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趙軍
[摘要] 音樂欣賞是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照。本文針對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著重從感知、想象、評價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高中音樂 欣賞教學 審美培養(yǎng)
音樂欣賞是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照。通過這種對音樂的聆聽,實現(xiàn)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并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從而有效培養(yǎng)審美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yǎng)的基本標志之一?!薄镀胀ǜ咧幸魳氛n程標準》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蹦敲?在當前的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聆聽——感知美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欣賞是經聽覺而實現(xiàn)的審美活動。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美國當代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科普蘭在其著作《怎樣欣賞音樂》的扉頁上寫到:“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馬克思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币虼?在平時的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全神貫注地去聆聽音樂,養(yǎng)成良好的聆聽習慣。要教會學生聆聽音樂的方法,讓學生從各種各樣的樂聲中感受不同樂器的色彩,從不同的音樂作品中感受藝術美的存在。從而不斷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例通過引導反復聆聽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學生能夠深切感知作品所飽含的深沉哀怨、憤慨而又略帶朦朧憧憬的旋律以及阿炳在舊社會的坎坷經歷所形成的復雜內心世界;通過引導反復聆聽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中由英國管吹出的《念故鄉(xiāng)》,學生能夠感知樂曲旋律的委婉、哀怨、憂傷,及作曲家所抒發(fā)的離愁別情,較深入地體會了這個樂章“在一切交響曲的慢板中最動人”的評價。
二、聯(lián)想——體驗美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通過復雜的人類藝術形象思維——聯(lián)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階段,間接地表現(xiàn)出客觀世界。列寧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用自己的想象力來給剛剛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畫出完美的圖景——那我就真不能設想有什么刺激力量會驅使人們在藝術、科學和實際方面,從事廣泛和艱苦的工作,并把它堅持到底。”英國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說:“我們所傾聽的音樂并不是聽到的聲音,而是由聽者的想象力用各種方式加以修補過的那種聲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因此,在平時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可運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想象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體驗音樂之“美”。
1.自由欣賞
教學實踐表明,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對于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豐富想象起著一定的作用。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欣賞想象的空間,允許學生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對于學生聽后所產生的真實、自然的聯(lián)想和想象,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唯此,才能較好誘發(fā)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例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引導欣賞約翰?施特老斯的《藍色多瑙河》,當聽到清新跳蕩的和弦之音時,學生感覺好像泛舟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引導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當聽到柔和、輕盈的旋律時,學生想象到了遼闊的草原上姑娘們的輕歌曼舞。在這一學習過程中,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學唱主題旋律,實現(xiàn)了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
2.媒體輔助
由于音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非語義性的特點,很多人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產生了摸不著頭腦,報怨音樂作品太抽象的現(xiàn)象。因此,在平時的音樂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媒體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畫面情境,從而喚起學生的想象力。例欣賞京劇《鍘美案》選段《包龍圖打坐開封府》時,可給同學們播放舞臺演出錄像。通過一邊欣賞雄渾豪放的演唱,一邊觀看演員剛正威武的表演,引發(fā)了學生對劇曲內容的想象,同時感受了音樂的節(jié)奏及韻律美,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再如,教學《十面埋伏》時,在樂曲的欣賞之中,可輔助播放有關古代戰(zhàn)爭的視頻畫面,由此,學生產生了對“兩軍決戰(zhàn)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非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辟蹄聲”等氣勢磅礴場面的想象。
3.比較分析
對比的手法是許多音樂作品中經常被使用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也可通過比較分析實現(xiàn)對音樂情感、音樂形象的感知。實踐表明,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比較分析法,能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清晰地辨別聲音效果,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例教學《江河水》這一課時,可要求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對比樂曲的三個樂段在旋律、節(jié)奏、情緒等方面的變化,并以此聯(lián)想音樂中主人公在三個樂段中的復雜心情。通過對比分析,學生理解了樂曲旋律的“下行”、“平緩”、“上行”等曲調的變化特點,及“凄涼、悲傷”、“憂郁、回憶”、“憤怒、激憤、無奈”等情緒變化。同時,思考了主人公悲劇產生的原因及作品表達出的思想內涵。從而讓學生既深化了對作品的主旨的領悟,又受到了音樂美的熏陶。
三、評價——引領美
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總是真善美與假惡丑互相比較而存在,互相斗爭而發(fā)展。近些年來,社會上時有流行一些低級趣味較濃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fā)育的學生誤以為這就是“美的潮流”。對于學生來說,由于個體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從而影響了審美判斷和評價的標準。因此,在平時的音樂欣賞教學中,針對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審美誤區(qū)”,教者應重視其審美評價方向性的引領,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高雅”之中的真善美,分辨“庸俗”之中的假惡丑,從而正確評價判斷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促進審美評價能力的發(fā)展。而要做到這些,學生就必須在掌握有關的音樂知識、技能,用心探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xiàn)手段,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xiàn)美等。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雷默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币魳沸蕾p教學是學校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健康審美情趣的學科,同時又是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課題。在今后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奠定其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金亞文.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尹愛青.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