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二毛《晚安》的中年現(xiàn)實、經驗與情緒
劉大先 陳培浩 夏烈 叢治辰 徐晨亮
初學寫作者往往比較喜歡將某種情境或者人性的某個側面推向極致,從而謀求某種“深度”與“力度”。這在80年代末的先鋒作家那里表現(xiàn)為用殘存的力比多勢能,向已經變成廢墟的前代美學風車舉起堂吉訶德的標槍,在“青春文學”那里則是放大了的疼痛、哀傷與叛逆,兩者在經過“新寫實主義”的中和之后,轉入對日常生活和人物及其行為的戲劇化挖掘,直至21世紀初年依然不絕如縷。
其結果是所謂的日常生活寫作,往往并不日常,而是日常的戲劇,關注的是被持續(xù)性剝奪的“失敗者”,或者一路高歌猛進的爽文男女主。但小說不等于戲劇,這給當下的寫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在“失敗者”和“成功者”之間有沒有可能寫出真正的普通人,真正普通人的悲歡離合,而不是用力過猛地去勾勒一地雞毛與狗血淋頭。
近年來,在梁曉聲《人世間》、任曉雯《好人宋沒用》等作品中,盡管依然不乏諸如宏大歷史與個人命運的交織之類套路,但轉向已經出現(xiàn),即轉向于對普通人普通生活去戲劇化的書寫。鐘二毛的小說集《晚安》中的諸篇關于普通市民的作品就可以視為此類轉向的一種。
這些短篇似乎沒有遵從截取生活片段,然后以蠡測海式地折射深厚綿長的生活背后的本質之類套路。它們有故事,甚至某些篇章情節(jié)相當復雜,足夠撐起中篇的篇幅,卻又不構成特別清晰的情節(jié)主線,而是呈現(xiàn)為蕪雜的生活流。在這一點上它們繼承了新寫實小說,卻摒除了90年代的那種劇烈轉型、秩序未定時代的燥氣,而帶有一種穩(wěn)定下來的平靜。那些原本可能驚心動魄、動人心弦、感人至深、撩動情緒的情節(jié),最終都在或者無奈或者主動的接受中化作了人生瑣碎的插曲。
《晚安》中不堪忍受化療與無尊嚴活著的母親希望安樂死,兒子在幾經猶豫后實施時,老人家卻自己放棄了。這讓她之前給兒子講述的幾個故事以及兒子的理解被消解了——她并沒有好整以暇地以悲情迎接死亡,而是讓死亡成為自然的結果?!稑尯鸵恢还u》則更是讓戲劇化徹底消隱:買槍殺人的狂想與行動,在同一只被當作寵物豢養(yǎng)的雞之間發(fā)生了奇妙的對撞,潛在的都市恐怖分子在切實、嘈雜而又不無溫馨的生活中無所遁形。大家都不是殺手,而是殺手的小學同學。
這里的尷尬,不過是人生常態(tài),就像《堡壘》里的中產夫婦在對于學區(qū)房的糾結與釋然后,最后還要面對孩子的質詢。我們可以看到,鐘二毛寫的這些尷尬,這些母子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鄰里關系,都是城市中年所要面對的一切。日常生活并非沒有戲劇性,但是戲劇只是生活之河中泛起的浪花,就像《你說〈水滸〉是不是硬核小說》里,縣長的兒媳在自我成長中的隱忍、壓抑終究爆發(fā),于歇斯底里中殺死了丈夫,最終還是回歸到了平靜——矛盾在于彼此的互不理解所導致的悲劇。
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是人生常態(tài),魯迅早就說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它們未必全部導向悲劇。《最佳聊友》和《兩個父親》中兒子其實都不理解父親,《自殺森林》里和諧的夫妻之間的心里也互有暗昧之處,但是鐘二毛的解決方式或者說生活自身的邏輯是不理解也沒有問題,只要還有感情,甚至都未必需要是愛,那么一切都還可以繼續(xù)。這是一種中年人的心境,理解了一切的不可理解之后,并不妨礙接受生活本身。
所以,小說集中的各個小說可以說是城市文學,也可以說是中產階級題材,但歸根結底其實是一種中年氣質寫作。正是中年氣質,決定了《失眠的第三個夜晚》中主動與被動的斷舍離后沒有肝腸寸斷,在親人與情人離去之后最終還能夠得到一個踏實的睡眠。而《時間之門》這篇在寫實中想入天外的作品,“穿越”的情節(jié)也沒有讓人感到離奇與刻意——它展露的是在經歷了官場和傳媒,在新媒體迅捷的變化中無所適從的中年人還有彈性的想象空間和自我恢復的潛能。這才是直面現(xiàn)實的無奈與豁達,讓鐘二毛最終不再局限為某種標簽所框定的作家。
我個人認為,《證明》是所有篇章里最為薄弱的一篇,一個從山寨中走出來的瑤族導演在與他者的接觸中重新認識自我與族群,并且要為家鄉(xiāng)做點事。這種帶有“文化主義”色彩的故事,落入了俗套,也并沒有提供任何可供讀者想象的空間,因為鐘二毛雖然是瑤族作家,但他同樣更是一個中國作家,一個作家。他講述的不僅僅是城市故事、中國故事,更是21世紀初的故事、帶有普遍性的故事,這種故事發(fā)生在深圳,也會發(fā)生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