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艷
一、閱讀教學中的兩難問題
最近聽了高中一節(jié)語文研究課《相信未來》,在評課過程中,專家、教師們發(fā)表了各種意見:有的指出教學節(jié)奏掌握得不好,有的提出文本的現(xiàn)實意義挖掘得不深,有的指責學生自主活動(主要是誦讀)的時間太少,還有的認為教師本人對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得不到位等等,諸多意見讓執(zhí)教教師無所適從。專家、同行的意見都言之有理,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面臨著兩難處境: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上)若有所疏漏,就會落下“把柄”遭人詬?。蝗粢骖櫢鞣N意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又很難達成。如何解決這有限(教學時間)和無限(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矛盾呢?
在新課程改革中,人們對語文教學的議論最多,且不說語文教學的是母語,人人都能評論一二句,就從語文學科自身的特性來看,語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習方法習慣,提高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健全個性人格等等,語文教學一身數(shù)任。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國文為中學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也是最籠統(tǒng)的一科。因為文字原是一切學問的工具,而一國的文字又有關于一國的全文化,所以重要;因為內(nèi)容包含太廣泛,差不多包括文化及生活的全體,教學上苦于無一定的法則可以遵循,所以籠統(tǒng)。”[1]這種“籠統(tǒng)”反映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就有了有限與無限之間的矛盾,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繁多,要解決字詞,要介紹背景,要理解內(nèi)容,要把握結構,要品味語言,要分析寫法,要拓展延伸……而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就40(或45)分鐘,怎樣解決這一矛盾,是一線教師最為困惑的問題之一。然而解鈴還需系鈴人,走出閱讀教學的兩難處境,需要教師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理性而巧妙地對文本作出恰當?shù)厝∩帷?/p>
二、對文本的恰當取舍應處理好幾組關系
文本是閱讀教學之本,是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主要憑借。文本所提供的學習資源是豐富多樣的,課堂上為達到同樣的學習目標,不同的教師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無論對文本作怎樣的取舍,語文教師都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組關系:
1.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這是教學中最基本的一對矛盾關系。錢夢龍老師提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葉瀾教授提出“復合主體說”,語文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與學的這對矛盾關系似乎很難協(xié)調(diào)。我們批評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上教師講授得太多,有“填鴨灌輸”之嫌;新課改以來,教師不敢多講了,讓位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卻又導致了學生自由化閱讀的泛濫,與課標倡導的個性化閱讀大相徑庭。有位教師執(zhí)教《林黛玉進賈府》,分析王熙鳳形象,一位學生談到:“我非常贊賞王熙鳳嘴甜心狠、善于迎合的性格,口是心非是一種生存能力,現(xiàn)代社會里,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生存?!苯處熅挂浴罢f得不錯”加以肯定。這樣“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僅放棄了教師引導和評判的權利,而且是對學生畸形閱讀心理的放任,導致學生對文本的曲解、妄解。我們認為,對教學主體的確認,不在于課堂上教師講了多少、學生活動了多久,真正的主體是裝在教師心里,外化于教學行動中的,表現(xiàn)為師生雙方主體生命意識的煥發(fā)。孫紹振教授說:“課堂對話只有(教學)雙方都具有一定強勢的時候,彼此潛在的才智才能激發(fā)出火花?!盵2]教師心中有了這樣的支點,對文本的取舍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教學中就不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共振。
2. 三維目標的關系
語文課標提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這有利于糾正以往閱讀教學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偏向。它強調(diào)在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習方法、興趣習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的形成。有些語文教師為了體現(xiàn)新課改的理念,力圖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都落實三個維度的目標設計,更有學校要求教師按三個維度逐項表述教學目標。語文課標是從宏觀的視角提出三維目標的,并且這三者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為體現(xiàn)三維目標而人為地割裂彼此之間的關聯(lián),勢必造成教師在文本的處理上生拉硬拽,瞻前顧后,沒了主心骨。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不是一節(jié)課、兩節(jié)課的事,可以說這是整個語文教育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對文本進行取舍時,不必過分拘泥于三維目標的逐一體現(xiàn),應注意處理好重點和全面的關系,可以突出某一二方面,滲透其他方面;也可以通過某一方面,達到其他方面的目標等等。于漪老師就說過:“課要上得一清如水。語文課最不可‘糊,也最容易‘糊?!盵3]語文教師必須練好內(nèi)功,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根據(jù)教學目標的合理定位,對文本內(nèi)容精心剪裁、恰當取舍。
3.“用教材教”與“教教材”的關系
教師的教材觀也會影響到文本的取舍。“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兩種不同的教材觀,“教教材”著眼于教材自身,關注的是學生掌握教材中所提供的學科知識;“用教材教”是把教材作為教學資源之一,既指導學生掌握教材所提供的知識體系,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對教材之外的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靠老師的善于運用?!盵4]王榮生教授對語文“課程內(nèi)容”“教材內(nèi)容”與“教學內(nèi)容”作了區(qū)分,其中“教材內(nèi)容”是回答“用什么去教(課程內(nèi)容)”的問題的[5]。與傳統(tǒng)的“教教材”相比,“用教材教”更需要教師沉到文本中去,認真鉆研、深度解讀,在與文本作者、教材編者對話之后,跳出文本,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正確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建構文本的意義。教師沉到文本中要深入正確,教師跳出文本要高瞻遠矚,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兩種偏向:一種是沉得不深、悟得不準,其結果往往是“教材”也沒教好,更談不上“用教材教”;另一種是跳得太遠,學生對教材尚未理解透徹,教師過多的延伸拓展削減了文本的價值,“用教材”這一前提成了一句空話。另外,“用教材”教“什么”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許多教師在教《胡同文化》一課時,著力點放在“北京胡同文化”的學習上,忽略了作者是如何用獨具韻味的語言來表現(xiàn)“胡同文化”的?!耙浴媒滩慕讨敢Z文課堂教學向生活拓展的目的不在生活而在語文,語文課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在課堂里‘生活一番,而是‘利用生活化的場景或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盵6]當語文教師用“用教材教”的觀念對文本進行取舍時,不要忘了語文自身的性質(zhì)和任務,取什么教學內(nèi)容,舍什么教學內(nèi)容,都應把握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尺度。
4.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對文本的恰當取舍還需要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我們這里所說的“預設”主要是指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案;“生成”主要是指在預設的引領下對原定教學方案的突破和創(chuàng)造,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在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感到難以處理好這一對矛盾關系,按預設的教案講課,講得再好也難免給人“演課”的感覺;若離開預設在課堂上隨機生成,又怕學生信馬由韁,完不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這不僅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一個認識問題。魏本亞教授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個過程的兩端。教學預設的目標指向生成,教學生成是對教學預設的創(chuàng)造性呈現(xiàn)?!盵7]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課堂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實踐活動,教學預設要為教學生成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教學生成是在教學預設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當然,這不僅需要教師理念上的轉變,更需要教師具有豐富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運籌帷幄的開闊視野、隨機應變的實踐智慧。同樣教學《珍珠鳥》這篇課文,有的教師把它的主旨預設為“人與鳥之間的信賴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有的教師則預設為“敬畏生命”的現(xiàn)代倫理道德。不同的預設必然導致教師對文本的不同取舍,師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教學資源也會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憑借對文本的把握和學情的了解,運用自己的才能與智慧,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動態(tài)平衡。
對文本的恰當取舍,是解決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與無限的教學內(nèi)容之間矛盾的一把“鑰匙”,取舍之間是教師自主性的釋放,是對文本的再度開發(fā),也是對教師素養(yǎng)的考驗。
注釋:
[1]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孫紹振.“自主”學習:絕對還是相對?[J].中學語文教學,2007,(9).
[3]于漪.語文教師的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2008,(4).
[4]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5]王榮生.評我國近百年來對語文教材問題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6]李海林.“教教材”與“用教材教”辨析[J].中學語文教學,2008,(3).
[7]魏本亞.語文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哲學思考[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6).
(蔣艷 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