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段一——賞結構清晰之美
《三峽》的美在于其文章結構的明晰性。酈道元先生首先對三峽進行了概覽性的描繪,以凸顯三峽山脈的兩大特色:一是其寬廣的綿延,無盡頭的壯觀。二是其峻峭的高度,云霄之間的巍峨。緊接著,作者又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分別描繪了三峽山水的獨特風貌。文章結構梳理過程并不復雜,卻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關鍵所在。
教師:同學們,在深入學習《三峽》這篇課文之前,請大家先來填寫結構梳理表,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三峽四季景色的特點。
(教師出示表1,學生填寫)
表1
■
(學生展示成果,教師進行點評)
教師:填完這個表格,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通過填寫表格,我對三峽的四季景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對我理解課文很有幫助。
教師:既然有了一定了解,老師有幾個問題需要大家?guī)椭1疚氖前凑帐裁唇Y構來寫三峽美景的?
學生:先總寫,再分寫,是“總—分”結構。
教師:作者是如何總寫描述三峽的山勢的?
學生:作者在文章開頭寫了山勢連綿、高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師:非常正確。接下來作者分述描寫的是什么內容?
學生:作者描寫了不同季節(jié)三峽的景色。
教師:作者分別寫了哪個季節(jié)的三峽呢?
學生:作者先寫夏天的三峽,然后寫春季和冬季的三峽,最后寫了秋天的三峽。
教師:作者的寫景順序和我們平時用的寫景順序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我們一般按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寫景色。為什么作者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描述三峽的景色呢?
二、片段二——賞寫景有序之美
教學片段一的核心目的在于:通過分析文章結構探索寫景的順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借助網絡找到一幅“思維游覽圖”,讓學生從“三峽起點”出發(fā),隨著酈道元的筆觸逐步揭示寫景的技巧和順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結構和寫作邏輯。
教師: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為什么作者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呢?接下來請同學們觀察屏幕上的圖片(圖略)。這是一幅優(yōu)美的三峽山水圖,一艘小船緩緩穿過三峽,平靜地行駛在水面上,此時酈道元先生站在船頭,欣賞著三峽的美景。如果你是他的話,你會最先描寫哪一景物的美?
學生1:肯定是水,因為船開在水面上,最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水。
學生2:我也覺得是水,因為這篇文章選自《水經注》,本身就是描寫水的書籍。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到位,圖片上標注了四個旅游站點,通過大家的探討,我們已經完成第一站(結構梳理)的旅程。接下來請大家開動腦筋,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剩余的問題。
(教師出示問題)
第一站:《三峽》的篇章布局采用了“總—分”模式。
第二站:文章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第三站:通常情況下,作者會對四季之水進行獨立描述,但為何本文選擇將春水和冬水合并敘述呢?
第四站:在構思文章時,作者還需考慮層次美和寫作意圖。通過分析第4自然段的內容和其在文中的位置,這一段落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教師在教室內巡視)
(教師示意學生停止討論,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第一小組:之前我們分析過,課文第2自然段主要描寫夏天三峽水流的兩大特性——水量浩大與流速迅猛,所以作者將這些內容放在文章開頭,引人入勝。此外,第1自然段對三峽兩岸的山勢進行了描述,強調了其高聳與狹窄。這種地形直接導致夏季水位激增的現象,進而造成航道阻塞。所以我們認為第1自然段是水勢成因,第2自然段是水勢結果,它們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小組:我們小組認為,作者將春冬之水的描述置于第3自然段是因為這兩個季節(jié)的水景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且這樣的安排能夠緩解從第2自然段的雄壯景象直接過渡到第4自然段的悲涼之美的突兀感。春冬之水的描繪作為中間的過渡,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種視覺和情感上的緩解,還與第2自然段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第2自然段展現的是洶涌澎湃的江水,而第3自然段則是寧靜的水面。這種對比為三峽的景色增添了更深層次的美感,豐富了文章的層次和內涵。
第三小組:針對最后一個自然段,我們的觀點是,作者將最終的描寫集中在秋水的段落,不僅有效地避免了與第2自然段急流夏水形成直接沖突,還在情感和視覺上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平滑的過渡,與第3自然段寧靜的春冬之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選擇將秋水作為文章的收尾,并強調其蕭瑟和凄美,傳達了一種深遠的情感。
第四小組:之前介紹寫作背景的時候我們了解到,作者生活的朝代政權南北分裂,他身居北方,卻因政治分治而無法親臨那壯麗的三峽之地進行探訪。這種無法實現的愿望在作者心中激起了深深的凄涼之情。另一方面,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提到的“漁者”也是觸發(fā)作者凄涼情感的源泉。
探究《三峽》中景物描寫的層次之美是本課程的重點任務。要深入解讀這一課題,首先要完成學習任務:對課文的結構進行細致的梳理,從而由淺入深地逐步揭示文本中的深層奧秘。這樣的教學策略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深入解讀的意識,使他們在探索中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
三、片段三——賞韻律節(jié)奏之美
在深入分析《三峽》一文時,應從宏觀角度審視其結構與主題,還應細致入微地觀察其字詞的選擇與運用。本文的字詞精確且富有力度,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些美學元素,加深他們對課文的記憶,使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更好地運用和體現這些美學價值。
教師:《三峽》的美不僅體現在文章的結構和景象的描繪順序上,還在于其字詞的運用。文章中不乏對仗工整的詞句,這些字詞和句子不僅簡潔而富有力度,還展現出了韻律和節(jié)奏的美感。這樣的句子不僅加深了讀者對景物的印象,還使文章整體上更具藝術感。請大家繼續(xù)進行小組討論,仿照例句,在文中找到具有韻律美的句子,并加以賞析。
【示例】
課文原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片段賞析:兩句并沒有嚴格遵守對仗的規(guī)則,但巧妙地運用了押韻技巧,使讀者在上下文的內容襯托中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到猿鳴的凄涼,令人回味無窮。這種語言的運用不僅增強了文章的韻律美,還加深了讀者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學生結束討論,派代表回答問題)
第一小組:我們選擇的課文原句是“至于夏水襄陵……不以疾也”。這一段中副詞的運用賦予了文字獨特的韻律之美。作者首先運用“至于”一詞,將讀者引入對夏水的細膩描繪。緊接著,作者通過使用“或”字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生動地展現了江水的浩瀚與急流。最后,一個簡潔的“雖”字,不僅起到了補充說明的作用,更在無聲中總結了夏水的迅猛之勢,使整段敘述既緊迫又充滿節(jié)奏感,讓讀者仿佛能夠聽到江水的奔騰之聲。
第二小組:我們選擇的課文原句是“春冬之
時……良多趣味”。這段文字中,除了用于引出后續(xù)內容的“則”字,以及必要的地點說明的“絕■”之外,其余句子幾乎全部由四字短語構成,這種結構的選擇使得整個段落讀起來十分流暢,節(jié)奏明快,給人以朗朗上口之感。這種簡約而不簡單的表達方式讓段落顯得緊湊有力,也增添了一種古典文學的韻味,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別樣的節(jié)奏美。
第三小組:我們選擇的課文原句是“每至晴初霜旦……猿鳴三聲淚沾裳”。除了引用的部分,這一段主要采用四字短語的表達方式。其中的“每至”“常有”和“故”等詞匯起到的是連接作用,它們與四字短語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不僅賦予了文章變化的節(jié)奏感,還使整段文字讀起來既流暢又富有韻律,既易于吟詠又帶有適度的舒緩與變化,提升了文章的整體表現力,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審美享受。
該部分教學的目的在于引領學生從文本內容學習過渡到文學形式探究中?;仡櫰吣昙壍膶W習,學生已經學習過《愛蓮說》和《陋室銘》等作品?!度龒{》與上述文章的文體相同,都屬于駢散結合的小古文,通過上述學習過程,學生能進一步深化對文言文語言節(jié)奏和韻律的感悟,從而提升文言文的語感和鑒賞能力。
四、片段四——賞意蘊豐富之美
《三峽》以其精巧的結構、井然的寫景順序、和諧的韻律節(jié)奏著稱,其字里行間更蘊藏著無盡的深意。這些簡潔的句子巧妙地營造出豐富的想象空間,是激發(fā)學生抽象思維的絕佳媒介。因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中插入美景賞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心中繪出三峽獨有的風貌,感受那山水的靈動,體驗那歷史的沉淀。讓三峽的美在他們的想象中綻放絢爛的光彩。
教師:《三峽》是一篇寫景佳作,每一處景物描寫都滲透著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接下來,請同學們再次品讀課文,仔細挑選出那些含義深遠的佳句,細細琢磨它們所散發(fā)的美學光芒。
【示例】每至晴初霜旦……哀轉久絕。
賞析: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運用回聲來表現三峽秋天的蕭瑟和猿猴悲涼的叫聲。這種描寫不僅增強了文本的音韻美,還加深了讀者對三峽秋景的感知。猿聲在空谷中回蕩,仿佛穿越了時間和空間,使那悲涼的情感在讀者心中久久回響,難以消散。
學生1:我選擇的句子是“重巖疊嶂……不見曦月?!边@句話中,作者使用了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的手法進行寫作,展現出了其非凡的才華。作者談及三峽的山巒之高時,描繪的是正午陽光或夜半月光照耀下,才能窺見一線天光的奇妙景象。這樣的敘述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山的高聳,更能激發(fā)其想象力,讓讀者在心中構建起一幅幅巍峨的山巒畫面。
學生2:我選擇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边@句話中,作者并未直接描繪夏水的湍急,而是設定了這樣一個場景:想象一艘船,駕馭著風一般的速度在水中穿行。通過這樣的對比,作者間接地凸顯了夏水那令人驚嘆的流速。這種寫作手法不僅增加了文章的想象空間,還在讀者的心中構建起一幅幅生動的水流畫面,進一步加深了讀者對夏水之急的感知。
在深入剖析文本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透過字面意思探索文章語句的深層含義,從而領會那些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微妙情感和深邃思想。朗讀無疑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它并非唯一。細致地品味和分析文言文的語句同樣能提升學生對古詩文語言的鑒賞能力。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理解文言文的結構和用詞,還能夠激發(fā)他們對古代文化和文學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維?!度龒{》的美,不僅在于其結構精巧清晰,更在于其景物描繪的井然有序,以及文章本身所散發(fā)出的韻律與節(jié)奏之美,文中的每一句話都如同一幅細膩的畫卷,將三峽的壯麗景色娓娓道來。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挖掘其中的美學價值,讓學生沉浸在文章當中,充分領略文言文所賦予的審美價值。
(作者單位:貴州省榕江縣民族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