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課程視域下的“作業(yè)”是承載學習內容、體現(xiàn)學習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伴隨著“學”“教”全過程的學習任務。以學習主題為引領,學習任務為軸心,學習支架和學習資源為依托設計結構化作業(yè),凸顯教學評一致。學習主題的結構化提取,學習評價一體化設計,學習任務的階梯化推進,讓主題引領下的作業(yè)設計打通課堂內外,架起“教—學—評”一體化的橋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和情智的自由成長。
[關鍵詞] 學習主題;作業(yè)設計;學習任務;可見的學習
新課程視域下,“作業(yè)”不只是紙筆練習,而是承載學習內容、體現(xiàn)學習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伴隨著“學”“教”全過程的學習任務。主題引領的作業(yè)設計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基于學習者的立場探究單元學習主題,以大主題或大任務來組織作業(yè)目標、內容、評價等要素,將零碎的學習任務以一種符合知識體系和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邏輯方式進行分析、整合、重構,從而使“靜態(tài)”的作業(yè)設計發(fā)展為“動態(tài)”的學習任務設計。以單元學習主題為引領、學習任務為軸心,可形成聯(lián)動各要素的作業(yè)設計結構模型(見圖1)。
那么,如何“讓學生的學對教師可見,使教學對學生可見”,以避免作業(yè)與課堂學習相脫節(jié),凸顯學習過程的“教—學—評”一致性?本文從確定作業(yè)目標、設計作業(yè)任務、制定作業(yè)評價等方面,開展深入探討。
一、學習主題結構化,讓目標可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內容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部分指出:“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可見,“學習主題”在任務群設計中具有高階的引領作用,牽一發(fā)而動學習過程這一“全身”。因此,學習主題的結構化梳理是學習目標逐步清晰的過程,下面以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
(一)雙向追問:學習主題提煉路徑
學習主題是對關鍵要素中的情境、問題、知識、技能和價值的有機融合,并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場和成長緊密關聯(lián)。因此,學習主題的凝練有自上而下的“教者”思路、自下而上的“學者”思路兩個維度雙向探尋,是統(tǒng)整后包括人文主題和活動主題的復合型表達(見圖2)。結合多方面因素,將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初步定為“家國情懷·說好中國故事”。
(二)三層轉化:核心任務提取步驟
單元學習主題提煉應遵循三方面的邏輯順序,以達成“課程—學習—教材”的三層轉化與貫通。
對標課程標準,推斷主題歸屬。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為主要線索,結合選文特點確定任務群歸屬。根據(jù)單元語文要素“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寫書信”,可以推斷本單元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
切準學習問題,明確核心任務。一方面,從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真問題入手,在聽、講包含多個故事的文章時思考如何把握其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是學生用以解決真問題的任務,從“家國情懷”人文主題實踐出發(fā),在日常生活與學習的真實場景中把握如何講好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統(tǒng)整教材內容,瞄準學習概念。對照課程標準進行概念的上位統(tǒng)整,幫助學生形成“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不同方式把握,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是其中之一”的元認知理解。因此,把課文學習與口語交際、語文園地、習作放置在“講愛國故事”的學習主題中,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達成概念性理解。
(三)橫向梳理:學習目標萃取策略
依據(jù)王榮生教授將單篇文本分為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的四種價值定位,單篇文本在大單元教學中一般有并列、輻射、遞進等推進策略。單元學習主題確定后,還要根據(jù)單課內容確定每一課的任務主題,以形成結構化的單元整體性任務。然而,不是所有自然單元都具備統(tǒng)攝性,有的并不具備包裹性的大單元任務來驅動。對此,我們不妨以單元主題為引領,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實事求是地整合并萃取其單元學習目標。
比如,本單元聚焦“關注主要事件能更好把握主要內容”這個核心概念,學生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和閱讀鏈接《最后一課》,以及課外愛國故事群文閱讀的語言實踐中經(jīng)歷“歸納—演繹—遷移”的學習階段,并能在真實情境中融會貫通說好故事,感悟家國情懷。因此,將本單元學習目標提煉如下:
1.通過關鍵詞抓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內容。
2.能結合學習需要有目的地查找和運用資料,清楚地講述先輩的感人事跡。
3.在書信傳感動活動中清楚地表達這一階段的學習經(jīng)歷和收獲,傳遞愛國之情。
二、學習評價一體化,讓成果可見
學習評價應在學習主題的統(tǒng)領下,依據(jù)學習目標確定成功標準或評價量規(guī),嵌入學習活動以貫穿始終,用評價來指引學習,為學把脈,實現(xiàn)“教—學—評”的一致。
(一)凸顯過程表現(xiàn),明確學習方向
表現(xiàn)性評價在貼近現(xiàn)實的情境中實施,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情境,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來解決問題。主題引領的單元學習常以作文、演講、作品展示等表現(xiàn)性任務來推進,因此,表現(xiàn)性評價既是一種學習活動,也是鑲嵌在教學中的評價活動。學生在表現(xiàn)性評價中充分學習并理解,通過評價監(jiān)測與改進學習,在遷移運用中建構概念性知識和技能,讓學習成果可見,讓素養(yǎng)的提升可見。比如“家國情懷·說好中國故事”,根據(jù)學習目標將學習主題分解為如下三個子任務:制訂計劃,討論成功標準;品讀故事,制作海報;開展故事匯,書信傳感動。具體見表1。
(二)立足學生視角,促進任務理解
在每個學習活動完成的相應階段,讓學生用成功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效果,讓學習體驗和結果可見。成功的標準應從學生的視角提出,或者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陳述量規(guī),教師適當提點幫助學生理解目標。比如在《梅蘭芳蓄須》學習中,評價伴隨學習任務的全過程,分解在每一個學習活動中,使學習目標有清晰的落腳點(見圖3)。
三、學習任務階梯化,讓素養(yǎng)可見
主要學習任務確定后,單篇課文的文本價值與學習活動落腳點也逐漸清晰。基于學習主題,將學習活動分解在單課語文實踐活動中,并在課后延展課內學習,聯(lián)結真實情境,形成貫穿學習全過程的作業(yè)鏈。
《梅蘭芳蓄須》一課是略讀課文,在知識技能層面是精讀課文的應用與鞏固,是練習獨立閱讀能力的載體。以“家國情懷·說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為感動中國百年人物作像贊”這個真實任務為驅動,通過課前預學任務、課中導學任務和課后延學任務,層層推進“了解京劇大師,簡單介紹人物”“走進京劇大師,說清主要事跡”“感懷民族氣節(jié),分享人物評論”三大學習活動,形成進階式學習實踐。
(一)課前預學任務:學習起點可視
《梅蘭芳蓄須》的故事所發(fā)生的年代,以及梅蘭芳從事的戲劇表演都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很難走進文本。文本生字詞蘊藏的抗戰(zhàn)歷史、梅蘭芳相關的人物信息資料等都需要提前了解,才能縮短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促使其在課堂上更深入思考。因此,課前預學作業(yè)設計了如圖4所示的三個基礎型任務:
預學任務既是重要鋪墊,又是課堂進展的線索,是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的“腳手架”和課堂學習的“思維臺階”。任務1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疏通字詞掌握多音字。任務2要求聯(lián)系上下文或自主查字典、資料理解詞義,一方面啟發(fā)學生初步了解歷史背景,引導理解詞義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通過預學診斷學情,如對所謂“大東亞圣戰(zhàn)”的了解情況。任務3具有導學功能,與課堂學習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為體悟梅蘭芳先生拒演和感受梅蘭芳先生的民族氣節(jié)做好鋪墊。立足整體設計的預學任務設計是整節(jié)課的基礎,可謂思維進階的起點。
(二)課中隨堂任務:學習過程留痕
課中導學任務,主要呈現(xiàn)出支持獨立學習和促進合作學習兩種形態(tài)。學習過程的可見不僅體現(xiàn)在單元結構化的圖譜框架中,單課的學習活動設計也需要圍繞學習主題,以結構化的隨堂任務組合引導學習進程,從而讓學習路徑可見。
1.支持獨立學習的隨堂任務
借助程序支架為促進理解“定路線”。隨堂任務與預學任務有密切的關聯(lián),常常是在預學進展的檢查與討論中逐漸深化的。隨堂任務“了解京劇大師,簡單介紹人物”通過“讀—填—看—說”的學習路徑,提升認知促進表達轉化。一是正確讀詞,了解“旦角”。二是填資料促進理解:1931年,日軍(侵略者)挑起了“九一八事變”,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一塊又一塊領土(淪陷)了,大批的難民前往上海(租界)躲避戰(zhàn)火。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軍卻把侵略戰(zhàn)爭稱為“解放亞洲”(所謂“大東亞圣戰(zhàn)”)。三是對于預學中因缺乏背景支撐而產(chǎn)生的認知問題,恰如其分地提供影像支架為學生“雪中送炭”。四是帶著感受和理解,結合資料簡單介紹梅蘭芳及其蓄須的原因。
借助工具支架為學習任務“搭梯子”。《梅蘭芳蓄須》第二個學習活動是“走進京劇大師,說清主要事跡”。這個學習活動在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通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到“將幾件事連起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但在新課中運用時卻顯得“捉襟見肘”。因此,根據(jù)學情可在疑難處呈現(xiàn)表格支架(見表2),以表格作為把握主要內容的支架,遷移前一課學到的方法,篩選出重要信息并整理歸納主要事件,在表格的輔助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拾級而上。
2.促進合作學習的隨堂任務
隨著課堂學習的推進,子任務的難度也不斷遞增,所采用的探究方式除了獨立思考外,還包括小組合作、借助學習資源等學習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感懷民族氣節(jié),分享人物評論”任務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預學任務中“對于梅蘭芳來說,最不能‘放棄’的是什么”的回應與深入探究;二是“你覺得梅蘭芳這些所有的放棄,他是心甘情愿,還是被逼無奈呢”?此類劣構性的問題,指向開放性思維,學生在合作學習的碰撞中激活思維,在語言文字的浸潤中走向更深度的閱讀。
至此,《梅蘭芳蓄須》的課堂學習任務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學習支架和學習方式的支持下,以“人物像贊”的進階任務,讓學習過程與思維的成長留痕。
(三)課后延學任務:學習成果外顯
課后延學任務是課堂學習的延續(xù),是鞏固和遷移概念性知識理解和提升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單元學習主題為引領,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設計分層作業(yè),如自主閱讀《最后一課》,說一說故事主要內容;搜集感動中國百年人物錢學森、張富清、袁隆平等的故事,按人物簡介、主要事跡、人物評論三個板塊制作海報;課外開展故事匯,繪聲繪色講故事或者通過書信分享中國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課后學習任務與預學任務、隨堂任務整體考慮,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輔以適當?shù)淖兪阶鳂I(yè)或綜合性作業(yè),從而讓學習真實發(fā)生。
當“以學為本”遇見“可見的學習”,當主題性學習遇見作業(yè)設計,單元學習的樣態(tài)悄然改變。讓主題引領下的作業(yè)設計打通課堂內外,架起“教—學—評”一體化的橋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和情智的自由成長。
[參考文獻]
[1]約翰·哈蒂.可見的學習——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習[M].金鶯蓮,洪超,斐新寧,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79.
[2]周文葉.中小學表現(xiàn)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