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飛
操作策略:把握學科特質(zhì),擇取相宜路徑
案例1這是語文特級教師孫雙金執(zhí)教的《二泉映月》,本課前后6次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其中有這樣一組鏡頭:
師:阿炳又是怎么掙錢度日的呢?請你們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場景一: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雙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賣藝的呢?
場景二: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賣藝的呢?
場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發(fā)高燒,渾身發(fā)抖,他又是怎么賣藝的呢?選擇一個畫面,想象一下。)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生: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卻只穿著破長衫。他走在雪中,兩手發(fā)抖,拉著凄慘的曲子,但是誰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掙到一點錢,卻又被人搶走了。這一天,阿炳一個銅板也沒有掙到。
生: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汗水從阿炳額頭上一顆一顆滾落下來,他的嘴唇干裂,可他沒有錢買水喝,只能努力地拉著琴,拉著,拉著……
師:凄慘的琴聲傳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邊。他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卻聽到了——“漸漸的”
生:(齊)漸漸的,漸漸的,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二泉映月》的旋律回蕩在教室的上空,學生沉浸于其間。)
案例2,這是音樂特級教師黃美華老師執(zhí)教的音樂欣賞《二泉映月》中的片段:
師:我們在本學期的語文書上學了一篇課文《二泉映月》。通過課文的朗讀、學習,我們從文學的角度了解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阿炳雖然身世很清貧,但是他的音樂流露出對命運的抗爭和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生: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困擾泯滅不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
師:阿炳是一個不屈服的人,他用音樂傾訴著自己的情懷。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說過:“我們應該跪下來聽這首樂曲。”今天黃老師就把阿炳自己拉的《二泉映月》帶過來,我們從音樂聲中走進《二泉映月》,從音樂當中走進阿炳的內(nèi)心世界。
師:黃老師加入了什么?(歌詞)
師:歌詞的加入就使樂曲顯得更加鮮活和生動。這段歌詞是一位著名作家根據(jù)他對《二泉映月》的理解填寫的??粗柙~想想哪些詞使阿炳的形象在我們視覺當中顯得更加鮮活與生動呢?
生:“陣陣秋風,吹動著他的青衫袖”,“青衫袖”讓我體會到阿炳生活非常艱苦?!扒镲L陣陣”,這秋風更增添了一份凄涼。
生:“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難回首”,我感受到阿炳的身世坎坷,不禁想到,“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我更感受到阿炳熱愛音樂的靈魂是永不屈服的。
生唱。(歌聲婉轉(zhuǎn)中帶著凄楚,憂傷中帶著執(zhí)著)
師:同學們的神情都很凝重,我們再來唱一遍。唱出那份凄涼、那份執(zhí)著與不屈。
不難看出,這兩課都巧妙地互相借用對方學科的元素,這種借用絕不是偶然的。它是執(zhí)教者在仔細斟酌了本學科的教學目標之后的精巧構思,從搭建“最近發(fā)展區(qū)”,再到融合中的分離,語文和音樂這兩者元素相輔相成、交相輝映??梢哉f,孫雙金老師的語文課堂如果沒有音樂的渲染,學生的感情就不會那么深切真摯,語言表達就不會有那樣噴涌的動力。而據(jù)我們所知。黃美華老師之所以萌發(fā)出上一堂音樂鑒賞課《二泉映月》的沖動,正是因為她無意中看到了女兒的課文,她感到課文中“還有許多沒有說出來的話”,她要把這些沒有說完的話說出來。而在具體的教學中,她還呈現(xiàn)了填詞的《二泉映月》,這對音樂鑒賞能力尚在起步階段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輔助……
兩位老師教學的成功,不僅僅在于他們善于融合其他學科的元素,使得本學科的教學更加立體多元,更重要的是他們堅守住本學科的特質(zhì),他們并沒有因為刻意追求綜合而把課堂教學搞得“四不像”,而是很好地處理了“體”和“用”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