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視角下,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對跨學科教學保持高度重視,并深入了解跨學科教學的本質和教學需要,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先對跨學科教學的意義進行深入了解,分析如今跨學科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而秉持客觀合理的教學原則探求切實有效的跨學科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34-0061-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學校必須意識到跨學科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作用,從學校層面重視跨學科教學的培育。教師也必須拓展自身的教學觀念并拓寬教學視野,進而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規(guī)劃,讓學生形成更高階的學習思維,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 新課標對語文跨學科教學帶來的啟示
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如何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幫助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文化自信和思維能力、語言運用及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成為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著力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而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提出,提倡不同學科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和相互滲透,通過整合學科知識,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個人經(jīng)驗,有效地增進了學生對各學科知識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傳統(tǒng)的教法基本上是聯(lián)系“安史之亂”的背景,帶領學生深入文本,了解詩人借茅屋抒發(fā)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博大胸襟,進而探索詩歌的意義??鐚W科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嘗試借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插畫,向學生展示杜甫在青年時期和老年時期的美術肖像或者要求學生根據(jù)詩人創(chuàng)作的《望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兩首詩的內容簡單勾勒不同時期詩人的形象。簡筆畫的勾勒和闡述繪畫依據(jù)的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以我手繪我心”,更深層次地領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中體現(xiàn)的人生蕭瑟之感和拳拳愛國心,讓學生更深刻地意識到“國破家散”對杜甫人生價值觀產生的影響。從而發(fā)現(xiàn)綜合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效果,讓學生的學習思維更加活躍、學習視野更加開闊。同時,新課標一再強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在此案例中我們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文化自信、語言應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這四個方面的培育完全不受語文學科的限制,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跨學科教學的意識的重要性,高質量的語文教學課堂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二、 語文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初中學生因年齡的限制,導致對外界的認知比較有限,自身的視野受到局限。所以,語文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充分開闊,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恐龍無處不有》的教學可以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和數(shù)學、地理學科的聯(lián)合,教師可以結合地理學科的知識進行教學,補充大陸板塊移動的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同時加入數(shù)學中的推導論證方法,開展流程圖的梳理過程,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今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如果教師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說明文的教學方式,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角度去分析文章要傳達的“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一知識要點,很難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當教師開始嘗試跨學科的教學方法時,各學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為學生帶來其他領域的知識,增加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同時還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語文知識,進而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導者,一般的教學情況為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在講臺下被動地接受知識,整個課堂的互動效果基本為零,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沉悶、無聊。在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應用下,教師可以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對課堂內容進行有效填充和豐富,同時還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語文教學課堂更具活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昆明的雨》是一篇極富美感的抒情散文,單純的文本解讀、語言賞析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嘗試設置一個情境任務,如“在生活中巧遇雨景,熱愛攝影或喜好發(fā)朋友圈的你會選擇從哪個角度進行拍攝”,或者還可以建議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挑選一首適配攝影作品的背景音樂。在這些活動教學中,學生在感受文字美妙的同時,還可以實踐語文教學之外的美術和音樂學科的知識,學習過程中有多種挖掘文本內涵的途徑,這些多樣的選擇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激活沉悶的課堂。
(三)有助于教師專業(yè)成長
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對整節(jié)課堂的教學質量有著極大的影響,并且教師也是學生的學習榜樣,對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學習態(tài)度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新課標及跨學科教學的理念指引下,教師在學科知識上要往深度挖掘,不僅要理解本學科的內在聯(lián)系,也要理解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知識關系,在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應用中感受知識的多樣性特點,同時能夠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本學科的教學,建構富有多元色彩但又不失語文本位的知識體系。同時,跨學科的教學過程可以促進不同學科老師之間的交流,以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相互碰撞,從不同維度輔助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 語文跨學科教學現(xiàn)狀
(一)學生學習長效性不足
在如今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對跨學科學習的理念還處于一個簡單的認知階段,甚至還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認知錯誤,比如說語文課的作業(yè)是畫一幅詩人杜甫的畫像,不用寫大量的分析文字,只需要簡單的線條勾勒,對長期苦惱語文作業(yè)文字書寫量大的學生來講可謂“福音”。殊不知簡單的線條勾勒背后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文本進行分析,尋找畫畫的依據(jù)。畫畫只是表層任務,真正呈現(xiàn)的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大多數(shù)初中生自身并沒有定性,不愿意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獲得解讀依據(jù)的文本上,而只會單向性解決問題,“要求畫畫,那就只要畫畫”,長此以往,必然對語文跨學科學習造成阻礙。同時,從部分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出發(fā),他們更希望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更多與考試相關的知識,認為跨學科學習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因此跨學科學習的長效性是不足的。
(二)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
大多數(shù)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跨學科教學時并不具備完善的教學理論,這就使得他們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不能充分發(fā)揮出跨學科教學的作用。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實施跨學科教學只能自主開發(fā)課程資源,嘗試在教學活動中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努力創(chuàng)建學科融合的教學活動,但如何讓課堂更加高效、生動、有趣,更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還處于摸索階段。
四、 新課標視域下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
(一)堅定跨學科育人觀念導向
教學育人是一項偉大而復雜的事業(yè),它也受到多方力量的制約和影響,只有在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首先,學校需要從育人理念、育人生態(tài)以及教研體系這三方面出發(fā),構建“全面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將探索發(fā)現(xiàn)和內生發(fā)展作為關鍵手段,為學生打造有參與、有探索、有發(fā)現(xiàn)、有反思的教學課堂,全面推動學生在知識、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的教學育人質量觀念。在育人生態(tài)方面,教師需要解決跨學科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問題,對跨學科教學的時間進行統(tǒng)籌安排,需要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為教師提供跨學科教學數(shù)據(jù)資源庫。在教研體系方面,學校需要將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專業(yè)教學團隊,協(xié)同育人,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制訂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讓教師各司其職的同時又有合作共贏的意識,形成校本教研共同體,為跨學科教學同步助力。
其次,提升教師的跨學科教學專業(yè)能力。目前語文教師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包括跨學科意識薄弱、對新課標理解不充分、沒能徹底擺脫傳統(tǒng)教學理念等,因此需要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學生指導以及教學評價這幾個方面進行提升。在教學認知方面,需要讓教師認識到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讓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方面。在教學設計方面,需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開展教學活動,并堅持以問題和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對多學科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有效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指導學生學習方面,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并認真關注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明確自身教學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探索、總結與反思。在教學評價中,教師需要注重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協(xié)同性、評價結果的導向性,充分發(fā)揮出教學評價的作用,促進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的發(fā)展,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勇敢進行表達,使得學生的語文思維得到充分鍛煉。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結合核心素養(yǎng)的文化、語言、思維和審美這四個維度制訂評價標準,檢驗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及教學目標的實際發(fā)展情況。
(二)堅持問題導向、任務驅動
在新課標當中明確提出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且,在跨學科教學中也提出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教學過程來有效推動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所以,在語文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高問題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主動進行問題的探索和思考,進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上設置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鏈或項目化學習形式,充分滿足了新課標對問題意識的教學要求,進而能夠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跨學科教學框架。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活板》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項目化學習任務群:“為了宣傳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學們決定在學校的文化展館籌建一個‘活字印刷體驗館’的活動項目,那么在這個籌建項目當中,同學們可以怎么做呢?”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綜合科學設計、空間布局以及科技應用這幾個方面的知識進行活動設計,設計出展館語言導覽、實景展示活字印刷的流程、親自動手體驗活字印刷等活動。在設計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課文中的內容與實際進行有效結合,使得學生可以在問題實踐的過程中對文章內容有著更深入的了解,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間的聯(lián)系,并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三)開發(fā)豐富的課內外資源
初中語文的跨學科學習資源主要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課內資源主要是指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以專題活動的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中,單元主題類型是傳統(tǒng)文化類,教師可以將“君子自強不息”作為教學主題引導學生開展資料搜集、故事講述、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綜合理解,引導學生養(yǎng)成靈活使用教材進行學習的好習慣。
課外資源主要是指其他學科的關聯(lián)內容,在跨學科教學的應用下,傳統(tǒng)單科教學的弊端可以被補足,讓學生的知識體系變得更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初中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黃金時期,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德育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可以將語文教學和思政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出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鄧稼先》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去查找鄧稼先先生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做出的貢獻材料,同時還可以穿插當時社會背景下留學歸來的科學家們經(jīng)歷了哪些困難,借助先輩們?yōu)榱藞笮ё鎳晃菲D險、不畏生死的事跡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到鄧稼先先生的報國之志和愛國之情,進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同時還可以借助歷史書上其他革命烈士們的先進事跡,讓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思想信念更加堅定,并能讓學生對文章中蘊含的濃厚情感有著更深沉的領悟。
(四)豐富跨學科學習途徑
在信息化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進行語文跨學科教學,運用信息技術多樣化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生創(chuàng)建新鮮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現(xiàn)代先進的信息科技,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比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xiàn)音樂和美術教學元素,讓學生的審美水平得到發(fā)展。同時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生活中的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喚醒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形成更加豐富、更加深入的感悟,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蘇州園林》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借助數(shù)學的對稱軸的內容分析蘇州園林門窗的創(chuàng)作理念,進一步感受蘇州園林的對稱與不對稱的美學追求。同時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依托網(wǎng)絡為學生展示富有中國傳統(tǒng)對稱美學理念的中式建筑、傳統(tǒng)繪畫、書畫藝術等作品,與蘇州園林的建筑進行比較,在不同的美學理念對撞中實現(xiàn)思維能力的提升,深刻感受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并且這樣可以讓語文跨學科學習有效打破傳統(tǒng)的時空限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得到長足發(fā)展。
(五)跨學科教學評一致性
為了保證語文跨學科教學的效果,教師應當提高對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第一,需要利用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對學生進行激勵引導,推動學生跨學科學習的不斷進步。第二,需要建立長期檢測的制度,通過評測結果對跨學科學習的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并且,教師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也需要根據(jù)不同學科制訂不同的評價標準,并結合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情況建立更加科學、完善的跨學科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發(fā)展,以教學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潛能。
五、 結論
學生除了需要精準的知識學習,更需要一種廣義的學習,即在一個綜合性的立體場域中,讓學生更加自由地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提高知識水平,更能獲得一些意外的收獲,讓他們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生活,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诖耍覀円尶鐚W科教學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課堂,立足于學生的興趣,改善教、學、評的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發(fā)揮自我的個性色彩,使每一節(jié)課都充滿不同學科知識的碰撞與交互,讓每一個老師的課堂都散發(fā)其獨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冰建.新課標視域下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初探[J].學周刊,2023(29):142-144.
[2]王剛.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3(17):35-37.
[3]朱宇君.新課標導向下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教學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4]楊碩碩.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教學設計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3.
[5]王彥玲.基于新課標的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8):54-56.
[6]劉英琪.基于“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3.
[7]伍亞男.新課標視角下的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3(3):62-63.
[8]丁曉玲.跨學科視野下的初中詩詞教學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22.
[9]楊曉娟.基于項目式學習模式的初中寫作教學探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