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特·尼爾森首次提出“在地國際化”概念以來,各國學者不斷豐富與完善其內涵。如今,在地國際化已經(jīng)成為全球高校推進國際化進程的一種靈活且可靠的方式。在全球形勢不斷變化的今天,這種模式對我國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在地國際化的概念與性質
在“逆全球化”思潮的影響和新冠疫情的余波下,在地國際化模式成為當前全球許多國家探索高等教育國際化新出路的可靠實踐路徑。從其內涵演變上來看,這一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伊始,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他們不斷豐富其內涵并厘清其界限,使之直至今日仍處于不斷變動之中。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筆者在此對其發(fā)展歷程作簡要梳理。
1999年,瑞典馬爾默大學主管國際事務的副校長本特·尼爾森(Bengt Nilsson)在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的春季論壇上發(fā)表報告《在地國際化——理論與實踐》,首次完整、全面地闡釋了在地國際化概念——“在地國際化是在教育領域中除學生跨國流動以外的所有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其“旨在讓所有學生在求學期間有機會接受國際理念與跨境文化的影響,提升自身能力和資格,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本特·尼爾森也因此而被稱為“在地國際化之父”。為順應本特·尼爾森的倡議,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成立了特別興趣小組,其于2001年發(fā)布了立場文件,將在地國際化的范圍引申為“高等院校中除師生的出境流動以外任何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在此之后,在地國際化的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討論與發(fā)展。
2015年,喬斯·貝倫(Jos Beelen)和埃爾斯佩思·瓊斯(Elspeth Jones)基于先前學者的觀點重新定義了“在地國際化”的概念內涵:“……在國內學習環(huán)境中,有目的地將國際和跨文化維度納入所有學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課程”。之后該內涵被廣泛引用,啟發(fā)人們從課程構建的角度思考在地國際化實現(xiàn)的可能性。而對于這一概念的性質,最初的特別興趣小組成員約瑟夫·麥斯滕浩澤爾(Josef A. Mestenhauser)指出,在地國際化不是另外一個新的學習項目,而是采用整合的手段系統(tǒng)性地實踐國際教育理念的一種方式。
我國學者也基于本國國情與實際對“在地國際化”作出相關的概念闡釋,其中以張偉、劉寶存的定義最為廣泛接受:“在地國際化”是指在高等教育國際治理日趨明顯的背景下,高校利用已有國際優(yōu)質教育資源——國際學者、留學生、國外教材、跨境項目、多元課程與國際會議等,建設富有本土特色的國際性校園,為全體學生在校內提供接觸跨文化與國際性事物的機會,進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辦學目標。
由此,在先前眾多學者對于在地國際化的闡釋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定義:在地國際化是一種以整合資源的形式將國際化與跨文化的元素系統(tǒng)性融入教育的各個方面而不依賴師生跨境流動的國際化模式。
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全球發(fā)展趨勢
由于全球各個國家發(fā)展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條件有所差別,其發(fā)展程度也有所差異。就其全球發(fā)展格局而言,西方發(fā)達國家得益于初倡者的地位,起步較早,并憑借良好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資源基礎在全球居于領先地位。就其實施特點而言,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特別興趣小組針對在地國際化歸納出了十大特征:為所有學生提供全球視野而不論其是否具有海外背景;超越選修課程或專業(yè)項目;在正式課程中發(fā)展國際和跨文化視野;將國際化視野融入非正式課程;在課堂上有目的地利用文化多樣性進行包容性學習、教學和評估實踐;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本地與跨文化、國際化事物接觸的機會;推動所有教職工參與;授課語言不局限于英語;通過和合作大學的在線合作實現(xiàn)虛擬流動;促進多元背景的學生交流互動。縱觀當前各國實踐,全球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發(fā)展的主流趨勢為:以國際化課程為主要載體,嘗試通過虛擬平臺創(chuàng)新資源整合方式,以及確立在地國際化的輔助地位。
主流:以國際化課程為載體。“有目的地將國際和跨文化維度納入所有學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課程”意味著高校有計劃地將國際化元素融入學生的各類課程中,不僅涉及課堂正式教學課程,還包括學生課外活動、社會實踐、講座、學術會議等。隨著以課程觀為導向的在地國際化概念成為主流,實現(xiàn)在地國際化更加需要高校自身的資源支持——這些資源以國際化師資和留學生為核心,向外建構跨文化的學習與學術環(huán)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以更低的金錢成本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國際視野,提升國際化能力。目前,全球諸多高校積極建設國際化課程體系,如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特別設立哲學、歷史學、文學、人類學方向的國際課程,該課程面向日本本地學生,以全英文的語言形式實施。此外,一些聯(lián)盟組織在其中發(fā)揮了指導與協(xié)調作用,如英國大學國際聯(lián)盟(UUKI)特別出版了《在地國際化》手冊,旨在為高校系統(tǒng)性建設國際化課程提供必要的指引與資源支持。荷蘭教育國際化組織也提供了一系列完整的流程與指導。
轉變:虛擬化傾向。對于在地國際化的實踐發(fā)展,學者普遍認為教育系統(tǒng)的特性與文化變量都會影響其形態(tài),因此沒有標準的模式。進一步展開來說,在地國際化的發(fā)展是具有流動性的,其課程觀念與形式將隨著條件轉換而推移。而當前,依托于在線協(xié)作課程、在線資源平臺等數(shù)字技術,虛擬化成為在地國際化的下一個趨勢。有案例研究分析了帝國理工學院、利茲大學、倫敦藝術大學、密德薩斯大學、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肯塔基大學、悉尼科技大學等七所大學開設的線上虛擬課程,發(fā)現(xiàn)這種虛擬流動的形式更具有包容性與持續(xù)性,并且學生能夠獲得和跨境流動同樣的效果。
定位:跨境流動的補充?!霸诘貒H化”概念在產生之初就是作為跨境國際化的一種替代方案,旨在關注歐洲80%—90%無法實現(xiàn)跨境流動的學生。然而,與大量實際的跨國流動項目相比,在地國際化在實踐中仍然是一個理論驅動的概念。此外,針對在地國際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一些專業(yè)專家組,如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最初的特別興趣小組、荷蘭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等,而國家層面并沒有專門針對在地國際化的戰(zhàn)略,其頂層設計一般都有機融合于各個國家的國際化戰(zhàn)略中。這是因為在地國際化很難離開跨境國際化單獨發(fā)展,二者是相互支持與促進的關系。跨境流動能夠為高校提供必要的國際化資源,包括國際化師資、留學生以及更加緊密的海外合作關系,可以說,原始國際化資源積累是在地國際化賴以發(fā)展的基礎;而當學生能夠廣泛地參與到在地國際化進程中,其國際化視野與意識也或將裨益跨境流動。當前多數(shù)學者已經(jīng)達成共識,將在地國際化作為跨境流動的一種補充,使高校國際化路徑更具彈性。
新時代我國推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必要性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睘榕囵B(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新時代我國各級教育部門與高校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吨袊逃F(xiàn)代化2035》將“開創(chuàng)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作為重要戰(zhàn)略任務之一,提出要“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格局中占據(jù)著重要戰(zhàn)略地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然而,中國的跨境流動率(國內高等教育學生跨境留學百分比)卻不高,這意味著國內大部分學生永遠沒有機會進行跨境流動,出國留學依舊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此外,在我國的分層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下,高校之間能夠支持學生進行跨境流動的配套經(jīng)費等資源基礎存在較大差異,經(jīng)濟成本成為限制我國高校推進以跨境流動為主的國際化的主要因素。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素養(yǎng),我國高校必須在校園內為學生創(chuàng)設培養(yǎng)環(huán)境,而這正是在地國際化所努力的方向。
在地國際化能夠使更多學生參與到國際化視野培養(yǎng)的進程中,提升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是一種教育公平視域下兼顧高校辦學成本投入產出比的優(yōu)秀模式。由此可見,新時代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積極推進在地國際化是極其必要的。此外,就其戰(zhàn)略意義而言,在地國際化不依賴跨境流動,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逆全球化等影響國際形勢穩(wěn)定性因素的風險,使得高校靈活實現(xiàn)國際化。并且,在地國際化以資源整合的形式進行,高校需要將境外元素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相結合,將國際化課程與本土實踐相結合,這增強了中國文化在全球教育領域的存在感與影響力,有利于培養(yǎng)兼具全球視野和本土意識的復合型人才。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0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中國青年國際組織勝任力研究”(課題批準號:BDA200075)的研究成果】
(作者段世飛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特聘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鴻蕓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