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仲健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女所奏曲子最動人處,居然是音符隱下、寂靜彌漫的時刻。原來,有些絕美的音樂必須用寂靜點綴。
彭才華老師在《語文如歌》中寫道:“休止,是音樂語言中一種重要的表達(dá)形式,是音樂流動中特殊、微妙的靜止……語文課啊,我們何不適當(dāng)停下匆匆的腳步,聆聽那‘希聲里的大音,享受那可能遠(yuǎn)勝有聲的無聲之美?”原來,有些絕美的課堂,必須用“休止”升華。
我人生中的第一節(jié)公開課是新教師亮相課,那時心中盡是擔(dān)憂:這可是我教師生涯的第一次“亮相”啊,假如亮相丑陋、草草收尾,日后豈不是……于是在鈴聲響起后,我哪管得了什么課堂節(jié)奏、起承轉(zhuǎn)合,腦子里不斷回響“最怕,空氣突然安靜”的歌詞。隨后便使出渾身解數(shù),把自己上得大汗淋漓,把學(xué)生上得小臉通紅,只為了讓課堂更顯熱鬧,為了博得聽課老師的一聲稱贊……現(xiàn)在回想,不禁會心一笑,不禁有些遺憾。
課,總有遺憾。課,不能重來。慶幸的是,課,一直都在。
恩師所講的“靈敏的寂靜”和“微妙的休止”,我在近來才有了“心”的感悟。2022年版課標(biāo)發(fā)布后,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時,肖紹國老師提出了“安安靜靜教語文”的主張。課堂上,作為特級教師的肖老師沒有炫耀技法的精湛,而是選擇與學(xué)生一同專注安靜地摘抄《紅樓夢》中的美妙詞章,一筆一畫,趣味盎然。中華文化,悄然浸潤。是啊,安靜的課堂,一樣能有滋有味,刻骨銘心。
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紅樓春趣》時,播放完影片,提及林黛玉去世、“嘆知己無緣”后久久靜默,在場的學(xué)生和聽課教師無不心有所動、深深思索。課堂無聲處,最是動情時。
假如有機會,我會讓課堂靜下來。假如有機會,我會用“休止”把學(xué)生帶往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勝境。那一次,機會來了。
讀《青銅葵花》,曾讓我淚流滿面。青銅一家純真至美的親情一度讓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執(zhí)教《蘆花鞋》第二課時時,我與學(xué)生通過聚焦青銅的三次抉擇,感受著青銅那顆冰天雪地下的赤子之心。赤子有源,溫暖有根,我?guī)е鴮W(xué)生進(jìn)一步走進(jìn)《青銅葵花》的世界,見了青銅的妹妹——那位極愛讀書卻為了省錢給奶奶治病,故意考試不及格的葵花。接著,我與學(xué)生又推開了一扇門,看向青銅的奶奶。
這次,我只出示了一段文字,靜靜地看著學(xué)生,直至下課鈴響起。
書中的文字,是這樣寫的:
過去的這段日子里,青銅家借了人家不少糧食,等將這些糧食還了,青銅家的糧食又很緊張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時間,就會省出一個人的口糧來。妹妹家那邊也比較富裕。還有,妹妹家那邊是一個大棉區(qū),每到采摘棉花的季節(jié),就會雇用很多人采摘棉花……
她想弄些棉花回來,給青銅和葵花做棉襖棉褲,馬上就要過冬了……
然而,奶奶只說去會會她的妹妹。
爸爸的表兄說:“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兩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別人無論怎么勸她別去摘,她就是不聽。一大早,就下地。地里摘棉花的,十有八九都是姑娘、年輕媳婦, 就她一個老人…….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暈倒在了棉花地中間。幸虧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來。從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沒有能起床……”
奶奶已滴水不進(jìn)了。但老人卻堅持著。她在等待葵花的歸來。她微微睜開眼睛,用盡力氣,給了葵花一個慈祥的微笑。
在無聲的教室里,書中的奶奶慈祥地思索著、辛勤著、微笑著,而學(xué)生靜靜地入迷著、神傷著、創(chuàng)造著。文章不長,學(xué)生理應(yīng)很快便讀完所有文字,但都于寂靜中久久無語。也許,他們會進(jìn)一步悟出青銅的赤子之心源于何處;也許,《青銅葵花》的故事會進(jìn)一步在他們心中幻化、演繹、走向美好;也許,那一刻他們觸摸著世間至真至美的親情……那一抹寂靜、那一刻“休止”所帶來的化境與生命體驗,是其他方式所達(dá)不到的。
課,總有遺憾。課,不能重來。慶幸的是,課,一直都在。這一次,我接住了“休止”劃過的美妙音符,聽到了“寂靜”的蓬勃脈動,看到了課堂的生命意蘊。筆耕至此,一幅畫面又于心頭浮現(xiàn)——
在遙遠(yuǎn)的江浦上,琵琶女再次奏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萬江中心小學(xué))
責(zé)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