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摘要】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良好的個性,處理好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的關系,建立學生課外閱讀和學習方式之間的變通,引導學生更好地重視課外閱讀以及怎樣去從課外閱讀。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
由于應試教育的推波助瀾和慣性影響,語文教學存在極為嚴重的功利化現(xiàn)象。語文教學被窄化為課本教學,老師關注的是課本這個有限的知識領域。老師對課文教學的深耕細作樂此不疲,而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鮮有問津。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程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并取代了“語文教科書”,給語文教學帶來巨大的沖擊,語文課堂教學的信息含量明顯增大了,但是這種課程資源意識局限在課內(nèi),在課外閱讀依舊是被遺忘的角落。雖然新舊大綱對課外閱讀都有說明,新語文課程標準更在“總目標”中提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在“階段目標”中指出,低年級“不少于5萬字”,中年級“不少于40萬字”,高年級“不少于100萬字”,初中“不少于260萬字”;但是在中小學校教育實踐中,課外閱讀并沒有被納入語文教學計劃中并付諸實施,語文教學中總是難有課外閱讀的一席之地。筆者在此要思考的是,在新語文課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良好個性有什么意義?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究竟是什么關系?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學習方式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重視課外閱讀?怎樣引導學生從事課外閱讀?
一、穿越歷史,遨游宇宙;積淀語感,超越自我
關于課外閱讀的地位與作用,前人已有很多研究,在此無須贅述。筆者關心的是,在新語文課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良好個性,到底意味著什么?有老師可能會問:新課程強調(diào)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現(xiàn)在完成課本教學計劃的任務尚且艱巨,又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新語文標準的內(nèi)容與新課程改革精神是否相矛盾?如果不矛盾,哪又該如何解釋?這里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究竟何謂課業(yè)負擔?二是課外閱讀究竟是不是課業(yè)負擔?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釋影響到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所謂課業(yè)負擔是指課程的作業(yè)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范圍,讓學生感到痛苦,對學生的身心產(chǎn)生了不好的影響,構成學生沉重的精神負擔。其中“作業(yè)多”和“學生痛苦”是課業(yè)負擔的兩個關鍵詞。因此,不能把課外閱讀理解為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這是因為課外閱讀不同于一般的作業(yè),有一種及時性的壓力,而是一種延緩性工程;作業(yè)需要動手去寫,以邏輯思維居多,而課外閱讀則是動眼去看,隨手翻翻,有目之所及處展開聯(lián)想,馳騁想象,它更多的是一種消遣性活動、娛樂性活動,所以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要重視課外閱讀,原因很多,下文還要討論。這里主要討論兩個兩重關系:一是讀者和時間、讀者和空間的關系;二是讀者和文本、讀者和自我的關系。這些關系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可以簡化為十六個字:穿越歷史、遨游宇宙;積淀語感,超越自我。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穿越歷史和遨游宇宙,完成一次次精神旅游,視野和心胸開闊了,情意和志趣感發(fā)了;在和文本對話、反思和批判行動中,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和積淀,知識經(jīng)驗不斷得以轉(zhuǎn)變和擴充。簡言之,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能夠?qū)崿F(xiàn)四個超越: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語言和自我。
二、課堂教學是手段,課外閱讀是目的
葉圣陶和朱自清兩位先生在《國文教學》中曾經(jīng)指出:“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xiàn)在或?qū)硇枰x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清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彼f明課本教學只是手段,課外閱讀才是目的。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說“目的”并不是指讀書活動本身,而是指讀書活動所內(nèi)含的學生謀求自我發(fā)展的主動與自覺,這種積極的意識和良好的習慣正是學生形成良好個性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這也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謂的“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因此能夠自覺閱讀、自主探索。
三、課外閱讀: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利器
新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針對學生在長期應試教育中形成的他主、孤立、接受的學習方式而言的,許多教師積極響應課程改革的號召,但是教師如果不對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進行審視與刨根,不找出造成學生語文學習高耗低效的深層原因,那么不能不說這種探求是消極的,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卡爾·威特牧師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說過,“個性即能力”。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方面,一個人的良好個性,往往決定了他有不同尋常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良好個性,能夠促進他的能力不斷發(fā)展。它們是相輔相成、兩位一體的。學習方式、個性修養(yǎng)和課外閱讀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前面說過,課外閱讀中包含著學習個體主動學習,自覺和自律就是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個性修養(yǎng)中的因素。所以,教師不能僅僅立足于課堂教學層面來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要重視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合作學習是以自主學習為前提的,沒有自主自覺的學習行動為依托,合作學習便是南郭吹竽,裝腔作勢;合作學習又是以探究學習為目的的,沒有促成學生形成轉(zhuǎn)變性經(jīng)驗,合作學習便是淺嘗輒止,缺乏實效。合作學習本身又是致力于構建“學習共同體”,使得學生之間能夠相互關心,思維共享,反思批判,共同提高。通過合作學習形成一個溫暖的團隊,而不是應試教育下的孤僻的斗士。因此,從課外閱讀入手,讓學生在課前和文本發(fā)生深度的相互作用,帶著鮮明的自我意識進入課堂,在與他人的思維對接與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維視角和邏輯推理,有反思中轉(zhuǎn)變、豐富和升華自己的思想認識??梢哉f,課外閱讀是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利器。
四、教師重視和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策略
我們知道,課外閱讀在新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中都有量的規(guī)定,新語文課程標準在“附錄”中還有“關于課外閱讀物的建議”,這些都為教師引導學生從事課外閱讀提供了重要依據(jù),語文教師應該體悟出新語文課程標準的這個重要精神和理念,充分認識課外閱讀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乃至發(fā)展學生個性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沒有理由對課外閱讀不予重視。那么,教師重視和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班級圖書館,和學生一起制訂讀書計劃。關于圖書的來源,可以從多渠道獲得。如可以從學校圖書館借一點,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圖書,可以征求家長意見購買一點等。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選書、購書、制訂讀書計劃。
2.幫學生尋找與課文有關的文章,由一篇帶幾篇,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這種做法是為了追求課程的豐富性和關聯(lián)性意義,在豐富性的語文資料中讓學生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加大學生思維整合的力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散性和靈敏性,讓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在量變的同時走向質(zhì)變。
3.定期舉行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教師在現(xiàn)場給予指導。定期舉辦語文活動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義。其一,教師可以把握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其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機會;其三,讀書交流活動不僅是一次表達自我的嘗試,也是一次相互學習和思維共享活動。這里的定期是因校而異,因生而導的,要有周密思考,不能搞一刀切。語文活動可以是朗讀、講故事比賽、課本劇表演、觀察景物、記者招待會、讀書交流會等,教師要在現(xiàn)場給予指導。因此,許多要求學生閱讀的書刊教師也要認真閱讀,否則指導就無從談起。
4.與家長聯(lián)手合作,督促學生的課外閱讀。疏于和家長合作,這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癥結(jié)所在。教師要與家長聯(lián)手合作,首先要就課外閱讀和學生家長在思想認識上達成一致。許多學生家長受考試升學的主流觀念影響,他們對于孩子閱讀課外書籍難以理解也不能認同,常常是粗暴干涉。教師要設法和這些學生家長進行心理溝通,努力轉(zhuǎn)變他們頭腦中的錯誤思想。其次,要求學生家長了解教師的教學計劃,了解自己孩子的讀書計劃,讓他們在工作之余抽出一點時間關心并督促孩子的課外閱讀,必要時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交流。這樣,教師就能通過學生家長把家庭轉(zhuǎn)化為孩子的第二學校、第二課堂,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