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在翻譯領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理論認為,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等都可以從“適應”與“選擇”的角度得到解釋。本文結合字幕翻譯和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進行分析,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指導下,字幕翻譯的過程也需要依照適應和選擇的原則。具體來說,字幕翻譯需要考慮目的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最合適的語言完成雙語轉換。
【關鍵詞】三維轉換;字幕翻譯;生態(tài)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4-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35
一、生態(tài)翻譯理論
(一)生態(tài)翻譯理論的發(fā)展
隨著國內外對環(huán)境保護的日益重視,早些年間,《寂靜的春天》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之下,這部作品的問世對全球環(huán)境保護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隨后,在一次舉足輕重的環(huán)境會議中,發(fā)布了著名的《人類環(huán)境宣言》,這一宣言進一步強調了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表達了對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關注。因此,學者們開始嘗試將“生態(tài)”一詞引入到翻譯當中,選擇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翻譯行為。他們開始關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翻譯過程中涉及的各種因素,如語言、文化、社會等,這些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它們共同影響著翻譯的質量。通過學者們不斷深入的研究,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翻譯行為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從而為翻譯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方法。進入21世紀以來,環(huán)境問題與人類生存和發(fā)展之間的內生關系愈發(fā)明顯,“生態(tài)”一詞以更高的頻率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之下,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學者也開始將“生態(tài)”一詞引入到翻譯的研究當中。
21世紀初,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態(tài)翻譯學這一理論體系,他以達爾文的“適應選擇”理論為基礎,構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并在《翻譯適應選擇論》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這一理論[3]。之后,胡庚申發(fā)表了《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將生態(tài)翻譯學視作為一種跨學科的交叉的產(chǎn)物,也對翻譯的本質,過程和標準以及翻譯現(xiàn)象等做出了全新的描述[5]。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學術活動的開展,生態(tài)翻譯學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胡庚申指出“新生態(tài)主義”融會貫通西方生態(tài)主義與東方生態(tài)智慧,其中的“生態(tài)”既有精神、理念層面的,又有物質、現(xiàn)實層面的;其研究取向既有虛指的內涵,又有實指的本質,揭示了“生”在生態(tài)翻譯學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7]。
“新生態(tài)主義”的出現(xiàn),讓我們對認識翻譯本身、譯本和譯者提供了新的思維和角度?!靶律鷳B(tài)主義”將我們帶到了翻譯學的全新視角之下,也加深了對翻譯中各個角度的理解。在“新生態(tài)主義”的指引下,可以更好地探索翻譯的奧秘以此推動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翻譯研討會的召開,該理論逐漸成熟并被廣泛應用到實踐當中。
(二)字幕翻譯過程的“三維轉換”
胡庚申指出,在翻譯時,譯者需要做出“適應”和“選擇”[6]。為了確保翻譯的準確和通順,譯者在進行雙語之間的轉換時,必須充分考慮并了解查找兩種語言在詞匯和句法結構上的差異,運用翻譯的技巧,將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最小化,做出正確的選擇。在詞匯方面,譯者需要具備深厚的漢英兩者的微觀語言知識,以便可以在翻譯過程中選擇最恰當貼切的表達方式,與此同時,譯者還需要考慮詞匯所承載的文化色彩和所處的語境,一定不能亂用和誤用,否則就會貽笑大方。其次,在句法結構上,兩種語言的差異更為顯著。英語造句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語、分句或從句,注重句子形式和結構完整,注重以形顯意。而漢語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注重邏輯功能、意義[8]。在這種差異之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靈活地運用翻譯技巧,將譯文的句法結構符合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和習慣。所以譯者需同時達到中英雙語要求,才能使得翻譯后的譯文既符合目標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與原文的邏輯和語義關系不違和。
原則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維度適應,繼而做出適應性轉換[5]。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兩種承載著有不同文化的字幕并行出現(xiàn)在屏幕中,必定會造成沖突,這種沖突可能帶來非必要的誤解和麻煩。因此,譯者必須不斷斟酌兩種語言的所處的文化背景,將源語的所想要傳達文化信息傳遞給讀者,所以譯者不僅需要了解微觀語言知識,還要研究兩種語言的宏觀文化,以便并將原文的邏輯和內涵準確地傳達給讀者。
胡庚申指出生態(tài)翻譯學是以整體主義為視角,依歸于華夏智慧,“自然選擇”是理論的基石[4]。從整體主義視角出發(fā),譯者不僅要考慮語言表面需求,還要考慮語言后面的交際意圖,充分理解雙語之間的文化因素,深入研究字幕需要發(fā)揮的交際作用,深入思考如何讓受眾更好地理解字幕的內涵。
二、字幕翻譯
(一)字幕翻譯的特點
錢紹昌指出,影視語言具有5個特性: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無注性[9]。與傳統(tǒng)翻譯相比,字幕翻譯涉及多種符號并存的情況[1]。以下為字幕翻譯的特點。
1.對實時性要求高。隨著人物和場景的變換,字幕內容跟著視頻的節(jié)奏和速度隨之改變,與視頻內容精確匹配,同時能夠滿足實時性要求。這種翻譯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強調了視頻的觀賞性和藝術性,觀眾也能更好地理解視頻所傳達的信息和內容,對于那些對聲音不敏感或者具有聽覺障礙的觀眾來說,字幕的出現(xiàn)是對以上人群來說是一個“拐杖”。同時,實時性高的字幕不僅滿足觀眾的視覺體驗,也確保了觀眾能夠理解視頻內涵,從而更好地跟進視頻的中的發(fā)展動向且不影響觀看心情。
2.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字幕通常有格式要求。在銀幕上,電影每一幀畫面停留時間約為1/24秒[2]。在這樣的時間要求下,視頻所呈現(xiàn)效果才能與原視頻相得益彰。字幕翻譯強調口語地道簡單明了。因此,在進行字幕翻譯時,譯者需要把握翻譯的準確性和精煉性。從翻譯的準確性,要求譯者對視頻本身內容何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把握原聲臺詞(字幕)的語義和語境,倘若字幕翻譯和原文表達含義不同,甚至相悖,這不僅僅給觀眾帶來疑惑,也會影響視頻口碑,從而隱形地造成損失;其次,譯文的精煉性,盡量使用言簡意賅的譯文來表達原文的意思,避免冗長的表達,以免導致字幕過長,影響視頻效果。
3.字幕與原聲并行。視頻字幕的語言融合性非常高,它需要和其他語言以兩行并行的方式一起呈現(xiàn)在視頻之下,構成視頻的整體表達。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需要考慮到觀眾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不同的觀眾群體可能有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所以要根據(jù)不同的觀眾群體進行適當?shù)恼{整。
4.審校復雜。字幕翻譯完成后,還需要對翻譯后的字幕進行審查和校對。這包括檢查字幕的準確性和與視頻的適配度,以及檢查字幕是否與原文和語境匹配。
綜上所述,字幕翻譯是一項非常嚴謹認真和細致的流程,要求譯者一心多用且細致入微,不僅要考慮原臺詞的表層語言含義,也要思考其深層文化含義,與此同時,譯者還要將字幕與原視頻進行結合,考察兩者的適配度,在特定條件下,譯者還要對已完成的字幕進行增添或刪改,以完美地完成整個制作過程。
(二)字幕翻譯的原則
1.忠實原則。忠實是對翻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這樣的要求之下,譯者才能將原作的準確意圖和思想傳達給讀者。同時,譯者需要具備深厚的語言素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也就是需要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語言特點和文化差異,以便在翻譯過程中保持語言的準確和忠實。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必須在“忠實”的前提下,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底蘊,才能把原文的思想與藝術氣息傳達給觀眾。
2.簡潔原則。字幕翻譯者必須按照簡潔明了的原則,以確保觀眾能夠快速理解對話內容,而不會產(chǎn)生困擾和疑惑。由于字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嚴格限制,與普通文學翻譯不同,字幕翻譯的限制因素更加多,條件也更加苛刻。在視頻中,畫面和字幕同時呈現(xiàn)給觀眾,必須避免冗余的表述方式,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當力求簡潔明了,同時準確傳達原意,確保觀眾能夠迅速理解字幕內容。當然,字幕的翻譯也要遵循第三方的要求,也就是不能違背官方的表達方式,保證簡潔性的同時,也要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不可丟其一。譯者需要具備功底深厚的技能和豐富的專業(yè)文化知識,以確保翻譯簡潔、準確。
3.通俗原則。在翻譯過程中,為了滿足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的觀影需要,譯者必須充分學習目標文化中的通俗語言表達、俚語以及國家之間的歷史背景等因素,選擇最完美匹配轉換。在翻譯時,譯者應當將原文中的文化元素進行適當?shù)恼{整,以便更好地適應目標文化的需求。由于接受了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觀眾對于語言的理解和接受必然不同,因此在特定的需求之下,譯者需要可能也要對原文進行適當?shù)恼{整,才能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同時,盡可能讓目的語受眾最大程度的接受,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都能夠更好地觀看、理解、學習視頻,從中獲得教育意義。為了達到通俗原則,譯者應該充分了解視頻的歷史背景、內容等信息,以便更好地體會臺詞背后的文化內涵。譯者也應該盡可能地保留原對話的口語風格,但在必要時,譯者也需要用到“歸化”的翻譯策略,迫使外來語符合目的語的習慣,以避免造成“翻譯腔”,讓受眾覺得“別扭”,所以盡可能地實現(xiàn)通俗化,讓廣泛大眾接受,得到觀眾的肯定,也是評價一部字幕作品好壞的標準。
4.節(jié)奏原則。為了使字幕翻譯更加出彩,翻譯后的文本應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易于朗讀且流暢,甚至與源語的節(jié)奏相得益彰,同時,翻譯的語言應節(jié)奏明朗,表達準確,使字幕臺詞與符合視頻內容相符,字幕翻譯的效果不僅取決于翻譯的準確性,還與語言的流暢性和語言停頓節(jié)奏等因素密切相關。只有做到這些,字幕的翻譯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總之,字幕翻譯者需要具備高度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絲不茍,細致入微,以確保字幕能夠為觀眾提供準確、簡潔明了,富有節(jié)奏性的視頻對話。只有這樣,觀眾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視頻內容。
三、字幕翻譯與生態(tài)翻譯學的適配度
譯者通過“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保持原文生態(tài)和譯文生態(tài)[4]。在原文,譯者和譯文這三者關系中,“譯者”是這生態(tài)關系中的主體[6]。適應和選擇的過程要求譯者充分理解原文內容、巧妙地完成雙語語言的轉換和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交融傳遞等多個方面。譯者需要在翻譯過程中不斷研究原文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確保所呈現(xiàn)的結果能夠更好地適應目標語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字幕翻譯與文本翻譯不同,在進行翻譯之前,它需要將作品中的對話和聲音利用機器轉換成文本,翻譯完成之后,譯者或第三方需要審查雙語呈現(xiàn)結果,以保證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對觀眾負責,在這樣的初衷之下,選擇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指導,所以字幕翻譯也需要遵循適應和選擇。
利用生態(tài)翻譯的理念、過程、效果和目標等多個維度,本文將利用三維轉換理論對字幕翻譯進行研究。三維轉換理論是指將翻譯過程分為三個維度: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在字幕翻譯中,語言維主要涉及語言的雙語轉換的過程,文化維要求譯者考慮語言文化背景差異,交際維則強調要達到字幕與觀眾的交際目的。本文涉及了語言維和交際維之間的轉換。
四、三維轉換下的科技類字幕翻譯
(一)語言語境
例1:In this fast paced technological world we live in.
當今世界,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
increasingly more products in the consumer and industrial segments look for answers that meet specific needs.
在消費品和工業(yè)部門中,越來越多的產(chǎn)品努力滿足特定需求。
分析:在例1當中,兩個短句組成一個句子,因為要符合字幕翻譯的要求,所以要將其切分。為適應語言目的,譯者將第一個短句拆分,將“世界”單獨作為一個意群,將“fast paced”和“technological”分別進行了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名詞的詞性轉換,把“科技”作為主語,“發(fā)展”作為“科技”的謂語;在第二個短句中,將“increasingly”進行了副詞-形容詞的轉換,修飾“產(chǎn)品”,從而使譯文通順,增加可讀性。
(二)交際語境
例2:Are you searching for a single-channel enhanced isolated gate driver with short circuit protection for your system?
您正在為系統(tǒng)苦苦尋找配有短路保護功能的單通道增強型隔離柵極驅動器嗎?
This would allow the gates to follow perfectly with a slight delay and no overlapping.
這樣的話,柵極就能完全跟上,略有延遲,但不會發(fā)生交疊現(xiàn)象。
分析:在例2中,原句的交際目的旨在給觀眾介紹公司產(chǎn)品,想要傳遞一種情感色彩,具備一定的呼喚功能。譯者應該注重讀者反映,為適應呼喚讀者的交際目的,譯文應基于“準確傳達原文意思”的原則,同時也要注重傳遞相應的情感色彩,以確保外國讀者能夠體驗到與漢語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所以為實現(xiàn)交際維的轉換,譯者在第一個句子的譯文中添加了“苦苦”,傳遞出情感色彩;在第二個句子中,進行了拆分,將“perfectly”翻譯成“完全”,而不是“完美”;將“no overlapping”翻譯成“不會發(fā)生交疊現(xiàn)象”,目的在于將原意闡明清楚,介紹產(chǎn)品性能,“overlapping”的含義為部分重疊;交疊等含義,但是在這個語境之下,為了實現(xiàn)交際目的,需要選擇一個正確的表達,經(jīng)過查詢,在半導體域中,“交疊”一詞更為合適。
五、結論
通過對字幕翻譯的思考,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態(tài)翻譯的理念和適應過程。同時,通過三維轉換理論的運用,得出結論,利用生態(tài)翻譯理論中的適應、選擇以及三維轉換中的三個維度,生態(tài)翻譯學能夠更全面地指導字幕翻譯,使翻譯達到交際的目的,因此呈現(xiàn)出一份高質量的字幕文本,最終達到我們滿意的結果,觀眾能夠欣賞各類視頻作品。
參考文獻:
[1]陳玉萍,張彩華.英文電影字幕的中文翻譯——一項關注圖文關系的多模態(tài)分析[J].中國翻譯,2017,38(05):
105-110.
[2]何欽,武淑葉,郭嘉欣.新時代中國電影對外譯制全流程研究[J].中國翻譯,2023,44(04):135-143.
[3]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生態(tài)理性特征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中國外語,2011,(06):96-99+109.
[5]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
11-15+92.
[6]胡庚申.適應與選擇:翻譯過程新解[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04):90-95.
[7]胡庚申.新生態(tài)主義與新生態(tài)主義翻譯觀[J].鄱陽湖學刊,2019,(06):5-11+125+133+2.
[8]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9]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01):61-65.
作者簡介:
李孟媛,女,漢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科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