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德國魏瑪時期的通貨膨脹與貨幣購買力*

2024-06-28 19:16:40周建明
經濟社會史評論 2024年2期
關鍵詞:通貨膨脹紙幣

摘? ?要:1871年德國統(tǒng)一后,金馬克成為唯一官方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因財政赤字不斷飚升,德國大量發(fā)行紙幣馬克,引發(fā)惡性通貨膨脹。至魏瑪共和國時期,通貨膨脹仍然無法遏制,貨幣先后經歷了金馬克、紙幣馬克、緊急狀態(tài)幣、地產抵押馬克到帝國馬克的演變。1923年底,魏瑪政府進行貨幣改革,逐漸扭轉了紙幣瘋漲的局面,使貨幣體系逐步回歸正軌。1924年后,德國經濟逐步復蘇,物價較為穩(wěn)定,貨幣購買力在提升。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fā),失業(yè)率急劇攀升,民眾收入縮水,市場需求萎縮,商品價格一路走低。隨著物價的逐年下降,同一貨幣單位的購買力略有提高,但在民眾收入不斷縮水的情況下,實際購買力卻在下降。

關鍵詞:紙幣 魏瑪共和國 通貨膨脹 貨幣購買力

魏瑪共和國(1918至1933年)在德國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xiàn),前后不過十余年,卻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國外學界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對這一時期濫發(fā)紙幣造成的通貨膨脹,以及相關的貨幣購買力問題,并未引起太多的關注,未見專文論述。國內學界僅見兩篇論文涉及通貨膨脹問題。本文試圖梳理德國大量發(fā)行紙幣的情況,結合市場物價、民眾收入等不同維度考察貨幣購買力,并通過縱向比較,分析德國馬克在魏瑪不同時期單位貨幣購買力的變化。

一、戰(zhàn)爭前后的貨幣與魏瑪時期的通貨膨脹

魏瑪共和國是德國貨幣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德國貨幣先后經歷了金馬克、紙幣馬克、緊急狀態(tài)幣、地產抵押馬克到帝國馬克的演變。1871年德國結束了群雄割據(jù)時代,貨幣也由各自為政走向統(tǒng)一,金馬克(Goldmark)成為德意志帝國唯一的官方貨幣,逐漸取代了統(tǒng)一前各邦國的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軍費開支日益增加,財政赤字不斷飆升,德國大量發(fā)行紙幣馬克(Papiermark),各地以代用券的形式發(fā)行地方性紙幣緊急狀態(tài)幣(Notgeld),以彌補財政不足,隨之引發(fā)的通貨膨脹使德國經濟瀕臨崩潰。一戰(zhàn)結束后,1923年底德國進行貨幣改革,成立了地產抵押銀行,用國家農業(yè)和工業(yè)用地為抵押保障,發(fā)行地產抵押馬克(Rentenmark),逐漸扭轉了紙幣瘋漲的困局。隨后不久又發(fā)行帝國馬克(Reichsmark),與地產抵押馬克同時流通,使德國的貨幣體系逐步回歸正軌。

1.魏瑪時期的紙幣和緊急狀態(tài)幣

1871年德國統(tǒng)一前,德國北部和中部實行塔勒貨幣,南部和中部一些州使用荷蘭盾貨幣,呂貝克和漢堡兩個漢薩同盟城市通行呂貝克貨幣,不來梅采用泰勒金幣,新獲得的阿爾薩斯—洛林還用法國法郎。此外,還流行舊的或外國的金幣和銀幣,支付交易非常復雜。1871年統(tǒng)一后,1873年德國金馬克成為帝國唯一的官方貨幣,逐漸取代了各邦國的貨幣。金馬克以黃金為本位,號稱有多少黃金儲備,就發(fā)行多少紙幣,聲稱永不貶值。隨后幾十年間,德國黃金儲備豐富,到1914年,帝國銀行的黃金儲備達12.53 億馬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軍費開支急劇增加,德國大量發(fā)行紙幣和債券以支付不斷攀升的軍費。短短幾年間,公債總額從1914年的52億漲到1918年的1 053億紙幣馬克。大量紙幣流入帝國銀行兌換黃金,導致黃金儲備大幅下降,為此帝國銀行暫停兌換。由于黃金儲備日漸枯竭,當局轉而向民間征集黃金。當時帝國銀行(Reichsbank)敦促婦女為戰(zhàn)爭獻出黃金的宣傳畫上寫著:“黃金為祖國!我為我們的防御付出了黃金,并獲得光榮的回報。增加我們的黃金儲備!將您的黃金首飾帶到黃金采購局。全部黃金價值將獲得回報!”

戰(zhàn)爭使德國財政支出不斷攀升,預算赤字從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的15.9%,第二年陡增至51.1%,1916年高至79.06%,隨后兩年有所回落,但也遠遠高于戰(zhàn)爭初期。中央政府收入僅維持在支出的1/8左右。可見當時政府財政缺口有多大。

德國政府籌措戰(zhàn)爭經費的方式主要是發(fā)行公債、增加稅收和增加貨幣發(fā)行量?!凹s有70%的戰(zhàn)爭支出是通過國內貸款籌措的,(大部分由居民認購5%利率的戰(zhàn)爭公債和有價證券),剩余部分稅收和增發(fā)貨幣量各占半數(shù)?!?發(fā)行債券是德國政府填補財政赤字的主要融資措施。據(jù)帝國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1914年政府貨幣融資占比達到33.6%,隨著戰(zhàn)爭不斷發(fā)展,經費缺口愈來愈大,政府貨幣融資的作用愈來愈弱,到1918年僅占1.1%。如何彌補財政虧空,成為德國政府無法回避的問題,擴大貨幣發(fā)行數(shù)量便成為應急措施,而發(fā)行紙幣最為便捷。戰(zhàn)爭期間開始發(fā)行與黃金脫鉤的紙幣馬克,各種類型的紙幣以緊急狀態(tài)幣的形式發(fā)行。一時間,德國市場上充斥著各種不能兌換黃金的紙幣馬克,發(fā)行量不斷上升,數(shù)額越來越大。在國家銀行大量發(fā)行貨幣的同時,各地還大量發(fā)行各種地方性貨幣。魏瑪共和國在1919 年至 1923 年期間,各地仍在大量發(fā)行地域性鈔票,一些農村地區(qū)出現(xiàn)用黑麥或馬鈴薯券、皮革等作為應急狀態(tài)幣。巴斯夫工業(yè)公司發(fā)行他們自己的貨幣,比國家貨幣更受歡迎。各種地域性貨幣的無序發(fā)行,導致貨幣市場雜亂無章。據(jù)說1923年秋天,有兩千種不同種類的應急貨幣在流通!

1914年,紙幣的發(fā)行量為5 862百萬馬克,1915年為8 360百萬馬克,增加額超過40%,1918年紙幣發(fā)行量達到32 937百萬馬克,是1914年的5.6倍。有學者認為,“總計當時的貨幣量為原來的五倍,特別是通過大量印制鈔票,將貨幣流通量在戰(zhàn)爭期間提高到原來的13倍。盡管截止1919年3月為止,帝國的債務——長期的和短期的——已增長到超過1 500億馬克以上”。戰(zhàn)爭結束后,德國不僅是滿目瘡痍的戰(zhàn)爭廢墟,還有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為了獲得更多的融資,魏瑪政府紙幣發(fā)行只增不減?!靶抡闪⒑?,財政困難,與日俱增,債務負擔,又如是之重,且大部分債務,均系短期公債。政府財源有限,而支出浩繁,乃不得不權藉印發(fā)不兌現(xiàn)之馬克紙幣,以資應用。”紙幣發(fā)行從1919年7月的41 807百萬馬克,到1921年6月的84 556百萬馬克。同期國庫券發(fā)行從1919年7月的76.1十億,到1921年6月的185.1十億。發(fā)行量增長頻率逐月提升,發(fā)行的基數(shù)愈來愈大,兩年左右的時間,紙幣發(fā)行量又增加了兩倍,國庫券則增加了2.4倍。德國經濟形勢仍未見好轉。

1921年以后,紙幣發(fā)行進入新一輪高潮,發(fā)行的數(shù)額和面值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在1922至1923年間,流通中紙幣數(shù)量大比例增長,“自1913年以來,它長了1 000倍”。1923年末,紙幣印刷和發(fā)行達到頂點。由于紙幣不斷貶值,以至當時300家造紙廠和150家大型印刷廠、2 000臺印刷機不分晝夜生產,仍無法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據(jù)帝國統(tǒng)計局估計,未經授權的附屬貨幣發(fā)行量最高達到332萬億紙幣馬克。在1923年的報告中,帝國銀行給出了一個相當高的數(shù)字:400萬億—500萬億紙幣馬克。西方學者驚嘆:“歐戰(zhàn)后德意志之通貨膨脹,突破了全世界一切紀錄?!?/p>

2.貨幣改革和地產抵押馬克的發(fā)行

紙幣泛濫引發(fā)通貨膨脹,使德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1923年的頭幾個月,魏瑪政府的財政政策深受法國和比利時占領魯爾的影響,開支增加了“被動抵抗”和政府補貼擴大到魯爾工業(yè),由于采用名義上評估稅收的方法以及征收時間滯后,收入則迅速減少。煤炭稅、出口稅和海關稅的收入也在減少,魏瑪政府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收入來源。這導致預算赤字大幅增加,而預算赤字主要是通過貨幣手段籌措。面對困境,魏瑪政府試圖通過貨幣改革,用一種新的貨幣取代漫無邊際發(fā)行的紙幣馬克,以扭轉危局。

1923年10月13日,國會通過《授權法》,允許政府在緊急情況下采取必要措施。兩天后政府頒布了《貨幣法》,進行貨幣改革,宣布成立德國地產抵押銀行(Deutsche Rentenbank),規(guī)定從1923年11月15日開始發(fā)行新貨幣,用國家農業(yè)和工業(yè)用地為抵押保障的地產抵押馬克“Rentenmark”。為避免再次出現(xiàn)天文數(shù)字的貨幣,規(guī)定:“一地產抵押馬克等于一個金馬克或一個戰(zhàn)前馬克,每4.2地產抵押馬克等于一美元或者100億紙幣馬克。地產抵押馬克不是金本位而是5%利息率,可兌換金馬克的真正地產抵押債券,它是整個農業(yè)可耕地和工業(yè)資產作為抵押的?!睘榉乐拱l(fā)行量失控,對貨幣發(fā)行量作出限制,“貨幣發(fā)行量最高限額規(guī)定為32億地產抵押馬克,政府從中取得12億作為應急性貸款,以負擔在未收到稅款以前的經常性開支”。地產抵押馬克雖不含黃金,但其覆蓋范圍包括農業(yè)用地和工業(yè)資產的抵押?!罢l(fā)行這種新幣之初,并沒有強迫流通的規(guī)定,可是它很快便獲得人民的歡迎,到了12月中旬,一個新的地產抵押馬克的價值已等于1萬億舊馬克。自是以后,德國的通幣遂不復跌價,舊幣逐漸消滅于流通界中,到了1924年春季,便完全消滅了?!?/p>

但是,發(fā)行地產抵押馬克只是一種臨時解決方案。地產抵押馬克僅存在了一年,第二年,地產馬克便被由黃金儲備支持的新貨幣——帝國馬克所取代。1924年,帝國馬克貨幣成立,其載體是帝國銀行,并被賦予了廣泛的自主權。根據(jù)1924年8月30日的法律,從1924年10月11日起,德國貨幣為“帝國馬克”,其價值與舊馬克的比率(1帝國馬克=10億紙幣馬克)由法律確定。它與地產抵押馬克的價值比率也是固定的(1個帝國馬克=1個地產抵押馬克)。1925年6月5日,舊的紙幣馬克退出流通,不再是法定貨幣。地產抵押馬克的過渡和帝國馬克的發(fā)行,使德國的貨幣體系逐漸回歸正常。據(jù)統(tǒng)計,緊急狀態(tài)幣和黃金債券的流通量在發(fā)行地產抵押馬克后持續(xù)下跌。1923年12月31日,經批準的緊急狀態(tài)幣、鐵路緊急貨幣和流通中的黃金債券票據(jù)的金額為7.28億金馬克,1924年3月31日降至3.48億,隨后于7月31日減至3 800萬。與此同時,德意志銀行著手消除流通中的非法應急貨幣。據(jù)中央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到1924年1月底,未經授權的貨幣流通量減少到約160萬億(其中132萬億在被占領土),到同年2月底減少到105.6萬億。導致德國合法貨幣流通量減少的第二個原因是,法國法郎在被占領地區(qū)的擴散。至1924年2月,一方面對德國貨幣的信心得到恢復,另一方面法郎在貶值,德國貨幣慢慢取代了法國貨幣。人們對德國貨幣的信心在逐漸加強。

貨幣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經濟學家認為,許多事實表明,貨幣穩(wěn)定的第一個影響是社會許多階層的消費增加,即工薪階層的消費增加,這些階層的購買力過去因工資收入迅速貶值而下降。由于國內需求的增加,一些行業(yè),特別是紡織業(yè),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階段。進口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奢侈品的進口。

3.通貨膨脹中紙幣快速貶值

魏瑪時期是德國歷史上紙幣數(shù)量發(fā)行最多、面額最大、貶值最快的時期。紙幣馬克的面額從最初的10馬克、100馬克逐漸提高至上萬馬克,后來飆升至上千萬馬克,甚至出現(xiàn)了20 世紀最大面額的 100 億馬克紙幣?!霸?923年至1924年的高通貨膨脹率期間,魏瑪共和國政府被迫印制令人難以置信的2 000萬和100億馬克面額的鈔票?!?/p>

貨幣面值不斷上升,而貨幣功能卻降至最低點。由于貶值速度太快,人們將到手的馬克看成是燙手的山芋,拿到手立即去消費,否則便大打折扣?!?923 年夏天,當馬克一天天地貶值時——甚至在早上和下午之間——每個人都試圖在收到馬克后立即擺脫它。”當時人們幾乎沒有任何現(xiàn)金儲備。由于發(fā)行的貨幣數(shù)量太多,一些企業(yè)員工要用洗衣籃領取薪水,小偷都不要鈔票,而只偷洗衣籃,因為洗衣籃本身還有換東西的價值!“買一個面包或一份報紙要一背袋或一兒童車的鈔票,還不夠?!?923年11月底,柏林每公斤面包的價格為4.28億馬克,每公斤黃油5.6億馬克,一份報紙2億馬克,有軌電車票1.5億馬克,國內信件的郵資1億馬克。這年底,貨幣貶值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焚燒一堆紙幣的時間比相應能買到的木柴還要長。針對紙幣泛濫和貶值,人們創(chuàng)造出一個特定名詞“手推車通脹”,形容紙幣貶值,要用手推車裝滿紙幣進行交易。

由于貨幣貶值速度太快,市場上出現(xiàn)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為。比如理發(fā)用4個雞蛋,兩塊煤餅換一張電影票,40個雞蛋可辦一場葬禮?!吧唐匪姓哂鷣碛豢辖邮占堮R克,而要求用實物來交換商品。”“農民拒絕紙幣馬克,不肯運貨進城。商人們大批關閉空無一物的鋪子?!薄?922年初,勉強有10%的德國人擁有最低生活費。隨著通貨膨脹加速,境況不斷惡化。從1922年3月到1923年3月的一年間,價格有時成百倍增長。餐館里,一瓶葡萄酒從50馬克漲到5 000馬克,一扎啤酒從10馬克賣到500馬克。柏林的地鐵票漲了30倍,糖是幾乎找不著的,礦泉水也休想買到。大部分家庭的餐桌上,每周只能吃一次肉。” 貨幣貶值愈演愈烈,“德國貨幣貶值最后階段的主要特征是物價上漲,從1922年底的60%左右的世界水平,到1923年秋天,至少上升到了世界水平的110%”。

戰(zhàn)爭爆發(fā)后發(fā)行的大量紙幣沒有全部進入流通領域,戰(zhàn)后紙幣被大量囤積,數(shù)量巨大,難以估算。據(jù)統(tǒng)計,1920年底退出流通的紙幣票面價值已有100億紙馬克,約占總發(fā)行量的1/7。此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馬克被帶到了國外。隱藏的馬克從國內和國外流入市場,加劇了價格的上漲。

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儲蓄額下降。由于物價飛漲,貨幣不斷迅速貶值,人們手中的貨幣短時間內嚴重縮水,于是儲蓄變得毫無意義。1923年,自愿儲蓄迅速減少。儲蓄銀行和存款銀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許多社會階層以前主要靠儲蓄獲得新資本,現(xiàn)在已經停止儲蓄。他們收到錢就花,因為幾天后這些錢就沒那么值錢了。到通貨膨脹后期,馬克已喪失了貨幣信用,人們轉而用外幣或是購物券?!暗聡斖ㄘ浥蛎洉r期之末,各地物價,多以外幣計算,尤以美元為甚,若干機關,則發(fā)行貨物憑證,持券人可憑券調換貨物,如裸麥、大麥、煤、木料,等是,甚或電力亦在其內,此則紙幣紊亂有以致之?!?/p>

4.通貨膨脹中少數(shù)人漁利,大部分人貧困

通貨膨脹大大降低了制造商的勞動力成本,貨幣價值的巨大波動很難計算生產成本和價格,也很難進行合理的生產規(guī)劃。于是企業(yè)家不再改進產品和降低成本,而成為商品和外匯的投機者。一些商人利用這一時期的金融政策,利用低息貸款謀取利益。國家銀行給商人發(fā)放低息貸款,商人得到貸款后迅速收購貨物和不動產,以此攫取巨額利潤。格林副官漢斯·格奧爾格·馮·德奧斯滕回憶:1922年2月,他利用銀行給他的貸款,以400萬馬克(當時相當于4 500英鎊)的價格,在波美拉尼亞購買了與自己房產相鄰的一處莊園,當年秋天,他賣掉自己一塊土豆田里不到一半的土豆,便還清了貸款。轉年6月,當物價領先于馬克瘋狂上漲之時,他又以800萬馬克(當時約為5 000英鎊)的價格從一位經銷商那里購買了100噸玉米。一周后,在玉米還沒有交貨前,那位經銷商以雙倍價格又將這批玉米買回去,他不費吹灰之力就賺了800萬馬克。他說:“我用這筆錢,給新莊園的大宅添置了古董家具,買了三把槍,六套衣服,還有三雙柏林最貴的鞋子,然后還在柏林玩了八天?!边@并非個例,急劇的通貨膨脹導致物價波動,為少數(shù)人謀取暴利創(chuàng)造了機會。那些生產戰(zhàn)爭物資的企業(yè)和員工,那些擁有豐富農業(yè)資源的人,能夠獲得超額利潤。因為在戰(zhàn)爭經濟中,定價政策幾乎總是基于效率最低的生產者的成本。那些為戰(zhàn)爭生產的熟練工人比其他行業(yè)工人獲益更多。在這場危機中,形成了一批新的資產者,另一大批人則陷入新的貧困。

貨幣貶值對養(yǎng)老金領取者的影響尤為嚴重。這些老人積累了畢生的收入,通常他們投資的收入是他們退休生活的保障。但是,他們購買的戰(zhàn)爭債券,因通貨膨脹很快就失去了價值,而他們的養(yǎng)老金并未隨通貨膨脹而調整。對于這些人而言,失敗的戰(zhàn)爭和戰(zhàn)爭結束后,世界就崩潰了。貨幣貶值對依靠養(yǎng)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是災難性的。1913 年,銀行存款有60 000馬克的人,退休后便能過上舒適的生活。到1923 年 4 月,這些存款已買不起一份日報?!巴ㄘ浥蛎浻绊懥怂蓄I養(yǎng)老金的人、把積蓄存銀行的小資產階級以及靠工資和薪金生活的人。……馬克和外國貨幣的差價不斷擴大,凡有可能弄到外幣的人都去搞外幣?!蓖ㄘ浥蛎浽斐晒蓛r大幅下跌,不僅打擊了廣大中小投資者,也打擊了將個人財富投資于有價證券的大資本家。一些德國城市,如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主要居住著“食利者”——證券持有者。這些“老”富人和戰(zhàn)前擁有大量資本的私人銀行家也是損失嚴重。戰(zhàn)前德國所有抵押債款,約共計400億馬克,當通貨膨脹達最高峰時,此400億馬克所值尚不及美幣一分。戰(zhàn)前德國貨幣流通總額,約計60億馬克,通貨膨脹達最高峰時60億馬克僅能購買一盒火柴。通貨膨脹時期,債務幾乎都消失了,“當時已無所謂債務,耕者當年之抵押借款,今以馬鈴薯一袋,即足以清償其債務。設以經濟學之術語釋之,則當時之債權人,可謂已遭毀滅,而債務人則脫其債務之羈絆。以投資而收取利息為生者,至此盡成窮漢”。

當時有相當一部分外國人錯判了形勢,認為馬克將會回到1913年的平價,因此在1918年至1923年間,有100多萬外國人在德國銀行存款。1919至1921年間,外資在德國主要銀行存款占存款總額的36%。德國央行票據(jù)和馬克計價債券也有大量的外國所有權。據(jù)統(tǒng)計,這些外資因通貨膨脹而造成的價值損失為150億金馬克,比1919至1923年間德國向盟國支付的賠款還要多。通貨膨脹使這部分人的資金化為烏有。

一戰(zhàn)時期,由于德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以黃金為本位的金馬克難以支撐,轉而發(fā)行與黃金脫鉤的紙幣馬克及緊急狀態(tài)幣。戰(zhàn)爭結束后,面臨著巨額賠款和財政危機,發(fā)行國債、稅收等融資手段均難以為繼,擴大紙幣發(fā)行成為填補財政虧空的最便利手段。隨著紙幣發(fā)行量不斷攀升,發(fā)行數(shù)額愈來愈多,紙幣面額愈來愈大,貨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彌漫著整個德國。1923年底進行的貨幣改革,阻止了紙幣泛濫的狂潮,使德國的貨幣體系逐漸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

二、魏瑪時期的貨幣購買力

貨幣購買力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貨幣購買力是以一單位的貨幣能夠購買到的商品和服務的數(shù)量來衡量的”。也有學者認為,“貨幣購買力=幣值/物價。……若物價指數(shù)大于幣值指數(shù),則貨幣購買力小,若物價指數(shù)小于幣值指數(shù),則貨幣購買力大”。因此,論述貨幣購買力必然涉及幣值與物價,既要考慮單位貨幣能購買的商品數(shù)量,也要考慮物價變化的影響。魏瑪時期經濟可分為三個時期,從1918年一戰(zhàn)結束到1923年11月貨幣改革為第一階段,1923年11月貨幣改革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fā)為第二階段,1929年到1933年魏瑪共和國結束為第三階段。以下筆者從單位貨幣購買商品數(shù)量變化探討貨幣購買力,并根據(jù)三個不同時期民眾收入,分析其手中貨幣購買力的變化。

1.魏瑪初期混亂的貨幣市場與疲軟的貨幣購買力

一戰(zhàn)結束后,“至1923年之末,經政府許可發(fā)行之貨幣流通額,已達5 180 000萬萬億馬克之驚人巨數(shù)。至其他雜色貨幣,從未加以統(tǒng)計,尤不知其究有若干,當時情形誠可謂凌亂不堪者矣”。歷史經驗表明,大量發(fā)行紙幣,必然引起貨幣購買力的下降,但這種下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各種商品服務或生產資源兌換成貨幣的程度而有所不同。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意味著“貨幣單位購買力的下降”。隨著紙幣數(shù)量不斷增多,貨幣面值不斷加大,而貨幣卻在不斷貶值,貨幣購買力日益疲軟。有學者研究,自一戰(zhàn)爆發(fā)以來,生活費用上漲了近12倍(相比之下,美國為3倍,英國近4倍,法國為7倍)。當初食品開支占家庭預算的一半,但現(xiàn)在任何家庭的收入都有近3/4用于購買食品。在1919年4月,德國一個四口之家每周在食品上的花費約60馬克,到1920年9月需要花費約198馬克,到這年11月上漲到230馬克,某些食品,如豬油,火腿,茶葉和雞蛋的價格上漲到一戰(zhàn)前的30—40倍。物價上漲是總趨勢。

據(jù)一戰(zhàn)前的1913年和戰(zhàn)后1923年4月間德國主要物品價格統(tǒng)計,以日常生活中民眾消費量最大的面包、雞蛋和牛奶為例。1913年每磅面包價格為0.45馬克,每個雞蛋0.06馬克,每公升牛奶0.2馬克。10年后的1923年4月,每磅面包價格上漲到900馬克,每個雞蛋370馬克,每公升牛奶960馬克。 據(jù)此對一戰(zhàn)前后德國馬克的貨幣購買力進行比較:戰(zhàn)前1馬克可購買約2.22鎊面包,或16.66個雞蛋,或5公升牛奶;到1923年初期,1馬克僅能購買約0.001個面包,或0.003個雞蛋,或是0.001升牛奶——1馬克購買的食品已不足以塞牙縫了。1923年下半年,貨幣在民眾手中幾成廢紙?!皳?jù)官方統(tǒng)計,和戰(zhàn)前時期(1913至1914年)相比較,9月3日的生活費用——食品、住房、照明、取暖和衣服,已增加1 845 261倍,在9月下半月,又增加4倍——和8月下半月相比較,幾乎增加了28倍。1923年10月里,取暖和照明的費用已增加(和1913至1914年的水平相比較)5 715 000倍。住房——54 000 000倍,衣服——6 160 000倍,食品——4 301 000倍。坐一趟電車得花10萬馬克。美元成為價值的真正尺度。工人的工資還未到手就已經貶值了。實際工資在日益下降?!必泿帕魍坎粩嘣黾拥耐瑫r,貨幣相對于商品的價值相對減少,兩者的通貨膨脹效應相輔相成。據(jù)德國1923年《國民經濟和統(tǒng)計年鑒》,1922年1月,柏林憑票供應的1 000克黑麥面包價格為3.91馬克,無票價格7.48馬克。憑票供應的小麥面包5馬克,無票14馬克。至12月,憑票供應的黑麥面包價格為153.69馬克,無票363.70馬克。而小麥面包的價格有票的漲至200馬克,無票546馬克。一年時間,平價供應的黑麥面包價格上漲了約39倍,而異價的黑麥面包價格上漲了約48倍。平價小麥面包一年上漲了40倍,異價略低,也達到39倍。主要食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大大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成本,對低收入勞動者或無收入來源的人來說,無疑嚴重降低其購買力。

在物價瘋漲的同時,民眾的收入有何變化?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1920年德國一些行業(yè)勞動者的收入比1914年還是有所提高。

據(jù)德國符騰堡州統(tǒng)計,1914年1月和1922年10月期間建筑、金屬、木材、紡織品幾個行業(yè)的工業(yè)小時工資:1914年1月,建筑業(yè)每小時工資0.64馬克,金屬業(yè)0.60馬克,木材業(yè)0.62馬克,紡織業(yè)0.60馬克;至1922年10月底,建筑業(yè)工資上漲為每小時120馬克,金屬業(yè)98.5馬克,木材業(yè)98馬克,紡織業(yè)93馬克。幾個行業(yè)工資上漲的幅度均超過150倍。建筑業(yè)上漲的幅度最高,達到187.5倍。從數(shù)據(jù)上看,一戰(zhàn)后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確有提升,且幅度不小,但這并非意味著勞動者購買力的上升。“1922年,勞動平均實在工資以貨幣工資可購買的商品與勞役的標準來估量,僅達1913年之水準百分之七十五,這個百分數(shù)是不甚高的。1923年僅達到1913年之百分之六十五。有些勞動階級還有更慘的,較之這個平均數(shù)還低,所以計算當時一般勞動者的生活程度,極難達到適當生活費之一半?!笔杖氲臀⑹姑癖娰徺I力更低,“工人們?yōu)榱速I一磅人造黃油必須干九至十個小時的活,而一磅黃油的價格則相當于好幾天的勞動報酬,一雙靴子的價錢相當于六個星期的工資,一套衣服的價錢則相當于二十個星期的工資”。

據(jù)德國1925年《國家與統(tǒng)計》公布的數(shù)字,1913年和1923年8個行業(yè)的平均周工資率:1913年當時熟練工的平均周工資為35.02馬克,不熟練工為24.31馬克;至1922年4月,熟練工的周工資達889馬克,不熟練工802馬克——熟練工的收入上漲了約25倍,非熟練工上漲了約32倍——非熟練工的收入上漲幅度更大,熟練工與非熟練工收入的差距在縮小。進入1923年6月,熟練工周工資為246千馬克,貨幣單位用馬克已難以計算,改用以千馬克為單位;10月熟練工周工資驟升至244十億馬克,11月飆升至令人難以置信的16萬億馬克。盡管工資上漲的頻率很高,漲幅也不小,但相比于幾乎日日更新的物價,工資上漲的速度和幅度仍跟不上物價。

有針對首都柏林1922年一年期間的調查,一個有兩個孩子家庭每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開支,1922年1月食物開支花費257馬克,住房11馬克,取暖和照明43馬克。加上服裝等其他費用,每周開支548馬克。到1922年12月,食物開支上漲至8 154馬克,住房193馬克,取暖和照明2 084馬克,外加服裝及其他費用每周開支共24 994馬克。按此估算,僅1922年一年,一個普通家庭生活成本便增加了45.6倍,生活成本增長之快,超出了很多家庭的承受能力。

這一時期收入調整的幅度有所不同,為了彌補通貨膨脹,之前收入較低人群的工資漲幅高于收入較高的人群。與收入較低的人群相比,收入較高人群受通貨膨脹的損失更大。1918年,高級官員的實際收入僅是戰(zhàn)前的一半。戰(zhàn)爭期間,實際工資最初下降,后來又小幅上升。但是工資下降主要是在與戰(zhàn)爭無直接聯(lián)系的工業(yè)中,而戰(zhàn)爭經濟所需的那些金屬加工、機械工程、化學和電氣領域顯示出較快增長速度。最重要的是,企業(yè)家的利潤大大增加,并加劇了不平等的印象。部分工業(yè)為節(jié)省勞動力和原材料,減少了戰(zhàn)前工廠數(shù)量的一半,棉花、玻璃、制鞋和肥皂行業(yè)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戰(zhàn)前1 700家棉紡和織造廠中,1918年只有70家工廠還在運轉。1918年8月符騰堡戰(zhàn)爭部的報告表明,機器、軍火、糖、煙草、煉鐵廠和煤礦、食品加工廠等行業(yè)大公司獲得巨額利潤,這些公司獲得難以置信的高額股息和其他紅利,而這些紅利通常是以隱秘形式發(fā)放的。再加上這些企業(yè)往往以普遍漲價為由提高產品價格,造成了惡劣的后果,為此工人們總是要求提高工資。

2.地產抵押馬克與貨幣購買力回升

1923年11月推行貨幣改革,發(fā)行地產抵押馬克,第二年又發(fā)行帝國馬克,地產抵押馬克的過渡和帝國馬克的發(fā)行,使德國的貨幣體系逐漸回歸到正常。德國人重新恢復了對馬克貨幣的信心。經歷了戰(zhàn)后通貨膨脹的痛苦掙扎,1924年后,德國逐步進入經濟恢復發(fā)展時期,逐漸擺脫惡性通貨膨脹。從1924到1929年,工業(yè)生產的年增長率為7.9%,整個經濟的年增長率約為4%。隨著德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升,貨幣購買力也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狀態(tài),“1928年,德國國民收入估計接近于一百八十億美元,而1913年是一百二十億美元。按人口計算,每人平均收入由一百七十八美元上升到二百七十九美元”。有學者甚至認為,這段時期德國經濟的發(fā)展是整個世界經濟史中最壯觀的一次經濟復興。

隨著經濟的復蘇,這一時期市場物價已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據(jù)統(tǒng)計,1925至1929年期間,以面包、牛肉、蛋、牛奶為例,1925年每公斤價格面粉和面包0.6馬克,牛肉2.27馬克,蛋0.15馬克,牛奶及奶制品0.26馬克。1929年,每公斤面粉和面包0.63馬克,牛肉2.36馬克,蛋0.16馬克,牛奶及奶制品0.24馬克。這一時期的物價基本穩(wěn)定,沒有大的波動,稍有浮動也是正常的,可以忽略不計。這幾種商品是德國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消耗量最大的食品。這意味著這段時間食品供應充足,民眾基本生活需求是有保障的。

1924至1929年之間,民眾工資收入增長迅速,普遍超過了工業(yè)產出的增長率。有學者認為,在1924年至1928年底的五年中,估計德國人的貨幣財富增長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從1925年開始,工人階級的工資也逐步出現(xiàn)增長,他們又回到了1913年的生活水平上”。 隨著貨幣市場的穩(wěn)定,雖然無法絕對確定工人的平均收入增長是否高于其他社會階層,或大于國民總收入,但總的來說,可以說,貨幣穩(wěn)定后德國經濟進步給工人階級帶來了實質性的好處。民眾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1925到1929年間,家家戶戶的肉食消費量都在上升”。

據(jù)德國1925至1929年對金屬制品、化學、紡織、皮革加工、木材、印刷、建筑、鐵路、郵政、航運等11個行業(yè)工人年均收入的統(tǒng)計,收入最低的是紡織業(yè),最高的是鐵路業(yè)。1925年紡織工人年均收入1 240馬克,鐵路工人2 678馬克。1929年,紡織工人收入為1 570馬克,鐵路工人增加到3 244馬克,5年間,紡織業(yè)的年工資增加了330馬克,若以1925年為基數(shù)100計算,工資增長了26%左右。鐵路行業(yè)同一時段內工資增長了566馬克,工資增幅在21%左右。1925年11個行業(yè)的平均收入為2 047馬克,1929年的平均收入為2 515馬克。平均增加了468馬克,增幅為23%左右??梢?,各行業(yè)總體收入增幅在20%以上。

另一份涉及大部分行業(yè)的統(tǒng)計, 1925年收入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年收入低于1 000馬克是農林漁業(yè)和家庭服務行業(yè),高于2 000馬克的是采礦和交通業(yè),處于兩者之間的是工業(yè)和手工業(yè)、商業(yè)、銀行等。1925年各行業(yè)年平均收入為1 649馬克。原因是家庭服務和農林漁業(yè)的低水平拉低了整個社會的平均收入水平,這或許更接近客觀實際。而1929年社會平均收入增長到2 080馬克,5年間大致增加了近431馬克,增長了約26%。總體而言,20世紀20年代德國工資水平略高于戰(zhàn)前工資水平。有統(tǒng)計表明,收入較高的金屬行業(yè),從1913年到1929年名義上熟練工人工資約增加了50%,非熟練工人約增加了75%。與此同時,生活成本與1913年相比增長了44%,因此實際工資增長仍然微不足道。

綜合上述物價與收入的情況,再對這一時期德國馬克的購買力作進一步分析。選擇民眾日常生活消費最主要的面粉、土豆、豬肉、雞蛋、牛奶等食品,可作一比較。1925年,1馬克可購買約1.67公斤面粉或面包,或是9.09公斤土豆,或是0.40公斤豬肉,或是6.67公斤雞蛋,或是3.85公斤牛奶或是奶制品。1929年,1馬克可購買約1.59公斤面粉或面包,或是8.33公斤土豆,或是0.38公斤豬肉,或是6.25公斤雞蛋,或是4.17公斤牛奶或是奶制品。兩相比較,物價總體是穩(wěn)中有升,同一貨幣單位購買商品的數(shù)量有所減少。在上述主要商品中,只有購買牛奶或是奶制品的數(shù)量有所增加。而與戰(zhàn)前馬克的貨幣購買力作比較:1914年期間,1馬克可購買約2.22鎊面包,或是16.66個雞蛋,或是33.33磅馬鈴薯,或是5公升牛奶。1929年1馬克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力略低于戰(zhàn)前水平,或者說恢復到接近于戰(zhàn)前的水平。

但這是否意味著民眾生活水平下降或是購買力降低?還需進一步分析同一時期收入水平變化的情況。

前述1925年德國各行業(yè)收入年均約為1 649馬克,折合約為每月收入137.42馬克。以這一收入水平每月可購229公斤面粉或面包,或是1 249.09公斤土豆,或是55.19公斤豬肉,或是916.13公斤雞蛋,或是528.54公斤牛奶或奶制品。1929年各行業(yè)收入年均約為2 080馬克,折合約為每月收入為173.33馬克。購買上述同樣的商品,以這一收入水平每月可購275.13公斤面粉或面包,或是1 444.42公斤土豆,或是66.41公斤豬肉,或是1 083.31公斤雞蛋,或是722.21公斤牛奶或奶制品。兩相比較,盡管物價有所波動,但收入增長的幅度高于物價上漲的速度,這意味著,盡管每一貨幣單位的購買力有所減少,但民眾購買力有所提高。

3.世界經濟危機與紙幣貶值

20世紀20年代后期,魏瑪共和國相對穩(wěn)定的經濟發(fā)展進程剛起步不久,便在世界經濟危機狂潮之下嘎然而止,大批企業(yè)倒閉,失業(yè)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霸?928年到1932年期間,德國出口從123億帝國馬克下降到57億帝國馬克。后果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解雇。1932年德國的失業(yè)率達到30.8%,這和1928年所謂‘魏瑪黃金年代最后一年的7%失業(yè)率相比真有天壤之別?!笔澜缃洕C期間,德國失業(yè)率達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從1929年9月到1932年初,失業(yè)人數(shù)從160萬上升至610萬。1932年2月,大規(guī)模失業(yè)達到頂峰:登記的失業(yè)人數(shù)為612.8萬。實際的失業(yè)人數(shù)可能還要高得多。在經濟衰落,失業(yè)大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市場物價也在發(fā)生著變動。

仍以面粉、牛肉、蛋、牛奶幾項食品為例,據(jù)統(tǒng)計,1929年每公斤面粉和面包0.63馬克,牛肉2.61馬克,蛋0.16馬克,牛奶及奶制品0.24馬克。1933年面粉和面包每公斤0.54馬克,牛肉1.52馬克,蛋0.10馬克,牛奶及奶制品0.15馬克。統(tǒng)計表明,1929年以降,基本日常生活食品的價格幾年間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在收入方面,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失業(yè)率急劇攀升,市場需求萎縮,商品價格一路走低,大部分人的收入也大為縮水,民眾的購買力下降。據(jù)統(tǒng)計,德國各行業(yè)收入普遍呈下降趨勢,過去收入最高的鐵路部門,1931年年收入2 998馬克,已跌破3 000,比上年減少收入266馬克,減幅約為8.15%。至1933年,收入降至2 610馬克,比1930年降低了約20.04%。收入最低的紡織業(yè),1931年收入為1 493馬克,比上年減少收入103馬克,減幅約為6.45%。至1933年則更減少了323馬克,比1930年降低了約20.23%。其他行業(yè)年收入減幅大致100~200馬克。

統(tǒng)計表明,至1933年,收入最低的農林漁業(yè)和家庭服務業(yè)年收入僅為954馬克,采礦、鹽業(yè)和交通業(yè)仍維持在年收入2 000馬克以上,處于兩者之間的是工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銀行等。收入最高的交通業(yè)由1930年至1933年幾年間,年收入減少了569馬克,降幅約為19.07%,收入最低的農林漁業(yè)同期減少了355馬克,減幅約為27.12%。由此看來,收入低的行業(yè)雖減少的絕對數(shù)額少,但減幅的百分比卻更高。換言之,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收入減少,低收入群體所受的影響更大。有學者認為,1929年至1932年間,實際工資下降了16%。公務員不必擔心失業(yè),但他們的工資尤其受到危機和政府政策的影響,在大蕭條時期實際下降了25%~28%。

這一時期貨幣的購買力是升還是降,可結合物價和收入變化進行分析。

仍以上述德國民眾日常生活消費最主要的面粉、土豆、豬肉、雞蛋、牛奶等食品為例,1929年后,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呈下降趨勢。據(jù)當時的物價折算:1930年,1馬克可購買約1.47公斤面粉或面包,或是10公斤土豆,或是0.43公斤豬肉,或是7.69公斤雞蛋,或是5公斤牛奶或是奶制品。1933年,1馬克可購買1.85公斤面粉或面包,或是1.45公斤土豆,或是0.66公斤豬肉,或是10公斤雞蛋,或是6.67公斤牛奶或是奶制品。從數(shù)據(jù)上看,隨著物價的逐年下降,同一貨幣單位的購買力有所提升,1馬克可購買的日常生活食品,1930年后有所增加。其中例外的是土豆,由于1930年后土豆價格的大幅上漲,馬克對土豆的購買力大幅降低。原因一是土豆大量減產,不能滿足市場之需。土豆容易被擦傷,在冬天很難儲存,寒冬毀壞了德國近一半的冬季馬鈴薯作物。另一方面因德國市場土豆短缺,通過進口來滿足市場需要,以致造成物價上漲。土豆是德國民眾最大眾化、消費量最多的食品,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一日或缺,而其價格成倍的大幅上揚,對于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顯然不可小覷。

這一時期大部分食品價格的下降,是否意味著貨幣購買力的加強或是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顯然單純看物價還不能得出結論,還需結合民眾收入來分析。

據(jù)前述德國各行業(yè)收入的情況,1930年德國各行業(yè)收入年均約為2 072.67馬克,折合每月收入約為172.72馬克。以這一收入水平每月可購254公斤面粉或面包,或是1 727.2公斤土豆,或是75.1公斤豬肉,或是1 368.62公斤雞蛋,或是863.6公斤牛奶或奶制品。1933年德國各行業(yè)收入年均約為1 615.33馬克,折合每月收入約為134.61馬克。以這一收入水平每月可購249.28公斤面粉或面包,或是195.09公斤土豆,或是88.56公斤豬肉,或是1 346.1公斤雞蛋,或是897.4公斤牛奶或奶制品。

1933年比1930年各行業(yè)收入降低了約22%,而物價的降幅更大,前述這一時期物價變動的情況表明,大部分食品物價下降了40%左右。就上述結果而言,兩相比較,3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物價下跌,民眾收入減少,對于即便是沒有失業(yè)還能有一份工作的德國民眾來說,手中貨幣購買日常生活食品的數(shù)量在不斷減少。盡管在理論上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有所提升,但對于巨大的失業(yè)人口而言,這些只能是畫餅充饑。

另從個案的材料也能管中窺豹,了解30年代初期德國民眾收入及購買力。1932年,柏林A.E.G.工廠一位電力工人,一周工作40小時,平均月收入121.60馬克,扣除社會和醫(yī)療保險后純收入109.56馬克,房租、煤氣、用電等各項日常開支合計45.30馬克,用于購買食品46.26馬克,每人每天可消費1.49馬克。這個普通的產業(yè)工人四口之家,除去各項日常開支后,僅有不足一半的收入用于購買日常生活食品,約占42%,按恩格爾系數(shù)原理,用于購買生存性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個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為40%~50%時,生活水平為小康。以這一標準來衡量,這樣的收入狀況大致可維持一個不太富裕家庭的溫飽。按當時的物價,每人每天1.49馬克的消費水平,可購買約1.61公斤面粉或面包,或1.22公斤土豆,或0.68公斤豬肉,或6.25公斤牛奶或奶制品。這樣的購買力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三、紙幣通貨膨脹和馬克國際匯率

德國自統(tǒng)一后,推行以黃金為本位的金馬克,一度黃金儲備雄厚,馬克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使德國元氣大傷,不僅黃金儲備消耗殆盡,隨著紙幣大量發(fā)行,貨幣含金量不斷被稀釋,馬克持續(xù)不斷地貶值,其貶值的速度創(chuàng)造了德國歷史的奇跡。美元與馬克的兌換率,從1914年7月1美元兌換4.2馬克,1919年7月為14馬克,1922年7月為493.2馬克,1923年7月為353 412.0馬克,1923年11月15日達到歷史最高值,1美元可兌換4.2萬億馬克。德國貨幣與國際其他貨幣的匯率創(chuàng)下世界紀錄。

據(jù)帝國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戰(zhàn)爭初期,1914至1915年,馬克與美元的兌換率稍有浮動,但變化不大,維持在1美元兌換4—5馬克之間,還屬正常波動。1916年馬克與美元的兌換率突破5,最高時接近5.8。1917—1918年波動幅度加大,在6—7馬克之間振蕩。戰(zhàn)爭結束后,從1919年開始,馬克與美元的匯率出現(xiàn)成倍的波動,由個位數(shù)發(fā)展到十位數(shù),1921年9月突破百位數(shù),達到104.91。1922年8月突破千位數(shù),達到1 134.56。1923年1月飆升至萬位數(shù)以上,6月突破十萬,8月至百萬,10月突破百億,最后飆升至天文數(shù)字的萬億級,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實際這時紙幣馬克兌美元的匯率,僅停留在紙面上的數(shù)字,沒有實際意義。到1923年末,紙幣泛濫已失控,在國際貨幣市場上,馬克的匯率不斷升高,在德國的外國人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巨大的優(yōu)勢。擁有美元或英鎊的人,可以把美元或英鎊兌換成數(shù)億萬馬克,買那些普通德國人買不起的東西。部分外國資本趁虛而入,進入德國獲取財富。有報導說美國的富豪到德國以極低的價格購買城堡、別墅,由此加劇了市場的混亂。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幾乎是德國馬克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分水嶺,“1913年,一戰(zhàn)爆發(fā)前夕,德國馬克、英國先令、法國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價值幾乎相同,其中任意一種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均是1∶4—1∶5。但到了1923年年末,無論是1先令、1法郎或1里拉都可以兌換高達1萬億德國馬克,實際上,當時不會有人再愿意用任何東西去兌換德國馬克”。德國馬克的貶值與一戰(zhàn)的進程幾乎是同步的,“在一戰(zhàn)期間,1914—1918德國馬克的外匯價值幾乎腰斬,到了1919年8月又再次跌去一半,從1914—1920年年初,盡管生活成本上漲了約9倍。德國馬克的海外購買力卻只剩下了原來的四十分之一”。

統(tǒng)計表明,隨著紙幣的發(fā)行量不斷增加,德國馬克對美元和歐洲主要貨幣的匯率從1920年起便脫離了正常軌道,1920年初,美元與馬克的匯率為103.65,英鎊349.65,法郞713.60,里拉584.40。到1921年10月15日,美元上升至149.60,英鎊576.40,法郞1 083.90,里拉594.45。在不到兩年左右時間,馬克與美元和歐洲幾種主要貨幣匯率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大部分提高了50%以上。匯率不斷升高,德國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地位必然不斷降低。這讓德國人痛苦地意識到,他們自己的國家是十分貧窮的。

結語:有待研究的問題

魏瑪政府接手的是戰(zhàn)敗后千瘡百孔的德國,戰(zhàn)爭賠款和戰(zhàn)勝國對德國的掠奪和限制,無疑是造成魏瑪初期財政赤字的重要原因。魏瑪政府大量印發(fā)紙幣不僅未能解決財政危機,反而造成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日益疲軟,那么,魏瑪政府為何選擇如此下策?是國際環(huán)境所逼,還是自己有意而為?這種無節(jié)制的濫發(fā)貨幣不啻于飲鴆止渴,魏瑪政府無能到如此境地,究竟為何?德國貨幣維持金本位制已經沒有可能,既然1923年底的貨幣改革發(fā)行地產抵押馬克獲得成功,那么,有沒有可能早兩年以此制止通貨膨脹?

1923年11月實施貨幣改革,使德國人重新恢復了對馬克貨幣的信心,貨幣購買力也逐漸回暖。德國出現(xiàn)了歷史上受到稱譽的“金色二十年代”。這一時期盡管物價仍在上漲,但民眾收入增長的幅度略高于物價上漲的速度,雖每一貨幣單位的購買力有所減少,而這一時期民眾的購買力有所提高。眾所周知,這個階段也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那么,德國貨幣改革的成功是否也有賴于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國際市場的繁榮?換言之,沒有外部環(huán)境的好轉,德國是否可能擺脫金融危機?

惡性通貨膨脹貨幣大幅貶值,使中產階級及其大部分民眾的財產化為烏有,生活水準大幅下降,以至缺乏基本保障,因此最容易導致政府垮臺。而魏瑪政府即使在貨幣混亂的最嚴重時期也沒有被推翻。盡管希特勒的納粹運動是在1920年開始的,但是他掌握政權是在1933年。魏瑪時期貨幣發(fā)行的數(shù)量和貨幣的面額之大創(chuàng)下世界記錄,但是,魏瑪政府依然比較穩(wěn)固,匪夷所思,原因何在?

1871年德國統(tǒng)一后,一度黃金儲備雄厚,馬克在國際貨幣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戰(zhàn)后賠款,使德國無力保持金本位,隨之濫發(fā)紙幣。1923年底的貨幣改革,最主要的舉措是以地產作為貨幣價值的保證。德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土地產權并非全部國有,那么土地抵押的來源是國家控制的土地嗎?德國大概是資本主義世界第一個打破不以黃金儲備為貨幣發(fā)行保證的國家,以地產抵押既要獲得國內認可,也要得到國際信任,其中的問題如何解釋?似乎未見專題研究。

本文專述魏瑪時期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的嚴重程度,對由此產生貨幣購買力問題略加分析,希望有志者深入研究,虛弱的魏瑪共和國何以度過1923年的危機,使德國不僅擺脫了惡性通貨膨脹,轉而進入經濟發(fā)展的軌道。

本文作者周建明,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廣西桂林? 541001

(責任編輯? ?任世江)

*? ?本文系中國錢幣學會2022年度立項課題“紙幣與通貨膨脹:魏瑪共和國時期貨幣購買力研究”(202218)前期成果。

Steve Waugh, John Wright, Weimar and Nazi Germany 1918-1939, London: Hachette UK Company 2016; Eric Wilmot, Weimar and Nazi Germany, Walton-on-Thames Surrey: Thomas Nelson & Sons Ltd., 1997; Gerhard Schulz, Deutsche Geschichte, Bd. 10: Deutschland seit dem Ersten Weltkrieg 1918-1945, G?ttingen: VR kleine Vandenhoeck Reihe, 1983;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Hagen Schulze, Weimar Deutschland 1917-1933, Berlin: Siedler Verlag, 1982; Frank D. Graham, Exchange, Prices, and Production in Hyper-Inflation: Germany, 1920-1923,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邢來順、李富森:《論魏瑪?shù)聡慕洕?,《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3期;陳從陽:《相對穩(wěn)定時期的魏瑪共和國經濟略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5期。

Rentenmark有多種譯法,如地租馬克、養(yǎng)老金馬克、地產抵押馬克等。為論述方便、前后一致,本文統(tǒng)一用“地產抵押馬克”表示。

Friedrich Lütge, Deutsche Sozial-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Ein überblick, Berlin, G?ttinge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60, p. 461.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First published by Universita Bocconi in 1931,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by John Dickens & Co Ltd (Northampton), Third Impression 1968, p. 23.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33.

Andrea Sommariva, Giuseppe Tullio, German Macroeconomic History 1880-1979: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Policy on Inflation, Currency Depreciation and Growth,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7, p. 123.

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揚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1頁。

Andrea Sommariva, Giuseppe Tullio, German Macroeconomic History 1880-1979: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Policy on Inflation, Currency Depreciation and Growth, p. 124.

Hans-Joachim Braun, 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 39.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342-343.

Frank D. Graham, Exchange, Prices, and Production in Hyper-Inflation: Germany, 1920-1923, p. 7.

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揚緒譯,第11頁。

伍德華·羅斯:《通貨膨脹問題之研究》,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經濟學(第三輯),吳宗燾、張釗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年,第43頁。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217.

里昂耐爾·理查爾:《魏瑪時期的德國》,李末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第 73頁。

Friedrich Lütge, Deutsche Sozial-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Ein überblick, p. 476-477.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344.

伍德華·羅斯:《通貨膨脹問題之研究》,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經濟學(第三輯),吳宗燾、張釗譯,第43頁。

Andrea Sommariva, Giuseppe Tullio, German Macroeconomic History 1880-1979: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Policy on Inflation, Currency Depreciation and Growth, p. 129-130.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343-344.

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揚緒譯,第30—31頁。

安格爾:《德國經濟之復興》,黃菩生譯,上海:民智書局,1931年,第24頁。

Steve Waugh, John Wright, Weimar and Nazi Germany 1918-1939, p. 19.

Friedrich Lütge, Deutsche Sozial-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Ein überblick, p. 477-478.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354.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348-349.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339.

馬修·休茲、克里斯·曼:《希特勒的納粹德國第三帝國社會生活史》,于倉和譯,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18年,第28頁。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166.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25.

Steve Waugh, John Wright, Weimar and Nazi Germany 1918-1939, p. 17.

亞當·弗格森:《當貨幣死亡:魏瑪?shù)聡嘧珠_支、貨幣貶值和惡性通貨膨脹的噩夢》,梁金柱譯,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第1頁。

Hans-Joachim Braun, 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 39.

М. И奧爾路娃:《1923年的德國》,虎溪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54、61頁。

里昂耐爾·理查爾:《魏瑪時期的德國》,李末譯,第70頁。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143.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166.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221.

伍德華·羅斯:《通貨膨脹問題之研究》,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經濟學(第三輯),吳宗燾、張釗譯,第47頁。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220.

亞當·弗格森:《當貨幣死亡:魏瑪?shù)聡嘧珠_支、貨幣貶值和惡性通貨膨脹的噩夢》,梁金柱譯,第116頁。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54.

Andreas Wirsching, Deutsche Geschichte im 20. Jahrhundert, München: C. H. Beck Verlag, 2001, p. 19.

Manfred Mai, Deutsche Geschichte, Weinheim und Basel: Beltz Verlag, 2009, p. 233.

Hans-Joachim Braun, 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39-40.

卡爾·迪特利?!ぐ柕侣骸兜乱庵臼贰返谒木砩蟽?,高年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55頁。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298.

伍德華·羅斯:《通貨膨脹問題之研究》,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經濟學(第三輯),吳宗燾、張釗譯,第45頁。

Carl-Ludwig Holtfrerich,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3”,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Sept. 1988, Vol. XVI, No. 3, p. 52.

凱恩斯:《貨幣論》,鄧傳軍、劉志軍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頁。

李葆江:《論貨幣價值與貨幣購買力》,《商學研究》1941年1期,第11頁。

伍德華·羅斯:《通貨膨脹問題之研究》,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經濟學(第三輯),吳宗燾、張釗譯,第43—45頁。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39.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52.

亞當·弗格森:《當貨幣死亡:魏瑪?shù)聡嘧珠_支、貨幣貶值和惡性通貨膨脹的噩夢》,梁金柱譯,第30—31頁。

М. И奧爾路娃:《1923年的德國》,虎溪譯,第16頁注釋④。

М. И奧爾路娃:《1923年的德國》,虎溪譯,第54—55頁。

Friedrich Lütge, Deutsche Sozial-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Ein überblick, p. 542.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622.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612.

安格爾:《德國經濟之復興》,黃菩生譯,第254—255頁。

科佩爾·S.平森:《德國近現(xiàn)代史》下,范德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594頁。

Gerhard Bry assisted by Charlotte Boschan, Wages in Germany 1871-1945,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 p. 84.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623.

Hans-Joachim Braun, 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 41.

Martin Vogt eds., Deutsche Geschichte Von den Anf?ngen bis zur Wiedervereinigung, Stuttgart: J. B. Metzler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1991, p. 560.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78-79.

Hans-Joachim Braun, 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 46.

科佩爾·S.平森:《德國近現(xiàn)代史》下,范德一譯,第598頁。

Dr. Dr. H. C. Walther G. Hoffmann, 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65, Tabelle 141, S. 580-581; Tabelle 142, S. 586-587.

Hans-Joachim Braun, 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 52.

Frank D. Graham, Exchange, Prices, and Production in Hyper-Inflation: Germany, 1920-1923, p. 243.

里昂耐爾·理查爾:《魏瑪時期的德國》,李末譯,第81頁。

Con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 A Study of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Post-war Germany, p. 397.

里昂耐爾·理查爾:《魏瑪時期的德國》,李末譯,第156頁。

Dr. Dr. H. C. Walther G. Hoffmann, 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Tabelle 108, S. 470-471; Tabelle 110, S. 475.

Dr. Dr. H. C. Walther G. Hoffmann, 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Tabelle 119, S. 494-495.

Gerhard Schulz. Deutsche Geschichte, Bd. 10: Deutschland seit dem Ersten Weltkrieg 1918-1945, p. 65.

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揚緒譯,第43頁。

Rüdiger Proske, Die Deutsche Geschichte: Band 3 1756-1944, Augsburg: Verlagsgruppe Weltbild, 2001, p. 448、450.

Dr. Dr. H. C. Walther G. Hoffmann, 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Tabelle 141, S. 580-581; Tabelle 142, S. 586-587.

Dr. Dr. H. C. Walther G. Hoffmann, 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Tabelle 108, S. 470-471, 475.

Dr. Dr. H. C. Walther G. Hoffmann, 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Tabelle 119, S. 494-495.

Hans-Joachim Braun, 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 67.

Roger Chickering, Imperial Germany and the Great War, 1914-191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 569.

里昂耐爾·理查爾:《魏瑪時期的德國》,李末譯,第226頁。

Gordona. Craig, Oxford History of Modem Europ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450.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5.

亞當·弗格森:《當貨幣死亡:魏瑪?shù)聡嘧珠_支、貨幣貶值和惡性通貨膨脹的噩夢》,梁金柱譯,第1頁。

Gerald D. Feldman, The Great Disorder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German Inflation, 1914-1924, p. 394.

Bernd Widdig, Culture and Inflation in Weimar Germany, London, Eng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p. 86.

猜你喜歡
通貨膨脹紙幣
硬幣變紙幣
硬幣變紙幣
對通貨膨脹的幾點反思
中國經貿(2016年20期)2016-12-20 15:30:40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幣匯率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研究
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的成因剖析及其對策探究
時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8:59:51
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城鄉(xiāng)差異分析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15:41
通貨膨脹與人民幣升值長期并存現(xiàn)象的分析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6:29:24
我國國際收支對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的經濟計量性檢驗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38:00
猜紙幣
猜紙幣
讀寫算(上)(2016年9期)2016-02-27 08:45:01
江都市| 宁海县| 南开区| 蓬溪县| 固始县| 安阳县| 铁岭市| 会理县| 满洲里市| 定西市| 遂溪县| 汉沽区| 合肥市| 平邑县| 和政县| 阿图什市| 江都市| 五常市| 吴江市| 阳高县| 渭南市| 沅江市| 缙云县| 广平县| 德昌县| 嘉兴市| 会东县| 文安县| 洪江市| 新宾| 瓮安县| 扎兰屯市| 广水市| 望谟县| 刚察县| 手游| 勃利县| 凉城县| 三江| 东兴市|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