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詞)+過(動"/>
文 佳 王 霜
摘要敦煌文獻自發(fā)現(xiàn)到今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了,人們對其中變文的研究可謂用力甚勤,在詞語釋義、文字校勘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但是由于文獻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人們在考釋、發(fā)掘詞義時,仍然有一些詞語未被準確地解釋。本文主要是在前人考證的基礎上,對于一些質疑的詞語又從新的角度進行了詳盡的考證。
關鍵詞敦煌變文詞語考證
1 一過
(1)娘娘得食吃已否,一過容顏總憔悴?!洞竽壳B民間救母變文》
(2)一過啼多血滿腮,肝腸寸斷幾千回?!峨p恩記》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過”有兩種義項,1>“一(連詞)+過(動詞)”表示動作的結束,如:春耕一過,牛閑了,但農忙了,黃龍和我便更加親近。(王西彥《?!?,仿佛一過了二十七,他就有了解決一切的辦法,雖然明知道這是欺騙自己。(老舍《駱駝祥子》);2>動量詞,老先生為了難,這樣的信能高聲朗誦的給將軍念一過嗎?(老舍《新時代的悲劇》),此種動量詞的用法在現(xiàn)漢中已經不常見。在第一種用法中,肯定有一個分句與“一過”所在的句子相對照,而動量詞是處于動詞后面的。
第1例中的“一過”應該義為“一看”,“一過容顏總憔悴”的義為“目連一看母親的容顏就覺得母親顯得憔悴”。此處的“一”為一個連詞與“總”形成對應,而“過”義為“看”。在現(xiàn)漢中,我們所見到的“一(連詞)+過(動詞)”表示動作的結束,但是現(xiàn)漢中并不是所有的動作都可以用“過”代替出現(xiàn)在此結構中,如:吃到肚子里的也許比一過眼的美景更容易記住。(老舍《大明湖的春天》)),此處的“一過眼”就是“一看一眼”,但是我們并不能省略為“一過”。但是在古代漢語中是可以省略的。如:今目見鼻聞,一過則已,忽亡輒去,何故惡之?(東漢·王充《論衡·四諱篇第六十八》),此句中的“一過”即是代替了“一看、一聞”,這樣的用法早在漢朝時就已經出現(xiàn)了。如:讀《女誡》、《列女》等傳,一過輒不忘。(《新唐書·列傳第一》),現(xiàn)在我們通常的表達是“過目不忘”。由此可見“一(連詞)+過(動詞)”表示某一動作的完成的用法一直很常見,只是由于后來漢語中出現(xiàn)了完成體助詞,“一(連詞)+過(動詞)”表示動作的結束的用法我們就不再經常使用了,而經常用“動詞+完成體助詞(了、過、完)”表示動作完成?!斑^”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也成為了一個完成體助詞,但是其動詞用法也并沒有消亡,仍在大量地使用。
第二例中的“一過啼多血滿腮”,我們注意到“啼”也有“哭”之義,本為一個動詞,且“啼”后還有一個“多”修飾,而且觀察前面的“一(連詞)+過(動詞)”表示某一動作的完成的用法的句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有“過”代替了動詞,此句中將不再出現(xiàn)動詞。
而“一過”的動量詞用法出現(xiàn)得稍晚一些,如:水底將頭百過窺,波上玉腕千回舉。(《敦煌變文集》),口里千回拔出舌,胸前百過鐵犁耕。(《敦煌變文集》),而在宋代時“一過”作為動量詞使用才較為常見。如:今為太常少卿者,便撥數(shù)日工夫,將禮書細閱一過,亦須略曉,而直為此鹵莽也!(朱熹·《朱子語類》),今見看詩,不從頭看一過,云,且等我看了一個了,卻看那個,幾時得再看?(同上),此類句子中的“一過”均為“一遍、一次”之義。很顯然,“一過”的動量詞用法是由“一(連詞)+過(動詞)”的用法逐步演化而形成的,“一(連詞)+過(動詞)”表示“一過就結束了的某一動作”,在語義上便演化出“一遍(次)”之義,而“過”也就有了“次、遍”之義,后來不僅可以與“一”結合,還可以與其它數(shù)詞結合表示數(shù)量。
項楚先生的《敦煌變文選注》中注:“過,次、遍。”,這種解釋是十分合理的,此處“一過”與“千百回”在語義上形成對照。
《敦煌變文集》中“一過”連用就只有這兩例,很明顯,這兩例的用法是不同的,代表了“一過”連用的兩種語義情況。
2 切藉
切藉精神大丈夫,奈何今日天邊輸。《季布詩詠》
蔣禮鴻先生將此詞列為待考詞,項楚先生(2006)注:“俟考”?!扒薪濉币辉~在其它文獻中均不見用例,此詞后來也有學者進行了考證,他們認為此處的“藉”應當是“籍”之誤,馬國強(1996)認為:“切藉”兩句乃摹擬項羽口吻而發(fā).“切”通“且”.“藉”是“籍”之形近而誤.為項羽之名。《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彼^“力拔山兮氣蓋世”故云“精神大丈夫?!备皇榔?2006)認為:“切”為“項”字手書誤錄,“藉”則為“籍”?!扒薪濉碑敒椤绊椊濉敝`。我認為此處“切藉”之義仍有待商榷。
“切”為“項”之誤的觀點不具說服力,純屬臆測。而馬說“切”與“且”固然可以相通,但是它們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通用的一對通假字,它們只是由于音近,偶爾可以通用,如:“切記”可以說“且記”,都有叮囑別人記住之義。例如:有事欲來君且記,不過旬日喜重重。(易靜《全唐五代詞》)滴下自消血破出,逡巡不救損于人。切記在心勤。(易靜《全唐五代詞》)。但是在大多數(shù)義項上“切”與“且”是不可通用的,而按馬說“切”當通“且”,“藉”為“籍”之誤,則此處的“且”當解釋為助詞,用在句首,表示提攜,猶夫。如:《墨子·非命》:“且今天之君子,將欲辨是非利害之故,當天有命者,不可不急非也?!钡橇钊速|疑的是“切”并無此用法,“且”在此義上也不可能和“切”相通,所以馬說也并不具有說服力。
我認為此處的“切藉”并不誤,可以釋為“私底下依仗(依托、憑借)”之義,這一句話的意思是“(楚王)雖私底下依仗(認為)自己是英勇的大丈夫,對于今天戰(zhàn)事的失敗也不能為力?!薄扒小庇型案`”的用法:
1>切以趙氏之冤,搏膺入夢;良夫之枉,披發(fā)叫天。(何光遠 《鑒誠錄·鬼傳書》)
2>切嘗以為激者辭溢,夸者辭淫,事謬則語難,理巫則氣索,人之情也。”(秦觀《會稽唱和詩序》)
3>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數(shù)萬。《三國演義》)
4>切唯前敕令交納絹一疋,聽眾轉多,難為制約,伏乞重賜指揮?!稄]山遠公話》
由上述例子可見,“切”用作“竊”的用法極其常見,并且在《敦煌變文集》中本身也有用例。而“藉”字也有“依仗、憑托、依托”之義,如:
1>人之世間,貧富隨業(yè),皆須衣而裹體,復籍(藉)食以養(yǎng)身?!峨p恩記》
2>汝且須知,吾有一大事因緣,藉汝與吾弘傳至教?!毒S摩詰經講經文》)
3>若要聽得真經,須藉法師都講?!睹罘ㄉ徣A經講經文》
4>取高頭之規(guī),壘泥作窟,上攀樑使,藉草為床?!堆嘧淤x》
從本書中“藉”的用法,我們也可以看出“藉”字為“依仗,憑托、依托”之義也甚為常見。
綜合上下文語境以及“切”、“藉”兩字的用法,我認為此處應當是“切藉”應當是與“自詡”、“切以”之義相同。司馬遷是這樣評價西楚霸王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可見項羽確實英勇,但是也是一個極其自負的人,所以“切藉精神大丈夫”也是符合項羽的性格特征的。在語義上,“切藉精神大丈夫”與“奈何今日天邊輸”形成了對照關系:雖自詡為精神大丈夫也無法挽回失敗的戰(zhàn)事。正好又呼應了后文:“五六年〔來〕征戰(zhàn)苦,彭城垓下會一輸。失時不利〔天喪余〕,天喪奈何,既有拔山舉頂羽(力),此時不忘(亡)若何為!”