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紅 周 艷
摘要: 從古至今,中國每個階段的發(fā)展都有特定的價值體系,但是歷史會檢驗出真理和謬誤,經過反復的失敗和成功的歷練,最終歷史證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它是我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更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規(guī)律性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1—0008—03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論述“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的時候,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重大課題和戰(zhàn)略任務。認真研究這一重大課題,對于加強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決定》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边@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是從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豐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精華,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刻內涵的科學揭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已經從制度層面深入到價值層面,深化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發(fā)展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由毛澤東在1938年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明確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盵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其歷史必然性。
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儒家所津津樂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yǎng),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這段文字所描繪的美好社會藍圖,具有經久不衰的非凡魅力,成為后世許多仁人志士用以激勵自己和群眾謀求改造社會的遠期目標。首先是太平天國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大同理想,后來是孫中山的“18世紀之末,19世紀之初,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fā)舒,百年銳于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后,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20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2] 為了糾正近代西方文明的缺失, 孫中山在民族主義、民主主義之外,又揭出民生主義。但都沒有真正找到中國的成功之路,二者都以失敗而告終。
時至1917年爆發(fā)的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也改變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但是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受到來自教條主義的干擾。從1937年11月底到1938年9月底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開幕,毛澤東領導了一場反對王明教條主義的斗爭。“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盵3] 這場斗爭,引發(fā)了延安整風運動,從而在中國革命史上,徹底結束了教條主義的影響,開始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推動了中國革命在新時期的勝利前進。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喪失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混亂局面,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了一段曲折的歷程。但也正是這樣,才有鄧小平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將馬克思主義正確運用于實踐中并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經驗時鄧小平強調:“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盵4]
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能救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堅持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是鼓舞我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旗幟
毛澤東同志最早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創(chuàng)立的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現(xiàn)在的科學發(fā)展觀,都是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成果。實踐也已證明:中國革命成功要依靠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改革成功要依靠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要依靠胡錦濤的和諧社會主義理論與十六大以來的成功實踐經驗。
1980年3月,《人民日報》在轉載《北京日報》發(fā)表的評論員文章時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全體人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決定了人們必然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奮斗目標。這個共同的理想,就是人們對于未來的共同利益的追求。當無產階級奪取了政權,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通過大家的艱苦奮斗,去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強國?!盵5] 鄧小平同志對理想問題也非常重視,他提出的培育“四有”新人的主張,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有理想”。1985年9月,他出席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時指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這就是我們的真正優(yōu)勢。”[6] “共同理想”的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召開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在論述理想建設問題時,使用了“現(xiàn)階段共同理想”的概念。決議的第三個問題專門論述“用共同理想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這就是現(xiàn)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盵7] 此后,共同理想教育成了我國對公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6年召開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把“在全民族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確定為今后十五年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一個主要目標。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8]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繼續(xù)高度重視共同理想教育,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共同理想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以此來指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保持中華民族國家統(tǒng)一、自立于世界民族國家之林的柱石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嶄新業(yè)績的力量源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一項充滿艱辛、充滿創(chuàng)造的壯麗事業(yè)。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yè)。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猶如社會的“粘合劑”,將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民族精神具有強大的召喚力和推動力,可以煥發(fā)全體人民的斗志和責任心。面對當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充滿挑戰(zhàn)和風險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和諧文化建設的全過程,我們要大力培育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想,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奮發(fā)進取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最大限度的形成全社會精神與思想共識。
時代精神代表人們精神世界的主流,反映歷史進步的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種既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又具有鮮明時代性的先進思想文化,因此,弘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理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下建設和諧文化,弘揚和培育我們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弘揚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我國人民的銳意進取、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自主、平等、競爭、效率的觀念;扶貧濟弱、公平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文精神;民主、科學、法治的理性精神。正是依靠這些精神,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進入21世紀,我們要始終立于時代潮流的前列,必須緊扣時代主題,大力弘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反映時代精神的思想道德價值觀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還要注意吸收借鑒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創(chuàng)造我們時代的新文化。為中華民族穩(wěn)住當今強國和政治大國地位,成為當今的經濟特色世界強國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證。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使得中國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從古代文明到現(xiàn)代文明,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以德立國的國家
社會主義榮辱觀淵源于追求和諧與均衡自足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自然經濟土壤,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成長于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的宏偉實踐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xiàn)實國情,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體現(xiàn)著一種純樸淳厚的道德情感和人間親情,既反映人的道德價值,又凸現(xiàn)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榮辱觀念。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士皆知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笨梢?個人的榮辱、恥感,不只是人性的標志,還關乎民族和國家。因此,小至個人,大至整個民族、國家和社會,樹立正確的榮辱觀,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具有強大的凝聚功能,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能發(fā)揮精神統(tǒng)攝力作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可以形成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思維模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進而推進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相適應的組織制度建設,可以通過內隱的或潛在的道德力量作用于現(xiàn)代化建設主體人的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從而塑造出一代又一代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各類人才。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導向功能,它一旦樹立并為本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遵奉,就能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滲透到民族成員的心理、觀念之中,成為行動的指南,成為規(guī)范、引導全民族進步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而且具有強烈的激勵功能,能夠對社會成員形成一種感召力、推動力。
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對世代養(yǎng)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盡內憂外患,之所以今日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不斷發(fā)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一代代志士仁人不懈奮斗,甚至為國獻身,在于“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不斷傳承。
以史為鑒,誠信是我們立身、修德、處事的根本,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誠信對于一個人很重要,對于一個國家則更為重要?!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p>
總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我們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是今天我們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淵源,是我們能夠以昂揚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的資本,我們將繼續(xù)繼承這份財富,成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
五、結束語
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多種價值觀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發(fā)揮主導作用、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內在要求以及統(tǒng)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基本價值體系,就是核心價值體系。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不同的,但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會關系國家的興衰成敗,關系社會的進退治亂。任何一個民族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精神和穩(wěn)定社會、抵御干擾、推動發(fā)展的力量主要靠社會核心價值觀來激發(fā)的。世界每個時期的變革,每個國家的時代變更,都會先有一個價值判斷出現(xiàn),進而形成那個時期特定的價值體系,推動時代的發(fā)展。二戰(zhàn)后日本、韓國的崛起也都是其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形成超強的凝聚力,使整個民族團結奮進,最終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世界發(fā)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堅持政治文明的人類精神遺產,堅持民族國家獨立意志,堅持基于民族精神遺產的道德品質,其“軟實力”能使得國家從發(fā)達走向更進步。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堅持自己時代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此來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想和文化追求,更加自覺、更加清醒地運用文化這種“軟力量”,從價值觀的深層次消除隔閡、化解矛盾,通過擴大社會思想共識,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yè)中來,這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必然。
注釋:
①中共十六大報告。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民報〉發(fā)刊詞》.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00:288.
[3]李大釗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
[4][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44.
[5]張同剛.新聞標題的制作方法[N].人民日報,1980-03-23.
[7]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8
-1179.
[8]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6.
[9]高慶.文化自覺的“軟力量”[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8).
[10]何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和諧文化建設[J].中青年學者論壇,2007,(7).
[11]周蔭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在建設[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4).
[12]于偉峰,商植桐,韓劍鋒.淺談社會主義榮辱觀與中華民族凝聚力[J].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