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縱向比對,走進《從軍行》
1.圖文比對,創(chuàng)設情境
師:(出示關于沙場征戰(zhàn)的圖片)同學們,從圖片中,你看到了
什么?
生:我看到了千軍萬馬。
生:我仿佛看到了英勇的戍邊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生:我仿佛看到許多將士騎行。
師:從圖片中,我看到了一首詞。(配樂朗誦《漁家傲·題塞外從
軍圖》)
(生鼓掌)
2.四詩比對,發(fā)現異同
師:(出示王昌齡《采蓮曲》)考
考你們,三年級下冊學的這首詩還會背嗎?
生:會。
師:(出示王昌齡《出塞》)四年級上冊學的這首詩還會背嗎?
生:會。
師:(出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
漸》)四年級下冊學的這首詩還會
背嗎?
生:會。
師:(出示王昌齡《從軍行》)這
首詩會背嗎?
生:會。
師:真會?那一起背。
(生背誦《從軍行》)
師:你們是不是學過這首詩?
生:沒有。
師:沒學過,怎么就會背了?
生:我們之前經常誦讀這類
詩詞。
師:經常誦讀就會背了。好極了,同學們下課。(師調侃)
生:(大驚)???
師:今天計劃學習《從軍行》,你們都會背了,還學什么呢?課還要不要上?
生:要。
師:要上,那我們學什么?
生:學習如何把古詩朗讀得更好。
生:學習理解作者的感情。
生:學習理解詩詞的意境。
3.字形比對,詮釋詩題
師:那我們今天就走進《從軍
行》。(板書詩題)“從軍”是什么意思?
生:參軍。
師:把“從”字拆開來看,“從軍”就是——
生:人人參軍。
師:向往邊塞,參軍報國是每個人的夢想。詩佛王維寫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鬼李賀寫過“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梢姡蛲吶?,參軍報國,是流淌在大唐將士及詩人血脈中的基因。從注釋中你知道“從軍行”是題目嗎?
生:是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zhàn)士的生活。
師: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
(生齊讀詩題:從軍行)
二、橫向對比,讀懂詩家語
1.題材對比,學法遷移
師:從這四首詩中,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這四首詩都是七言絕句。
師:珍貴的發(fā)現。
生:都是王昌齡的。
師:都是王昌齡寫的,詩人相同。
師:從題材上看,四首詩稍有不同,《采蓮曲》是——(生:山水田園詩。)《芙蓉樓送辛漸》是——(生:送別詩。)《出塞》和《從軍行》呢?
生:邊塞詩。
師:我們在四年級上冊的時候
學習了《出塞》,感受到其雄渾的意境和昂揚的格調。王昌齡有“七絕圣手”“詩家天子”之美譽,今天我們就走進《從軍行》,讀懂詩家語。(板書詩題)(出示《出塞》《從軍行》兩首詩對比表,見課件。)如果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相信更有利于同學們學習《從軍行》。
2.詞句對比,尋言觀象
師:誰能夠把這首詩給大家讀
一讀?
(一生讀)
師:一起來讀。
(生齊讀)
師:在這首詩中,你能夠像讀
《出塞》那樣,讀出漫長的時間,遼闊的空間嗎?
生:我認為是第一句“青海長云暗雪山”。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遼闊的空間。
師:言之有理。
生:從“不破樓蘭終不還”我讀出了漫長的時間。
師:言之有故。
生:我從“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中讀出了時間的久遠。
師:你從這句話中如何讀出了時間的久遠?
生:從“百戰(zhàn)”一詞?!鞍賾?zhàn)”說明戰(zhàn)爭次數很多。
師:所以你覺得戰(zhàn)爭時間——
生:很久。
師:這一句,你除了能讀出戰(zhàn)爭次數之多,戰(zhàn)爭時間之久,你還能讀出什么?
生:從“穿金甲”中讀出戰(zhàn)士們身經百戰(zhàn)。
師:身經百戰(zhàn),將士們的鎧甲怎么樣了?
生:穿透了。
師:被什么穿透了?
生:刀槍。
師:誰的刀槍?
生:敵人的。
師:還可能是被什么穿破的?
生:還可能是黃沙。
師:敵人的刀槍穿破的,黃沙磨破的,還有可能是怎么破的?
生:風雪摧殘的。
師:從這一句中你們讀出了——
生:時間久遠、戰(zhàn)爭殘酷。
師:厲害,給你鼓掌。你把這一句詩讀一讀。
生: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師:再讀。
生: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師:大家一起讀。
生:(齊)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師:他很會學語文,能從一個詞中讀出這么多的味道,這就叫會
學習。
師:剛才那位同學說,從第一句中讀出了空間遼闊,還從哪句可以讀出來呢?
生:從“孤城遙望玉門關”可以讀出距離之遠。
師:再精準一些,從哪一個字讀出了空間遼闊?
生:從“遙望”這個詞。
師:再精簡到一個字。
生:望。
師:怎么樣叫“望”?我們這樣做叫——(師拿起書本看)
生:看。
師:那怎樣叫“望”?你做個動作表演一下。
(生做“望”的動作)
生:往更遠的地方看叫“望”。
師:那更遠的地方,這句詩中哪一個字能表現出來?
生:“遙”。
師:會讀書。前兩句詩中寫了哪幾個地方?
生:青海、雪山、孤城、玉門關。
師:如果從青海湖翻過連綿不絕、高大巍峨的祁連山脈,也就是詩中的雪山,到達玉門關,真有千里之遙。相隔千里的這青海、這雪山、這孤城、這玉門關,都定格、濃縮在 14 個字里面,多么高度的概括。你們腦海中能夠想象出這幾個地方嗎?能想象出這兩句詩所描繪的畫面嗎?
生:能。
師:那要把“暗雪山”換成“像墨團”,你覺得行嗎?
生:不行。
師:理由何在?
生:這是講述邊塞將士的,如
果改成“像墨團”的話,就失去了邊塞將士的這種艱苦,以及路途的遙遠的感覺。
師:本來“暗雪山”看起來是寫景,如果改成“像墨團”,它依然是繪景,但寫不出將士們的——
生:艱苦。
師: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原來景語中也含著——
生:人語。
師:人語和感情。還有誰有其他的理由?
生:如果把它改成“像墨團”的話,就有點像現代的語言,而整首詩都是以古代文言的語言來描寫將士的艱苦生活。
師:原來是古詩詞換成“像墨團”有些現代化了。
師:同學們從詩句中的“暗”字
中讀出了什么?
生:黑暗。
師:這黑暗的是什么?雪是什么顏色呢?
生:白色。
師:為什么雪山現在黑暗了呢?
生:因為天空黑暗了。
師:天空為什么黑暗了呢?
生:因為青海湖上方的云是暗的。
師:這是什么樣的云?
生:黯淡無光的云。
師:黯淡無光的云,不是朵朵白云。這黯淡無光的云遮蓋了——
生:青海湖和雪山。
師:遮蓋了青海湖和雪山,所
以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
生:有點壓抑。
師:有點壓抑。你說的有點水
平!掌聲送給他!
師:感覺到壓抑。濃濃的云不只遮蓋了雪山,還壓抑了我們的心情。
師: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畫面
呢?為了幫助大家理解,請看一段視頻。(播放“青海長云暗雪山”的相關視頻)
(生看視頻,建構想象。)
師:齊讀前兩句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生: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師:(出示一篇五年級學生的習作。掃下列二維碼查看。)這是一篇題為《記憶深處》的作文開頭:“人生是一片沙灘,難忘的人猶如璀璨的明珠;人生是一組樂章,難忘的人仿佛動聽的音符;人生是一個百寶箱,難忘的人好似珍貴的寶藏;人生是一片星空,難忘的人猶如皎潔的明月。記憶的深處,那個人讓我無法忘卻?!蹦阌X得寫得好不好?
生:好。
師:你猜猜王昌齡覺得這篇作
文寫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
師:哎喲,厲害!你能夠用這句話來回答。(出示)
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
——王昌齡《詩格》
師:大家一起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所以青海長云“像墨團”就沒有青海長云“暗雪山”寫得好。
師:如果我把最后一句詩改成“明月何時照我還”,你覺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不可以,因為這個
“明月何時照我還”,我覺得有點閑逸,但是“不破樓蘭終不還”可以體現出邊塞戰(zhàn)士所處的環(huán)境惡劣。
師:環(huán)境惡劣,但是戰(zhàn)士們依然——
生:戰(zhàn)士們依然守護著邊疆。
師:你從“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明月何時照我還”中還能感受到什么?
生:會感受到一點憂傷。
師:憂傷?將士們想的是什么?
生:想的是何時能回到家鄉(xiāng)。
師:他想念家鄉(xiāng)的誰?
生:想念的應該是家鄉(xiāng)的親人。
師:想的是親人,想的是他的家人,想的是他的——
生:故鄉(xiāng)。
師:“不破樓蘭終不還”,將士們想的是什么?
生:攻破敵人的防線。
師:打敗敵人,保家衛(wèi)國。國破家何在?如果邊疆沒有將士來守護的話,“明月照我還”又如何呢?兩句話中你感受到的情感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不破樓蘭終不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戍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
生:這一句能體現出戰(zhàn)士保家
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
3.兩詩對比,披文入情
師:(出示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和王昌齡《從軍行》)有人說李益寫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邊塞詩中最好的一首;有人說王昌齡寫的《出塞》和《從軍行》是唐代邊塞詩中最好的,我們來比一比哪首好。
(生齊讀《夜上受降城聞笛》)
師:這首詩前兩句是寫景,是看到的;第三句寫聲音,是聽到的;第四句寫想到的,描寫十分細膩。你覺得這兩首哪一首更好呢?
生:我覺得《從軍行》比《夜上受降城聞笛》好。因為從李益這首詩的最后一句“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中,感受到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但是《從軍行》這首詩中展現的是戰(zhàn)士們守護邊疆的壯志豪情和決心,我覺得要比李益寫的這首詩更好。
師:《從軍行》里的將士們想不想家?
生:想家,但是王昌齡沒有寫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情,而是寫他們戍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
師:雖然也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
人,但仍然不失報國之志。這就是王昌齡《從軍行》這首詩的——
生:妙處。
師:好!那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個妙處?!扒嗪iL云暗雪山”,讀。
(生齊讀全詩)
師:“不破樓蘭終不還”可能是將士們——
生:想的。
生:說的。
生:做的。
師: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傳
達“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這種豪壯,可以用動作,可以用聲音,你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青海長云暗雪山——
(生慷慨誦讀,振臂握拳。)
師:這樣一比較,就有了鑒別。王昌齡是怎樣說的呢?(出示)
詩意高謂之格高,意下謂之格下。
——王昌齡《詩格》
(生齊讀)
師:這是王昌齡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
論。兩首詩這么一比較,格局、立意,高下立分。王昌齡之所以被稱為“詩家天子”,是因為他的詩寫得太好了,憑借《出塞》《從軍行》等邊塞詩登頂詩壇。
師:讀懂詩家語,其實就是讀懂詩人的志向。詩者,志之所在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讀懂詩家語,就是要體會詩人的情感和志向,怎么體會呢?讀懂景語,讀懂情語,讀懂典故,讀懂變形。比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一句就有典故,“龍城飛將”是指誰?
生:是李廣。
師:還指誰?
生:衛(wèi)青。
師:更是借指眾多漢朝抗擊匈奴的名將。
師:《從軍行》也有典故,你們從注釋中看出來了嗎?
生:“樓蘭”是西域古國名,這里泛指西域地區(qū)的各部族政權。
師:同學們目光聚焦這里,你叫什么名字?
生:夏天。
師:你能夠結合注釋從“樓蘭”中讀出典故,厲害!這個春天因為你而格外溫暖。夏天同學,你是我的朋友。你喜歡歷史嗎?平時讀歷史書嗎?
生:喜歡讀。
師:讀史使人明智。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結,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后被漢朝所滅。樓蘭古國已不存在,王昌齡用樓蘭泛指唐西北地區(qū)常常侵擾邊境的外族敵人。這就是用典。
師:剛才同學都說了,雪山怎么會暗呢?被長云遮暗的。這個“暗”字是詞類活用。今后,我們隨著學習更多的古詩詞、文言文,會更多地接觸到這種活用。我們今天走進《從軍行》,讀懂詩家語,這種方法同樣可以用來學習《古詩三首》中剩下的兩首。
三、雙線融合,統(tǒng)領單元教學
1.人詩融合,知人論世
師:王昌齡登頂詩家天子,引領盛唐詩歌,開啟七絕時代,不負七絕圣手。他現存的詩大約181首,我們今天學的《從軍行》是小學課本中四首王昌齡詩的最后一首。相信在三年級、四年級的學習中,你們對王昌齡已經有所了解。他出身貧寒,立志學道,27歲的時候投筆從戎,邊塞留名。他30歲科舉及第,但在41歲和51歲的時候遭受別人的嫉妒和陷害,兩次遭到貶謫。第一次被貶謫時,他在送別友人辛漸的時候,寫下洛陽親友如相問——
生: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他 51歲遭貶謫的時候,好
友李白寫了一首詩安慰他。(出示)
生:(齊)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師:李白都為他發(fā)愁啊,可是王昌齡卻用《龍標野宴》這樣回應李白。(出示)
生:(齊)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師:他在告訴李白不要擔心,他依然沒有灰心,依然沒有失望,他心中依然還有青山明月。遺憾的是:國清,才子才能貴;家富,小兒才能嬌。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公元 755 年安史之亂,756年,一片冰心的王昌齡59歲,輾轉回鄉(xiāng),但京城長安已被叛兵攻破,他被迫停留在了安徽省的亳州,結果被妒忌他的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一代詩家天子就此隕落。
2.誦默融合,情文相生
師:昌齡已逝,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依然激蕩人心。讓我們懷著崇高的敬意,拿起你手中的書簽,用你虔誠的態(tài)度,一起默寫《從軍行》,用像老師這樣的格式來寫。(配樂出示老師自己的豎排書法作品《從軍行》)
(生默寫,師提醒生注意寫字的姿勢。)
師:同學們一筆一畫默寫的是方塊字,激蕩的卻是心中的那份情。
師:你左手都寫這么好。真棒!
師:你要署上你的名字,像我這樣“長征書”。你寫“楊軒書”。
師:你寫的是什么?
生:《從軍行》。
師:表達的是什么?
生:表達的是戰(zhàn)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
師:寫得好,說得也好。能不能把你們的書簽送給臺下你最想送給的老師?
生:能。
師:大膽地去吧。
(生紛紛把書簽送給臺下觀課的老師)
師:同學們,你送出去的是什么?
生:是詩人的一片豪情壯志。
生:是將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豪壯。
生:是將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師:同學們,你們送出的是什么?
生: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師:臺下的老師們感受到了嗎?
(臺下觀課老師鼓掌)
師:同學們送的是情,送的是志,這是詩話。你們都是詩人,讓我們一起再把這首詩深情地背一遍。
(生齊誦《從軍行》)
3.單元融合,觸類旁通
師:戍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這份情、這份志,千年流傳。正是因為這種情感、這種志向,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年、萬年而不倒。也正因這份情、這份志,陸游才會這樣的感傷。(出示)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生齊讀)
師:杜甫才有這樣的激動。(出示)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生齊讀)
師:毛主席在兒子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時,依然能夠這樣說。(出示)
10 青山處處埋忠骨
“哪個戰(zhàn)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萬萬志愿軍烈士安葬在朝鮮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
——毛澤東
(生齊讀)
師:毛主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也同樣因為有著這樣的情,這樣的志,劉伯承才這樣對醫(yī)生說。(出示)
11 軍神
“沃克醫(yī)生,眼睛離腦子太近,我擔心施行麻醉會影響腦神經。而我,今后需要一個非常清醒的大腦!”
——劉伯承
(生齊讀)
師:當方志敏被捕,敵人想從他身上搜點財物的時候,方志敏這樣說。(出示)
12 清貧
“我從事革命斗爭,已經十余年了。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業(yè)的。這在國方的偉人們看來,頗似奇跡,或9encXj+nQN61Z+BFz1ut6XyTH1Qu2ink5zRhLPYmjP4=認為夸張;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p>
——方志敏
(生齊讀)
師:言為心聲,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也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和神態(tài),來感受他的內心。詩言志,言為心聲,一片報國之志,盡顯一片冰心,這就是:茍利國家——
生: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師:所以我們要——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同學們,下課!
教學評析
這是一節(jié)“高大上”的課,“高”在文化意蘊的揭示,“大”在眾多資源的融合,“上”在詩情畫意的領悟。其文本解讀深入,過程設計巧妙,課堂執(zhí)行靈動,呈現出優(yōu)美而舒展的態(tài)勢。特別值得借鑒的是以下“三重”:
一重語言。語文教學的本質在于語言學習。語文課應有語言立場,有濃濃的語言味,并盡可能用語言的方式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這在本課進行了很有成效的展現。課中的語言學習隨處可見,特別是三個細節(jié)見精神:一是課上教師提出了“詩家語”的核心概念并具體指導;二是課中結合一學生姓名“夏天”進行了點贊和巧用;三是課上落實默寫,讓學生完成書法書簽后送給觀課老師,并在追問學生中,渾然天成地評價學生說的是“詩話”。顯而易見,執(zhí)教者有很強的語言意識。
二重鑒賞。本課歸屬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其主旨是文學鑒賞,而鑒賞的重要方式是對比。課中先后進行了縱、橫數次對比,如:題材對比、詞句對比、與李益的詩對比等。對比是一種很好的鑒賞活動。有對比才有鑒別,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文學作品和語言表達的魅力??梢?,本課執(zhí)教者對對比與鑒
賞的策略是深思熟慮并運用自如的。
三重建構。語文學習是一個起始于對文本的“解構”,再到對文本的重新“建構”的過程。解構是分解與外化的活動,建構是運用與內化的活動。本課在初步解構的基礎上,進行了有連帶和結構的建構:一詩帶一人、一首引四首、一詩導一世、一首詩連結一個單元……內容與背景、古代與當代、詩情與詩意、詩詞與文化、讀詩與默寫等合理地建構起一個“行”的任務群。此課的這種巧妙建構真是妙不可言??!
(作者單位:安徽宿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浙江外國語學院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