫少陰”發(fā)揮而成[12]?!秱摗返? 條“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此開宗明義,將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病類型分為了“發(fā)于陽”和“發(fā)于陰”兩者,“發(fā)于陽者”患者正氣充沛,多表現(xiàn)出三陽病特點,治療易;“發(fā)于陰者”患者正氣虛衰,多發(fā)病即為三陰病范疇,易引起死亡。故仲景極其重視,302 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之”,意在早期干預扶正透邪之意。

5.3 少陰下利 下利雖非少陰病必見癥狀,但卻貫穿了少陰病篇始終。少陰病篇之下利可分為3 類。1)因陽氣虛衰不能固攝之下利,表現(xiàn)為完谷不化,以后世所說的“寒邪直中”病較為常見,此類較好理解,如314 條白通湯證,316 條真武湯證。2)因嚴重感染出現(xiàn)的胃腸道反應(感染灶不一定在胃腸),后世稱之為“漏底傷寒”,此類常見于“伏氣溫病”,少陰病篇有少量涉及,更多在厥陰病篇。3)一小部分為“痢疾”等感染性腹瀉。少陰病下利嚴重脫水,也會由手足不溫進而發(fā)展為“四逆”“厥逆”。

6 厥陰病篇提要

厥陰病篇為326至381條,各類條文的危重程度各異,實因構成厥陰病篇疾病種類的混雜性使然,也因此造成了“千古疑難厥陰病”之局面。

《傷寒論》原貌中厥陰病篇到底有多少條文,實難考證。有一種說法是,“厥陰病篇”原本只有4 條,即326 至329 條,在厥陰病篇后還有一專篇“厥利嘔噦病篇”,如《傷寒論》的另一種版本《金匱玉函經》即保留此種篇章分布[13],錢超塵先生亦贊同此種排列。錢超塵先生指出,宋林億校正本《傷寒論》,在厥陰病篇名下有“厥利嘔噦附”一行小字,自從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起便將此行小字遺漏[14]。按照錢超塵教授認可的篇章分布,確實可以使厥陰病篇脫卻“千古疑難”之局,但《傷寒論》體系之完整性,以及其在危重癥救治中的指導意義,則會顯著降低,因此種排列將使重癥感染性疾病中常見的“熱深厥深”狀態(tài)(即感染性休克,現(xiàn)在ICU統(tǒng)稱膿毒癥休克)排除在了六經病之外。因此,筆者較贊成現(xiàn)在通行的“宋版《傷寒論》厥陰病篇的排列內容。

筆者結合臨床感染性休克救治體會以為,厥陰病之本意是論述“熱深厥深”的病癥,但在目前通行的“厥陰病篇”中納入的疾病可以分為3 類。1)在發(fā)病初以手足厥冷為主,但很快出現(xiàn)以發(fā)熱為主,或手足厥冷與發(fā)熱并見的癥狀,主要為后世所說的“伏氣溫病”,如354 條“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此類病證仲景并未給出太多方劑。2)夾雜了一部分慢性的手足厥冷證(不是繼發(fā)于感染性疾病的),如338 條之蛔厥、臟厥,340 條之冷結膀胱關元等。3)嚴重的下利病癥,因在無法靜脈補液支持的時代,嚴重下利是引起厥逆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厥陰病篇保留的“下利”,以重癥感染性疾病伴隨之下利為主,又區(qū)分為兩類,其一是感染性腹瀉,便膿血、里急后重為其主要特征,如334 條“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371 條“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其二是重癥感染繼發(fā)胃腸功能障礙出現(xiàn)之下利,即后世所謂“漏底傷寒”,348 條“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此類患者危重預后差。有醫(yī)家對于“漏底傷寒”論述正可借以理解此類厥陰?。?5],“有人于此,初起一二日,身發(fā)大熱;至三四日,熱甚而為焦渴煩躁;至五六日,躁甚而至于四肢忽然厥冷,甚則過于肘膝;厥甚則神情煩躁者,至此轉為呆鈍。當此之時,設大便忽爾泄瀉如注,甚則純下清水……似為三陰虛寒之證……乃巧立漏底傷寒之名。證情如此,無經驗之醫(yī)必以為非救逆回陽不足以挽回……以為九死一生,回春無計矣。不知所謂漏底傷寒者,大多為熱結旁流之證”。

厥陰病篇尚遺漏了一大類“熱深厥深”之疾病,即感染性疾病起初不嚴重,但經過十余日遷延或誤治而不斷進展,最終變?yōu)椤盁嵘钬噬睢币灾霖拭撜撸祟惪煽醋饔商柌∫徊讲絺髯兌鴣碇赎幉?。但此缺陷被后世溫病學者所補充完善。

7 結 語

六經病篇看似完整的外表之下,實則每病之間并不能成為一貫之體系,太陽病未能自愈或治愈,固然可進展為陽明病、少陽病,但絕難成為三陰病,除非經過反復多次的強烈誤治,使得正氣嚴重損耗。三陰病中之太陰病更多是論述自限性的胃腸感染,而少陰病和厥陰病篇則涵蓋了另一種發(fā)病類型——發(fā)病即為危重癥,其進展尚緩者在少陰病,其進展急速者則傳為厥陰病,后世溫病之“伏氣溫病”“伏邪”發(fā)病,即是對于張仲景少陰病篇、厥陰病篇之完美補充。

我們所處的時代,外感?。ò甭愿腥拘?、傳染性疾?。┑脑\療亦有其不同于仲景時代之特點。筆者因工作經歷原因,經手大量感染性疾病之診療,如何進行經驗之總結、理論之提升,以構建符合當今時代特點之“中醫(yī)外感病學”,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將此項工作做好,勢必回歸經典,剖析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之緣由,方能使當下的研究得到“源頭活水”,聊贅數辭以為結語,期諸同道共勉!

猜你喜歡
陽明病厥陰少陰
“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奧諺解
非“胃家實”者不可以陽明病論治
從“欲解時”論烏梅丸治厥陰病
淺論厥陰病之實質?
解讀少陰病辨證論治體系※
解讀厥陰病辨證論治體系※
柴胡使用規(guī)律探討
人人健康(2019年10期)2019-10-14 03:25:12
解讀陽明病辨證論治體系※
對《傷寒論》少陰急下三證的體質學認識
梔子豉湯證、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豬苓湯證歸屬于陽明病熱證的質疑*
锦屏县| 吴川市| 平果县| 灌阳县| 辉县市| 遂川县| 沈丘县| 多伦县| 平昌县| 漠河县| 屏南县| 永胜县| 印江| 呼伦贝尔市| 长宁县| 贵定县| 宝兴县| 阳春市| 茌平县| 绵竹市| 江安县| 新津县| 汕头市| 克什克腾旗| 夏河县| 富蕴县| 涪陵区| 南汇区| 天水市| 浮梁县| 石屏县| 靖安县| 开阳县| 商都县| 衡阳县| 高清| 南陵县| 中江县| 湘潭市| 蒲江县|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