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強
作品10之8
肖邦在這首練習曲中,要求彈奏者敏捷而迅速地把相同的手指位置做出上下八度的轉移。這個手指位置的轉移,實際上有賴于演奏者上半身整體性地在琴凳上的移動。因為這個移動可以有效地把前臂及手引領成直線,從而有效地減低手腕左右扭曲而導致的不適。
我在前幾篇文章中已經(jīng)一再指出:手腕的外側如果被反復地扭曲是很容易出現(xiàn)過度疲勞的。避免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運用身體重心的轉移,把手臂與手掌維持在最自然的關系上。身體重心的轉移則必須由兩塊坐骨來帶動。換言之,我們坐在琴凳上時,不應當把身體的重心永遠放在身體的中心點,而任由肩膀主動地帶動身體左右移動。因為這個由肩膀引導的移動會明顯地增加肩膀及手臂的負荷,令彈奏更加吃力。須知脊椎在骨盆及坐骨的帶動下是可以偏離身體的垂直線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感覺到身體的重心位于左或右臀部,而非肩膀及頸部。這個擁有主導性活動能力的骨盆是手在琴鍵上彈奏時,上下正確地轉移位置的先決條件。骨盆的活動能力則是由大腿控制的,一雙自由放松的髖關節(jié),是把軀干活動的控制交予骨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我們一定要把腳踏穩(wěn)在地上,并與身體形成三角形的緣故。最需要我們留意及防范的軀干活動方式,就是把軀干的活動能力交給了腰部,即脊骨的中段。
以上三圖反映了三個不同的坐姿,左方兩個皆是良好的平衡狀態(tài)。而右方那一個則太過傾向右方,所以導致右手的彈奏受到限制,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像騎自行車時上半身的平衡形式。
現(xiàn)在,讓我們利用下面的譜例仔細觀察和研究2、3、4、5指是怎樣通過拇指而轉換位置的?究竟手腕是否需要在轉換位置的時候扭曲?哪一個轉換位置的方法是最迅速及自然的呢?肖邦刻意在每次手掌轉移位置的地方,亦即每一拍的第一個音上都加了重音記號。
顯而易見,肖邦并不是要求力度完全平均的十六分音符,而是要求每一拍都要使用相同的觸鍵模式。如果全曲第一拍的4指在彈奏完顫音后,手臂自然地提起后再觸鍵。那么,是否也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第二、三、四拍從4指重音開始的四個音的觸鍵方式?相同的重音是借助相同之整個手部及身體狀態(tài)而形成的?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