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枊
[摘要]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重點之一是語境中語言與語義,尤其是“潛勢意義”之間的關系。由語域,語旨和語式構成的語域分析能看出語言功能的實現(xiàn)。本文以語氣系統(tǒng)和情態(tài)系統(tǒng)為工具,通過對澳大利亞國家電視臺一則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語旨分析,來說明訪談參與者在對待“誰是恐怖主義分子”的這一話題時是如何將自己的真實觀點傳達給觀眾的。[關鍵詞]語旨語氣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潛勢意義
理論概述
韓禮德(Halliday&Mathlessen,2004)認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應該回答語言和語義之間至少兩方面的問題:作為實體的語言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語義?作為工具的語篇又是怎樣在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運作的?也有學者,如Eggins(2004)進一步提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要通過分析語言的使用與語境,尤其是“言外語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之間的關系才能找到。言外語境包括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0f situation),前者反應的是語篇的結構要素,從而決定了語篇的語類(Genre):而后者通過揭示語篇中的語域(Register)配置情況來反應語言使用者的目的,及語義形成的過程(Thompson,2004)。上述理論說明對語域的分析能奇妙地折射出說話人的意義潛勢,即聽到一些“言外之意”。
語域分析包含了語場(FieI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三個方面,分別對應的是韓禮德功能語言學說中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其中的人際功能除了表達講話者的親身經(jīng)歷和內(nèi)心活動。還能展示講話者的身份、地位、動機及其對事物的態(tài)度和推斷,并試圖影響別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胡狀麟等,1989)。語旨分析主要通過語氣(Mood)系統(tǒng)和情態(tài)(Modality)系統(tǒng)來反應講話者或聽話者在交際過程中的角色關系,甚至權勢(power),接觸(contact)和感情投入(affectedifqvoIvement)。Poynton(1985)總結的上述三個要素正好充分說明語言交流過程中各個參與者對他們的話語賦予了符號和指稱意義,也就是說他們的言語都是有“作用力”的,通過意義潛勢作用于其他的話語參與者身上。
語篇背景
本文要分析的語篇來自澳大利亞國家電視臺(ABC)2005年5月5日的一則電視訪談節(jié)目。參與訪談的雙方分別是節(jié)目主持人Richard Aedy和記者作家PhilRees。討論的主題是Phil的新書Dinning with Terrorists(《與恐怖主義分子一起進餐》)。談話前半部分的焦點集中在了到底什么人應該被稱為“恐怖主義分子”。必須指出的是,這則訪談節(jié)目的大背景是澳大利亞公民DougIas Wood在伊拉克被脅持為人質(zhì),命在旦夕,他的命運引起了澳大利亞全國上下的密切關注。但在澳洲主流新聞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中,綁架者被賦予了不同的稱謂,有的直接稱之為“恐怖主義分子(terrorists)”,有的則使用了“暴動者(insurgents)”一詞。記者作家Phil以他深入伊拉克前線的經(jīng)歷和見聞著成一書,其中對“恐怖主義分子”這一稱謂做出了獨到的分析,因此他受邀參加這期訪談節(jié)目。
本語篇在語旨分析方面的另一大特點是源自其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性質(zhì),它包含了“一級語旨”和“二級語旨”兩個層次。這里的“一級語旨”是指主持人Richard和被訪者Phil之間的角色關系,而“二級語旨”是指他們二人通過語言對廣大電視觀眾施加的影響。語旨分析中的主要工具語氣系統(tǒng)和情態(tài)系統(tǒng)能反應出訪談雙方,尤其是被訪者Richard想表述的真實觀點。
分析工具
1、語氣系統(tǒng)
功能語法中的語氣系統(tǒng)是指主語和限定成分的組合,是解讀言語功能或言語角色的關鍵。不同的交際角色和交流物組成了4種最主要的言語功能,每一種都有相應的語氣系統(tǒng)與之匹配,如表1:
表1:言語功能與語氣配置關系(改編自胡壯麟等,1989,106)
由此可見,說話者在言語表述中實際上有權選擇做“給予者”還是“求取者”,給予或求取的是物品和服務還是信息。因此,語氣系統(tǒng)賦予了語旨分析兩方面的意義:第一,誰的話語中小句(clause)數(shù)量更多,誰就在交際過程中擁有更大的權勢,因為他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自己的角色:第二,誰的話語中有更多的給予小句,誰說了有更多的求取小句也能進一步說明誰在交際過程中占了主導地位。
2、情態(tài)系統(tǒng)
功能語法中的情態(tài)系統(tǒng)是指說話人對自己所講命題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斷,或在命令中要求對方承擔的一位,或在提議中要表達的個人意愿(胡壯麟等,1989)。情態(tài)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式是在命題的歸一性的兩極,即“斷言”或“否定”之間形成的通融和妥協(xié)。換言之,情態(tài)系統(tǒng)的使用是通過描述概率、頻率和不同程度的可能性來削弱甚至推翻某個命題的歸一性。在詞匯和語句層面,這種削弱是借助限定性情態(tài)動詞(Modal Finite),情態(tài)修飾成分(Modal Adjunct)和人際語法隱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來實現(xiàn)的。這三者當中人際語法隱喻對于語旨分析尤為重要,因為盡管語氣系統(tǒng)在確定言語角色方面占主導地位,語法隱喻可以通過超常規(guī)的語氣配置或增加成分來修正言語角色。因此,它不僅能反應出兩級語旨中各話語參與者之間的權勢關系,也能適當?shù)伢w現(xiàn)出接觸和感情投入。
語旨分析
1、一級語旨的語氣系統(tǒng)分析
語氣系統(tǒng)是語旨分析中反應話語參與者角色的基本要素。被分析的語篇共有125個小句,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陳述句,有116句。根據(jù)表1可知,陳述語句的言語功能是“給予信息”,這一結果正好與本語篇的環(huán)境語境相吻合,作為一則電視訪談節(jié)目,其主要特點就是參與訪談的雙方進行信息交流。另外的9個小句則分屬于三種情況,下面將分別進行討論。第一種是用疑問語句來實現(xiàn)“求取信息”的言語功能,這也是符合表1中的匹配情況的。有5個小句屬于這種情況:
3)How exactly should we label his kidnappers?
7)Which is right?
96)1But isnt that a canard…
119)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120)D0 you think…
上述5個疑問小句皆是出于主持人Richard Aedy之口,這也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在正常情況下,訪談節(jié)目是以主持人提問、被訪者回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但這5個小句由于在整個語篇的語類(Genre)中
屬于不同的階段,它們的提問方式和指向又有一些差異。其中小句3)和7)出現(xiàn)在語篇的開始階段,這2個特殊疑問小句所針對的提問對象實際上觀眾。主持人只是以設問的形式將觀眾引入到本節(jié)目要討論的主題中,并非真的期待著有人就這兩個問題來“給予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主持人并沒有試圖通過這2個小句將自己的意義潛勢強有力地施加給觀眾。
小句99)更為特殊,從表面上看,這是“求取信息”的疑問語氣:但這個否定問句形式的小句所包含的潛臺詞是:“That is acanard”,也就是作者在用陳述語氣“給予信息”。語言功能表象與潛在意義的非常規(guī)配置表明說話者是在刻意加重自己的語意,其在交流中的意義是以此來提高在話語交際中的“權勢”。所以這里可以看出的是主持人Richard的權勢優(yōu)勢。
小句122)和123)則又有所不同,這兩個個一般問句出現(xiàn)在語篇接近末尾的地方,其意義指向是讓聽話者在兩個極端中作出排他性的選擇。因此可以說,主持人作為話語發(fā)起人,以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意義潛勢植入了被訪者的話語中。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意義潛勢”并非他自己對所討論問題的價值取向,而是一種要影響整個語言交流過程的力量。這里可以看到的是“Poynton三要素”中的權力傾斜。
屬于第二種非陳述句式的有小句51)和52):51)Well lets kind Of…52)…look at that…這兩個小句的言語功能是以祈使句式表達命令。這2個小句的發(fā)出者仍然是主持人Richard,他是語篇中唯一“求取物品和服務”的人,也就是說他用命令的形式來要求聽話人按照他所設定的方向和階段來推進語篇。
從以上對節(jié)選語篇中7個典型小句的深入分析似乎可以看出主持人Richard在一級語旨中占據(jù)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但小句49)和50)卻帶給了我們新的信息:491Well what is terror?501Who is a terrorist?這兩個小句是被訪者Phil說出的,它們在形式是以疑問語氣“求取信息”,但在語篇中的實際是表達了Phil對“恐怖主義”和“恐怖主義分子”等稱謂的置疑,可以理解為他的話語中包含了這樣一個陳述:“There is no such thing”。這一次被訪者Phil的真實言語角色變成了“給予信息”,是他在利用語言功能表象與潛在意義的非常規(guī)配置來加重自己的語意,以此來提高自己在話語交際中的“權勢”。
另一方面,在該語篇共125個小句中,主持人Richard的話語有33個小句,只占了小句總數(shù)的26.4%,而被訪者Phil有92個小句,占73.4%。小句數(shù)量方面的明顯差異說明Phil作為大多數(shù)語句的發(fā)起人,在對語氣系統(tǒng)中不同的言語功能進行選擇時有更大的主動權,這也是話語“權勢”的另一種體現(xiàn)形式。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被訪者Phil擁有大多數(shù)話語的功能選擇權,他所使用的小句中除了前面提到的49)、50)之外,全部是“給予信息”的陳述句。這說明盡管他在語句選擇方面擁有更多的“權勢”,但他非常清楚并認同自己“被訪者”的角色,即客觀地履行“給予信息”的職責。
小句56)和89)在本語篇的語旨分析中也是不可忽視的。
56)lt can be a fairly unequivocaldefinition,cant it?
89)But to say political violence,thats a euphemism,isnt it?
這兩個帶有附加問句的小句是出自主持人Richard之口。附加問句在語言的功能分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上述2個小句為例,如果沒有附加問句,它們就是用來“給予信息”的兩個普通的陳述語句,所代表著說話人以一種“專家”口吻進行告之的功能:但加上附加問句后,那種完全肯定的語氣便被削弱了,判斷的主動權被移交到了被訪者那里,這可以被看成是一種主動尋求交際過程中權勢均衡的言語功能。
至此,運用語氣系統(tǒng)對所選語篇的一級語旨分析說明話語參與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大體上保持著對等的權勢,由此反應出的潛勢意義是:第一,雙方清楚地理解自己在交際過程的角色和地位,并能充分尊重對方的話語權,以此來維護了一則電視訪談節(jié)目正常而有序的話語結構:第二,雙方在對待所討論的話題時,盡量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保持一種客觀而中立的態(tài)度,話語的主要指向是陳述信息,為避免把自己樹立成為該領域“專家”的形象而沒有過多深入地表達個人好惡。
2、二級語旨的情態(tài)系統(tǒng)分析
本語篇的情態(tài)系統(tǒng)對兩個級別的語旨分析有著相似的影響。因為電視節(jié)目的主要受眾是觀眾,雙方語言的潛勢意義將更多地指向觀眾,所以這里將主要討論情態(tài)系統(tǒng)在二級語旨層面上的意義。
語篇的125個小句中有28個使用了情態(tài)系統(tǒng),占22.4%,這個比例是相當大的。這28個小句按照情態(tài)系統(tǒng)的構成不同又可以分成三類,Richard和Phil分別使用各種情態(tài)系統(tǒng)的具體情況如表2:
表2:情態(tài)系統(tǒng)分類使用情況表
表2的數(shù)據(jù)說明Phil使用情態(tài)系統(tǒng)的比例高于Richard,他主要使用的限定性情態(tài)動詞包括“would,could,should”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表明,情態(tài)動詞和情態(tài)修飾成分的使用有著多方面的人際意義。首先,Bloor&Bloor(1995)認為,這兩種情態(tài)用語使用的頻率越低,語篇的語體也就越正式,其內(nèi)容就越接近“科學真理”:反之,情態(tài)用語使用得越多就越反應出作者或說話人的謹慎態(tài)度,是一種不愿做出論斷的表示。Thompson(2004)也指出,情態(tài)用語反應了作者或說話人愿意對自己的言語承擔怎樣的責任,他們有權選擇指向語言的絕對客觀性還是有所保留的主觀性。其次,情態(tài)用語的使用也體現(xiàn)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禮貌性特點,是一種作者或說話人自謙的表現(xiàn),并反應了一種不愿過多介入別人空間的意愿Bloor&Bloor(1995)。
再看語篇中將人際語法隱喻用作情態(tài)系統(tǒng)的情況,Thompson(2004)暗示口語中人際語法隱喻的使用往往比前兩種情態(tài)系統(tǒng)更能反應說話人的意義潛勢。與書面文字的“以傳遞內(nèi)容為導向”不同,典型的口語體語篇本來就更傾向于“建立或保持某種人際關系”。正是基于此,口語話語中經(jīng)常使用“人際語法隱喻詞句+特定信息”結構。Phil的話語中就有許多這種“人際語法隱喻+投射從句”的典型范例:16-17)I mean(that was the case)30-31)I felt(that that was actuallya mistake,145-46)Well I think(that actuallyshows the way…)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Phil作為本訪談節(jié)目的主講嘉賓,在闡述自己對“恐怖主義分子”一詞的觀點時,選擇了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使自己的語言表達停留在比較主觀的層面上,從而避免在廣大電視觀眾面前把自己樹立成為該問題的“專家”:同時他還通過使用情態(tài)系統(tǒng)來表明他希望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觀眾,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他們。
結論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并不是一個完全客觀地描述我們經(jīng)驗的工具,相反,語言的使用折射出我們對周遭事物和人物的看法及態(tài)度,這便是語言的力量(Bloor&Bloor 1995)。通過對澳大利亞國家電視臺一則電視訪談節(jié)目進行的語旨分析可以看出語言在反應話語參與者“潛勢意義”方面的力量。本語篇的兩個參與者在交流過程中一方面盡量保持雙方話語權的均勢,扮演好自己在這則節(jié)目中的社會角色:另一方面在講話過程中使用大量的情態(tài)系統(tǒng)來削弱自己觀點的權威性。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他們討論的是一個在彼時彼地非常敏感的話題:“誰是恐怖主義分子?”盡管二人在語旨表達方面的顯著特征說明他們竭力避免將自己樹立成為這個棘手問題的“專家”,但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對這一話題的真正態(tài)度卻被顯現(xiàn)出來:究竟誰是“恐怖主義分子”不應該是由某個人或某個勢力團體去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