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元 孫瀟
計算機可視化技術在安徽地方音樂中的應用研究是利用計算機可視化技術將抽象的、不可直觀的、無法被觸碰到的音樂進行具象可視化和數(shù)據(jù)化的處理,使安徽地方音樂的研究人員、表演者、學習者能夠借助更直觀的圖片進行解讀音樂的具體內(nèi)容,進一步豐富安徽地方音樂表現(xiàn)形式,提升音樂的藝術價值和表演的可欣賞性。本文以安徽民歌《鳳陽歌》為例,通過數(shù)據(jù)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不同演唱者對該曲目的不同處理,讓聽眾更加直觀地感受民歌獨特的魅力,從而推動安徽地方音樂的學習、研究和發(fā)展。
可視化技術與安徽地方音樂結合研究的意義
可視化技術在音樂上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聲樂與器樂教學中,常常存在著一定的主觀性,如教師認為學生的演唱(演奏)在音準、音色和速度等方面沒有達到要求,或者是在演唱(演奏)過程中這些基本要素與先前相比出現(xiàn)改變。通過可視化技術,可以將這些具有主觀性和差異性的變量以可視化的信息呈現(xiàn)出來,從而盡可能地減少傳統(tǒng)口傳心授教學方法所存在的不穩(wěn)定性。
將安徽地方音樂的可視化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分析不同藝術家演唱(演奏)的音頻,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學習不同演唱(演奏)版本的處理風格,并深入了解安徽地方音樂的特點及其與其他地區(qū)音樂的異同,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研究安徽地方音樂的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安徽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點,推動安徽地方音樂乃至中華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
安徽民歌《鳳陽歌》作品背景和音樂分析
鳳陽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產(chǎn)生的藝術形式鳳陽花鼓,鳳陽地區(qū)是它的發(fā)源地。當時,鳳陽地區(qū)百姓常常以花鼓的形式來慶祝豐收、表達情感以及祭祀祖先等活動。這種花鼓表演形式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化成為更膾炙人口的鳳陽歌,成為當?shù)匾魳肺幕豢商娲囊徊糠帧R虼?,鳳陽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農(nóng)耕文化的烙印。
《鳳陽歌》存在多個版本,本文選取較有代表性、傳唱時間最久的商調式《鳳陽歌》為例進行分析(圖1)。
《鳳陽歌》為單二部曲式,是同宮犯調的典型代表,采用4/4拍,全曲節(jié)奏統(tǒng)一,運用了較多“魚咬尾”的旋律發(fā)展手法,使旋律更加具有承前啟后的效果;除此之外,該曲的旋律多采用級進,歌曲更加婉轉柔和,使旋律的抒情性得到增強。
第一樂段(第1~8小節(jié))調式為加變宮的六聲D羽調式,由四個樂句組成,4+4+4+4方整型結構,是使用展開性轉句的起承轉合四句式。第一樂句(第1~2小節(jié))可劃分為2+2兩個樂節(jié),前樂節(jié)為作品的核心動機,旋律多采用級進,節(jié)奏以均分型節(jié)奏為主,使曲調更具有民間韻味,后樂節(jié)是對前樂節(jié)的完全重復,為后續(xù)旋律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第二樂句(第3~4小節(jié))采用“魚咬尾”的方式,以上一樂句結束音角音為起始,并運用切分節(jié)奏,增強了旋律的動感,緊接著對核心動機縮減再現(xiàn),營造出連續(xù)又微妙的情感遞進效果。第三樂句(第5~6小節(jié))先采用由角、徵、羽構成的三音組發(fā)展旋律,隨后對作品核心動機進行下行二度的模進,再次強調了作品主題。第四樂句(第7~8小節(jié))增加偏音變宮,進一步豐富了旋律,最后該樂段終止于羽音。
第二樂段(第9~16小節(jié))調式從D羽調式轉為G商調式,形成在F宮系統(tǒng)的犯調。該樂段也由四個樂句構成,為對比并行四句式。第一樂句(第9~10小節(jié))繼續(xù)采用“魚咬尾”手法,第1小節(jié)由上一樂段最后三個音向上八度構成,第2小節(jié)引入新材料,將作品情緒推向高潮。第二樂句(第11~12小節(jié))是對上一樂句的花變奏,且最后兩拍為下行三度的模進。第三、四樂句(第13~16小節(jié))是對前面兩個樂句變化重復,與前面音樂材料相呼應,深化了音樂形象,最后全曲終止于商音。
安徽民歌《鳳陽歌》的可視化案例研究
《鳳陽歌》在全國都有較高的傳唱度,李玲玉、俞淑琴、陶燕華、龔琳娜等著名歌唱家均演唱過。本文選取龔琳娜和陶燕華所演唱的《鳳陽歌》音頻,以上海音樂學院楊健教授開發(fā)的Vmus2.vue平臺為基礎,運用可視化技術,從整體速度布局和歌詞力度處理的角度對陶燕華和龔琳娜所演唱的《鳳陽歌》進行可視化分析。
一、速度變化分析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對速度的處理相對靈活。很多例子都表明,中國的音樂作品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嚴格按照譜面所標記的速度進行,而是根據(jù)個人對作品的理解進行相應的速度變化。這就導致不同的演唱者(演奏者)在面對同一首音樂作品時,在速度的處理上會產(chǎn)生各種差異,從而展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
圖2為通過Vmus2.vue平臺,分析出來陶燕華演唱的《鳳陽歌》與龔琳娜演唱的《鳳陽歌》的整體速度布局。
我們可以看到陶燕華演唱的《鳳陽歌》平均速度為99.3BPM,龔琳娜演唱的《鳳陽歌》平均速度為102.2BPM,由此導致在作品第一樂段中,陶燕華和龔琳娜時長分別為39秒、37秒。從圖示可以看出,陶燕華在作品的第一樂段(即圖示1-8小節(jié))中較之于平均速度而言總體較快,甚至在圖示第七小節(jié)時,達到了109.94BPM,與演唱的平均速度相比,速度的差異達到10.64BPM。而龔琳娜在對作品速度的處理上則差異更大,在第一樂句中,最高點為117.2BPM,最低點為91.81BPM,兩者之差達到了驚人的25.39BPM。
在第二樂段(即圖示9~16小節(jié))的處理上,陶燕華均以較慢的速度演唱,普遍低于99.3BPM的平均值,與第一樂句整體較快的速度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這種由快至慢的速度處理方法,則符合了音樂作品的終止特點,使聽眾產(chǎn)生較為強烈的終止感。龔琳娜對第二樂句的處理也相對平穩(wěn),改變了第一樂句時那樣的“大起大落”,也加強了作品的終止感。
從速度整體布局的角度來看,陶燕華和龔琳娜均是在第一樂句上加快速度,從而達到歌詞所描述的“鳳陽本是個好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情感。在第二樂句時,速度幾乎同時下降,低于平均速度的時間占到了一半以上。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速度具有較大程度的自由性,但對相同作品、相同樂句的處理還是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即遵循音樂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音響力度分析
力度處理也是影響音樂情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同一首音樂作品中,對不同段落、樂句所采用的演唱(演奏)力度不同,可能會對作品所展現(xiàn)出來的風格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不同的表演者在演唱(演奏)的過程中都會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即在保持原曲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加之自身對該音樂的理解,從而形成自己對該音樂作品的處理與風格特色。
圖3為通過Vmus2.vue平臺所分析出陶燕華與龔琳娜所演唱的《鳳陽歌》在力度處理上的可視化圖示。
通過圖3可以看到歌曲第一樂段的可視化圖示。在第1小節(jié)的處理上,陶燕華在力度的處理上選擇弱后即強,這種對比使得音樂在聽覺上產(chǎn)生劇烈的碰撞,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從而在情感上更加投入。而緊接著的第2小節(jié),在旋律上是對第1小節(jié)的完全重復,但力度與前一小節(jié)相比,有了明顯變?nèi)醯奶幚?,既加強兩個小節(jié)間的對比,也再次強調了音樂主題。而龔琳娜對《鳳陽歌》第1小節(jié)的處理與陶燕華截然相反,音樂力度以稍強進入后便弱下來,反而在第2小節(jié)進行了強的處理。在第3~8小節(jié),陶燕華在力度處理上幾乎與第2小節(jié)保持一致,而龔琳娜則是在第4小節(jié)開始弱的處理,到第6小節(jié)突強后持續(xù)弱進行到樂段結束。
第二樂段(圖示4),陶燕華演唱的力度處理較有規(guī)律性,呈現(xiàn)出“強—弱—強”的布局,在第9小節(jié)上力度增強,增加了音樂的感染性。在第9~13小節(jié)在力度上持續(xù)的漸弱處理與歌詞“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形成呼應,深刻刻畫了鳳陽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最后3個小節(jié),陶燕華作了漸強處理,增強了聲音的飽滿度,使得樂段尾聲更加感性化和情緒化。龔琳娜對第二樂段的處理與陶燕華則差異較大,她不同于陶燕華所選擇的漸強或漸弱的處理方式,而是根據(jù)旋律線條選擇力度處理的大小。
通過圖3、圖4,我們可以看到陶燕華與龔琳娜在歌曲的力度處理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在第一樂段(圖示第1~8小節(jié))中,力度的變化起伏相對來說較??;在第二樂段(圖示第9~16小節(jié))中,力度變化起伏較大。但從整個第1~16小節(jié)的音響力度來看,陶燕華對《鳳陽歌》的力度處理是較為緩和的,而龔琳娜的處理方法則使樂段、樂句及同一小節(jié)之間的強弱對比更加明顯。因此,在同一首歌曲上表現(xiàn)出了兩種略有差異的風格。
綜上所述,通過可視化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陶燕華所演唱的《鳳陽歌》,在演唱的力度對比上相對較小,注重對歌詞的敘述以及情感表達,處理方式上較為簡單樸素,情感表達上更加內(nèi)斂細膩。龔琳娜演唱的《鳳陽歌》則在不同小節(jié)上的強弱對比更加明顯,通過力度的處理增添音樂的層次感和動態(tài)性,使音樂節(jié)奏與旋律的變化更加鮮明,給聽眾帶來了情緒上的起伏和沖擊感。
本文通過計算機可視化技術對安徽民歌《鳳陽歌》進行分析,將陶燕華與龔琳娜兩位歌唱家所演唱的音頻進行可視化的信息對比,呈現(xiàn)出不同歌唱家演唱的個性化處理。兩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分別體現(xiàn)出我國民族聲樂唱法音色清脆、高亢嘹亮的特點以及傳統(tǒng)民間唱法聲音甜美柔和的特點,在歌曲的速度和力度上也有著各自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給聽眾帶來了完全不同的聽覺體驗,感受到安徽地方音樂的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
許正元,2002年生,男,漢族,安徽六安人,阜陽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孫瀟,通訊作者,1988年生,男,漢族,安徽亳州人,博士,阜陽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音樂。本文系安徽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計算機可視化技術在安徽地方音樂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20231037109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