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jīng)驗,并將之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為了能讓孩子們了解小麥變成面粉的過程,我們依據(jù)孩子的興趣設(shè)計并開展了“面粉誕生記”系列活動,在和同伴一起收割、晾曬、磨面的過程中,孩子們收獲了無盡的喜悅。
芒種將至,麥子即將成熟,我園開展了“芒種節(jié)氣我想知道”活動,孩子們通過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資料,提前了解了小麥的收割方法,準備了適宜的收割和運輸工具,大家同心協(xié)力,成功將小麥收割并運到幼兒園。
小麥成功收割后,第一步是將小麥與麥稈分離,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分成了手剝小分隊和工具小分隊,成功將小麥與麥稈分離。將小麥變成面粉的第二步是收集麥粒,孩子們同樣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了多種方法,如動手一粒一粒挑選、用嘴吹麥皮、用笸籮搖和用嘴吹相結(jié)合等,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將麥粒收集好了。
麥粒收集好后,語涵對大家說:“你們看,我剛才用手把麥殼剝開,發(fā)現(xiàn)里面的麥粒黏黏的。”一卓也說:“那是因為里面的水分太多了,咱們得把它曬干才可以磨面粉?!币虼说谌绞菚覃溋?,孩子們找到3個玩具筐將麥粒分裝好,放在陽光充沛的植物角,每天早上或“課間十分鐘”,孩子們都會來植物角照看麥粒,輕輕翻動它們,使每顆麥粒都能均勻地曬到陽光。在孩子們的精心照顧下,一周過后,麥粒中的水分已蒸發(fā)殆盡,經(jīng)過清洗和二次晾曬后就可以開始磨面粉了。
經(jīng)過對麥粒的前期處理,孩子們開始探索將麥粒磨成面粉的方式。他們嘗試了搟面棍、密封袋,但未能成功,石頭搗蒜器可以將麥粒磨成面粉,但效果不佳。于是我們購買了“石磨”,但石磨的操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孩子們一開始發(fā)現(xiàn)石磨會把放進去的麥粒再推出來,通過查閱資料和反復(fù)試驗才發(fā)現(xiàn),順時針轉(zhuǎn)動是研磨功能,而逆時針則是出料。孩子們一起解決了問題后,相互之間的配合更加默契,最后成功研磨出了面粉,并在炎炎夏日,師幼一起使用自制面粉,做出了美味的麻醬面。
幼兒通過討論、觀察、操作等過程,成功完成了割小麥、收集麥粒、磨面粉各項活動,幼兒的學習以實踐為基礎(chǔ),能對學到的知識有更深切的感悟和更長久的記憶。教師也可以借此觀察幼兒的思維過程,為幼兒搭建與同伴交流和主動探索的平臺,打破思維界限,理解幼兒游戲的本質(zhì),激發(fā)幼兒的深度探究,讓教育回歸自然、真實、豐富的生活中,讓活動真正“動”起來、“活”起來、“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