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娟
在我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我曾遇到這樣的困惑:那就是老師津津有味(或聲嘶力竭)地講,學生被動地聽,卻沒有多少收獲。老師認為字詞句篇都講透了,學生的能力卻沒有多少提高。究其原因,是教學觀念的更新和課堂教學的技巧問題。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不僅是“技術”。語文教師應該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提高能力,使語文教學象滴滴春雨,融入學生的心田。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上述目標呢?我想,還是從教師本身出發(fā),提高教師教學的藝術魅力。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先生說過:教師不僅是教師,更應是導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著一個嚴厲的“教練”,一個創(chuàng)新的“導演”,點滴體會總結如下:
1.以情導入。每堂課,我總是精神振奮、感情飽滿地走上講臺與學生進行雙向心靈交流,以自己的情緒來感召學生,以精巧的導語吸引學生。事實證明設計好的富有感情的導語,能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反響和共鳴,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意境。如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我滿懷激情地說:歲月的風鈴在我們耳邊叮鐺作響,站在青春的路口靜靜凝望,前方的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稱為明天的地方?;仡^看看自己的足跡,那一雙雙腳印記下了我們每一次跌倒和踉蹌,這條路上有綠洲有沙漠,有風吹雨打有鳥語花香,但無論如何,平原留著我們的足跡,高山印證著我們的身影,天空記錄下我們的飛翔。多少次陰霾,我們用陽光驅散,因為我們心頭縈繞著堅強與快樂,請聽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過導語的激發(fā),學生會急切地想知道有關知識,在學生求知欲較強,學習興趣較濃的時候,進行教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設計競爭情境。競賽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如指導朗讀,可分組進行比賽,默寫時可比試誰寫的又快又準,課文探究時誰提出的問題新穎有價值,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拓展時誰搜集和掌握的資料多,作業(yè)設計時誰的新穎有創(chuàng)意。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能夠積極的配合,再加上老師適時的表揚,學生怎會不對語文發(fā)生興趣呢?
3.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語文課切忌平板,枯燥。在教學中可以試著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手段,給學生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如充滿感染力的范讀、課前錄制好的學生的精彩錄音、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設計板書、學生自創(chuàng)“凡人真言”等。在講《春》時,學生聽了錄音興趣大增,再加上學生設計的具有春天氣息的“風箏式”、“花朵式”、“燕子式”、“手掌式”、“春裝式”幾幅板書,讓學生們在設計中理解了課文,在參與中增強了自信,在活動中提高了素質。
4.抓住時機,適時點撥,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們的興趣。適時點撥,即有步驟地在教學過程中隨時給予指點和啟發(fā),把知識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的驚喜中獲得知識。點撥的關鍵在于點撥規(guī)律、點撥方法。
(A)點撥規(guī)律,就是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如學古文時,為區(qū)別數(shù)量詞在古文與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的不同,先舉出幾個例句,“一桌、一椅、一扇、……”,“為人五,為窗八……”讓學生翻譯后總結規(guī)律:數(shù)量詞在文言文中常省略量詞;數(shù)詞常放在名詞后。通過點撥,學生掌握的是某一部分知識的規(guī)律而非死的知識。
(B)點撥方法。即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結合預習提示、課后練習、手頭資料,從字詞積累、作家作品、整體感知、美點賞讀、探究質疑、課外拓展、感悟反思等方面做好預習筆記。教給學生在課堂上從多角度思維,不局限于課本的定論,大膽質疑獲得獨特的見解的開放式方法。教給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做到邊讀邊思考,邊質疑邊勾畫,理解層次抓住要點總結練筆相結合。
5.注意排除學生閱讀中的心理障礙。引導閱讀心理流向是閱讀教學展開的基礎。而排除心理障礙是引導閱讀心理流向的重要手段。閱讀心理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滿足感”和“冷漠感”。滿足感就是了解作品內容后所產生的“全懂了”的內心體驗;“冷漠感”則是很難動情去理解作品的現(xiàn)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學過程于“程式化”或設計不新穎。克服的途徑是教師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的同時,設計一些稍微有點難度的問題,降低其滿足感;或者讓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做“心理互換”如學《皇帝的新裝》時,改成劇本上演;學《背影》時,讓學生進入“兒子”的角色,體會作者的心理活動。當然,這更需要老師的投入。
6.組織學生開展形式新穎、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豐富的課外活動既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寓教于樂,對課堂教學是很好的補充。我曾嘗試了每周一詩、課前三分鐘說話練習、故事會、演講會、讀書心得交流會等活動,并及時向學生推薦健康的課外讀物,這樣,語文對于學生來說不再是一門“功課”,而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總而言之,通過嘗試,我得出的體會是: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與學的問題,它需要老師與學生全身心的投入;但學生的投入,不是靠硬性的要求,而應該是在教師精心引導下的自覺自愿地或積極快樂地投入,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邢臺市橋西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