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洲
“案例”,這個前幾年在中小學教育中還不太為人所知的詞語,最近已成為廣大教師的“通用語言”。如果在近來教師研究及教師教育領域中有什么新的動向的話,案例研究與開發(fā)可以說是其中突出的表現(xiàn)之一。案例正在越來越密切地與教師教育研究結為一體,在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
其實,案例在一定意義上講并不是一個時新的事物,對案例的關注和研究教育領域遠遲于其他的一些領域。
之所以說案例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是因為案例所反映的教育事實,揭示的教育中的種種問題,列舉的形形色色的教育事例,并不是今天才出現(xiàn)的,有些是在若干年以前就存在著的,只不過沒有用“案例”的字眼來表述,沒有用“案例”的形式來表達而已。案例存在于教育事實之中,隱藏于教育現(xiàn)象的背后,只要存在著教育現(xiàn)象,并且這種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意義,也就存在著案例的素材。既然案例早已存在,那么,今天再提出案例是否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呢?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存在事實與在觀念形態(tài)上揭示這種事實,并不是同一回事情。將以往案例的事實與現(xiàn)象做“概念化”處理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在思維上進一步彰顯其獨特意義和作用的時候。
對案例的收集與開發(fā)在法學界、醫(yī)學界和工商管理學界早已成為慣例,在這些領域中,案例成為專業(yè)人員發(fā)展的不可或缺的中介。一般而言,案例在醫(yī)學界使用最早,后來隨著社會對法律、法規(guī)的強調被引入到法學界,英美法系常常是以案例來立法的。案例引入到工商管理學界是20世紀初的事情,當時以培養(yǎng)工商管理碩士為主要目標的哈佛工商學院的管理者及教師意識到,一味地講授各種各樣的管理理論,并不為學生所接納。相反,一旦請當?shù)氐墓ど坦芾砣耸孔哌M課堂,向學生進行現(xiàn)身說法,展示自己在管理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及思考或解決問題的種種對策時,學生興趣盎然,印象深刻。1921年,律師出身的校長多漢姆推動全校教師寫作并使用案例進行教學。至今為止,運用案例進行教學在工商管理學界最為徹底,案例經典的寫作方式及對案例本身的研究方法也主要來自于工商管理學界。
在教育界,教師寫作案例,并將案例運用于教師培訓,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當時西方不少理論工作者有感于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存在的鴻溝現(xiàn)象,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論與豐富的教育實踐之間的巨大差異,鼓噪教師要成為研究者,要能夠把行動和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么教師如何去從事研究,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展示自身的研究就成了一個問題。顯然,長篇大論的理論探討并非教師所長,而生動的、鮮活的事例是教師寶貴的資源。于是,以發(fā)生在教師身邊的事件為研究對象的案例就逐漸進入了研究者以及教師的視野。在教師培訓領域,西方教育界也遇到了一個突出的問題——培訓效率低下,不能適應教師的實際需求和真正培養(yǎng)起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培訓的教學場景與教師工作場景差異懸殊,培訓中所教的東西不能真正運用到課堂中去。這使一些研究者轉思其他領域。比如,培養(yǎng)醫(yī)生不能簡單地讓他們去記誦理論化了的條文,還需要親身去分析、收集各式各樣的病例;培養(yǎng)律師既要讓他們熟悉相關的法典,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分析、收集各種典型性的案件;而培養(yǎng)工商管理碩士的成功經驗,更說明案例分析的重要與珍貴。由此案例也就逐漸納入教師教育工作者的視野,成為教師培訓中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二
雖然案例已較為廣泛地被不同領域所關注,其存在也有了一段較長的歷史,但對于何謂案例、衡童案例的標準等遠未達成共識,即使在案例已成為“家常便飯”的工商管理學界,也是公婆各說各的,莫衷一是。
匯總相關的研究,在對案例的理解上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基本為人們所認可:
案例是事件,是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案例講述的應該是一個個的故事,敘述的是故事產生、發(fā)展的過程,是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動態(tài)性的把握。
案例是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換句話說,事件還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成為案例,能夠稱之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包含有問題在內,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除有“問題或疑難情境”的基本要素外,還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夠從這個事件的解決當中說明、詮釋類似事件,給讀者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啟示。
案例是真實發(fā)生的事件。案例雖然展示的是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但案例與故事也有一個根本性的區(qū)別,那就是故事可以杜撰,而案例不能杜撰,它所反映的是真實發(fā)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實再現(xiàn)。
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fā)生的典型性事件。從這一概述中可以看到,對事物的靜態(tài)的缺乏過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稱之為案例;信手拈來的沒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事件不能稱之為案例;沒有客觀真實基礎、缺乏典型意義的事件也不能稱之為案例。
適當?shù)乩斫獍咐暮x,是開發(fā)案例、從事案例研究的基本前提。如果將案例的涵義無限擴大化,混淆案例與非案例的界限,案例作為一種獨到的研究成果的表現(xiàn)方式,其地位和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什么樣的案例才是一個適宜的、好的案例?美國的一些學者通過調查,提出了下列標準:
一個好的案例應講述一個故事。像所有好故事的標準一樣必須要有有趣的情節(jié);要能把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按一定結構展示出來,并且應包括對事件的敘述和評點。
一個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中心論題上,要突出一個主題。如果是多個主題的話,敘述起來就會顯得雜亂無章,難以把握住事件發(fā)生的主線。
一個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現(xiàn)實生活場景,反映的應是近5年發(fā)生的事,因為這樣的案例讀者更愿意接觸。
一個好的案例可以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案例所涉及的人產生移情作用。
一個好的案例應包括從案例反映的對象那里引述的材料。例如,反映某個學校或某個班級的案例,可引述一些口頭或書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以增強案例的真實感。
一個好的案例需要對面臨的疑難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一個好的案例需要有對已經作出的解決問題決策的評價。也就是說,一個好的案例不僅要提供問題及問題解決的方法,而且要有對這種解決問題方法的評價,以便為新的決策提供參照點。
一個好的案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jié),要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
一個好的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也就是案例不應是對事物大體如何的籠統(tǒng)描述,也不應是對事物所具有的總體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
一個好的案例要把事件置于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
一個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tài)度、動機、需要等。
三
案例的寫作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格式,即使在哈佛商學院也沒有一個讓人遵循的模式化的“寫法”。但從案例包含的內容來說,一個相對完整的案例大致會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標題。案例總是有標題的,要借助標題反映事件的主題或形貌。有些教師不給案例定標題,或者標題就叫“案例”,這就無法發(fā)揮用標題提供信息、反映主題的重要作用。一般地說,案例有兩種確定標題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為標題,如反映課堂教學事件的“哄堂大笑以后”,反映與學生交往行為的“悶葫蘆會講話了”等;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題析離出來,作為案例的標題,如反映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受學生啟發(fā)的“學生給了我啟示”,反映教師引導學生行為轉變的“化解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恐懼”等。兩種定標題的方式都是允許的,也各有千秋,前者展示的事件,吸引讀者進一步了解相關的信息;后者反映的主題,能使讀者把握事件要說明的是什么。
引言。引言也可以說是開場白,一般有一兩段話也就可以了。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場景,隱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題。在案例中之所以有“引言”,一來是有些案例篇幅較長,事件以及主題都需詳盡閱讀和分析后才能把握,引言可以使讀者對案例的事件和主題大致有些了解;二來是案例的敘述都相對較為詳細,引言可以起一個“先行組織者”的作用,使讀者有一種閱讀上的“心理準備”。
背景。案例中的事件發(fā)生在一定的時空框架之中,依托一定的背景。在案例的敘述中,對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案例中問題解決方法的分析、評判離不開背景,完整地把握事件的原委也離不開背景。背景的敘述可分為兩個組成部分:間接背景和直接背景。所謂間接背景是與事件相關但關聯(lián)程度并不直接的背景,所謂直接背景是直接導引事件發(fā)生與事件聯(lián)系甚為密切的背景。一些教師善于描述事件,但常忽略背景的描述,因為他們注意的焦點主要在問題的發(fā)生與解決上。實際背景的描述同樣也是極為重要的,不同背景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可能會有很大差異,并且案例寫就以后,讀者在分析案例時,也需要參照背錄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評論。在直接背景與間接背景的描述上,一般間接背景在前,略寫;直接背景在后,詳寫。
比如,一位老師以“一個語文老師與學生的故事”為題,就是用下列引言和背景描述事件發(fā)生的。
偶然的原因,我成了117班的語文老師,開始了我與他們之間的故事。(引言)
117班是從其他班級分出來的,學校原先有個商業(yè)文秘的混合班級,學生人數(shù)實在太多,老師站在講臺上看最后一個學生,踮起腳尖也看不清。班級之吵鬧,令上課老師紛紛尋找理由退卻。出于管理的需要,學校將這個班級一分為二,這新多出來的班級,再逐一配備各學科老師,我并不了解這個班級的狀況,領導出面做工作,我就允諾了。當然這有些輕率的允諾背后,自然也有著幾分驕傲自大的因素,以為自己的能力還可以,教任何班級都問題不大。曾經教過全校聞名的“霸王班”,工作也小有業(yè)績,并與學生結下了深厚友誼。這個117班難道比那個班還難教?所以,上任的速度很快。后來我才知道,學校是在找了好幾個語文教師均遭拒絕的情形下,才找到我的,我的允諾讓領導大感輕松,而我卻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惑之中。(背景)
在這個案例的引言和背景部分,作者用的筆墨并不多,但給讀者提供了故事框架。閱讀這一部分之后,讀者可以知道故事涉及的人物是“我”與“117班的學生”,而“117班”是因為管理的需要,從其他班級中分出來的。出于對自己的信心,“我”在并不十分了解這個班級的情況下,接手了該班的語文教學任務。后來“我”了解到好幾個語文教師曾拒絕教這個班,“我”輕率的允諾給自己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困惑。所有這些背景信息,都對我們形成認識產生著重要影響。
問題。案例區(qū)別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在論述中要講明問題是如何發(fā)生的,問題是什么,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展示問題。在案例撰寫的初期可以較為鮮明地提出問題,讓讀者直接獲得有關問題發(fā)生的各種信息。隨著案例撰寫的深入,則逐漸要將問題與其他事實材料交織在一起,讀者通過分析才能確定問題的所在。尤其是用于教師培訓中的案例,要能夠給被培訓教師一種問題的現(xiàn)場感,就更需要錯綜復雜情景的真實再現(xiàn)。
上述案例對問題作了如下描述:
第一次上課,我給學生講了兩個故事,其一是,日本兩個著名武士的故事——“留一只眼睛給自己”,想告訴學生學會反思比簡單刻苦更重要。其二是,外國教育家的故事,想告訴學生,自由掌握在每一個人手中,還拋給學生一個問題:“你希望老師怎么對待你,是親切的笑臉,還是一臉的嚴肅?”可當我講完后,學生并沒有想像中的安靜或熱烈的討論,似乎我什么也沒說,他們該怎樣,還怎樣。我從學生的反應中知道,這個班級不太好教。心里頓時蒙上一層陰影:以后的教學不會太順利。
苦惱中的我一直在琢磨,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個班級的這種現(xiàn)狀呢?同時也在繁重教學之余跟學生聊天(是聊天而不訓斥),終于了解到班級的一些特殊情況。
這個案例通過對一些事件的描述,揭示出案例當中的問題是“學生并不歡迎我這個老師”,對教師充滿戒備和排斥心理。在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我”通過各種方式進一步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弄清問題的癥結,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
問題的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以后,解決問題就成了重要的一環(huán)。這部分內容需要詳盡地描述,要展現(xiàn)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中出現(xiàn)的反復、挫折,也會涉及到問題解決初步成效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這部分內容是整個案例的主體,切忌把問題解決簡單化、表面化。案例之所以與其他文體不同,一個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它對事實記敘的詳細、對問題解決過程描述的細致。當然,在教育教學中也會遇到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這樣的案例雖然真實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未出現(xiàn),但可以把解決問題的種種設想和打算羅列出來,以供讀者參考、評論。
上述案例是這樣描述解決問題的設想的:
117班的問題之嚴重,解決已是迫在眉睫的事。經過再三思考和比較,我決定還是堅持原來的原則,對學生采取溫和的態(tài)度,繼續(xù)與他們對話,使他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狀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僅會影響升學,而且也會影響以后的工作與生活。對這些“固守己見”的大孩子,不能過多地講道理,在他們沒有接受我之前,很難接受我的觀點。我必須從感情上入手,首先讓他們在感情上接受我,而后再謀求他們接受我的教育理念和觀點,最后主動接受我所教學科的知識。這或許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反思與討論。在工商管理的案例中,大多沒有反思與討論這部分內容,常常是在案例后面所列出的思考題中,反映出案例作者自身的一些想法與思考。而教育教學的案例,不像工商管理案例那樣是由專業(yè)研究者寫就的,而是由工作生活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自己完成的。撰寫案例的過程是對自己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進行再分析的過程,也是梳理相關經驗和教訓的過程。因而系統(tǒng)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對于提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獨特藝術至關重要。反思與討論主要涉及到的問題有:問題解決中有哪些利弊得失?問題解決中還存在哪些新的問題?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如何進一步解決這些新的問題?問題解決中有哪些體會、啟示,等等。
上述案例中的老師,就是從多個角度來反思問題解決全過程的。其中有這樣兩段文字:
首先,作為個人而言,我是第一次擔任高三年級的課任老師,思想與經驗的準備皆不夠充分,不管怎么設想高三學生情況,還是有點猝不及防。教優(yōu)秀的班級自然障礙少許多,教松散的班級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高一、高二的學生畢竟好教,尤其是從一年級就開始教,學生從一開始就認可了你,自然一切都較為順手。到高三去接任一個完全陌生的班級,接觸完全陌生的學生,自然很難。學生對你會比較冷漠和挑剔,會同他們先前的老師相比,排斥和拒絕也在情理之中。另外,由于升學的壓力情緒也有一點緊張,勢必影響到師生的相處。
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學生的心理有一定的研究,以前工作一直比較順利,周圍的領導和同事的評價一直較高,自己就有點滿足,有些大意,對困難的準備不夠。沒想到碰上高三年級的“刺頭”班,就是軟硬不吃,讓我無從著手。再三碰壁之后,只好回到教育的起點,從人開始,從認識學生與學生交朋友做起。教育工作真是半點偷懶不得,半點省略不得。我的大意,讓自己無端地兜了一個圈子,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與人打交道的學問,真是永無止境,教到老,學到老。(本案例由杭州顧連梅老師撰寫)
反思與討論并不見得要面面俱到,選擇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附錄。并不是每個案例都要“附錄”的,是否安排“附錄”,要視案例的具體情形而定。“附錄”的內容是對正文主題的補充說明材料,若放在正文中會因篇幅過長等問題影響正文的敘述。例如,在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主題的案例中,可選取一節(jié)典型性的課堂教學設計或者是選取某位學生的作業(yè)置于文后作為附錄。
上述案例包含的內容不是案例的形式結構,也就是說,不見得每篇案例都按上述幾部分確定(當然,也并不排除這種排列方式),只要在案例相關內容的敘述上,考慮到以上幾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加以組合就可以了。
四
每一位教師在其教育教學生涯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件,可能會面對一些學困生,也可能會面對一些學業(yè)成績優(yōu)良生;在學生中有些人某門或某些課程較好,而其他學科卻顯得薄弱;有的認知與情感發(fā)展不均衡。在課內外教學組織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一些難題,在與同事和學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時會應對自如,有時也難免會無從措手。諸如此類的事件,實際上都可以經過一定的思維加工,以案例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成為大家共同探討的對象。可以說,案例性事件在教師教學生涯中是層出不窮的,從清晨跨進校門到傍晚離開學校,都會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例。
這些事件或事例完全可以以案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教師把事件轉變?yōu)榘咐倪^程就是一個重新認識這個事例、整理自己思維的過程。具體來說,寫作案例對教師有以下益處:
其一,案例寫作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經歷的機會。
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一些事例,通過案例寫作的形式再現(xiàn)出來,實際上也就是對其職業(yè)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的記錄和模寫。如果說每個教師展示自身生命價值的所在,是課堂、學校和與學生的交往中的話,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也蘊涵著教師無限的生命力。記錄本身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感,每一時期、每一階段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fā)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其二,案例寫作可以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
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教師工作中難以化解的難題,教師自己在對教學經歷的梳理過程中,印象深刻的常常是那些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事實材料。這樣一個梳理過程,會強化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認識,讓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根本性問題上,同時也幫助教師認識在處理問題時還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如果教師對案例的寫作成為一種習慣,那么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就逐漸會發(fā)現(xiàn)自身工作中的難點到底在哪里,以后努力的方向應該是什么。
其三,案例寫作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yè)化水平。
許多教師只有在期末或年終學校評價自己的工作時,才會系統(tǒng)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關于自己教學工作中的“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等問題極少有意識地加以探討。而案例寫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轉這種現(xiàn)象。它雖然不與教師職位的升遷相關聯(lián),但它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發(fā)現(xiàn)某些問題域,并進而澄清有關問題。這可以極大地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促使其向專業(yè)化水平邁進。案例寫作如果能夠滲透在教學過程的始終,而不只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也就把反思當成常規(guī)工作了。
其四,案例寫作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
教師工作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經驗。通過案例,教師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提出的相應對策有哪些。會引發(fā)更多的教師思考,假如我面臨類似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在我的教學經歷中,是否有類似的經歷,能否進一步形成案例?這種做法,可以形成一種新的教師文化。大家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tài)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提升到意識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