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高考第17題備受師生關注,試題在立意、情境與設問方面頗具特色,體現了“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模式。
一、題中有真意
材料:源于近代歐洲的“文明”,在19世紀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擴張的辯護詞,他們認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歐洲歷史學家認為,文明是一個具有邊界的區(qū)域,需要借鑒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時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
——據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歷史學家文明觀念形成的國際政治背景,并簡要談談不同文明相處的正確方式。
本題體現了“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模式。試題引用了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的序言部分和1959年布羅代爾給《法國大百科全書》的撰文,結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社會熱點問題,創(chuàng)設了學術情境,集中考查了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綜合素養(yǎng)。本題尤其在命題立意上,引導一線師生反思西方優(yōu)越論或歐洲中心論的觀念,增進文明共存、交流與互鑒的正確認知。
學生在解題時應對比“19世紀”與“1959年”兩個關鍵時間,結合所學知識貫通19世紀以來文明觀念形成與變化的來龍去脈,聯系“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得出“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冷戰(zhàn)的發(fā)展、多極力量成長”;根據材料“需要借鑒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時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并結合社會熱點,得出的正確方式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以文明交流、互鑒代替隔閡、沖突”。
二、解題應有道
本題實測數據顯示為中等難度題,但實際上,解題得分并不意味著解決問題。一線師生在解題過程中發(fā)現了諸多問題:什么是“文明”?“文明”和“文化”有何差異?“文明”源自近代歐洲嗎?19世紀文明何以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擴張的辯護詞?如何理解“文明可以普遍化”與“文明是一個具有邊界的區(qū)域”?為什么會發(fā)生文明觀念的變化?……
(一)破題——厘清核心概念,突破關鍵問題
筆者引用《世界文明史》與《文明史》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文明一詞源自近代歐洲,最初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方式,和有教養(yǎng)、有禮貌、開化的這一類詞意思相似。在使用中,文明的含義逐漸由指個人的行為而具有社會的意義,文明與野蠻相對應,用來指社會的一種進步的過程,一種進化所達到的狀態(tài),一種發(fā)展趨向。
到了19世紀,文明這一概念已經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民族擴張和殖民運動的辯護詞。他們認為文明這一進程在自己的內部已經完成,“從根本上來說,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現存的,或者是穩(wěn)固的‘文明’的提供者,是一個向外界傳遞‘文明’的旗手”。
——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布羅代爾提出,文明是有邊界的。文明有單數和復數之分,應當注重多元文明的研究,每種文明都會引進和輸出其文化的某些方面,由此造成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
——摘編自布羅代爾《文明史》
問題設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文明可以普遍化”的內涵。
關于文明和文化的定義、概念、界說可謂五花八門。馬克垚先生主編的《世界文明史》認為,文明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IUOso3MPHxy2I8W9GLLACA==物質和精神成果,而文化則較多地指人類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宗教、風習等。
追溯過往,“文明”這一概念形成于啟蒙運動時期,主要是指人和社會的進步狀態(tài)。19世紀,伴隨著西方的崛起和快速發(fā)展,依靠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文明”概念傳播到世界各地,西方一些學者提出和發(fā)展了“西方中心論”,認為西方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文明,人類的歷史圍繞西方文明展開。實際上,西方帝國的推動者利用文明史為征服和殖民統治辯護,他們將征服和殖民統治理想化為一項文明使命,認為需要將非西方世界從長期的停滯中解放出來。
問題設計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以來文明觀的變化及其原因。
進入20世紀后,文明觀從西方中心論的敘事走向全球史敘事,強調文明的多元與互動。其中,一戰(zhàn)與二戰(zhàn)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歐美學者由此開始質疑和反思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往文明史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并在此基礎上有了《西方的沒落》《歷史研究》《西方的興起》等頗具影響力的世界文明史著作。二戰(zhàn)后進入美蘇冷戰(zhàn)與兩極格局的對峙時期。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催生了全球史和文明史研究的迅速發(fā)展。
(二)說題——化用試題素材,建構歷史解釋
1.“文明”源自近代歐洲嗎
2021年福建高考試題:據古羅馬史書記載,公元前5世紀,三名羅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風俗,并了解其他希臘城邦的法律。他們抄錄了“梭倫法”,回國后參與制定了“十二銅表法”。這一記載反映了( )
A.希臘各城邦文化的優(yōu)越
B.羅馬法的包容特征
C.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
D.十二銅表法的來源
2023年福建高考試題:史詩《吉爾伽美什》以夸張的手法描寫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長三尺,腿長七尺,髯發(fā)濃密。亞述王宮遺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現了這般形象(圖略)。這種文本和實物的一致性可用來( )
A.說明史詩的描寫有據可依
B.證實吉爾伽美什確有其人
C.理解古代西亞的審美觀念
D.還原蘇美爾人的體型樣貌
在使用新教材之前,世界史的主要敘事線索是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源頭,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迎來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西方崛起并確立在全球范圍的絕對優(yōu)勢。題目選材的變化體現了從西方中心論的敘事走向全球史敘事。文明的概念雖源自歐洲,但是文明和文明的歷史早已有之。最初的文明出現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難度和愛琴海地區(qū),古代文明呈現出多元發(fā)展格局,都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古希臘文明只是古代多元文明之一。
2.文明可以普遍化嗎
2021年福建高考試題:19世紀60年代,英語逐漸取代荷蘭語,成為日本知識分子使用的主要西方語言。1867年后,日本對詞典的編纂漸趨重視,出版了大批高質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詞典。這表明,日本向西方的學習( )
A.以文化交流為主要途徑
B.以外語學習為重要內容
C.受到了歐洲列強的牽制
D.著眼于吸收各國的長處
2023年福建高考試題:1857年,美國總統給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開頭,美國駐日領事卻將信函遞交給了德川幕府。這表明當時的日本( )
A.幕府權力日趨式微
B.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C.外交政策轉向親美
D.中央集權政治體制逐漸瓦解
19世紀,西方國家依靠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上的優(yōu)勢,處于世界體系的中心,“西方中心論”由此應運而生。面對工業(yè)文明和侵略擴張的雙重沖擊,處于農業(yè)文明的國家一方面需要維護自身的獨立,另一方面需要進行改革,向工業(yè)文明轉變,實現富強。日本選擇全面學習和吸收西方現代工業(yè)文明,但又迅速走上侵略性的軍國主義道路,對自身和他者的文明之路都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3.文明是一個具有邊界的區(qū)域,需要借鑒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時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
2023年福建高考試題:20世紀70年代,剛果(金)總統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國家主義理論,并在更改國名為扎伊爾的同時,蒙博托要求國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歐洲殖民者所取名稱。這反映了( )
A.剛果政府權力擴大
B.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C.冷戰(zhàn)意識影響非洲
D.非洲殖民體系瓦解
2023年福建高考試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興起了一股讀書熱潮。隨后,上海率先開展了名為“振興中華”的職工讀書活動,并設立“職工讀書獎”;在中共中央的肯定與號召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在各地風靡一時。這些做法旨在( )
A.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B.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yǎng)
C.開創(chuàng)對外開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資本主義的精神污染
長期以來,非西方史著作充斥著“西方中心論”立場和“白人種族優(yōu)越論”。二戰(zhàn)后,西方殖民體系瓦解、民族獨立國家興起、國際格局持續(xù)變革后,西方逐漸成為影響世界的諸多潮流中的一股,社會主義國家和亞非拉的歷史再度取得了應有的地位。歷經近代數百年的變革,世界歷史再度回到了全球化時代的多中心狀態(tài)。
(三)命題——強化問題意識,提升綜合素質
筆者使用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一書的部分章節(jié)目錄為命題初始素材,依據高考評價體系,創(chuàng)設多維命題模型,設置“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不同考查要求的試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在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中促進學生夯實基礎、融會貫通和獨立思考。
材料:《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節(jié)目錄
【第一編】 農業(yè)文明時代
第一章 古代西亞文明
第一節(jié) 古代兩河流域的地理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城市的發(fā)展與城邦時代
……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一節(jié) 法老的土地和人民
第二節(jié) 古代埃及的歷史
……
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
第一節(jié) 印度河文明
第二節(jié) 吠陀時代
1.基礎性試題,強調基礎扎實
(1)第一編是農業(yè)文明時代,請據此推測第二編的目錄。
(2)第一編的前三章是古代西亞、埃及和印度文明,請據此續(xù)寫目錄。
(3)如果要續(xù)寫中古時期的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你會增加哪些內容?
從文明的長過程來看,根據生產力發(fā)展變化來劃分文明的發(fā)展階段依然是比較科學、合理的辦法,即農業(yè)文明與工業(yè)文明時代。在農業(yè)文明時代,歐亞大陸及北非地區(qū)是人類文明的主舞臺,如西亞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東亞文明(中華文明)、希臘羅馬文明等;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也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文明。農業(yè)文明時代生產力發(fā)展相對緩慢,這一時代在世界各地都長達數千年。到了中古時期,世界文明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多元面貌,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為世界文明留下深刻的印記。
2.綜合性試題,強調融會貫通
(1)歷史上的諸多文明并不是封閉的體系,文明縱向發(fā)展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橫向互動。如果要續(xù)寫農業(yè)文明的相互交流,你會增加哪些內容?
(2)請以中國與世界的互動為例,闡釋農業(yè)文明的相互交流。
(3)簡要談談你對文明交流的認識。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文明交流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暴力沖突,二是和平交往。暴力沖突主要表現為戰(zhàn)爭,如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給亞洲特別是西亞帶來戰(zhàn)爭災難的同時傳播了希臘文化,同時把西亞文明帶到了歐洲。和平交往主要表現為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如絲綢之路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典范。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自古以來,中國與世界的文明交流是一個雙向、多維的過程,不僅促進了中國的發(fā)展,也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漢代中國開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中華文化遠播世界。宋元時期,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大發(fā)明完成并傳播到世界,促進了歐洲的社會發(fā)展和轉型。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
3.應用性試題,強調學以致用
(1)請依據“文明共存、交流與互鑒”的參評條件,就世界文明史相關內容自選主題,撰寫一個書名和完整的目錄。
(2)許多歷史學家都在努力克服世界史編寫中的西方中心論傾向。閱讀相關書目,寫一篇讀書推薦。
西方中心論的產生源于工業(yè)革命以來,西方文明在不斷超越東方文明的過程中形成的比較優(yōu)勢?,F在史學界的共識是解構和突破“西方中心論”,從而建構起中國史學話語體系。當然,新事物取代舊事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
三、教學有余思
(一)“核心價值金線”與“無價值,不入題”
高考試題遵循價值引領,展示時代新貌。例如,2023年福建高考第17題思考在“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中不同文明相處應該有的積極態(tài)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再如,2023年福建高考第20題提供《新中國70年》一書的部分章節(jié)目錄,要求學生通過“示范—模仿”,就中國近現代史相關內容自選主題,撰寫一個書名和相應的完整目錄。該題明確指出優(yōu)秀圖書的主要參評條件為“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重要作用”,引導考生筑牢精神根基,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
(二)“能力素養(yǎng)銀線”與“無思維,不命題”
Wwny3JHUJb03qBTnmrStnw==以2023年福建高考第17題為例,問題導向與任務驅動更有助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主動探索。
發(fā)現問題:文明源自近代歐洲嗎?文明可以普遍化嗎?文明是有邊界的嗎?
分析問題:什么是文明?為什么文明史從西方中心走向全球史敘事?
解決問題:如何寫一本體現“文明共存、交流和互鑒”的世界史?
反思問題:在世界史編寫中,是否已經突破西方中心論傾向?
(三)“情境載體串聯線”與“無情境,不成題”
例如,2023年福建高考第17題關注的是時代熱點問題“文明交流互鑒”,選用的材料《世界文明史》是中國學者世界文明史著述的經典之作,引導中學教師了解學術研究的新動態(tài)與新成果,也為歷史選考學生提供專業(yè)閱讀和發(fā)展的參考。再如,2023年福建卷第18題,選用《建康實錄》的??笔吕?,創(chuàng)設學術情境和學習情境,培養(yǎng)考生的史學素養(yǎng)。
綜上所述,高考試題經過命題專家反復打磨完成,更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一線師生可通過對高考試題的解讀、運用和再開發(fā),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以試題反撥教學,以期發(fā)揮高考試題“引導教學”的功能,提升教學育人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