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平
“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是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zhì)在堅持執(zhí)政為民。實踐“三個代表”是當代共產(chǎn)黨人的責任。
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如何,對黨的事業(y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毛澤東曾說,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成員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真誠革命,信仰黨的主義”?!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含的價值觀就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基礎之上的。領導干部“要有遠大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這是江澤民同志提出的新時期干部責任的五條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條,它明確了領導干部肩負的重要政治責任。江澤民同志還多次從價值觀的角度提醒大家“每一個領導干部都應好好想一想,參加革命是為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近幾年,一些領導干部在價值觀上發(fā)生偏差,經(jīng)不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栽跟頭、犯錯誤、出問題,與他們放松乃至放棄思想品德修養(yǎng)有直接關系,與他們的政治信念動搖有著密切關系。
權力具有兩重性,既可以被用來做好事,造福于人民,又可能被用來做壞事,危害社會。領導干部怎樣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權力,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至關重要。權力的實質(zhì)是責任。領導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誠心誠意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要擺正“主人”與“仆人”的關系,充分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人民是權力的真正所有者。人民把權力賦予領導干部,是讓領導干部用權力為他們謀利益,而決不能把手中的權力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世界上沒有只有權力而沒有責任的工作崗位,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因此,既要干事,又要干凈,這是領導干部的從政道德要求。如果能干事也確實干了一些事,但自身不干凈,就會缺乏人格力量,更不會有號召力,就不能說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現(xiàn)在,有一些干部覺得自己特別能干,今天的“位置”是個人奮斗得來的,甚至抱怨組織上“早該用我了”。他們在領導崗位上不是想著為黨和人民多做工作,而是只圖自己和家庭的回報。還有的干部認為,做“官”當領導,關鍵是有人看重,“權力是領導給的”。于是他們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甚至只對少數(shù)人、個別人負責,“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滿意”。
如果把權力當作為個人、家庭和小集團謀取利益的手段,就必然導致私欲膨脹,那是很危險的。解決好權力觀的問題,最根本的是加強學習和黨性鍛煉,自覺地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認真改造主觀世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夯實“掌好權、用好權”的思想根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們共產(chǎn)黨人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根本路線,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要深入到群眾中去,真正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把群眾的切身利益維護好、實現(xiàn)好。為此,就必須了解民意、體察民情、珍惜民力、謀劃發(fā)展。實踐表明,了解群眾意愿,順應群眾意愿,實現(xiàn)群眾意愿,我們的事業(yè)就發(fā)展、就成功;忽視群眾意愿,違背群眾意愿,我們的工作就會遭受挫折,甚至導致失敗。因此,在了解民意上必須增強主動性、自覺性,防止盲目性、片面性。解決“四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制度建設,用制度增強了解民意的主動性、自覺性,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對群眾最關心、最期盼、最憂慮、最注目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決策時才會如實反映群眾意愿,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好的方式、方法是掌握真實情況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蹲點的方式,解剖麻雀;二是對話的方式,溝通思想;三是包扶的方式,增進感情;四是聯(lián)點的方式,常來常往;五是交朋友的方式,設身處地;六是微服私防的方式,掌握實情。黨員干部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是貫徹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基礎。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必須到群眾中去,察民情、訪民意、聽民聲。只有心系群眾,時刻把群眾的所需、所急、所憂、所慮了解真實,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了解真情,必須扎下去,沉到底,不能搞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不僅要聽會上的,也要聽會下的;不僅要聽干部的,也要聽群眾的;不僅要看“門面”和“窗口”,也要看“后院”和“角落”;不僅要了解正面的意見,也要了解和傾聽反面的看法。人民群眾蘊藏著旺盛的積極性和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關鍵是要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調(diào)動好、發(fā)揮好、保護好,這就要求必須珍惜民力,堅持三不原則:一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真抓實干、埋頭苦干、不擺花架子;二是高度珍惜人民的血汗錢,把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辦大事,不搞“政績工程”;三是始終把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目標,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不搞“形象工程”。完成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目標,必須強化發(fā)展意識。我們要緊扣發(fā)展主題,把認識的提高轉(zhuǎn)化為精神動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上級指示精神和本地區(qū)、本部門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工作,形成強勁的發(fā)展勢頭,給后人多留財富,不留包袱,為群眾創(chuàng)造一片安居樂業(yè)的天地。
面對執(zhí)政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為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堅持“五個必須”,做到“五個善于”,提高“五種能力”。這是江澤民同志在新世紀新階段對領導干部從理論素質(zhì)、知識水平、業(yè)務本領和領導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做好各項工作,“不辱使命,不負重托”,不被時代所淘汰,惟一的出路就是自覺地堅持學習,加強學習,改善學習。
黨的干部,其本質(zhì)的價值定位,就是執(zhí)政為民。毛澤東同志曾把共產(chǎn)黨人比作“種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其寓意十分深刻。我們黨員干部就要像種子依戀土地那樣,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眾之中,牢固樹立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黨才有生命力、號召力、戰(zhàn)斗力,我們的事業(yè)才會永遠興旺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