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彥
摘 要 本文描述了殷墟卜用龜腹甲中甲齒縫片的形態(tài),結(jié)合鉆鑿、形態(tài)特征組合,將中甲齒縫片殘片分為十四大類,并簡要論述成因。
關鍵詞 殷墟 龜腹甲 中甲 形態(tài)
自1929年董作賓先生《商代龜卜之推測》開甲骨形態(tài)學研究之先河,到2010年黃天樹先生在《甲骨形態(tài)學》【黃天樹:《甲骨形態(tài)學》,《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第514—538頁;收入《黃天樹甲骨金文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第356—388頁;又收入《古文字研究:黃天樹學術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21—259頁?!恳晃闹?,明確地提出“甲骨形態(tài)學”這一概念,甲骨形態(tài)作為甲骨綴合的重要線索,得到學界諸多關注。
完整龜腹甲斷裂情況分為兩種:其一,由齒縫而分解,形成單一部位的齒縫片【小文采用外審專家意見,將“龜縫片”統(tǒng)一改稱“齒縫片”?!浚▋蓧K首甲、一塊中甲、兩塊前甲、兩塊后甲、兩塊尾甲【甲橋情況復雜,留待日后討論?!浚┗蚨鄠€部位齒縫片的組合,圖版較大、形態(tài)特征明顯,此類很容易辨識;其二,因卜兆而斷裂,形成單一部位齒縫片殘片或多個部位齒縫片殘片的組合。多個部位齒縫片殘片的組合,通常圖版較大,形態(tài)特征明顯,亦容易識別。單一部位齒縫片殘片大小有限,其上保留少量(甚至沒有)典型的形態(tài)特征,這為部位辨識帶來很多困難。本文以殷墟卜用龜腹甲為切入點,著眼中甲,從齒縫片和齒縫片殘片兩個角度進行論述。為便于描述區(qū)分及殘片精準定位,引入生物學稱謂。文中所用稱謂詳見龜腹甲結(jié)構(gòu)圖(圖1)。
一、 齒縫片形態(tài)
在整版龜腹甲上,中甲位于首甲與前甲的包圍中(如圖1)。大體呈菱形,如《合集》987[典賓]、《合集》3334[]、《合集》4923[]、《合集》10564[賓間]、《合集》15755[典賓]。比較常見的有兩種:第一種,呈狀,稱為“中甲Ⅰ型【此處采用外審專家意見,將“中甲一”改為“中甲Ⅰ型”,“中甲二”改為“中甲Ⅱ型”?!俊保坏诙N,呈狀,稱為“中甲Ⅱ型”。它們的外部輪廓由左、右上內(nèi)縫和左、右內(nèi)舌縫構(gòu)成。中甲Ⅰ型內(nèi)部有十字形盾紋,此盾紋由左、右肱胸溝和中溝組成。中甲Ⅱ型內(nèi)部有狀盾紋,其十字形盾紋組成元素與中甲Ⅰ型一致。上部V字形盾紋分別由左喉肱溝和右喉肱溝組成(如圖2、圖3)。
二、 齒縫片殘片形態(tài)
中甲處于腹甲中央偏上,四周略厚,中間略薄,沒有中縫穿過。中甲經(jīng)鉆鑿灼燒,外加深埋地下,疊壓已久,出土后極易破碎,形成齒縫片殘片。中甲背面鉆鑿的數(shù)量及排列方式,對中甲齒縫片殘片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受限于面積大小,目前所見,中甲鉆鑿數(shù)量從零至五不等,排列方式各異。其中,零至四者比較常見。鉆鑿數(shù)量為五者比較罕見,如《丙編》97[典賓]、《丙編》350[賓一]。
單一鉆鑿,常見有兩種情況:其一,位于中溝右側(cè),【文中所論左右,皆以正面觀?!裤@在左,鑿在右,即正面卜兆兆枝向左,如圖4所示,拓本可參看《乙編》4427[典賓]、《丙編》179[賓一]、《丙編》404[典賓]、《丙編》541[賓一]、《合集》2329[典賓]、《合集》16828+[賓三]、《懷特》261[賓出];黑白照片可參看《東文研》36(《合補》2708)[典賓]、《東文研》147[典賓]、《東文研》230[典賓];彩色照片可參看《輯佚》207[典賓]、《史購》64+[典賓]、《花東》84、《花東》318、《花東》325、《花東》342、《花東》372、《花東》380、《花東》391、《花東》403。其二,位于中溝左側(cè),鉆在右,鑿在左,即正面卜兆兆枝向右,如圖5所示,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82、《花東》398、《花東》456、《花東》494。
鉆鑿數(shù)量為二者,正面卜兆有四種排列方式:其一,以中溝為界,對稱分布在左右,如圖6所示,拓本可參看《乙編》2713+[戌類]、《丙編》125[賓一]、《丙編》148[典賓]、《丙編》166[賓一]、《丙編》213[典賓]、《丙編》238[賓一]、《丙編》327[賓一]、《丙編》443[賓一]、《丙編》511[賓一]、《丙編》528[賓一、戌類];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31、《花東》53、《花東》319、《花東》350、《花東》356、《花東》364、《花東》369、《花東》387、《花東》404。其二,上下并列,在中溝的右側(cè),如圖7所示,拓本可參看《丙編》46[典賓]、《丙編》105[典賓]、《丙編》428[典賓]、《丙編》536[典賓];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64、《花東》104、《花東》471。其三,左上右下排列,如圖8所示,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4、《花東》11、《花東》52、《花東》54、《花東》290、《花東》330、《花東》473。其四,右上左下排列,如圖9所示,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1、《花東》10、《花東》116、《花東》289、《花東》291、《花東》295、《花東》335、《花東》351、《花東》475、《花東》500。
鉆鑿數(shù)量為三者,正面卜兆常見有三種排列方式:其一,以中溝為界,左一右二。右側(cè)的兩個鉆鑿有的處于同一縱線,有的相錯,左側(cè)鉆鑿與右側(cè)下方的鉆鑿基本對稱,此種排列方式比較常見,如圖10所示,拓本可參看《丙編》156[典賓]、《丙編》329[典賓]、《丙編》524[典賓];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80、《花東》131、《花東》308、《花東》374、《花東》400、《花東》441、《花東》472、《花東》490。其二,以中溝為界,左一右二。右側(cè)的兩個鉆鑿有的處于同一縱線,有的相錯,左側(cè)鉆鑿與右側(cè)上方的鉆鑿基本對稱,如圖11所示,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102。其三,與第一種情況相類,左二右一,左側(cè)的兩個鉆鑿有的處于同一縱線,有的相錯,右側(cè)鉆鑿與左側(cè)下方的鉆鑿基本對稱,如圖12所示,拓本可參看《丙編》188[賓一];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78、《花東》124、《花東》164、《花東》299、《花東》301、《花東》306、《花東》339、《花東》346、《花東》424。
鉆鑿數(shù)量為四者,正面卜兆常見有兩種排列方式:其一,以中溝為界,左右基本對稱,各兩個鉆鑿,如圖13所示,拓本可參看《丙編》2[賓一、典賓]、《丙編》33[典賓]、《丙編》150[典賓]、《丙編》248[賓一]、《丙編》335[賓一]。其二,右上左下,斜向相對排列,如圖14所示,彩色照片可參看《花東》29、《花東》326。
中甲齒縫片沿卜兆斷開后,依據(jù)殘缺及形態(tài)特征組合,大致分為如下十四大類:
第一類,具備如下特征組合:右上內(nèi)縫+右內(nèi)舌縫+左內(nèi)舌縫+左上內(nèi)縫+肱胸溝+中溝+兆邊(+屮字形盾紋),可細分為四小類:
第三類,具備如下特征組合:右上內(nèi)縫+右內(nèi)舌縫+左內(nèi)舌縫+肱胸溝+中溝+兆邊,可細分為兩小類:
(一) 中甲齒縫片沿著“左下—右上”分布的兩個卜兆斷裂,殘留右下部分(3A類),如圖21所示。拓本可參看《合集》17947+[典賓]、《合補》2401[典賓]、《合補》2640[典賓]、《上博》17647.274[典賓]。
(二) 3A類殘片沿著中溝右側(cè)、肱胸溝下方的卜兆的兆干斷裂,右上內(nèi)縫有殘留(3B類),如圖22所示。彩色照片可參看《歷》979[典賓]。
第四類,具備如下特征組合:右上內(nèi)縫+右內(nèi)舌縫+左上內(nèi)縫+肱胸溝+中溝+兆邊(+屮字形盾紋),可細分為三小類:
(二) 1D類殘片沿著中溝左側(cè)卜兆的兆干斷裂,殘存右半部分(4B類),如圖24所示。拓本可參看《合集》17957[典賓]。
第六類,具備如下特征組合:右上內(nèi)縫+右內(nèi)舌縫+肱胸溝+兆邊, 中甲齒縫片沿著中溝右側(cè)卜兆斷裂,僅存右半,如圖27所示。拓本可參看《合集》2674[典賓]、《合集》2739[典賓];彩色照片可參看《歷》136[典賓]。
第七類,具備如下特征組合:右上內(nèi)縫+左內(nèi)舌縫+左上內(nèi)縫+肱胸溝+中溝+兆邊(+屮字形盾紋),可細分為三小類:
附記:感謝外審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謹致謝忱!
(責任編輯: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