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雯
摘要: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最早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歷史任務,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貢獻,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飛躍———毛澤東思想,并且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飛躍奠定了基礎。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關鍵詞:毛澤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歷史貢獻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2-0024-03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最早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歷史任務,并且指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統(tǒng)一;他第一次鮮明提出“相結合”的科學概念,向全黨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和“使中國實際馬克思主義化”的雙重任務,要求全黨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具體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他首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革命道路,探索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路徑,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以中國的民族特點、民族形式、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他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刻的思想理論基礎———實事求是;他領導的整風運動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風問題??傊诶碚摵蛯嵺`的層面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貢獻,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實基礎,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飛躍,并且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飛躍奠定了基礎。
一、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明確提出者
馬克思主義是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歐洲的無產階級理論,如何使這種來自西方的理論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和思想家思考的問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并為之英勇奮斗。但在如何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要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些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的決議神圣化、前蘇聯(lián)經(jīng)驗絕對化,這種傾向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曾盛行一時,且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給中國革命帶來極大危害。正是從革命屢遭重挫的慘痛教訓中,從領導中國革命的艱難探索中,毛澤東認識到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極端重要性。在中國共產黨內,他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并系統(tǒng)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
在毛澤東之前,雖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李大釗也提出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也提出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思想,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最早的明確提出者是毛澤東。
艾思奇在1938年4月寫的《哲學的現(xiàn)狀和任務》中,從哲學的視域和抗戰(zhàn)的實際需要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任務。他指出:“現(xiàn)在需要來一個哲學研究的中國化、現(xiàn)實化的運動。過去的哲學只做了一個通俗化的運動,把高深的哲學用通俗的詞句加以解釋,這在打破從來哲學的神秘觀點上,在使哲學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們也知道注意哲學思想的修養(yǎng)上,是有極大的意義的,而且這也就是中國化現(xiàn)實化的初步……。然而在基本上,整個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國化現(xiàn)實化。因此它也沒有適應這激變的抗戰(zhàn)形勢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因為整個并沒有做到中國化現(xiàn)實化,所以也不夠充分的通俗化?!盵1]從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艾思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通俗化的需要,也是當時中國抗戰(zhàn)的實際需要。此后,艾思奇還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兩大原則,“第一要能控制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熟悉其表現(xiàn)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戰(zhàn)實踐的經(jīng)驗與教訓。”[2]這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中國社會實踐相結合。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并且詳細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和概念。他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huán)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3]后來為了避免國際上的一些人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誤解,即誤認為我們搞的是“民族共產主義”,才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成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4]實際上,這兩種表述意義是一樣的,即一定要“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使其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都具有中國的特性。應該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關于對待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關系的總體性概念,它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必須在中國具體化和中國實際必須馬克思主義化的雙向互動的過程。但是當時強調的重點是使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在中國具體化,反對教條主義,避免空洞抽象的馬克思主義。
繼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任務之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宣傳家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了多方面的論述和補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例如,劉少奇在《論黨》中就深刻地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yōu)閬喼扌问剑@是一件特殊的困難的事業(yè)。毛澤東成功地進行了這項具有特殊困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yè),毛澤東思想既是中國的,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是發(fā)展和完善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5]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超出了一般性的經(jīng)驗總結,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走過艱難曲折道路之后所達到的認識上的升華。這一科學命題的提出,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開辟了正確的道路。
二、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貢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回答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進程中的實際問題,用毛澤東同志的話來說,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之“的”,這是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二是要使中國實際馬克思主義化,即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總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jīng)驗,把中國經(jīng)驗上升為科學理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一個由實踐到理論的過程。毛澤東在這兩個方面都做出了開拓性、獨創(chuàng)性、奠基性的貢獻。
(一) 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
根據(jù)毛澤東的有關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毛澤東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但不應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馬克思列寧主義只有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lián)系,才能實現(xiàn)其偉大作用。如果機械地搬用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詞句、個別結論和外國經(jīng)驗,不研究中國的特點,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也只能成為抽象的空洞的東西。只有能夠真正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且應用它去深刻地、科學地分析中國實際問題,找出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人,才是中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第二,毛澤東認為應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民族的表現(xiàn)形式,同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東方大國。在這個國度里,雖然無產階級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并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但由于民族心理、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與歐洲國家有很大的差別,作為一種外來思想文化的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這塊民族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就要解決一個中國化的問題。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之保存其精神實質,而具體形式、語言表達都應使之民族化。毛澤東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者和杰出代表。他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表達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釋其最基本的原理原則,從而對馬克思列寧主義作出了富有說服力的、有新鮮見解的充實和發(fā)展,使毛澤東思想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第三,毛澤東認為要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不斷地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也就是不能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成結論上,而應不斷總結實踐經(jīng)驗,從實踐中找出事物運動的規(guī)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和主要標志。
(二) 夯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基礎
艾思奇曾指出:“由于抗戰(zhàn)以前的特殊情形,理論研究與實踐斗爭的某些脫離的現(xiàn)象,是比較普遍的。這樣的脫離現(xiàn)象,是理論的研究基本上始終限制在介紹性質的,書本式的,通俗化性質的活動范圍內?!盵6]在這種情況下,黨內盛行的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在1931年至1934年使中國革命受到了極大損失。1937年7月和8月,毛澤東發(fā)表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哲學論文。
《實踐論》圍繞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全面闡述和發(fā)揮了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論證了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實踐第一”的科學命題,樹立的是實踐的權威。既然認識是依賴于實踐的,而中國的革命的實際又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并在急劇變化,那么,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的實際,并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規(guī)律,說老祖宗沒有也不可能說的新話,打破各種條條框框,創(chuàng)造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則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矛盾論》以較多的篇幅著重從各個方面論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強調認識矛盾的特殊性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要認識矛盾的特殊性,就必須對具體事物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教條主義者的錯誤,就在于拒絕對具體事物進行分析,不了解不同的矛盾必須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他們在領導中國革命時,不去分析研究中國國情的特點,只會生搬硬套共產國際的指示和俄國革命的經(jīng)驗,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因此,共產黨人搞革命,一定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研究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反對教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論》、《矛盾論》從哲學的高度回答了為什么要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為毛澤東最終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 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要求的學風問題
毛澤東指出,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tài)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tài)度問題,是關系到黨堅持何種思想路線,從而關系到黨能否制定并貫徹執(zhí)行正確路線的大問題。
長期以來,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內始終存在著主觀主義的態(tài)度,即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雖然這兩者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其思想方法的本質是一致的,即都“是從不同的兩極發(fā)生的東西”,“都是只看到片面,沒有看到全面”,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理論和實際相脫離為其基本特征的。這種主觀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內產生“左”、右傾錯誤的思想根源,曾經(jīng)給中國革命造成嚴重危害。
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都是違背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毛澤東,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務必精通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唯有這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發(fā)展,革命事業(yè)才能勝利。毛澤東把樹立馬克思主義學風問題,提高到關系革命成敗的高度而反復強調,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成功經(jīng)驗,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
三、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貢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主題和基本任務是要解決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性課題,即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實現(xiàn)中國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毛澤東成功地解決了第一大歷史任務,并且為第二大任務的解決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當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時,中華民族正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下,國家四分五裂,民族備受凌辱,軍閥混戰(zhàn)不已,人民在苦難中掙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經(jīng)過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終于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在世界上光榮地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對我們的武力威脅、經(jīng)濟封鎖、政治孤立、外交制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依靠人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迅速醫(yī)治了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創(chuàng)造性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正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時代,進入到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由一個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奴役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享有主權的獨立國家;由一個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國家,變成一個除臺灣島等個別島嶼國土外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國家;由一個人民備受欺凌壓迫的國家,變成一個人民當家作主、享有民主權利的國家;由一個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變成一個走向經(jīng)濟繁榮、全面進步的國家;由一個在世界上被人們看不起的國家,變成一個受到國際社會普遍尊重的國家。所有這些,都為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了基本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條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前提。正如鄧小平同志在評價毛澤東同志時指出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6]
在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毛澤東又率先提出要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的歷史任務。他在1956年就指出:“現(xiàn)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7]所謂“第二次結合”,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在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我們黨帶領人民開始了全面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里,就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jīng)濟體系。盡管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第二次結合”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并且在“第二次結合”過程中發(fā)生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失誤,出現(xiàn)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但是,由毛澤東率先發(fā)起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無論是取得的成功還是走過的彎路,無論是正面的經(jīng)驗還是反面的教訓,都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做了準備。
由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歷史任務并沒有完成和取得成功,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飛躍的重任,就歷史地落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肩上。
參考文獻:
[1][2]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毛澤東選集(第5卷)[M].晉察冀日報社編,1944.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吳冷西.十年論戰(zhàn)(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