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記得,多年前有次在江西師大附近的小店吃涼粉。南昌夏天極悶熱,且早晚溫差小,白天有多熱,晚上仍舊有多熱。到夏天,街邊各種涼粉、刨冰店,顧客盈門。那次我和朋友就在師大對面一間小店叫了兩碗冰涼粉。之所以印象深,是因為我平時很少在外吃涼粉,也許是因為覺得沒有涼粉能比父親做的好吃。
故鄉(xiāng)浙江金華蘭溪的涼粉與南昌做法不同,或準確地說,配料不同。每至夏天,父親常在家做,將超市買來的黑色盒裝涼粉原料,或是白色的番薯淀粉,按比例調好水,倒進鍋中煮。關火冷卻成凝固狀后,父親便用水果刀把涼粉劃成工整的小塊。
做涼粉前,父親會提前用干薄荷葉煮一鍋水,放進冰箱。等涼粉冷卻后,將涼粉盛進淺綠的冰薄荷水中,加幾勺糖,還有一勺必不可少的陳醋。若是用番薯淀粉制成的白涼粉,便添米醋,以保持其晶瑩透亮。
一碗涼粉下肚,暑熱消退不少,聽父親說起他心心念念的故鄉(xiāng)。在蘭溪小城,他童年做涼粉的食材是木蓮鈴,別名“木蓮”。用紗布包起曬干的木蓮籽粒,在井水中揉捏,直到水變黏稠。等黏稠的汁液自行凝固成糊狀,以沸水煮熟,以井水冷卻?!袄弦惠吔鹑A人都知道,蓮花井邊的涼粉,清涼爽口,是夏天最難忘記的美味。”父親說。
無論黑涼粉,還是白涼粉,因著那勺醋,都有著獨特的蘭溪風味。這味道,是夏季的味道,也是故鄉(xiāng)的味道。我從小吃到大,以至于在外吃未加醋的涼粉時,總覺得缺了點什么。而南昌的親友也驚訝——涼粉竟然要擱醋,味道會有些奇怪吧?
去年父親因腰椎錯位住院,出院后臥床,一直未完全恢復,不能久站,廚房的活兒也停了下來。暑假時,兒子有次說起想吃涼粉,我便叫了個外賣,涼粉里加了椰漿、蔓越莓干之類,據(jù)說是升級版涼粉,可吃著有些膩,不及父親做的那么“像”涼粉。
之前看父親做涼粉很輕松,我去超市購了盒粉,自己做才發(fā)現(xiàn)并不輕松。水和粉的比例要適中,過稀或過稠都會影響涼粉的口感,好容易做成一鍋,用刀劃開,也不及父親劃得那般工整,而是七零八落。盛入碗內,又發(fā)現(xiàn)薄荷水忘記提前放進冰箱。
手忙腳亂中,突然意識到許多的習以為常,都是因有了父母的承擔。還想起每年暑假,父親都會送我兒子愛吃的梅干菜餅來,這也是蘭溪家常美食。梅干菜是父親用新鮮“落湯青”(金華特有的一種菜)蒸晾自制的,搟面,攤成極薄的餅,細火慢煎,一張張金黃酥脆。
這個暑假,快滿十八歲的兒子表示要下廚房,我非常支持。我建議他先學做涼粉,一定得讓外公嘗嘗,看是否能做出外公從小吃到大的熟悉味道。
選自《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