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嘯
漢代的樂府詩,大部分浸染著悲涼感傷的情緒。這是什么緣故呢?費秉勛同志在《漢樂府雜考》(《西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5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這是時代審美風(fēng)尚的表現(xiàn)。尚悲,是漢代樂歌欣賞的時代風(fēng)氣。
王充《論衡》說:“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同聲,皆樂于耳?!薄氨簟迸c“美色”并列為美感對象的典型,王充在同篇中又說:“蓋師曠調(diào)曲,曲無不悲……”這里的“悲曲”又代表著音樂美的極致。秦漢之際著名的傳世之作往往都是慷慨傷懷的悲歌。
劉昭注《后漢書》引《風(fēng)俗通》說:“京師賓婚嘉會,……”枚乘《七發(fā)》極力渲染音樂之美而后說:“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太子能強起聽之乎?”這與張衡《二京賦》描寫的樂舞“結(jié)《九秋》之增傷,……蕩魂傷情”等等所反映的漢代尚悲的風(fēng)氣都是一致的。
馬融《長笛賦序》中說他聽了兩曲相和歌,“甚悲而樂之”,是認(rèn)為對悲曲的欣賞使之得到了最高境界的精神享受,從中亦可見其時代的審美趣味。而漢代尚悲的欣賞風(fēng)氣形成的原因,仍有待于從文化淵源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簦ㄗ髡邌挝唬航魇【暗骆?zhèn)市第二中學(xué))
□責(zé)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