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葉利欽時期俄羅斯經濟體制轉型評析

2024-10-12 00:00:00陸南泉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 2024年4期

摘 要:葉利欽執(zhí)政后,俄羅斯推行被稱為“休克療法”的激進改革,其基本內容一般歸結為自由化、穩(wěn)定化與私有化。實行“休克療法”有著特殊的歷史、政治和經濟原因。經濟體制轉型并沒有使俄羅斯擺脫經濟困境,反而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出現(xiàn)嚴重轉型危機的原因十分復雜,不能完全歸結為推行“休克療法”。嚴重轉型危機是蘇聯(lián)經濟的慣性影響、外部因素的影響以及主觀上的失誤和錯誤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導致的??偟膩砜矗痛蠓较蚨?,葉利欽時期的經濟體制轉型是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潮流的。

關鍵詞:葉利欽時期;俄羅斯;體制轉型;激進改革;休克療法;轉型危機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lián)邦最高蘇維埃通過了《俄羅斯聯(lián)邦主權宣言》。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11個加盟共和國的元首在阿拉木圖舉行會議,簽署并發(fā)表了作為成立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總原則的《阿拉木圖宣言》,宣布蘇聯(lián)已不復存在。同年12月25日,蘇聯(lián)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發(fā)表電視講話,正式宣布辭去蘇聯(lián)總統(tǒng)職務。講話之后,他簽署了一項使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成為蘇聯(lián)核武器最高指揮官的法令,并把核控制權親手交給了葉利欽。蘇聯(lián)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降下,白、紅、藍三色的俄羅斯國旗升起。由此,俄羅斯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從此時起到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辭職為止,葉利欽作為俄羅斯最高領導人,整整執(zhí)政8年。

俄羅斯是蘇聯(lián)的15個加盟共和國中最大的一個。1991年12月24日,葉利欽通過蘇聯(lián)駐聯(lián)合國大使沃龍佐夫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遞交了有關要求俄羅斯繼承蘇聯(lián)在聯(lián)合國席位的一封信。12月25日,美國總統(tǒng)布什向全國發(fā)表電視講話,宣布同俄羅斯建立全面的外交關系,同時承認俄羅斯是蘇聯(lián)的繼承國。12月27日,中國外交部部長錢其琛致電俄羅斯外交部部長科濟列夫,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李嵐清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俄時,亦告知俄副總理紹欣,中國承認俄羅斯繼承蘇聯(lián)在聯(lián)合國的席位。俄羅斯成為蘇聯(lián)繼承國得到了國際承認。

俄羅斯的領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1.4%、蘇聯(lián)總面積的76.3%。1989年1月俄羅斯人口為1.47億,占蘇聯(lián)人口的一半。它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境內大小民族有100多個。據(jù)蘇聯(lián)1989年第五次人口統(tǒng)計資料,俄羅斯族是全俄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俄總人口的81.5%。蘇聯(lián)的經濟基礎主要集中在俄羅斯境內。1990年蘇聯(lián)的國民財富(不包括土地、森林和礦藏)總量中,俄羅斯占64%。1989年俄羅斯擁有的生產固定基金約占全蘇的63%,社會總產值與工業(yè)產值均占全蘇的60%。蘇聯(lián)解體時,全蘇科技人員有約150萬人,留在俄羅斯境內的有96萬人,占64%。特別要指出的是,與軍工相關的高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俄羅斯,俄羅斯擁有的軍事力量約占蘇聯(lián)的三分之二。

蘇聯(lián)除了給俄羅斯留下了大部分經濟、軍事、科技資源,還留下了傳統(tǒng)的失去發(fā)展動力的經濟體制。如何通過改革實現(xiàn)經濟體制轉型,是葉利欽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

一、激進改革的基本內容

俄羅斯與多數(shù)獨立的加盟共和國及東歐各國一樣,在從傳統(tǒng)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實行了被稱為“休克療法”的激進改革,其基本內容一般歸結為自由化、穩(wěn)定化與私有化。1992年初,俄羅斯圍繞這“三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一次性大范圍放開價格。這是俄羅斯在推行“休克療法”過程中最重要的和最早出臺的一項措施。它以葉利欽總統(tǒng)發(fā)布的《關于放開價格的各項措施》為標志。該命令宣布:1.從1992年1月2日起,根據(jù)供求關系,基本上實施生產—技術用途產品、日用品、勞動和服務向自由(市場)價格及收費標準轉變。國家按自由(市場)價格收購農產品。2.從1992年1月2日起,企業(yè)和單位,不論所有制形式如何,除了有限的生產—技術用途產品,基本消費品和勞務的平均價格均采用國家調控價(收費標準)。[1]211-212

按照俄政府1991年12月19日發(fā)布的《關于放開物價措施的決定》,從1992年1月2日起,除規(guī)定的12種限價商品和勞務外,其余的所有消費品、生產—技術性商品、工程和勞務均采用自由價格和自由收費標準,國家亦按自由價格收購農產品。對12種重要的生產—技術性商品和消費品,國家規(guī)定了提價限額。比如,動力煤、煉焦煤、石油、天然氣、電力、熱力等生產—技術性商品的提價限額為4—8倍,而面包、牛奶、食糖、植物油和兒童商品等主要食品和消費品的提價限額為3—5倍。放開價格的結果是,90%的零售商品價格和85%的工業(yè)品批發(f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之后,按照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的《俄羅斯聯(lián)邦經濟改革政策備忘錄》的規(guī)定,俄政府于1992年3月7日取消了對面包、牛奶、酸奶、脫脂奶渣、食糖、食鹽、植物油和火柴等商品的提價限額。也就是說,俄羅斯基本上放開了食品和消費品的價格。

按照《俄羅斯聯(lián)邦經濟改革政策備忘錄》的要求,能源載體的價格本應于1992年4月20日放開。但俄政府擔心引起連鎖反應,影響耗能量大的經濟生產部門的正常運轉,所以多次推遲了放開能源價格的時間。除了在1993年7月放開了煤炭價格外,其余的能源價格仍未放開,只是不斷提高價格。僅在1992年俄羅斯就兩次提高了能源價格。一次是在5月18日,俄政府通過了《關于調整能源價格的決定》,規(guī)定載能體價格上調4—5倍。例如,石油批發(fā)價由每噸350盧布調至每噸1800—2200盧布,天然氣價格由每千立方米260盧布調至每千立方米1100—1600盧布。由于載能體價格上調,某些生產—技術性商品和消費品的價格及服務收費標準按規(guī)定在前一次提價的基礎上再提高1.5—2倍,而油田氣、冷凝氣和生活用液化氣的價格則提高5—6倍。

其次,實行嚴格的“雙緊”政策?!半p緊”,即緊縮財政和緊縮貨幣。實行該項政策,是為了迅速達到無赤字預算、降低通脹率和穩(wěn)定經濟的目的。緊縮財政的措施主要有:大大削減財政支出;提高稅收,增加財政收入;靠預算撥款支付的工資不實行與通脹率掛鉤的指數(shù)化。緊縮貨幣的主要措施是嚴格控制貨幣發(fā)行量和信貸規(guī)模。

再次,取消國家對外貿的壟斷,允許所有在俄境內注冊的經濟單位參與對外經濟活動,放開進出口貿易。

又次,允許在俄國境內自由兌換盧布,由原來的多種匯率過渡到雙重匯率(在經常項目下實行統(tǒng)一浮動匯率制,在資本項目下實行個別固定匯率制),并逐步過渡到統(tǒng)一匯率制。

最后,快速推行私有化。俄羅斯計劃在1992年內把20%—25%的國家財產私有化,在1992—1996年基本完成私有化任務。1996年,私有化企業(yè)數(shù)量約占俄企業(yè)總數(shù)的60%,非國有經濟產值約占俄羅斯GDP的70%。

二、實行激進改革的三大因素

1992年初,俄羅斯政府為什么實行被稱為“休克療法”的激進改革?有些人認為,在政治上剛剛取得主導地位的民主派,為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取得西方的支持,所以推行了激進改革。還有人認為,這是民主派屈從于西方壓力的結果。實際上,當時以葉利欽、蓋達爾(1991年11月任副總理兼經濟和財政部長,1992年3月任第一副總理,1992年6—12月任代總理)為代表的俄羅斯民主派之所以選擇“休克療法”,有十分復雜的背景與原因。

(一)歷史因素

對蘇聯(lián)而言,20世紀20—30年代形成的經濟體制,早就失去了動力和活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到斯大林逝世前,是一個極好的改革時機。但斯大林堅持原有的經濟體制,并不斷強化。赫魯曉夫是戰(zhàn)后蘇聯(lián)第一個改革者。他看到了傳統(tǒng)體制存在的嚴重弊端,但他推行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模式,在指導思想與具體政策等方面存在嚴重失誤,造成了國民經濟的混亂。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在一段時間內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但后來不僅經濟改革半途而廢,政治體制也走向倒退,蘇聯(lián)的社會經濟趨于停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力圖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但到了這一時期,來自政治體制方面的阻礙機制作用越來越大,蘇聯(lián)的局面已是積重難返。

蘇聯(lián)的歷次經濟體制改革均未取得成功,有很多原因。從經濟角度來看,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把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模式作為改革目標。在蘇聯(lián)解體前,影響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幾個主要問題都未能得到解決,這些問題包括:1.商品生產的主體問題。蘇聯(lián)沒有使企業(yè)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沒有轉換其經營機制,企業(yè)生產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2.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關于改革的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主要集中在使計劃與市場相結合上,而不是集中于建立與發(fā)展市場體系上。蘇聯(lián)的歷次經濟體制改革,一方面強調要發(fā)展商品經濟,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另一方面又不放棄政府對經濟的直接控制,包括不放棄指令性計劃。這些改革的主要措施往往體現(xiàn)在指令性指標的數(shù)量增減上,結果造成殘缺不全的指令性計劃與發(fā)育不良的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局面。由于長期處在這一局面之中,本來就不正常的經濟關系愈加扭曲,蘇聯(lián)經濟難以正常運轉。3.價格形成機制問題。蘇聯(lián)的價格改革不是以形成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體系為根本目的的,因此,蘇聯(lián)未能建立起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而如果沒有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發(fā)揮市場對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就是一句空話。

到了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后期,“俄羅斯的大多數(shù)政治力量和居民在必須進行自由化和向市場經濟過渡方面實際上已達成了共識”。[2]59人們普遍認為,向市場經濟過渡是唯一的選擇。俄羅斯“轉軌進程的啟動緣于人們越來越確信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已經走到了盡頭”。[3]3以葉利欽、蓋達爾為代表的俄羅斯民主派認識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釆取修修補補的辦法,必須堅決果斷地采取措施,進行激進改革,實現(xiàn)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目標,以此來解決依靠傳統(tǒng)體制根本無法解決的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二)政治因素

新上臺的俄羅斯領導人,在以怎樣的速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這一問題上,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和政治壓力。人們對舊體制的弊端看得清清楚楚,同時也看到了市場經濟體制給西方國家?guī)淼呢S碩經濟成果。所以,當時在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有轉型國家,從官方到普通群眾普遍產生了一種幻想與錯覺:只要向市場經濟過渡,馬上就能擺脫危機并縮短與發(fā)達國家的距離,且很快能夠達到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水平。正是這種社會心態(tài),成為俄羅斯加快改革步伐的催化劑??梢哉f,俄羅斯采用激進的“休克療法”來進行經濟體制轉型,是公共選擇的結果,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民意。下列情況可從一個側面證明這一點:推行“休克療法”后,人們“驚慌失措,神情沮喪。然而,根據(jù)民意測驗,1992年底有60%的居民支持市場改革”。[1]2171992年,筆者在俄羅斯訪學時,與莫斯科的普通居民聊天,問他們怎么看待市場供應困難問題。他們認為這是短期困難,過些時候就會好的。這就是當時俄羅斯老百姓的普遍看法,即只要快速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形勢很快就會好轉。

另外,當時嚴峻的政治局勢也是促使葉利欽等人推行激進改革的重要原因。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由戈爾巴喬夫主導的改革實際上已陷于停頓?!奥?lián)盟國家機關已經壽終正寢并且四分五裂?!薄盁o論是什么樣的國家監(jiān)控實際上都已經不起作用?!盵4]21,22而“俄羅斯市場是在蘇聯(lián)經濟的行政命令體制崩潰過程中產生的。它產生于強大的國家體制削弱和瓦解過程之中”,“削弱國家體制(以激進的方式在短時期內)客觀上導致了舊的國家調節(jié)經濟機制陷入崩潰”。[2]30這一時期,各派政治力量忙于斗爭,重大事件一個接一個發(fā)生。在俄羅斯不存在其他強有力的政治核心力量的前提下,掌了權的民主派下決心實行激進改革?!案母飸?zhàn)略的實質不僅在于要進行極為迫切的經濟改革,而且還在于要建立俄羅斯民族國家,這個國家具有一切必要的屬性,如預算,穩(wěn)定的并可兌換的本國貨幣,稅收制度,邊防軍隊,海關,有效的貨幣體制,可控的國家銀行,等等。”[4]26

當時的俄羅斯無法像中國那樣,通過漸進的方式啟動和推進經濟轉型。這是因為“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經過一段時期的整頓,中國的黨政機構已經恢復了正常職能,能夠有效地控制全國局勢。而俄羅斯的改革開始時,其權力機構的控制能力還十分薄弱。對此,有學者指出:“若倒退20—30年,則中國式的改革是可能的,也是大家所希望的。但無論是赫魯曉夫,還是勃列日涅夫或者戈爾巴喬夫,都沒有下決心進行改革。所有的改革嘗試都被保守的蘇共領導人扼殺了。”[1]211

還應指出的是,俄羅斯民主派推行激進改革,依據(jù)的是戈爾巴喬夫下臺前形成和提出的相關改革設想。1990年,蘇聯(lián)各政治派別針對采取何種方式和怎樣的政策進行經濟體制轉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與斗爭,先后提出了4個關于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文件。其中,不論是Г.亞夫林斯基起草的《400天綱領》還是C.沙塔林牽頭起草的《500天綱領》,都主張推行激進改革。①因此,葉利欽、蓋達爾推行激進改革,是順理成章的事。

上述情況表明,俄羅斯實行激進改革是由特定的時代條件所決定的。在當時,俄羅斯社會中已積累了一股洶涌的破壞性力量,尋找一個宣泄這股力量的出口是當務之急。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行激進的“休克療法”不過是釋放俄羅斯社會中積累的破壞性力量的一種較為可行的策略選擇,這亦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危機應對策略。正如蓋達爾所說,“到了1990年的秋天,很明顯一場危機就要爆發(fā)了:整個制度已經成為碎片,我們生活在毫無節(jié)制的通貨膨脹中。一場革命就要來臨,就像布爾什維克革命和法國革命一樣。在那種背景下,有秩序的改革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剩下的就是如何對付危機”。[5]397-398丘拜斯也提出,蓋達爾政府推行的改革,“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不是有人從外面命令我們做的。這是已經成熟了的、使人困擾已久的變革,是由整個俄羅斯的歷史進程所準備好了的變革。這是我們國家命運中不能避免的轉折”。[6]前言12亞·尼·雅科夫列夫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指出:蓋達爾政府“從所有可能的方案中選擇了最簡捷的,但也是最脆弱的方案——休克方案”?!拔易约鹤畛蹙透械竭@個方案至少是很冒險的,代價會很大,是注定要失敗的,這一點我在1992年2月就說了。物價放開需要有個競爭環(huán)境,然而當時并沒有這種環(huán)境。在市場上,土地、住房、生產資料都不上市。沒有制訂應有的保護企業(yè)家、特別是生產者的法律?!薄暗俏壹炔幌氤洚旑A言家,也不想充當裁判員。在懷疑‘休克療法’主張的同時,我依然認為,當時政府根本沒有別的選擇。”[7]262,263

(三)經濟因素

前文提到,一次性大范圍放開價格是俄羅斯推行的激進改革的起點。那么,為什么要從放開價格開始呢?我們不妨看一下,曾任葉利欽的內政問題助理的格·薩塔羅夫對當時俄羅斯經濟狀況的描述:“葉利欽懂得,采取行動刻不容緩,因為已隱約出現(xiàn)了饑荒的征兆。食品嚴重依靠進口,購買食品耗費著迅速下降的外匯儲備。國家黃金儲備實際上已不存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虛假的石油景氣結束了。除出口石油和天然氣之外,最后一屆蘇聯(lián)政府手中已沒有其他外匯來源。糧食儲備降到了危險水平,大部分地區(qū)的面包憑票供應,商店里甚至見不到鹽和火柴?!薄霸诙砹_斯政府食品委員會的每次會議上都能感覺到局勢的嚴重性。各地每天呈報的綜合報告越來越多地顯示,基本食品僅夠用2—3天。委員會幾乎不得不根據(jù)俄羅斯哪個地區(qū)的情況更嚴重來按車皮分配糧食?!盵1]210“與此同時,生產遭受了嚴重的危機。僅1991年第一季度國民收入就下降了13%。石油出口不可抑制地減少51%,有色金屬出口減少59%。顯然,在這種出口狀況下,外匯資源實際上已耗盡了,甚至還不夠用來完成國家的強制性計劃任務。1991年5月,對外經濟銀行賬面上儲備在國外可用于這些計劃任務的外匯降到了可怕的低點——約6000萬美元。實際上,國家已無支付能力?!盵1]208“1990—1991年難以想象的預算赤字導致了有巨大破壞力的通貨膨脹隱患。它無法抑制,摧毀了一切。1990年(顯現(xiàn)的與潛在的)的通貨膨脹總體水平約為120%,第二年變得更高。通貨膨脹不僅表現(xiàn)在物價上漲上。排長隊購物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特征,婦女是葉利欽狂熱支持者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加支持葉利欽的集會。她們一回到家,就會遇上蘇聯(lián)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可惡問題:拿什么來養(yǎng)活丈夫、孩子,去哪兒買洗衣粉、手紙,哪兒能買到最普通的衣服?!薄吧a下降與居民手中無法購買相應商品的貨幣的急劇增加是1991年驚人的怪現(xiàn)象,它直接破壞了經濟。于是,混亂局面爆發(fā)了?!盵1]209

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極其嚴峻,市場供應極度緊張,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商品短缺。盧布不斷貶值,誰都不愿意出售商品換取貨幣。這是蘇聯(lián)傳統(tǒng)經濟體制崩潰時出現(xiàn)的真正的超級通貨膨脹。當時筆者在莫斯科親眼目睹了俄羅斯商品奇缺的狀況。它比人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真可謂“空空如也”。

實行激進改革的另一個經濟方面的原因,是改革的推動者希望盡快摧垮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使得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變得不可逆轉。

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民主派取得了俄羅斯的領導權,但領導地位并不穩(wěn)固,面臨著以俄共為代表的左派力量的挑戰(zhàn)。俄羅斯國內的很多反對派也并不贊成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同時,雖然葉利欽等人掌握了巨大的權力,但在俄羅斯的最高權力機關——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中,俄共等反總統(tǒng)的政治力量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在上述政治背景下,民主派認為必須加速推進經濟體制轉型,特別是要加快國有企業(yè)的私有化速度,從根本上摧垮以國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丘拜斯認為,俄羅斯的經濟體制轉型到1996年才可以說是無法逆轉了,此時俄羅斯終于基本完成了私有化任務。2001年12月29日葉利欽在俄羅斯電視臺《明鏡》節(jié)目上提到,1999年底他之所以下決心辭職,是因為自己堅信俄羅斯的經濟體制轉型已不可逆轉。

三、出現(xiàn)嚴重轉型危機的主要原因

葉利欽時期的經濟體制轉型,并沒有使俄羅斯擺脫經濟困境,反而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1992—1999年這8年中,俄羅斯經濟除了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別增長了0.9%和5.4%外,其他6年都是負增長。GDP1992年下降14.5%,1993年下降8.7%,1994年下降12.7%,1995年下降4.1%,1996年下降3.6%,1998年下降4.6%。1999年12月31日,葉利欽發(fā)表辭職講話。他在講話中“懇請大家原諒”,并表示:“我苦思該采取何種舉措來確保國人生活得安逸,哪怕是改善一些。在總統(tǒng)任期內,我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施政目標了。”

對于俄羅斯的經濟轉型危機,有人提出:“俄羅斯經濟形勢和經濟轉軌出現(xiàn)的問題,原因不在別處,而在‘休克療法’本身?!薄啊菘睡煼ā褔窠洕阈菘肆?,把國家搞休克了,把人民搞休克了。”有人還說:“休克療法”是“醒不過來的噩夢”。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謝爾蓋·尤里耶維奇·格拉濟耶夫撰寫了一部題為《俄羅斯改革教訓:自由主義烏托邦的破產與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之路》的專著,他在書中把葉利欽的改革稱為“自由主義的烏托邦”。他在該書的中文版前言中說:“自由主義改革的休克是致命的,其療法變成了‘安樂死’。”[8]中文版前言1“因為選擇了休克療法,當時俄羅斯的領導者將國家?guī)нM歷史的死胡同。這一致命錯誤導致俄羅斯經濟的衰退以及人口數(shù)量負增長。”[8]中文版前言4他分析說:“1991年后,俄羅斯和其他后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fā)展,推翻了所有根據(jù)市場原教旨主義總結的新經典模式經濟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通用概念。從計劃指令式管理過渡到市場經濟的歷史試驗沒有證實市場經濟的任何優(yōu)越性:私有制沒有比公有制更優(yōu)越,市場定價沒有比行政定價更優(yōu)越,資本的自由流動沒有比計劃發(fā)展和生產布置更優(yōu)越。相反,國家放開市場調控后的混亂,一方面摧毀了很多生產復雜產品的有效經營技術部門,使得經濟活動迅速原始化,并形成生產和出口原料的簡單和短小的技術鏈,另一方面開始進口成品。就技術發(fā)展水平、生產高附加值商品的能力、組織經營和效率強度而言,俄羅斯經濟大概落后了10年?!彼€認為:“對于步入大肆摧毀中央計劃經濟體系、以指望市場快速形成自我組織之路的大多數(shù)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都出現(xiàn)了類似的情況。并且,過渡進程越激進,改革衰退程度就越深。相反,選擇漸進式市場經濟改革道路的國家……并未激進地摧毀已形成的中央計劃經濟體系,卻取得了改革的成功,經濟增長速度打破了紀錄,而且也未發(fā)生經濟過渡期間的衰退。事實上,這些國家執(zhí)行的政策,與新經典模式和市場原教旨主義者開出的標準藥方相差甚遠,而俄羅斯的激進改革者卻采納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堅決地接受了這些標準藥方?!盵8]1從上述言論來看,格拉濟耶夫院士不僅從根本上否定了葉利欽時期的改革,而且質疑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

筆者并不同意把俄羅斯出現(xiàn)嚴重轉型危機的原因完全歸結為推行“休克療法”。葉利欽時期出現(xiàn)嚴重轉型危機是各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對此,必須歷史地、全面地分析,切忌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葉利欽時期俄羅斯出現(xiàn)嚴重轉型危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蘇聯(lián)經濟的慣性影響

俄羅斯是蘇聯(lián)的繼承國,俄羅斯經濟也與蘇聯(lián)經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舊的經濟體制、不合理的經濟結構與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發(fā)揮著慣性作用,這些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內被完全消除。對俄羅斯而言,新舊體制的摩擦、矛盾與沖突比其他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國家更加尖銳和嚴重。蘇聯(lián)的歷次改革均未取得成功,結果經濟問題越積越多。到20世紀70年代,蘇聯(lián)經濟已處于停滯狀態(tài)。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使蘇聯(lián)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1990年,蘇聯(lián)的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分別比1989年下降2%、4%和3%。1991年蘇聯(lián)的國民收入下降11%,GDP下降13%。這發(fā)生在實行“休克療法”之前。而在實行“休克療法”的第一年即1992年,俄羅斯GDP的下降幅度是14.5%。

蘇聯(lián)經濟結構嚴重畸形,軍工部門過于龐大,80%的工業(yè)與軍工有關。從蘇聯(lián)繼承而來的經濟結構嚴重制約了俄羅斯經濟的發(fā)展,這突出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軍火市場大大萎縮,軍工企業(yè)處于減產和停產狀態(tài)。其二,軍工產品的買主是單一的,即政府,政府訂貨一旦減少,規(guī)模龐大的軍工企業(yè)便陷入了困境,進而對整個工業(yè)產生重大影響。蘇聯(lián)解體前,軍工領域各部門創(chuàng)造的產值占蘇聯(lián)國內生產總值的70%。[9]62而在1992—1996年,軍工企業(yè)的生產總規(guī)模下降了6/7。[10]350軍工生產規(guī)模的大幅度下降,對俄羅斯經濟造成了很大影響。

1999年12月底,普京發(fā)表了《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在此文中,他也提出俄羅斯出現(xiàn)嚴重轉型危機的原因之一是受到了蘇聯(lián)經濟的慣性影響。他寫道:“目前我國經濟和社會所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繼承了蘇聯(lián)式的經濟所付出的代價。要知道,在改革開始之前我們沒有其他經濟。我們不得不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而且有著笨重和畸形結構的體制中實施市場機制。這不可能不對改革進程產生影響?!薄拔覀儾坏貌粸樘K聯(lián)經濟體制所固有的過分依賴原料工業(yè)和國防工業(yè)而損害日用消費品生產的發(fā)展付出代價;我們不得不為輕視現(xiàn)代經濟的關鍵部門付出代價,如信息、電子和通訊;我們不得不為不允許產品生產者的競爭付出代價,這妨礙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俄羅斯經濟在國際市場上喪失競爭力;我們不得不為限制甚至壓制企業(yè)和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進取精神付出代價。今天我們在飽嘗這幾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盵11]4

(二)外部因素的影響

在葉利欽時期,影響俄羅斯經濟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互會解散。蘇聯(lián)經濟長期處于半封閉狀態(tài),蘇聯(lián)60%左右的對外貿易是與經互會成員國進行的。1991年經互會解散,導致俄羅斯與經互會國家的貿易額銳減。同時,俄羅斯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俄羅斯很難加強與西方國家的經濟聯(lián)系。此外,蘇聯(lián)解體后,原有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地區(qū)合作和部門分工格局被打破,這也對俄羅斯經濟造成了消極影響。

第二,盧布大量流入。葉利欽在推行激進改革時,沒有制訂詳細的計劃,也沒有事先與其他獨立的加盟共和國就貨幣政策進行充分協(xié)調。不少國家存有大量盧布,同時還準備發(fā)行自己的貨幣。由此,大量盧布流入俄羅斯,而大批商品則從俄羅斯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宏觀經濟不穩(wěn)定和市場供求關系緊張。

第三,東亞金融危機。1997年俄羅斯經濟步出谷底,有了微弱增長。但從1997年10月開始,受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俄羅斯金融市場出現(xiàn)了多次大的動蕩。外國投資者對俄羅斯的經濟缺乏信心,外資不斷撤離,國內資金也不斷外流。俄羅斯政府債務快速增加,而國際石油價格的暴跌,導致俄羅斯的外匯收入劇減。1998年4月10日俄羅斯總理基里延科在國家杜馬發(fā)布施政綱要時指出,俄羅斯經濟形勢是“十分復雜的”,“國家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出現(xiàn)了經濟增長,但是在主客觀的影響下瞬間就化為烏有了”。1998年5月27日,盧布再度貶值,國債收益率暴漲,股票指數(shù)暴跌。俄羅斯央行迅速將銀行貼現(xiàn)率從50%提高到150%,以防止擠兌。這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俄羅斯出現(xiàn)的第四次金融動蕩。在俄羅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后,金融動蕩局面有所緩解。但時隔不久,俄羅斯金融市場又發(fā)生大的波動,股票指數(shù)繼續(xù)下跌,債券利率繼續(xù)上揚。俄羅斯政府竭力挽救金融市場,但未取得明顯成效,最終于8月17日宣布主權債務違約并調整盧布匯率。這一年,俄羅斯的GDP下降4.6%,居民實際收入下降18.5%,失業(yè)率為13.3%,盧布貶值75%,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居民人數(shù)占比從20%增加到54%,年通脹率達到84.4%(1997年已降至11%)。

(三)主觀上的失誤和錯誤

前文提到,普京認為俄羅斯出現(xiàn)嚴重轉型危機的原因之一是受到了蘇聯(lián)經濟的慣性影響。同時,他還提出:“毫無疑問,改革中的某些缺點不是不可避免的。它們是我們自己的失誤和錯誤以及經驗不足造成的?!盵11]4這個看法是符合實情的。改革者主觀上的失誤和錯誤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私有化政策存在問題

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一項重要工作是把過去以國家所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關系變?yōu)榕c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所有制關系。蘇聯(lián)經歷了多次經濟體制改革,然而單一的公有制結構未能改變,國家所有制還進一步發(fā)展。所以,俄羅斯必須要改變所有制結構,這是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俄羅斯通過私有化實行國企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效。第一,俄羅斯以較快速度完成了私有化,打破了國家對不動產與生產設備所有權的壟斷,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和經營多元化的新格局,為多元市場經濟奠定了基礎。第二,私有化企業(yè)的經營決策自由度提升,開發(fā)新產品的積極性提高,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更加符合市場的需要。私有化企業(yè)的經理普遍認識到,他們必須通過開發(fā)新產品、吸引外資、尋找新的銷售市場等途徑來求得生存和發(fā)展。第三,隨著小私有化(對小型工商企業(yè)、飲食業(yè)企業(yè)、服務業(yè)企業(yè)及一些小型建筑業(yè)企業(yè)實行私有化)的快速推進,商業(yè)企業(yè)、服務業(yè)企業(yè)、小型工業(yè)企業(yè)發(fā)展較快,活躍了消費市場,對調整經濟結構產生了積極影響。

同時也要看到,俄羅斯的私有化政策存在很多問題,導致了嚴重后果。

第一,國有資產嚴重流失。俄羅斯政府向居民無償發(fā)放“私有化證券”,向企業(yè)職工按優(yōu)惠價格轉讓股權。俄羅斯國有資產是按1992年1月1日會計報表上的賬面價值來評估并出售與轉讓的,并沒有充分考慮通脹因素,而且流動資產價值不計入法定資本額。由此,資產評估價值與會計核算中的資產價值嚴重脫節(jié)。為了解決資產評估問題,俄羅斯政府請了西方國家的專家做顧問,而這些專家背后的西方資本家正是準備購買這些企業(yè)和股份的買主。所以,這些專家往往有意識地低估俄羅斯國有資產的價值。

第二,大量國有資產被轉移到少數(shù)人手里,形成寡頭經濟。為了盡快培植起一個廣泛的私有者和企業(yè)家階層,俄羅斯實行無償?shù)淖C券私有化。由于嚴重的通脹,這些私有化證券的原值本來可購買一輛小汽車,后來只能購買一箱啤酒甚至一瓶伏特加。廣大居民持有的私有化證券落入了原來的領導干部手中或者搞欺詐和投機的公司手中。一項調查顯示,俄羅斯61%的新企業(yè)主曾經是蘇聯(lián)黨、政府、企業(yè)的精英成員。俄羅斯在推行私有化時,在公司治理中實行的是經理人員控股的“內部人控制”模式。據(jù)調查,1994年俄羅斯私有化企業(yè)中,65%的股份為內部人所掌握,13%的股份仍在國家手中,而外部的自然人與法人總共只控股21%。這樣,企業(yè)內部人特別是經理人員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在這樣的改革背景下,逐步出現(xiàn)了“七大寡頭”,即大橋銀行總裁古辛斯基、聯(lián)合銀行總裁別列佐夫斯基、梅納捷普銀行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首都儲蓄銀行總裁斯摩棱斯基、國際商業(yè)銀行總裁維諾格拉多夫、俄羅斯信貸商業(yè)銀行總裁馬爾金與阿爾法銀行總裁弗里德曼。這7個人加上統(tǒng)一電力公司總裁丘拜斯,控制了俄羅斯的多個重要行業(yè),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操縱輿論。他們不僅在經濟領域翻云覆雨,還進行政治投機。蓋達爾曾說過,在最嚴重的時候,俄羅斯政府被7—10個商人左右,他們甚至可以隨心所欲地撤換總理。1996年3月,葉利欽秘密召見了“七大寡頭”。他們達成一項協(xié)議:銀行家提供財政支持,確保葉利欽連任,葉利欽則承諾維護寡頭的經濟利益。顯然,經濟的寡頭化導致了國家政治的寡頭化。

第三,國有大中型工業(yè)企業(yè)私有化后,經濟效益沒有明顯提高。這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1)私有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使企業(yè)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盡快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經營效率和競爭能力。對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國有企業(yè)來說,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有個過程。不可能所有制一變,經營機制就立即改變,經營效率就立即提高。(2)對部分以股份制形式實現(xiàn)私有化且仍由國家控股的企業(yè)來說,其產權與責任并不十分清晰。這類私有化企業(yè)更多地考慮國有財產的處理問題,根本無暇顧及企業(yè)管理機制改革問題。(3)在傳統(tǒng)體制下,大中型國有工業(yè)企業(yè)忽視設備更新,生產技術十分落后,急需更新設備與技術。而私有化后的新企業(yè)主往往缺乏資金,不能及時更新設備和技術。這樣,企業(yè)的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益也就難以提高。(4)俄羅斯的私有化是在科斯定理的旗號下進行的。人們普遍相信國家財產一旦私有化,它最終會落入效率最高的生產者手中。然而,俄羅斯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按科斯定理推行私有化。(5)大私有化(大中型國有企業(yè)的私有化)打破了國家的壟斷,但又出現(xiàn)了私人壟斷和行業(yè)壟斷。別列佐夫斯基承認,大財團控制某個行業(yè)是十分容易的事。(6)俄羅斯在推進私有化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如何保護國有企業(yè)已經形成的潛力并使其繼續(xù)發(fā)揮作用,而是匆忙地把國有企業(yè)推向市場;在改革國有企業(yè)的同時,也并沒有研究和解決如何改變國有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機制。

2.沒有處理好政策內在矛盾

俄羅斯實行激進改革的目的是穩(wěn)定經濟,而其采取的措施卻往往與目標相悖。比如,俄羅斯的經濟結構嚴重畸形,市場供求關系極不平衡,這在客觀上要求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有時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但俄羅斯快速地、大范圍地放開價格,實行經濟自由化,使得政府間接調控和行政干預的作用大大減弱甚至完全失效。這樣,不僅無法實現(xiàn)穩(wěn)定經濟的目標,反而導致經濟更加混亂和動蕩。又如,穩(wěn)定經濟的目標與財政緊縮政策和信貸緊縮政策之間有矛盾。俄羅斯獨立后的一段時期內,經濟危機與財政危機并存。從客觀上講,要遏制生產下降、穩(wěn)定經濟,就應當增加投資、放松銀根。而要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和控制通脹,又必須壓縮支出、減少國家投資和緊縮信貸。另外,要實現(xiàn)大幅度減少財政赤字的目標,就不僅要壓縮支出,還要增加收入,而增收的主要辦法是增加對企業(yè)的課稅。增加對企業(yè)課稅的結果是把企業(yè)掠奪一空,難以形成刺激生產發(fā)展的機制。

從當時的客觀條件來看,很多改革措施是難以見效的。蘇聯(lián)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壟斷程度高。在壟斷沒有被打破的情況下放開價格,國家壟斷價格很可能就會變成某部門、某地區(qū)甚至某個大企業(yè)的壟斷價格。這樣,就很難實現(xiàn)刺激生產的目的,也難以形成市場競爭環(huán)境,無法有效提高市場供應能力。

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起步階段,放開價格等宏觀改革措施與使企業(yè)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等微觀改革措施,其發(fā)揮作用的條件與時間是不同的。例如,放開價格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而實現(xiàn)私有化則需要一個持續(xù)較長時間的過程。企業(yè)機制的轉變很難在短期內實現(xiàn),因此,企業(yè)對各種宏觀改革措施所發(fā)出的經濟信號不能作出及時反應。而且,形成能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yè)領導層和消除廣大生產者的惰性,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實現(xiàn)的。

還應指出的是,打破對外經濟關系壟斷,向國際市場全面開放,是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重要外部條件。但這樣做會使國內企業(yè)立即面臨激烈的外部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加速對外開放的宏觀改革措施與保護及促進本國企業(yè)發(fā)展的微觀改革措施之間是難以協(xié)調的。

以上種種政策性矛盾與問題,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拖延了俄羅斯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速度,使社會經濟長時間處于動蕩局面。

3.放棄了國家對經濟的調控

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起步階段,蓋達爾主張,應采取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推動形成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組織的市場經濟。1994年2月10日,蓋達爾在《消息報》上發(fā)表文章強調:“要盡最大可能減少國家對經濟的管理?!笨梢?,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俄羅斯的領導層強調放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強調市場的神奇力量,沒有擺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1994年3月,俄羅斯圍繞“國家對經濟的作用”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57%的專家認為“國家對經濟的調節(jié)力度過于軟弱”。[2]64對此,普里馬科夫指出:“現(xiàn)代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思想,過去和現(xiàn)在都在宣揚在國家最少干預管理對象活動的條件下實行自由競爭。”[9]21他認為,要在俄羅斯建立公民社會、實現(xiàn)政治多元化、繼續(xù)推進市場改革,“首先必須加強國家對經濟的作用,但完全不意味著、也不可能意味著收縮市場過程。與此相反,我們認為國家應當促進轉入文明的市場。沒有國家的認真干預,混亂的運動本身不會也不能出現(xiàn)這一市場”。[9]36-37阿巴爾金則轉引了3名獲得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學者對于俄羅斯經濟的觀點:“他們認為,絕對自由的、自發(fā)的市場發(fā)展會導致經濟中的失衡現(xiàn)象。尖銳的、不可調節(jié)的沖突會造成不穩(wěn)定現(xiàn)象并出現(xiàn)社會危機和動蕩。為了防止這些弊端,按照他們的意見,必須有規(guī)律地增加國家的調節(jié)作用?!盵12]294

4.缺乏理論準備

在蘇聯(lián)時期,市場經濟長期受批判,人們對現(xiàn)代市場經濟理論根本不熟悉。而在體制轉型進程中,改革者不顧俄羅斯的具體條件,盲目地按照西方市場經濟理論實行激進改革。正如俄羅斯科學院經濟學部在對經濟轉型進行反思時提出的,“不能把改革失敗的全部過失歸咎于俄羅斯當今的改革派。不管情愿與否,必須承認,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對改革的總體理論準備不足”。

5.政治局面不穩(wěn)定

葉利欽執(zhí)政期間,俄羅斯政局不穩(wěn)定,影響了經濟的正常運行。要順利地向市場經濟過渡,就應當有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法治建設也必須跟上。而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起步階段,俄羅斯的經濟過渡與政治過渡嚴重不協(xié)調。俄羅斯政治體制不成熟、不穩(wěn)定,各職能機構之間缺乏協(xié)調。執(zhí)政8年內,葉利欽撤換了7個總理、9個財政部長、6個內務部長和3個外交部長。在這樣的條件下,俄羅斯難以形成一個在實際中能得到切實貫徹執(zhí)行的經濟綱領。由此,俄羅斯經濟也就長期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復雜的、動蕩不定的政局,一場接一場的政治風波,使得俄羅斯經濟變得十分脆弱。

6.對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期望過高

俄羅斯民主派本來認為只要沿著西方國家認同的方向進行改革,與社會主義決裂,就能獲得西方國家的大量資金。然而事實證明,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不僅數(shù)量有限而且伴有苛刻的政治條件。這些經濟援助是為西方國家自身的安全利益服務的,其目的是使俄羅斯長期處于弱而不亂的狀態(tài)。多年之后,俄羅斯方面對此才有較為清醒的認識。

四、結 語

葉利欽時期的經濟體制轉型,就大方向而言,是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潮流的。通過激進改革,俄羅斯很快就摧垮了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到1996年已經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經濟體制轉型是俄羅斯制度變遷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只從純經濟角度來分析俄羅斯經濟體制轉型的得失,必須把政治與經濟聯(lián)系起來加以考察。葉利欽時期,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俄羅斯完全擺脫了傳統(tǒng)的政治體制,過渡到了西方政治體制模式。對于作為蘇聯(lián)繼承國的俄羅斯來講,這是政治體制上的質的變化。新確立的政治體制框架為大多數(shù)政黨和大多數(shù)民眾所接受,再恢復到蘇聯(lián)時期的那種政治體制已不可能。1999年的最后一天,葉利欽在辭職講話中說:“我已經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務。俄羅斯將永遠不會再回到過去,俄羅斯將永遠向前邁進?!边@里講的“主要任務”,指的就是摧垮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體制模式,形成了新的政治經濟體制模式的基本框架。

如何評價葉利欽執(zhí)政期間的體制轉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評價葉利欽時期的體制轉型時,人們面臨著這樣的矛盾:相當一部分俄羅斯民眾不想回到過去,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政治、經濟自由,不愿意得而復失;同時,另一部分俄羅斯人在轉型過程中失去了很多,生活得十分困難。

關于如何評價激進和漸進這兩種轉型方式,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激進和漸進只是過渡方式,不能以此來劃分市場經濟體制模式。市場經濟體制模式大體分兩種: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其次,不能完全根據(jù)過渡速度來區(qū)分激進和漸進。不少激進的改革措施具有局部性與臨時性的特點。隨著改革的持續(xù)推進,俄羅斯政府也在不斷調整政策,逐步放棄了推行“休克療法”之初的一些做法。

再次,不能籠統(tǒng)地認為漸進方式一定比激進方式好。俄羅斯實行“休克療法”,出現(xiàn)了嚴重轉型危機。波蘭同樣實行“休克療法”,卻在較短時間內實現(xiàn)了經濟增長,遏制了通貨膨脹。中國的改革一般被認為是漸進改革的典型,吳敬璉則指出:“不能用‘漸進論’概括中國的改革戰(zhàn)略?!薄啊疂u進改革論’是否符合中國改革的實際?是否符合小平同志經濟體制改革的戰(zhàn)略思想?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彼忉屨f:“從中國改革的實際情況看,在國有經濟(包括國有工商企業(yè)、國家銀行和國家財政)的范圍內,改革的確是漸進地進行的,15年來基本上只做了一些小的修補,而沒有根本性變革?!薄爸钡?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都沒有采取實際步驟對國有經濟進行全面改革?!薄皬?981年開始,中國改革在國有經濟領域中實際上停頓了。”因此,“中國改革舉世公認的成就,并不是因為對國有經濟采用了漸進改革的方法才取得的”。中國在“1980年秋到1982年秋短短2年時間內,就實現(xiàn)了農村改革,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三級所有的體制。1982年以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大發(fā)展,進而帶動了城市非國有經濟的發(fā)展。加上搞了兩個特區(qū)和沿海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一部分地區(qū)和國際市場對接,而且建立了一批‘三資企業(yè)’”。“一個農村改革,一個對外開放,構成了1980年以后中國改革的特點。1980—1984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與這一特點有關。”[13]1-3搞農村改革、建立特區(qū)和對外開放,速度都是很快的,并不是以漸進方式進行的。杰弗里·薩克斯也說:“我并不認為中國的成功是漸進主義發(fā)揮了特別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開放農村、開放沿海地區(qū)、鼓勵勞動密集型生產、允許外資與技術的輸入,等等。一句話,允許足夠的經濟自由,從而最好地利用了中國的結構?!盵13]166

最后要指出的是,采用激進方式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些國家在采取各種措施后仍然無法控制通貨膨脹,市場供應持續(xù)緊張,預算赤字不斷增加,國家行政管理體系走向崩潰。在這樣的情況下,它們不得不采用激進方式來推行改革。

①參見陸南泉:《體制轉型進程中的俄羅斯經濟——轉型前的大討論與相關方案》,《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24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俄]格·薩塔羅夫,等.葉利欽時代[M].高增訓,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2][俄]Л.Я.科薩爾斯,[俄]Р.В.雷芙金娜.俄羅斯:轉型時期的經濟與社會[M].石天/BD8TZhzg3aUNOaILEfNQw==,董英輔,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波蘭]格澤戈爾茲·W.科勒德克.從休克到治療 后社會主義轉軌的政治經濟[M].劉曉勇,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4][俄]А.В.烏留卡耶夫.期待危機:俄羅斯經濟改革的進程與矛盾[M].石天,陳聰舒,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5][美]丹尼爾·耶金,[美]約瑟夫·斯坦尼斯羅.制高點:重建現(xiàn)代世界的政府與市場之爭[M].段宏,邢玉春,趙青海,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6][俄]阿納托利·丘拜斯,主編.俄羅斯式的私有化[M].喬木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7][俄]亞·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羅斯的布爾什維主義和改革運動[M].徐葵,張達楠,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8][俄]謝爾蓋·尤里耶維奇·格拉濟耶夫.俄羅斯改革教訓:自由主義烏托邦的破產與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之路[M].李勇慧,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9][俄]葉夫根尼·普里馬科夫.臨危受命[M].高增訓,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10]劉美珣,[俄]列烏斯基·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主編.中國與俄羅斯:兩種改革道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11]普京文集:文章和講話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2]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 阿巴爾金經濟學文集[M].李剛軍,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13]吳敬璉,等.漸進與激進——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黃云龍]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ssia’s Economy System during the Yeltsin Period

LU Nanquan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After Yeltsin came to power, Russia implemented radical reform known as “shock therapy” with basic contents generally summed up as liberalization, stabil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Its implementation has special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did not help Russia overcome its economic difficulties, but brought great difficulties to people’s lives. The reasons for the serious crisis of transformation are very complex and cannot be totally attributed to its implementation. The severe crisis was caused by a series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ertia of the Soviet economy, external factors and subjective mistakes and errors. 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overall dire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system during the Yeltsin Period wa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Yeltsin period; Russia; system transformation; radical reform; shock therapy; transformation crisis

收稿日期:2023-08-31

作者簡介:陸南泉,男,江蘇江陰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俄羅斯與中亞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富阳市| 美姑县| 阿坝县| 南充市| 封开县| 光泽县| 杭州市| 古蔺县| 江阴市| 彭州市| 临夏县| 建德市| 习水县| 兴城市| 尖扎县| 新安县| 合阳县| 阜城县| 英山县| 仙桃市| 襄城县| 桂阳县| 明溪县| 壶关县| 石楼县| 平泉县| 临泽县| 通州区| 新源县| 资阳市| 凤台县| 通辽市| 叙永县| 葫芦岛市| 新兴县| 新晃| 滨海县| 德钦县| 八宿县| 芒康县|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