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慶元
《大峽谷之戀》是云南著名散文詩人陳朝慧(筆名淡墨)多年來從事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是詩人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孕育出來的一本散文詩集。在散文詩的百花園中,它就像云南的“山茶花”那樣絢麗奪目,別具幽香,受到了不少散文詩愛好者的青睞,有較高的美學品位,應予研討。
一
我們知道,散文詩是吸收詩歌凝煉含蓄和散文自然飄逸為自己藝術(shù)營養(yǎng)而滋長出來的文學之花。散文詩應以詩的語言和散體的形式,精心營造出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意境?!洞髰{谷之戀》正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范例。詩人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以深刻敏銳的眼光透視事物,用飽含情感的獨創(chuàng)性藝術(shù)形象為我們展現(xiàn)出色調(diào)紛呈的意境。
寫西雙版納的羅梭江,詩人用第二人稱的擬人化手法來創(chuàng)氛抒情,形成意境:“你光著腳丫從原始森林里走了出來。你奔騰、跳躍,你有過粗獷的野性??僧斈阋活^撲進小勐侖的懷抱里,你卻變得恬靜而溫柔了”,“你捧著傣家人的獨木舟,像捧著半邊月亮。在通往竹樓的小路上,傣族姑娘的竹扁擔顫悠悠的,我聽見你在她的瓦罐里甜甜地唱……”這歡快清新而又融會著傣族風情的意境,正是思想情感和富于特色的藝術(shù)形象的完美融合。在“大峽谷之戀”中尋找“阿瑩”,詩人把深邃的思考和執(zhí)著的追求具化為藝術(shù)形象:“大峽谷依舊沉寂得很美,睡熟的傳說一樣安詳。歷史也許在這里陷落,也許從這里孵化。閃電,在云的懷抱里沉默;愛,在巖石的胸膛里蟄伏。一切燃燒皆冰化,并非死火。巖石如收斂的黑鷹之翅,飛是一個遙遠的許諾。依舊是沉默的騷動。一條朦朧的白光在前面為我導路,似一盞淡淡的流螢,有如詩之牽引……”,“大峽谷依舊縹緲而神秘,好在阿瑩始終都在我的前面微微地對著我笑?!痹谶@里,思想情感和獨特的藝術(shù)形象水乳交融,產(chǎn)生了瑰奇幽深而又蘊含哲理并執(zhí)著于美好理想的意境。表現(xiàn)故鄉(xiāng)豐收后的秋景,詩人做了生動的描寫:“故鄉(xiāng)的田野,希望被太陽烤熟了,積淀了的汗珠曬在打谷場上。晚風攪動著暮靄,秋色被窗里溢出來的歡樂釀成了酒。楓姑娘把臉醉紅了”,“沉吟了一春一夏的樹葉,像從這生活中獲得了靈感,終于寫成了一首金色的詩,紛紛向大地投稿。”這形象傳神的描寫,洋溢著作者的喜悅之情,顯示出新穎優(yōu)美、耐人品味的意境。
此外,還有諸如《紅燭》的壯烈熾熱的意境、《女孩子的春天》和《周末,有雨》的細膩微妙的意境、《山里,有這樣一個女人》的深沉凝重的意境、《陳圓圓之死》的獨楚凄美的意境……
總之,在《大峽谷之戀》中,由于思想情感自然和諧地熔鑄于獨特的藝術(shù)形象,因而產(chǎn)生了很多孕育著藝術(shù)典型性的意境。這些意境堪稱讀者能與之產(chǎn)生共鳴而又深感耳目一新的“這一個”,其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shù)魅力常常使得讀者留連忘返,從中得到新的美感、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啟示。
二
《大峽谷之戀》既不同于那些空洞平庸的“嚼蠟詩”,也不同于癲狂晦澀、以讓人看不懂為“高明”的某些“朦朧詩”。詩人創(chuàng)造藝術(shù)形象的奇特之處在于:一般人眼里很平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筆下,就那么富有靈性,那么充滿詩意,那么耐人尋味。其關(guān)鍵就是詩人善于想象。高爾基認為,藝術(shù)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詩的想象是對生活現(xiàn)實的藝術(shù)反映,是意境創(chuàng)造的“建筑材料”。因此,艾青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詩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運用想象”①。《大峽谷之戀》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就是詩人善于把自己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熔鑄于人人心中可有而個個筆下皆無的精彩想象之中。
首先,詩人的想象善于對具體事物加以藝術(shù)升華,生動地表現(xiàn)出文學的美感價值。寫月光下的戀人,詩人有這樣的詩句:“銀汁一樣的月光,把你和我澆鑄在湖畔。(《月光下的湖》)”一個“澆鑄”,境界全出。描述寺廟的破敗凄清,詩人寫道:“過路的風掐滅了那盞伴隨黃卷的青燈”,“一本掉在地上的《圓覺經(jīng)》被不識字的風胡亂翻著,香爐灰已冷,死神竟敢到佛門來收割青煙。(《陳圓圓之死》)”這是多么新穎的擬人化想象。寫一個“把真正的自己失落了”的他對一個“女妖”的單相思,詩人是這樣表現(xiàn)的:“她的眼睛是跌進去就無法泅出來的深潭,他在她的兩個酒渦里醉得很深……(《失落,不只愛情》)”這想象多么貼切傳神。寫一位青春沉落的婦女,詩人有這樣的詩句:“一個美麗的小媳婦在山谷里丟失了。小水塘的鏡子不再認識她了。(《山里,有這樣一個女人》)”這想象多么巧妙含蓄。在《大峽谷之戀》中,這類想象可謂比比皆是。
第二,詩人的想象不僅善于從實入手,以形代形,而且善于虛實交融,化無形為有形。下面的詩句就是很好的例證。
1、一個腰肢很細很細的女人,纏住了高原上一段很粗獷的歷史。(《莊蹻入滇》)
2、抽動著的肩膀?qū)⒁惶斓臒瀼难劾锪鞒鰜怼#ā对孪隆罚?/p>
3、心緒被雨絲越織越亂。(《周末,有雨》)
4、因為長時間沒有喝酒,倒使他覺得這人生是一杯飲不盡的苦酒。(《咒蛟臺的冬天》)
5、秋聲,那根彈奏了上千年的蕭殺凄涼的琴弦,終于在歷史微笑的面孔上繃斷了。(《秋夜》)
6、假如你碰到了那只迷途的野蜂,請不要蒙住它的眼睛,它震顫的翅膀上馱著我那支尋找的歌。(《云》)
在上述例句中,“歷史”、“煩悶”、“心緒”、“人生”、“秋聲”、“尋找的歌”都是抽象的,但詩人卻通過想象把它們定格為恰當?shù)目筛行螒B(tài),賦予它們文學藝術(shù)的生命。應該指出,文學藝術(shù)語言不同于實用科學語言。如果以實用科學語言的眼光來看,上述例句就不合情理。從例1來說,腰肢再細的女人,也不可能“纏住”抽象的“歷史”。從例2來說,眼里流出的只能是眼淚,流不出抽象的“煩悶”。從例3來說,抽象的“心緒”,怎么能用雨絲來編織呢?從例4來說,“人生”就是人生,怎么會是一杯酒,而且是“飲不盡的苦酒”。從例5來說,“秋聲”怎能變成“琴弦”?“歷史”怎會有“微笑的面孔”?這面孔怎么會繃斷“蕭殺凄涼的琴弦”?從例6來說,面對“迷途的野蜂”,“你”(指白云)本來就蒙不住它的眼睛,而它震顫的翅膀如何來馱“我那支尋找的歌”?但以文學藝術(shù)語言的眼光來看,情況就不同了。上述例句不僅合情合理,而且都是杰出的文學藝術(shù)語言。就例1而言,一個腰肢很細很細的女人纏住了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莊蹻將軍,不就好比纏住了一段特定的歷史嗎?就例2而言,流眼淚緣于“一天的煩悶”,“流出煩悶”就把流出眼淚與排解煩悶融合為一種意境,從而產(chǎn)生文學藝術(shù)的感染力。就例3而言,其關(guān)鍵在于心緒亂,帶著這種心緒來看雨絲,難免越看越亂。句中巧用一個“織”字,生動地體現(xiàn)著情景的交融。就例4而言,如果你像文中的主人公那樣,在人生的道路上嘗夠了苦的滋味,你對把人生比作一杯飲不盡的苦酒還會有什么異議嗎?就例5而言,“秋聲”是由蕭殺凄涼的琴弦來彈奏的。而當人民大眾的生活富裕起來時,歷史的面孔微笑了。這微笑繃斷了蕭殺凄涼的琴弦,蕭殺凄涼的秋聲就被“歡快的旋律”所取代。這是一個富于形象思維的藝術(shù)境界。就例6而言,“云”和“野蜂”都是意境創(chuàng)造中的藝術(shù)形象,讀者需要用藝術(shù)的形象思維來心領神會,不必一一對應地加以核實。否則,那真是馬克思所說的“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②??傊?,如果沒有文學藝術(shù)語言來把抽象的東西具化為藝術(shù)形象,散文詩就難免味同嚼蠟。
第三,詩人的想象不僅善于通過擬人或擬物,把無形化為有形,而且善于運用通感藝術(shù),使不同的感官相互轉(zhuǎn)化溝通。例如:“生活,不再是火塘里捂熄了的火,而是一支越唱越甜的歌”(《拾回來的失落》)。用“甜”來形容“歌”的美好,這是味覺和聽覺的溝通。“但她的笑聲依舊在山谷間縈繞,依舊奇香飄蕩”(題同書名的《大峽谷之戀》)。悅耳的“笑聲”用“奇香飄蕩”來比喻,這是聽覺和嗅覺的溝通?!耙舴癁樾▲B,旋律流成山溪”(《在聶耳墓前》);“像用紅土捏制汽鍋,高原人用自己的情感捏制音樂”(《花燈》)。這兩句不僅使無形變?yōu)橛行危沂锹犛X和視覺的溝通?!白詈蟮囊粋€微笑舔紅了老婦人的晚炊”(《落葉》)。一個“舔”字,標志著視覺和觸覺的交融?!拔逸p輕地靠著你,靠著剛剛醒來的甜蜜”(《月光下的湖》)。“靠著”是視覺,也是觸覺;“甜蜜”成了“你”的化身,是味覺;這“甜蜜”“剛剛醒來”,又變成了視覺。“你那能染綠沙漠的愛,從馬頭琴顫抖的弦上,甜甜地流進我的心里……”;“小伙子把牧歌搓成一條線,開始用它去拴姑娘的心……”(《草原,我心中的草原》)前一句是視覺、聽覺和味覺的自然融會,后一句則是聽覺、視覺和觸覺的有機化合。仔細體味這些例子,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悟到,通感的好處在于擴大了想象的空間,增加了形象思維的跨度和跳躍性,使讀者能調(diào)動多種感官來體驗和欣賞不同凡響的美感。黑格爾說:“為著避免平凡,盡量在貌似不倫不類的事物之中找出相關(guān)聯(lián)的特征,從而把相隔最遠的東西出人意料地結(jié)合在一起。”③這正是通感想象能產(chǎn)生巨大藝術(shù)魅力的原因,也正是詩人想象的一個突出的藝術(shù)特點。
三
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曾經(jīng)讓讀者們形成了一種具有慣性的認識:散文詩所寫的,無非是寄寓了作者情思的山水草木、風花雪月一類。詩人并不趨同于這種慣性認識,而是別開生面地對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題材進行了廣泛的開拓。他不僅寫山水草木、風花雪月,而且寫不同色彩的人生(如《高原老人》、《石匠》、《山里,有這樣一個女人》、《失落,不只愛情》等),寫各類歷史人物的回顧(如《莊蹻入滇》、《陳圓圓之死》、《咒蛟臺的冬天》、《紅燭》等),寫平凡的小事(如《深山小店》、《傘下》等),寫生活的悲歡(如《遲來的愛》、《重逢》等),寫情思的變化(如《女孩子的春天》、《周末,有雨》等),寫不倦的追求(如題同書名的《大峽谷之戀》等)……詩人自己說得很明白:“散文詩果真只能寫小花小草朝霞虹霓么?我不相信。我力圖擴大散文詩的視野,用我心靈的眼睛?!?sup>④應該說,詩人這種可貴的探索是十分成功的?!洞髰{谷之戀》不僅是閃爍著詩人情、思、學、識的精品,也是詩人這種探索的綜合反映和集中表現(xiàn)。
正是由于題材的開拓,詩人的視野突破了文體的界限。他把散文詩的領域延伸進散文、小說、人物傳記等范疇,在散文詩園地中利用散文、小說、人物傳記等的優(yōu)勢,培育出詩化散文、詩化小說、詩化人物傳記等富有生命力的新品種。在《大峽谷之戀》中,有很多表現(xiàn)心靈和故鄉(xiāng)的篇章,如《故鄉(xiāng)的井臺》、《歸來吧,云》等,就是詩化了的散文,它們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點,又講究用生動傳神的語言寫出詩的意境;還有很多反映人生的篇章,如《高原老人》、《森林的女兒》等,就是詩化了的小說,它們有小說的三要素,卻是用詩的構(gòu)思、詩的手法、詩的語言來刻畫人物,渲染環(huán)境,迭宕情節(jié);而很多寫歷史和回憶的篇章,如《冬日荷塘祭》、《咒蛟臺的冬天》等,就是詩化了的人物傳記,它們的題材是人物傳記題材,卻是用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要求來表現(xiàn)的。
詩化了的散文、小說、人物傳記已不完全是原來意義上的散文、小說、人物傳記,它們具備了散文詩的本質(zhì)特征。這本質(zhì)特征內(nèi)蘊著特有意境的藝術(shù)魅力,外化為凝煉、跳躍、空靈三個特點。凝煉是化繁為簡的藝術(shù),它表現(xiàn)出作者能寫得短而不空的功力;跳躍本屬于詩的長處,它使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重心落到了典型上,省略了那些忽視讀者智慧的東西;空靈不是“空洞”,我們常說的“空洞”是言之無物的意思,而空靈是能引起讀者共鳴和思索的空間(或者說空白)。詩人曾說過,高明的作者能調(diào)動讀者的思維。這恰好可以用來作為說明空靈的注腳。正是凝煉、跳躍、空靈的結(jié)合,使散文詩能以短小的篇幅包含很大的容量。因此,從藝術(shù)概括的角度來說,詩化散文強于散文,詩化小說強于小說,詩化人物傳記強于人物傳記。《大峽谷之戀》的58篇作品,只有與書名同題的一篇超過了2000字,其余的都在1000字左右,甚至500字左右。但它們卻往往有幾倍的容量,它們的時間跨度完全可以和散文、小說、人物傳記相適應,它們的藝術(shù)魅力完全可以與散文、小說、人物傳記相媲美。其中不少題材若拿到小說家、劇作家手里,無疑可以敷寫成長篇。很顯然,作者的成功努力,不僅豐富了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而且很好地適應了要求寫短文的趨勢。不敢說《大峽谷之戀》代表了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未來,但它至少在散文詩的園地里開辟出了一片嶄新而廣闊的天地。
四
從多方面或多角度來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云南地區(qū)的風土民情,也是《大峽谷之戀》的突出特點。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踐證明: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是最能成功的。詩人生長在云南,雖然曾到過內(nèi)蒙古包頭市任教,但對故鄉(xiāng)的一往深情使他又回到了云南。詩人對云南的風土民情是那樣執(zhí)著地眷戀,那樣充滿了深切的情感。于是,他把創(chuàng)作的視點對向了云南的山川峽谷、歷史名人、民族習俗、鄉(xiāng)土風情。
從《大峽谷之戀》中,我們可以領略云南高原的瑰麗和神奇,云南民族的風采和情韻;可以探究高原老人的風雪人生、山中漢子的酒懷壯烈、森林女人的悲歡離合;可以看到聞一多用熱血澆鑄的“照亮黑暗的紅燭”、李廣田留在荷塘的“冰清玉潔的詩魂”……這一切,各自顯示了云南省內(nèi)不同地域特有的不同色調(diào),而又共同閃爍出云南文化的絢麗光彩。不言而喻,《大峽谷之戀》的主旋律就是“云南之歌”。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說《大峽谷之戀》是一朵云南的“山茶花”;也正因為這樣,這朵“山茶花”才開放得格外鮮艷,有著較高的審美價值。
對于文學藝術(shù),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只有地方的,才是世界的。”⑤從強調(diào)文學藝術(shù)個性的角度來說,這是很深刻的思想。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離開了文學藝術(shù)的個性,也就無所謂文學藝術(shù)的共性。正是地方文學的繁榮及其特點,組成了世界文學的繁榮燦爛。我們相信:《大峽谷之戀》所集中表現(xiàn)出來的地方色彩,不僅可以使它毫無愧色地走向世界,而且有利于把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引向豐富多彩的道路。
ぷ⑹停
①轉(zhuǎn)引自《詩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一輯,第111頁。
②轉(zhuǎn)引自《馬克思恩格斯美學思想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頁。
③黑格爾:《美學》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31頁。
④引自《大峽谷之戀》的《后記》。
⑤轉(zhuǎn)引自《不惑集——人民日報雜文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