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雅
一、教學背景
(一)教材分析
《開國大典》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記述了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從文學角度來看,《開國大典》是一篇優(yōu)秀的記敘文,記錄了開國大典的盛況,記錄了新中國海軍、步兵、戰(zhàn)車師、騎兵師、空軍等部隊接受檢閱的場景,描繪了人民群眾激動熱烈的氛圍,語言簡潔樸實,具有很強的畫面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感受革命歷史,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能夠使學生從中學習書寫記敘文的方法和技巧。從德育角度來看,開國大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重要標志,對于每個中華兒女都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開國大典意味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對學生愛黨愛國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寶貴價值?!堕_國大典》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也具有重要的德育意義。
(二)學情分析
現(xiàn)在的小學生成長在和諧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當中,現(xiàn)代社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天差地別,要想讓學生深入地感受這歷史性的一刻,體會人民激動的心情是有一定難度的。同時,課文《開國大典》的篇幅較長,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閱讀難度。針對本課的特點,我立足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從知識、思想、能力、情感多方面出發(fā),抓住課文的重難點,充分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課堂引申到課外,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背景,進而感受人民擺脫壓迫、當家作主的自豪感。
二、教學過程
(一)歷史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導入環(huán)節(jié)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富有吸引力、趣味性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我在本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新舊知識結合、出示史料兩種方法。在上課開始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兩篇課文《七律·長征》和《狼牙山五壯士》,并提出問題:“在近代史上,我們的國家曾經(jīng)面臨著種種危機,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那么,大家知道我國近代遭受了哪些危難呢?”學生紛紛舉手,列舉了一些事例,有火燒圓明園、割地賠款、侵華戰(zhàn)爭等。接著,我出示相關史料,讓學生走進歷史情境,對那個年代的社會情況形成更加直觀深入的認識,并借此引入本課的教學主題:“在舊中國,我們的先輩飽經(jīng)磨難,人民連基本的飽暖都滿足不了,中華民族岌岌可危。終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團結一心,找到一條正確的發(fā)展道路,經(jīng)過前仆后繼的努力,我們終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題——《開國大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時候的盛況吧!”接著,我播放了開國大典的視頻資料,使學生對當時的場景形成直觀感受,并提出問題:“觀看了開國大典的視頻后,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呢?閱讀課文進一步了解開國大典的熱烈景象吧!”然后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與同學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
(二)攻克字詞難點,奠定語言知識基礎
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理解課文的關鍵。但如果對文中的生字詞逐一講解,會占用較多的時間,學生一直聽講也會感到枯燥。教師可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提出問題和疑惑,教師再有針對性地講解。在本課教學中,我鼓勵學生積極舉手,說出自己在閱讀中不會讀、不理解的字詞,然后,我把他們提到的內(nèi)容寫在黑板上。如有的學生將“擎”讀成了“jìng”,有的學生把“瞻仰”的“瞻”和“檐”字弄混了,有的學生不明白“誕”字的意思,等等。我針對學生的問題逐個解答,幫助他們掌握本課生字的讀音、字形和意思。然后,我讓學生默寫,并檢查他們的書寫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正確地默寫出來,并標上對應的讀音。接著,我又對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進行解讀,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我為學生留出自主閱讀的時間,并讓他們把自己的問題記錄下來,逐個進行解答。有學生問:“老師,大典是什么意思?”我出示相關詞語,包括開業(yè)典禮、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等,并引導學生總結“典”字的意思,即創(chuàng)建、創(chuàng)立,而開國大典的意思就是“創(chuàng)建國家的典禮”。又如有學生問:“‘五更天是什么意思,是指五點嗎?”我在黑板上畫出古代的時間表,講解古人對夜晚時間的定義:“古代人把夜晚分為五個時間段,從下午7點黃昏時分開始算,到第二天早上五點為止,五更天是最后一個時間段,也就是凌晨3點到5點。”學生積極舉手提問,我耐心地解答,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形成了深入準確的理解。與灌輸式教學相比,這種教學方法具有更強的互動性,使學生充分參與,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三)分段解讀課文,細細品味重要語句
六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對于篇幅較長的課文,讀起來還是會比較吃力。教師可以從內(nèi)容、結構等方面出發(fā),把課文劃分成幾部分,然后引導學生分段解讀和分析,使學生對文章的框架形成清晰的認識,并培養(yǎng)學生抓關鍵語句的意識,以此來降低閱讀理解的難度。經(jīng)過前面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認識。接下來,我對文章進行分段講解,并從文中挑選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重點分析。
1.開國大典的前奏
我為學生留出兩分鐘的時間,讓他們速讀課文第1~4自然段,并思考問題:開國大典舉行的時間和地點?有哪些人參加?總共有多少人參加?天安門廣場是怎樣布置的?然后隨機指名學生作答,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和補充,提煉出其中的關鍵信息,并重點品味句子:“天安門廣場已經(jīng)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像海上的波浪?!币龑W生品味句子中比喻的手法,感受人民群眾參加大典時興奮、激動的心情。
2.開國大典的過程
我讓學生閱讀課文第5~10自然段,并對其中重要的事情進行梳理:
·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舉行了升旗儀式,升起了五星紅旗。
·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我重點指出文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句話,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句話意義的理解。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話代表著中國人不再受列強的欺凌。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話意味著中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我對學生的說法表示肯定,并繼續(xù)引導:“在開國大典中,還有一件極具歷史意義的事情,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很快有學生提出:“升起了五星紅旗!”我利用課件出示五星紅旗的圖片及文字說明:“五星紅旗是我們國家的象征,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代表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代表著閃耀的紅星從世界東方升起?!苯又以儐枌W生:“開國大典上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當讀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時候,人們的反應是怎樣的?”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找出了描述人們當時反應的關鍵詞句,“熱烈的歡呼”“響起一陣掌聲”等,使學生體會了當時人們欣喜的心情。
接著,我讓學生閱讀第11~13自然段,讓學生依次朗讀關于海軍、陸軍、空軍的內(nèi)容,并梳理閱兵式的過程,分析群眾歡喜和激動的心情。
3.開國大典的尾聲
我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并提出問題:“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描寫了開國大典結束后的情景。開國大典結束后,天色漸晚,但人民群眾并沒有立刻離去,他們還做了哪些事情?”學生給出“結隊游行”“與毛主席互動”等答案。隨后,我讓學生重點分析課文最后一句“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談談自己的理解。有的學生說:“雖然已經(jīng)很晚了,但群眾歡喜的心情難以平復,高舉燈和火把,在城中游行,光芒充滿了北京城?!庇械膶W生認為:“開國大典意味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擺脫了過去的枷鎖,這里的‘光明可以理解成中華民族的未來是充滿光明的?!睂W生各抒己見,雖然說法有所不同,但都認為末尾的這句話寫得很好,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喜悅和熱情,也預示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將是一片光明,給人充滿希望的感覺。
全文講解結束后,我播放一段群眾游行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結束后,人民群眾熱情不減的氛圍,進一步強調開國大典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4.關鍵語句品讀
經(jīng)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內(nèi)容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認識。我從文中挑選出一些關鍵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重點分析。我提出問題:“在下午三點整的時候,毛主席出現(xiàn)在主席臺上,大典會場上的情形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有哪些詞語或句子能表達人民群眾的反應?”然后隨機選擇幾名學生回答,有的學生說:“課文用‘把手都拍麻了來形容人們的掌聲,表達了人們對毛主席的愛戴和敬仰?!庇械膶W生說:“‘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臺表明中國人民萬眾一心?!苯又?,我引導學生閱讀關于閱兵式的部分,并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感觸最深的句子,如“群眾把頭上的帽子、手里的報紙和別的東西拋到天上,歡呼聲蓋過了飛機的聲音,寫出了群眾激動萬分的心情。”“群眾喊啞了嗓子、拍麻了手掌,表達了群眾對人民解放軍的熱愛?!痹谒伎寂c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也感受到了當時人民群眾激動興奮的心情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四)對比古今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對學生思想情感層面的培養(yǎng)。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舊中國的圖像資料,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想。接著,我播放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百年慶祝大會上講話的視頻片段,并引導學生總結視頻中的信息,包括“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黨和人民團結一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和人民共同的目標”等。古今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我作出總結:“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從舊社會的內(nèi)憂外患,到今天新中國的繁榮富強,是黨和人民齊心協(xié)力的結果。有革命先輩的負重前行,才有了我們的歲月靜好,我們生活在這樣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當中,更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革命英雄付出的努力,牢記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使命,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發(fā)展作出貢獻?!闭n堂最后,我提出問題:“我們應當怎樣繼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和遺志呢?”讓學生思考和討論,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為祖國作貢獻的動力。
三、教學效果
(一)激發(fā)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本節(jié)課融入許多形象化的資源,有開國大典的歷史資料、舊社會的圖像材料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視頻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知識、閱讀課文內(nèi)容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為打造高質量的語文課堂奠定基礎。
(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
本課教學采用古今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舊社會背景下人民生活的慘狀,與現(xiàn)在富足、安全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開國大典的歷史意義,對革命先輩產(chǎn)生感激之情,激發(fā)了他們的愛黨愛國情懷。
(三)優(yōu)化了學生的認知學習體驗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以教師講為主,教學過程較為枯燥。本課教學利用一系列的問題,驅動學生自主閱讀、思考和探究,提升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參與感,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豐富的視聽素材,使學生產(chǎn)生多元化的感官體驗,打造了內(nèi)容豐富、互動性強的語文課堂,使學生產(chǎn)生更好的學習體驗。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古田縣平湖中心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