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新琴
一、導入
師:很久以前有個城市發(fā)生水災,人們決定先救婦女和兒童,乘船逃離時可以把家里最珍貴的東西背在肩上,其中一個婦女背著他的丈夫上船時被攔住了,可她卻說她背上背的就是她最珍貴的東西。這是什么?這就是愛情。
(課件演示: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fā)生的?它又是怎樣成長?——莎士比亞)
師:對這個問題大家有沒有問過父母?
(學生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
師:有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問了父親,她父親寫信回答了女兒,他就是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課件演示簡介作者)
點評:故事引入既激發(fā)學生興趣,又滲透人文內容,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愛情的內涵——生死相依。與學生家常式的問答建立了真摯、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了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情感。
二、整體感知
師:那么他寫給女兒的到底是怎樣一封信?聽我讀一遍課文,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這封信主要寫了什么內容?2、你聽了以后感受到了什么?
(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思考)
生:主要寫了女兒提出什么是愛情,父親用書信形式來作答。
師:你聽了以后感受到了什么
生①:愛情是無與倫比的美和力量。
生②:愛情是偉大的。
生③:愛情是只有人類才有的。
生④:父女間的溝通很重要。
生⑤:愛情是人類生生不息的關鍵,是紐帶。
……
點評:學生與文本初步交流,產生共鳴。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初步感知了愛情,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
三、深入研讀,分析寓言故事
師:快速讀故事,然后三分鐘時間討論:上帝三次來人間從人的眼睛里看到什么?對人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
(學生討論熱烈)
生:看到了愛情。
師:是愛情嗎?再讀讀課文。
點評: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浮光掠影,天馬行空,只抓情節(jié)而忽略了對語言文字的揣摩欣賞,對作品內容內涵的把握往往會出現(xiàn)偏差,不能真正欣賞到語言美,不能真正受到人文熏陶。許老師在這里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抓住語言文字含英咀華,吸取文中的人文營養(yǎng)。
生:是美和力量。(師板書)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美?
生:勝過天空和太陽,大地和麥田——勝過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
師:上帝為什么不理解這種美?
生: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切,但沒有創(chuàng)造愛情。
師:上帝的態(tài)度如何?
生:勃然大怒。
師:為什么?
生:因為人沒有經過請示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上帝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
師:對,是因為人有了其他生物所沒有的愛情。可見上帝把人當作動物一樣,他認為人和動物沒有區(qū)別,所以勃然大怒。
師:第二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還有新的東西。
師: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
生①:他從未見過。
生②:上帝用變老來懲罰,沒想到這種美沒有消失,可見時間沒有消磨愛情,眼里還有無與倫比的美。
師:無與倫比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也比不上。
師:這種無與倫比的美是什么?
生:忠誠。(師板書)
師:面對這種忠誠上帝的反應是什么?
生:怒不可遏。
師:第三次上帝看到了什么?
生:目光中有使人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
師:上帝已見了兩次,為什么第三次見到還是覺得不可理解?
生①:這是不變的愛,雖然陰陽相隔,但永遠不變。
生②:為什么死了還會有愛情,他看到了愛情的偉大力量。
生③:悲哀的愛情,矢志不渝的力量。
師:上帝不理解的美是什么?
生:心靈的追念。(師板書)
師:面對不可思議的愛情力量,上帝的反應又如何?
生齊讀: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師:為什么這次上帝不發(fā)怒而是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又為什么說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小組討論)
生①:愛情征服了上帝,終于知道了愛情的力量,使他屈服了。
生②:愛情無法毀滅,人可以擁有自己的精神,而其他生物沒有,所以人主宰了世界。
生③:人類太偉大了,上帝無法主宰他們,所以只好讓人成為上帝。
生④:愛情太美好了,它是人類延續(xù)的紐帶。
生⑤:跨越生死的愛情太偉大了,上帝覺得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東西都比不上愛情,所以只好讓人成為上帝。
生⑥:愛情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它高于上帝,它也是美好的,希望美好永遠存在。
……
師小結:大家講的都很好。真正的愛情遠遠高于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的追念,才配得上稱為真正的愛情。(師板書)
點評:此環(huán)節(jié)在體現(xiàn)工具性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文性。首先,從學生層面看,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品味語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又以體會“愛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人文教育,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其次,從教師層面看,老師在課堂中搭建一個塊狀結構用一個主問題“上帝三次來人間從人的眼睛里看到什么?對人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從語言入手,深入淺出,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愛情的內涵,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這樣使語言訓練在更深“理解”的層面上做到語言與思想內涵的有機結合。這個設計本身就蘊涵了教師的語文教學理念,蘊涵了教師對這篇文章的理解,體現(xiàn)了教師特定的情感、思想。離開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同樣,忽視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文字游戲。
四、感悟體驗
師:假如你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看了這封信后是否懂得了愛情?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的感受。
生①:愛情是至高無上的,但也不是隨便擁有的。
生②:男女間可傳遞出人間真摯的愛。
生③:愛情應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應是忠誠的,是心靈的追念。,應發(fā)揮人性的光輝,這是人和其他動物區(qū)別的標志。
……
點評:此環(huán)節(jié)關注學生對文本的把握理解,給學生抒發(fā)真情的天空,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展示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五、拓展延伸
師:誠然,歌德說:“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東西之一,在我們這個花季年齡,應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下面來看一下一些名人是怎樣看待愛情的。
(課件演示名人的愛情觀,生齊讀)
師:莎士比亞說到“愛情還應是理智的”,所以早戀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個年齡段我們的身心還沒有完全成熟。
師:最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歌曲《最浪漫的事》,再次感受偉大而美好的愛情吧!
(課件播放音樂)
點評:以名人的愛情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結束時音樂的播放給學生以回味的余地。
板書:
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真正的愛情
總評:語文是什么?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什么?對此,教育界一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百家爭鳴?!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課標》頒布后卻又出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拔河”的現(xiàn)象,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其實,這兩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手心和手背的關系。要實現(xiàn)兩方面目標的高度結合,必須在目標與內容設計上,在實施上下大功。首先要形成一個關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認識,其次需要努力追尋達到兩者統(tǒng)一的操作策略,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這一性質。閱讀教學,特別是重點語段精讀指導,要把語言和人文內涵結合起來研究,“應特別注意語言的咀嚼,推敲它怎樣來表現(xiàn)豐富的內容,感受它怎樣來抒發(fā)濃厚的感情”(于漪語)。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吸納語文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滋潤靈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領悟和把握課文中的人文內涵是開展人文教育的前提。
該課例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時,也在關注了語文的“工具性”。教師從語言文字入手,抓住“美和力量”“忠誠”“心靈的追念”等關鍵詞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又如把握寓言敘事同中有異的特點,抓住修飾美和力量”的不同詞語,“從未見過”“無與倫比”“不可理解”,反復揣摩、感悟、體驗,同時對重點語句反復咀嚼,展開討論,如“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愛情的內涵,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贊美愛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在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兩者有機統(tǒng)一,毫無斧鑿痕跡。
縱觀此課例,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學習實踐活動中,以滲透、涵泳、熏陶、感悟等方式,非常和諧地實現(xiàn)了“愛情”的價值取向目標,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基礎上的,是通過語言訓練完成的,頗有渾然一體融會貫通之效。
總而言之,該課例告訴我們:“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機械割裂。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為根本。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如同鋼琴的四手聯(lián)彈,共譜語文教學的和諧樂章,可難就難在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真正做到兩者的和諧交融,避免“實體化”的傾向?還需要大家的共同研討。
實行語文素質教育,必須重視語文的人文性,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
這個環(huán)節(jié)在體現(xiàn)“工具性”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文性”
溫布魯姆的話:“事實應該是清楚的,即認知領域與情感領域是密切交織在一起的。每一種情感行為都有某種類別的認知行為與之相對應;反之亦然?!覀冊谇楦蓄I域與認知領域之間的劃分,是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帶有主觀任意色彩?!睋Q句話說,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技能”,是和在訓練這些“技能”、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態(tài)度”、“人文”、“情感”緊密相關的,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不存在單純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單純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訓練,任何一種“知識”的獲得,任何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實施,都沾染著特定價值觀的色澤、黏附著特定的價值觀。
語文教學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當然,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哲學課,離開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同樣,忽視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文字游戲。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語文才會成為最具生命活力的學科;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市橫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