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玲
【摘要】本文探討了小學古詩教學中以“文化理解和認同”為核心的策略。通過深入挖掘古詩的文化內(nèi)涵,引導學生理解并建立對古詩的認同感,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情感體驗。文章關注如何通過古詩教學引發(fā)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興趣,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認同感,從而促進其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文化理解和認同,學生將更深刻地體驗古詩的情感表達,為他們的情感體驗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 文化理解? 認同感? 教學策略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2023年度教育綜合改革專項課題“指向‘文化理解與認同的小學閱讀實踐研究”研究論文,課題立項號:SMJG2023099。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6-0178-03
古詩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是語文學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在小學古詩教學中,過于側重學生的詩文背誦和表達技巧,卻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深刻的文化理解和認同的重要性。當前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立對古詩的認同感。這成為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重平衡技能培養(yǎng)與文化傳承,確保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不僅具備表達能力,更能夠感悟和體驗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
一、指向“文化理解和認同”的小學古詩教學的意義
(一)啟發(fā)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興趣
在古詩教學中,注重深入挖掘古詩文化內(nèi)涵具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通過深刻解讀古詩中的歷史典故、傳統(tǒng)文化符號等元素,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興趣。這不僅是對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更是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逐漸建立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濃烈興趣,從而培養(yǎng)起對文化的探索欲望。
(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在古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認同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這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是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通過讓學生感受古詩中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價值觀念,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對古詩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使學生在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時具備堅定的文化自信心,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傳承文學精神,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注重文化理解和認同有助于傳承文學精神,弘揚傳統(tǒng)文化。通過深入研讀古詩,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學的瑰寶,感受文學精神的力量。這不僅培養(yǎng)了對古代文學的熱愛,更激發(fā)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傳承古詩中蘊含的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情感認同中更好地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底蘊,為文學傳統(tǒng)的傳承打下堅實基礎。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小學生能夠在感悟中領略傳統(tǒng)文學的魅力,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二、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機械性背誦,缺乏深度理解
目前的古詩教學往往偏向機械性的背誦,學生過多地關注于詩歌文字的記憶,而缺乏對古詩背后文化內(nèi)涵的深刻理解。這導致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成為一種形式化的活動,難以培養(yǎng)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認知。
(二)文化認同感不足,難以融入生活體驗
古詩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不足。課堂教學往往未能將古詩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中,使其難以建立起對文化的實際認同感。這使得古詩對學生而言更像是一種課本知識,而非能夠與自身生活相結合的文化體驗。
(三)缺乏情感表達,文學體驗欠缺
在古詩教學中,較少關注學生的情感表達。古詩作為情感的藝術,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然而,現(xiàn)階段教學過程中常忽視了情感層面的引導,導致學生對古詩的文學體驗欠缺,無法真正深刻理解和體味其中的情感內(nèi)涵。
三、指向“文化理解和認同”的小學古詩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文化理解
在古詩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化內(nèi)涵是一種富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在傳統(tǒng)的古詩學習中,學生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文字,缺乏對古代文化的實際感知。因此,組織課外活動、參觀文化展覽等方式成為一種有效的途徑,讓學生親身感受古代文化,激發(fā)他們對古詩的濃厚興趣。首先,通過組織課外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立體的文化體驗。例如,可以組織古詩朗誦比賽、古裝化妝表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自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這樣的活動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增強了他們對古詩的實際理解。通過親身參與,學生更容易將古詩融入自己的生活,形成對文化的親近感。其次,參觀文化展覽是另一種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文化內(nèi)涵的途徑。組織學生參觀與古代文化相關的博物館、展覽館,使他們能夠近距離接觸歷史文物、文化遺產(chǎn)。通過觀察古代書畫、器物等展品,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詩中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這樣的體驗不僅讓古代文化變得具體而生動,也使學生對古詩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認同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了引導和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關鍵作用。通過合理設計和組織活動,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去了解古代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特點,精心選擇適合的文化活動,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文化體驗中。
(二)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探討古詩中的問題是一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文化理解水平的有效途徑。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為例,我們可以深入理解詩文內(nèi)容,分析其中蘊含的問題,并設計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去了解古代的歷史,提高文化理解水平。首先,詩中提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描寫廬山的形勢多變,讓人感受到觀察事物時的主觀性。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不同位置看廬山,景物會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面貌?這是否與我們觀察事物時的角度和位置有關?通過這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對主觀觀察的認知,引導他們關注觀察角度對認知的影響。其次,詩中指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暗示了身處其中會受到局限的影響,難以全面認識廬山的真實面貌。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們在生活中是否也會因為所處環(huán)境而形成片面的觀點?這種片面觀點對我們的認知是否產(chǎn)生了影響?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環(huán)境對人們認知的影響,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最后,詩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可引導學生思考自身是否受到局限,無法全面認知其他事物。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突破局限,獲得更全面的認知?通過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反思自身認知的局限性,并激發(fā)他們主動去拓展知識邊界。
通過設計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在思考中逐漸認識到觀察事物的主觀性,認識到環(huán)境對認知的局限,進而提高文化理解水平。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問題,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三)以個性化方式引導認同感
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建立對古詩的認同感是一項關鍵的教學策略。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因此,通過情感分享等方式,讓學生在古詩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內(nèi)容,有助于增強他們對文化的認同感。以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例,我們可以深入理解詩文內(nèi)容,分析其中的情感表達,然后探討如何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建立對這首古詩的認同感。詩中描繪了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江南秋夜景色,以及江楓漁火映愁眠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展示相關的圖片、音頻,甚至是模擬夜晚的氛圍,讓學生通過感官體驗更直觀地感受古詩中的情境。這種方式可以滿足學生對感觀刺激的需求,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意境。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可以通過情感分享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分享自己對《楓橋夜泊》的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中的畫面給他們帶來的情感,以及是否有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個性差異,讓他們在分享中找到與詩歌相聯(lián)系的情感共鳴,從而建立起對古詩的認同感。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詩歌中的情感表達,啟發(fā)他們對生活的思考。例如,可以通過提問學生是否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夜晚經(jīng)歷,是否有過相似的情感體驗,以引導學生將古詩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夠在個人經(jīng)歷中找到共鳴,進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認同古詩所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這種親身經(jīng)歷的聯(lián)系不僅使學生更加投入詩歌的學習,也促使他們建立起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認知和情感認同。
通過以上多樣化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古詩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經(jīng)驗相關的內(nèi)容,增強對文化的認同感。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差異,還能夠使古詩教學更加生動有趣,促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和理解文化的魅力。
(四)結合藝術表達情感體驗
在古詩教學中,結合藝術手段,如,音樂、繪畫等,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感官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對古詩的情感體驗。通過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古詩,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藝術興趣,還能加深情感共鳴,使古詩更加生動有趣??梢赃\用音樂的力量,選擇與古詩情感相契合的音樂作品。通過演奏或播放音樂,營造出與古詩相符的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歌的情感表達。例如,對于《登鸛雀樓》,首先,選擇激昂的古樂或交響樂,讓學生在音樂的陪伴下更深入地理解詩歌中的壯麗場景。其次,通過繪畫展示,將古詩的意境呈現(xiàn)在畫布上。教師可以邀請美術老師進行現(xiàn)場繪畫,或者展示已有的與古詩相關的藝術作品。學生也可以參與其中,通過繪畫表達對古詩的感受,展現(xiàn)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與想象。這樣的互動式教學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參與到文化的體驗中,加深他們對古詩的認同感。此外,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制作音樂配圖或動畫呈現(xiàn)古詩的內(nèi)容。通過圖像的視覺呈現(xiàn),學生能夠更生動地感受詩歌描繪的景象,增強對古詩的印象。例如,制作一段《出塞》的動畫,將詩中的秦時明月、龍城飛將等元素呈現(xiàn)在屏幕上,使學生在視覺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的意境。最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文藝匯演,通過朗誦、音樂演奏、舞蹈等形式呈現(xiàn)古詩。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表達方式,展示對古詩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多元藝術發(fā)展,還增強了他們對古詩的情感共鳴,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五)探索古詩中的人物形象,促進情感共鳴
通過深入解析古詩中的人物形象,如詩中的人物等,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的情感體驗,建立與古代文學人物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古詩所展現(xiàn)的文化背景?!顿泟⒕拔摹愤@首詩以深厚的文學內(nèi)涵展示了蘇軾對友人劉景文的贊美,同時將這種贊美巧妙地融入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之中。首先,通過深入解析詩中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蘇軾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古代文學人物的情感體驗。詩中的“劉景文”成為一位崇高的人物形象,被贊頌為具有高尚品格和堅貞節(jié)操的朋友。這種對人物的褒揚不僅是對劉景文個人的贊美,更是對當時社會中崇德向善之風的反映。通過學生對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古代社會對于高尚品德的追求,從而建立與古代文學人物的情感共鳴。其次,詩中對初冬景物的描繪將友人的品德贊美與自然景色相融合。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成為詩中最美好的風景,表達了作者對這個時節(jié)的鐘愛。通過對初冬景物的描寫,學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于大自然的獨特情感,同時也能夠理解作者通過景物來抒發(fā)對友人的深情厚意。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的語言描寫和對景物描寫的感情色彩,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古詩中所傳達的情感。通過對文學人物的情感共鳴,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古詩所展現(xiàn)的文化背景,進一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認同。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學的熱愛,并在情感體驗中建立對古代文學人物的情感認同。
四、結束語
在小學古詩教學中,以“文化理解和認同”為核心的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理解,更能夠培養(yǎng)他們對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啟發(fā)性問題、個性化引導認同感以及結合藝術表達情感體驗等策略,我們可以使古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發(fā)揮更為深遠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唐雪.指向?qū)徝浪仞B(yǎng)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目標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2]吳麗.以詩入境,素養(yǎng)傳承——例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語文新讀寫,2022(13):22-24.
[3]顧春露.學古詩 品古韻——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實踐[J].小學生(中旬刊),2023(2):142-144.
[4]關莉紅.古詩文教學的文化取向與價值定位[J].語文建設,2018(30):25-26.
[5]孫元菁.抓住詩詞教學的智趣、情趣和理趣——賞評陳智峰老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課[J].中國教師,2020(1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